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24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非首发] 论诗经鄘风之桑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4-1 1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桑中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礼记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

就是说小孩子到了九岁,童年就结束了。十岁就要外出,可以居住在外面。

《周礼·天官·序官》“奚三百人”郑玄注:“古者从坐男女没入县官为奴,其少才知以为奚,今之侍史官婢。或曰:奚,宦女。”孙诒让正义:“谓此奚即宦女,对前奄为宦男。《司刑》注云:‘宫者,丈夫则割其势,女子闭于宫中,
没有罪,但从坐的男女,男是做奴,女是为奚。女子要去宫庭为官婢。

《周礼·天官·酒人》“奚三百人” 汉 郑玄 注:“或曰;奚,宦女。”
周礼中记述了大量用到“奚”人的地方,服务于宫庭的从坐的女子。

本诗上篇《君子偕老》是写了从坐为奴隶的女子结婚的不甘与呐喊。这首《桑中》就是写她的女儿。九岁以前与邻家小朋友(也是奴隶之子)在圜土的桑林中的快乐生活。到了十岁要入淇水宫庭为奚的命运。发出了凄凉、悲伤的哀鸣。从此远离父母、玩伴。十岁的小姑娘要孤苦的一个人在冰冷的宫庭从事繁重的劳作,接受被呼来唤去的官婢生活。她不知道她那些美好的小玩伴,到了十岁都会象她一样悲伤的哀鸣,这哀鸣会代代相袭,数百年一直到今天,仍能听见,而泪流。

爰采唐矣?沬之乡矣。云谁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为什么不能在采女萝了?在沫畔,生我的家乡。她们会想我的,我的好朋友美好的姜姜呀,还期盼我一起去采桑、养蚕呢。为什么我要去宫庭中,把我送走,去淇水之上呢?

十岁的小女孩,家人只是悲伤的无言以对,心在滴血。对这稚嫩的哀鸣,对这冰冷的法规。诗中没有一句是写长辈的,这冰冷的缺失背后,是无数无声而泣的灵魂。
不知世事的童年是快乐的,在沫乡,在沫北、在沫东的田野,这些不满十岁的小女孩,一起摘采、玩乐,在桑林,养蚕、打闹、嬉戏。十岁这天,一切都变了,生活嘎然而止,命运残酷的一面,对这个十岁的小女孩露出獠牙,她的命运就必须,幼小的肩,一个人彷徨的、被动的、去接受命运的蹂躏。

爰采麦矣?沬之北矣。云谁之思?美孟弋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爰采葑矣?沬之东矣。云谁之思?美孟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回头去读,存世的解释。实在不愿认同那些掩盖了真象的浮光掠影,也许我是错解了,这样是不是就少了许多泪眼,我的,她们的。


2#
发表于 2023-4-19 18:36 | 只看该作者
可是,这诗又是谁写的呢?肯定不是小女孩啊?
3#
 楼主| 发表于 2023-5-7 10:0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火焱 于 2023-5-7 21:17 编辑
魔皇 发表于 2023-4-19 18:36
可是,这诗又是谁写的呢?肯定不是小女孩啊?

哈哈,问好。

这是脑筋紧转弯吧。

诗经的风,绝大多数是无从考作者的。周朝每年都有采风官去民间收集民间流传的诗歌,在谱上曲,唱给所在分封国的诸侯听,以便了解政治对民间的风化结果。政治得失。所以诗经“风”就是这意思,是风化的风。

这个作者,就是这种事在民间太多了,在大家在加工的过程中,引起了社会共鸣,一边被完善一边流传。是一种社会普遍现象,群众艺术的结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6-20 20:04 , Processed in 0.129008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