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高老庄主 于 2023-5-9 08:28 编辑
自古天家忌武夫,崇文但怕镇藩粗。 炎前激变苗刘莽,绍后降迁郦将污。 盖主骄骁当孰制?操权毒辣看秦狐。 风波夜雪倾亭泪,厌战南绅买帅颅。 【背景分析】 以文驭武是历代君主控制将帅的惯用手段,时下也一样。单说动刀子,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武人当权的南北朝、唐末藩镇、五代十国都是如此,皇权没落,军阀混战,老百姓水深火热是难免的。但要论玩心机、搞阴谋,习惯于迷信武力的将帅,哪里是文官老奸们的对手,吴起、白起、韩信......包括岳飞的前辈狄青,无不是冤死在文官的刀笔之下。 南宋初年,赵构小朝廷最初曾企图重用宦官和文臣来对付武将,结果由于根基浅薄,玩砸了不止一次。其中最凶险的就是“苗刘兵变”,又称刘苗之变、明受之变,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由侍卫统制苗傅和威州刺史刘正彦在临安(杭州)行在发动,其主要力量是护卫高宗南下的北方士兵,因不满宰相王渊、及内待押班康履等自扬州渡江逃命时将船只用来装载财物、致使数万大宋禁军被金军歼灭于北岸,一呼百应哗变起事,当场诛杀了赵构宠幸的王、康等权臣宦官以清君侧,并逼迫赵构将皇位禅让给两岁的皇太子赵旉。后在宰相朱胜非的忽悠下,苗傅二人志得意满,大权独揽,以为能挟天子以令诸侯,没有及时与在外将帅联络结盟。得知消息的张浚则率先勤王,并得到了张俊、刘光世、韩世忠、吕颐浩等响应支持,10多万外军兵临城下迫使苗刘屈服,高宗复位后苗刘虽被解除兵权诱杀,但太子在兵变中吓死,而且被迫给各路勤王将帅封官许愿,允许他们割据一方,导致了南宋初年军阀化倾向的进一步加剧,让高宗深以为耻,对武将更加提防猜忌。之后的绍兴七年(1137年)八月,因朝廷收缴刘光世兵权引发的淮西兵变,又称“郦琼之变”,刘光世所部的统制官郦琼带领王世忠、靳赛等将领发动叛乱,杀死监军官吕祉等人,带领全军四万余人裹胁百姓十余万投降金人傀儡伪齐刘豫,导致南宋淮河防线土崩瓦解,金军趁机南下,而且因收编统属问题,也导致了赵构与岳飞君臣矛盾的全面激化。 南宋初年的偏安局面下,为赢得百姓支持,朝廷不得不重用南方士绅加强统治基础。而军方则主要是北人当权,部队中坚也是南下的北方军人,文武争权相当激烈。在抵抗金国南侵的过程中,基本是江南人出钱粮,北方人捐性命,都认为自己功劳更大。 说实话,当时不光是士绅阶层希望和平,普通百姓也普遍厌战,连续20多年的战争,让南方平民饱受刀兵之苦,为供应军需带来的苛捐杂税,着实让下层不堪重负,举家自尽、买卖妻女现象相当普遍,他们渴望安居乐业,过太平日子,对“北来武夫们”又怕又恨。而武将和军人则渴望继续耀武扬威、建功立业,老百姓的死活与他们何干呢? 当宋金战场形成相持局面后,对外矛盾退居次席,文武、南北,特别是军民矛盾则上升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赵构在利用秦桧将兵权收归中央后,后续处理岳飞有安抚甚至讨好南方士绅、迎合百姓偏安的意味,起初还想采取流放编管的办法冷处理,但秦在南方士绅百姓支持下,营造出了“非诛岳不可安天下”的舆论声势,加之岳飞部下某些不冷静的举动,才导致风波亭惨剧。从这一点上说,幕后推手还是以南方士绅为主的文官集团,民意基础则是南宋下层的厌战偏安思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