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首白石诗写的是,南山有个仙人,夜夜煮白石来当饭食,不用花钱只是费牙齿,世人叫他白石仙。这个有点儿神乎的白石仙就是南宋大词人姜夔。他深受道家思想熏陶,一生漂泊于江湖,居无定所,卓尔不群,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等无不精通,是继苏轼之后又一位难得的艺术全才。 (一)大咖抬举飘游之人 姜夔自幼就开始飘游,但漂游并不一直都是他的本意,很多时候是情不得已。他的父亲大约是个七品官儿,按照当时干部任职的办法是,过几年就要“宦游”一次,从甲地轮换到乙地。不幸的是,他父亲在湖北汉阳知县任上病逝了。他和姐姐只好在汉阳定居下来。那时参加科考的考生必须在最早注册的居住地参加考试。为了考取功名,他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往返于湖北和江西之间。 他风度翩翩,才华卓著,不仅在诗词上很有造诣,还精通音律,会拨弄不少乐器。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称赞他“为文无所不功”,就是夸奖他多才多艺。不少当时的大咖,如范成大、朱熹、辛弃疾等,都十分欣赏他的文章才华,并对他深通礼乐表示叹服。 但上帝虽然给他人生开了扇智慧之门,也给他关了一扇重要的窗子。文曲星一直白眼瞧他,屡败屡战四次,硬是都不青睐他。科考不中,相当于现在就是没有文凭哟,当个私塾先生别人都不愿意请,何况他立志高远,不想碌碌无为的度过一生。 他就像许多怀才不遇的文人一样,开始走出家门寻找机遇了。 (二)相遇两个人生知己 他到处飘游,但前几年人生没有啥起色,直到1185年他32岁时,认识了诗人萧德藻后境况才有所变化。老萧是个淡泊名利之人,与他父亲是同科进士,当了几年官后归隐在家。两人一见如故,结成了忘年交。老萧看重姜夔的才华,说“学诗数十年,始得一友”。遂说媒将兄长的女儿嫁给他,给他名正言顺地当了个沾亲的老辈子。在老萧和杨万里、范成大的举荐下,姜夔的声名鹊起。 他跟随老萧先在湖州居住,后在弁山苕溪旁的白石洞天安居,生活开始比较安定了。他的“白石道人”名号即由此而来。他潇洒不羁、广交名士,从在湖州居住期间开始,就开始时不时的外出游历,先后到过苏州、杭州、合肥、金陵等地。知晓不少金军入侵之事后,亡国之恨也不时萦绕在他心头,常在写的词中发出喟叹,毕竟他也是一个爱国之人。 南宋中期开始,权贵们开始盛行养门客之风。不少仕途不得志的文人,选择了当江湖游士,以诗文寄身在权贵门下。姜夔为了生计,也当了他们中的一员。但他与那些以才华取悦于权贵的人不同,他要的不是同情与施舍、扬名,他想得到的是赏识和尊重,获得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 真是“梦里寻他千百度”后,他终于遇到了杭州富豪张鉴。 张鉴是南宋大将张俊的后代,也是南宋末著名词人张炎的曾祖父。萧德藻去世后,姜夔失去了依靠,就移居杭州投靠早已认识的好友张鉴。张鉴将他作为家人看待,由于他科考屡试不中,张鉴准备花钱替他买官,他婉言谢绝了。 本来张鉴要将一处很不错的山赠给他养老,由于张鉴突然病逝了而未成。姜夔说他和张鉴十年相处,和亲兄弟一样亲,张鉴有事找到他,他就像办自己的事一样尽心尽力,一起分享快乐一起分担忧愁。 但他并没有因朋友的接济而丧失了进取心,1196年,还向朝廷献上《大乐议》、《琴瑟考古图》,希望从音乐方面得到使用。没被朝廷重视。两年后又向朝廷献上《圣宋铙歌鼓吹十二章》,这次朝廷允许他破格参加礼部的进士考试,结果还是名落孙山。 从此他杜绝了科考入仕的念头。后来张鉴去世了,虽然他早年他广结名士,但时过境迁,结交的朋友们,或因交情泛泛,或因虽深交财力不够、有的已去世等原因,无法帮他摆脱困境。不久其家和杭州不少居民家庭 ,遇上了一场大火,他的生活更是每况愈下。难以为生的姜夔,直到白发苍苍,仍在为生计奔波于金陵、扬州之间。 (三)性格独立活泼自信 姜夔和唐代著名诗人浩然一样,从来没做过官,当了一辈子老百姓,但他从没丧失过人格的独立与内在的活泼自信,其词在南宋是自成一家的空灵派。他深信“人物眇然须强饭,天工应不负才名”。1206年,他曾作一首《水调歌头》来记事抒情。在词中写道 :东望赤城近,吾兴亦悠哉。 他年轻时,结交了一个喜欢诗词的好朋友张仲远,是个在衙门做事的小官儿。在游历吴兴一带时,就住在张仲远家。张家有“河东狮吼”,姜夔看不惯张的妻子,一次有意捉弄她,故意用女人的笔迹写了一首词,趁张不在家时送去。 词中写了男女两人相会的情况。词中说日落西鸟归窝的傍晚时分,他骑上马,没走回家的路,飞快的朝那相约的地方奔去,进入挂着幕帘的一间房子,与那漂亮且能歌善舞的姑娘相会...... 张夫人一看,这不反了吗?张仲远受了一顿重责。据说有三天没到衙门上班,因为脸被挖了几道痕迹。姜夔的那首词写得特有艺术性,叫《媚妩.戏张仲远》,有兴趣的朋友在网上能搜索到。 【作者简介】赵心放,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