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1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我读父亲这本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7-3 1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远牵 于 2023-7-3 13:46 编辑


父亲平生的第一本书出版时,适逢儿子出生百天。升级姥爷的父亲喜气洋洋地把他的新书带给我们看。我看到《事业 爱情 休闲》这个书名,总觉得文学味稍欠了些,就直言"这一锅炖的大锅菜′味儿可是浓浓的″。那年我二十六岁,父亲五十岁,作为业余作者免不了时常交流,但同时隐隐存在的代沟让我们父女二人颇有些互不以为然的文人"相轻"劲儿,以至每每听到有人对我说他拜读过我老爸这本18万字的"大锅菜″时,我会不好意思地一哂笑之。其时,我对父亲这本书怀有的一点儿小心思是面上不恭维、心底也不认同。父亲心知肚明,倒也豁达,用他的话说此书纯属是用来引玉的杂砖碎石。想到一向自视甚高的老爸用了这样谦虚的说辞,一定程度上也几乎等于自我批评了,我也不好再继续给他老人家泼凉水。反正,父亲这本书后来就放在我书柜的最里层没怎么动过地方。  



不多久《燕赵晚报》刊了父亲的一篇随笔《手指头的功能》,有同事把这个消息带给我,虽是好意,我却隐隐感到对方的表情多少有点奇怪,心下纳闷,回去又找出这本书翻出这篇文章来细读。这一读不要紧,文中有一个细节真是令我难为情,以致一读完我就满脸通红地跑去找父亲理论,问他为何要这么写!在当时的我眼中,随笔文章这样"随便″地写未免也太让人尴尬了!但是,这一回父亲严肃地反驳了我,他有他的一番道理,一一在他看来,这就是一段真实的生活记录,为什么不能如实记录?他写了自己年幼时期生活困难吃粗糠窝头后造成肠干结实不得不用手通便的糗事,又对比了生活富足后用敲电脑刷手机琴棋书画的雅事,这样的云泥之别用手指头的功能来体现,具体而微,因小见大,有何不可?!我说面子上太不好看,父亲说你只会阳春白雪不知下里巴人,小心被小资情调这一叶障目遮住看不见泰山!父亲转业前在部队是做思想工作的指导员出身,讲起道理来长篇大论,我自知辩不过老爸,毕竟生活经历上父亲才有发言权,虽心里难服气,也只好三缄其口,努力作唯命是从状。


如今这样的争辩再也不会有了,去年冬月父亲已经永远离开了我。当在清点父亲遗物时再看到这本书,心中忽有说不出的羞愧与感伤。近几年我专注书评写作,书读了不少,书评也写过百余篇了,但父亲的这本呕心之作,却从来没有列入过我的书评目录。最初我是受父亲的熏染才走向文学道路的,但直到父亲去世之后我才怀着愧疚之心认真地细读父亲这本书……的确是太晚了些,晚归晚,读父亲这本书却是我必须要做的一件事,这也是我心底绕不去的一个结,我偏执地认为,只有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才是属于我对父亲怀有的一种最有仪式感的特别记念。父亲这本书就是父亲的生命轨迹。如果说人生是一本大书,那再读父亲这本书将是我以后的人生里常做的功课,古人说温故能知新,那父亲这本书对我的未来而言,更像是一种生命的赐予,是越往后才越能深切感悟到父爱的弥足珍贵。


父亲这本书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在一九九九年世纪之交时出版,集散文、随笔、评论、小说为一体,父亲自序自跋,文不定格,"杂″是其特色。《事业 爱情 休闲》体现着父亲在不同生活时期信奉的态度:人当先立事业再成家,爱情唯在共同追求的事业中才会被赋予真谛臻于成熟,休闲是两者不可缺的润滑剂,三者构织成人生的风景。这是父亲这本书中所有文章的写作路线与思维定式,也曾是我印象中最熟悉的甚至自认为老掉牙的主旨。重读书中的一些细节时,才发现有许多我曾经忽略的部分,它们是闪亮的,难得的,也是值得我在记忆中永远收藏的。


父亲作为自学成才的"军中笔杆子″,曾参与编纂六十三军军史,采访过开国中将郑维山老将军,为开国少将李真整理过回忆录,整编了五二九四一部队一八八师大事记并作序。父亲这本儿书中《野八旅从西南攻入石家庄》《太原城头"双猛虎"》等文都是在实地采访获得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而成。记忆中九十年代初期父亲在军史办经常外出采访,当时的采访记录全部以卡式磁带录音,这些采访磁带在编号后堆满了书柜,这些录音成为父亲获取素材的主要方式。偏偏父亲初入伍时在工兵连执行爆破任务中听力严重受损(后被部队评定为七级伤残),平常跟人正常交流都有障碍需要助听器辅助,再加上录音时有杂音,被采访的老将军又大多方言很重,父亲带着耳机一遍遍倒放录音仔细辨听,一处处逐条落实,其中的不易可想而知。但父亲硬是凭着耐心与毅力,把每一个事件清晰地还原、编录了出来,以此完成了他部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项"革命工作"。父亲后来在1988年被授予中校军衔,他为此自豪且知足。在《访郑维山》一文写到"郑将军时而双手叉腰,时而拍案而起,讲敌人的凶残,赞我军官兵的勇敢,情绪激昂,雄风不减当年",提及老将军的浮沉经历,发出"太平本是将军定″的深切感慨,集团军老将军们为天下开太平的史事一一核定记实在编,这是父亲用文字所做到的高度,这个高度值得我缅怀景仰。


由军旅转业银行,父亲刚入不惑之年。他爱好广泛,琴棋书画皆有涉猎,他爱好旅游,除了走遍中国,还远游海外。工作之余的休闲生活丰富多彩,每每同学战友聚会,他都是最积极的牵头组织者。这些体现在他的文字中,就是部分文艺、学习、时事方面的观察杂谈,如《红与黑的爱情》中得出红与黑的色调关系即"黑色能染盖红色,而不是相反""故红色的婚姻必须建立在黑色的爱情之上"这样的一家之言;有若干精萃的游记如《狼牙山之魂》,还有他记录自己日常生活的《长安公园之晨》,很能代表城市银发一族(父亲的头发在七十三岁离世时还丰密乌黑)的退休闲适方式,后来父亲还记录过一篇自己在海南过冬的"候鸟"生活,当时发在了《燕赵都市报》上,那是这本书出版以后的事儿了。父亲这本书中,文学性最高的当属小说《事不过三》《一把军刀》。《事不过三》基本上是我父母爱情的现实写照,当时这篇文章发表在80年代中期的《战友文艺》上,在军营中被传为佳话,可以代表父亲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而《一把军刀》是一首流畅自如、铿锵有力的信天游叙事诗(可惜书中排版用了散文形式没出分行效果),讲述了中国百姓用日本神刀打击日寇、偿还血债的壮烈故事,非常具有现场感染力。另外父亲还写过一篇很有年代感的悬疑破案小说《算命惨案》,故事应是套用了"二拍"的破案情节,但人物场景是七十年中国农村的典型生存现场,也是值得一提的比较奇特的尝试之作。父亲书中也写过不少身边感动过他的人物,如《爱你的眼睛》《军中一小丫》《卫生部长》,行文优美、深沉、风趣、诙谐,还有那么一点点多情……我最感兴趣的是父亲写的家乡小记《迷向湾》,他笔下这个介于南北豆庄之间的郜河湾,还把记者吸引得专门去实地考察了一趟,我也一直想再去看看这个让人瞬间分不清东西南北的"迷向湾",但已在天堂的父亲却再也不能与我前往了。


父亲这本书里,有他一贯的"伟光正″风格,也有他爱憎分明,直言不讳的鲜明个性与深刻的人生感悟。作为一个共和国的同龄人,作为一个五十年党龄的老干事(父亲曾任在部队认多年的直工科干事),他无官一身轻,又乐天知命,不乏年轻人一样的活力。书中写到奶奶对爸爸说过的一句话,"这孩子有福气,一生下来就赶上新中国成立。″经历了兵荒马乱的奶奶说这样的话,包含着怎样艰辛后的欣慰与多少新生活的向往啊!而父亲并没有辜负上一辈人的期待,他埋头苦干、勤学多思,斗室内悬挂的"宝剑锋从磨砺出″立幅是他孜孜不倦的人生写照。就在这本书出版以后的十几年内,父亲仍继续笔耕不辍,又写下了很多不乏新时代气息的诗文作品。像父亲这样一个人老心不老、努力紧跟潮流的人,既是一个有天赋的"杂家",有时又自比乐陶陶的老顽童,他一忙起来往往废寝忘食,通宵达旦,这是他整修自已文稿时的常态。由于疫情,父亲在七十三岁的年猝然离世,他的许多文稿还有待整理,他的第二本出书计划也无限期搁浅了……我在整理父亲这些作品的过程中,重读父亲这本书,对父亲的认识也比他生前时有了很大不同,以前顽执的代沟如今早已经被思念的河流填平,因为思念父亲,所以还要经常不断地重读父亲这本封面色彩强烈内容朴实通俗的平装书,而父亲书中的一句话也让我受益终身,我把这句话摘录出来,一是因为我十分愧疚自己当时没有耐心去精读父亲这本书,二也愿天下所有的子女都学会敬爱自己的父亲,因为父亲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生命之书——


"遇横逆而不怒,遭变故而不惊,受委屈而不怨,获荣耀而不骄",从容地承担起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出色的充当民族的脊梁。(以上摘自父亲的书《事业 爱情 休闲 》)(3360字)





2#
发表于 2023-7-3 16:26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您的支持发帖。问好。
3#
发表于 2023-7-11 09:05 | 只看该作者
《我读父亲这本书》谈的是阅读父亲的书《事业 爱情 休闲》的感受;该书集散文、随笔、评论、小说为一体,重点对红与黑的爱情》《狼牙山之魂》等文本做了评述;言之有物,观点中肯。欣赏,祝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14:38 , Processed in 0.04750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