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79|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杜集魏庵村清代门楼和传统民居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9-25 20: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高迎春 于 2023-9-26 04:33 编辑

                                      杜集魏庵村清代门楼和传统民居                     高迎春

        杜集镇魏庵村,是现有居民2000多口的大村落。村里有一处残存的清代门楼,有一处修建于清末时期的传统民居。在魏庵村一片红砖红瓦新式建筑群里,它们显得破旧而别致,它们显得顽强而倔强。明清时期的民居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最后一个高峰,整体呈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形象。特别是清朝政府颁发了《工部工程作法则例》,用于指导官式建筑。在民间则有《营造正式》、《园治》,用于指导民居建筑。由于制砖技术的提高,清代用青砖修建的房屋猛然增多,民居大多采用夯土垒打后以砖包砌。

        魏庵村的清代门楼,在村街道以北的胡同里,门口朝西,是村中居民郑成忠祖上修建的。据他所说,原本这里也是一套四合院建筑,现在唯独剩下这个门楼了。这处四合院,对外只有这个街门,关起门来自成天地,有很强的私密性,适合独家居住。院内东西厢房、朝阳北房,倒座南房,都朝天井开门,一家人在院内居住,和亲和美,其乐融融。天井里可以植树养花,可以饲鸟养鱼,可以叠石造景,在自家营造的封闭环境里安然度日。三间堂屋两间跨耳,跨耳与里间相通,形成套间,可以作为储物间,也可作为房主私密作息的房间。残存的青砖门楼,门口上方是采用穹拱式样,青砖也采用了石磨对缝工艺,看起来特别工巧美观。青砖门楼木门轴左右两边,各放了一个小型石鼓。石鼓是古代镇国之宝,有中华第一古物之称。其相圆滑孔武,重似巨鼎,沉稳有力,有大气高贵之相。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若门口放置石鼓,有和善之意,邻里交流,和稳相睦,人缘美满。郑成忠的祖上在大门之处摆放石鼓,一是起到镇宅的作用,可定一家之基运;二是可以事业顺遂,财源广发,运势鸿通。

        仔细看青砖门楼,主体建筑基础以上,放的是木质墙碱,而门旁夯土墙基础以上,放的则是芦苇墙碱。由于宁津县属于退海地,有些地方翻盐翻碱特别厉害,修房盖屋墙基之处,必须垫放半乍多长墙碱,来阻止碱盐上洇。墙碱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用材料,在墙体施工中起到重要作用,它具有调节酸碱平衡,防潮防霉,增强墙面强度等多种功能。例如在房屋地基之上放置墙碱,除了可以防止盐碱返洇,还可以调节室内温度,夏季保持室内凉爽,冬季保持室内温暖,有助于提高室内舒适度。放置木质墙碱,可以有效阻挡盐碱返洇。可是造价高,一般人家使用不起。郑成忠祖上在修盖大门时,放了一圈木质墙碱,而且至今也未腐朽,是有一定财力方可做得到。在青砖大门夯土墙地基处,放置了芦苇墙碱,可见修筑房屋时也考虑了减轻财务用度。青砖大门处的两个水流口,已经不见了踪影,郑成忠告诉我们,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村里打井缺砖,就来人给把门楼水流口以上的青砖,给拆卸下来拿去打井了,以至于青砖门楼残缺成如今的样子。

        魏庵村传统民居,属于王茂亭祖上的宅院。在这个老宅前面,有一处比较新的宅院,现年82岁的王茂亭,现在住在前面这处宅院的北房里,院子里有两棵枣树,半青变红的枣儿,挂满了枝头。从前院东边往北走,就是清末修筑的这处老宅院了。老宅院有两间东房,三间北房,西侧有一间耳屋,耳屋门朝南,未与三间堂屋连通。三间北屋,使用夯土垒打而成。屋门口两边没有青砖包砌,北屋四个墙角也没用青砖包墙角。可见修筑这处老宅时,家境并不太富裕。考古发现,用夯土造墙在四五千年就已经开始了,用夯土造屋则在殷商时期。到了汉代,民居建设使用夯土墙的更多了,而且在夯土墙中,开始使用水平方向的木骨墙筋。这种木骨墙筋,俗称“纤木”,它的使用增强了夯土的耐牵拉强度。所谓夯土板筑房,就是用木棒加石碓,在夹板墙内夯打密实而建造起来的房屋。在四千多年前的大禹时代,不仅利用夯土技术建造城池宫殿,还用于修筑堤坝,治理水患。夯土建造技术,从黄河流域向江南地区传播,逐渐到达广东、广西、福建、江西等地。

        北宋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规定:“筑墙之制,每墙厚三尺(1尺—0.33米),则高九尺,其上斜,比厚减半,若高增三尺,比厚加一尺,减亦如此。”修筑夯土墙的工具,需要有墙筛一幅。夯杵两根,圆木横担若干支,大拍板一把,小拍板若干把,绳线一盘,鲁班尺或杨公尺,短木尺和三角尺、水准尺各一把,铁锤、榔锄头、铁铲、丁字镐各一把,以及泥瓦刀、竹刮刀,锄头,木铲,簸箕若干。墙筛以老硬榆木、槐木、枣木制作,外部粗糙,但内里平整,规格一般长1.5—2米,高40厘米,木板厚7厘米,其形状与制砖木模相似。墙筛的一端为开放的,用硬杂木制成的“墙卡”支撑,非开放的一端以“墙针”固定。“墙针”为两根以榫头固定的模封,这样墙筛能灵活拆卸,任意改变墙筛的内空(内空即构筑)。墙筛内填上虚土时用小头夯,待夯得差不多了,再用大头夯平。大小拍板都是圆把手,等到墙筛脱开,就用大拍,拍打毛墙两面墙皮,使墙面硬实,小拍则修光墙面。四间传统民居的夯土墙,至今依然坚固,说明夯土时的力道和修整,都极其严谨认真。

        在传统民居北屋,我看到有一对古老的大厨,大厨上的黄铜构件,依然完整。大厨顶上,放着一个帽盒,一个传盒,一套匣盒。直到现在,这些老物件在儿娶女嫁时,依然可以派上用场。院子里被王茂亭老人种上了豆角和辣椒,因此显得这处古老的传统民居院内,一派生意盎然。




                                         2023年9 月 25日写于迎春堂                    

        






2#
发表于 2023-9-26 12: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刘树仁 于 2023-9-26 13:11 编辑

复原宅落,昭见天地。
3#
发表于 2023-9-26 21:21 | 只看该作者
文字记录这些珍贵遗存,也是一种抢救行动。弥补和保存,记录和抚摸,都不可或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5 15:02 , Processed in 0.04763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