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58|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传统的农业与农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3-10-5 10: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杨 于 2023-10-5 18:43 编辑

  

传统的农业与农民



  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产业。从刀耕火种,到文明农耕,少说是几千年历史,其中的进步是不断的,我这里只能谈谈近代的传统农业。


  我们国家幅员广大,各地农业情况不尽相同。我因为生活在江南农村圩区,这里也只能写一写江南圩区的传统农业。


  近代的江南传统农业生产,无论面积多少,程序都是:备耕、灌溉、撒种育秧、大田栽插、田间管理和庄稼收获。这其中的每一项都有具体的操作和相应的技术。


  由于经济决定生活,在重点叙述农业生产后,也概括地说一说传统的农家。




  备耕


  备耕,是将准备种植的田地,用耕牛翻耕出来,再进行细致的整理。种水稻的,还得灌上需要的水。这其中是:翻耕板田、耙碎犁伐,灌水,耖平,都是生产中不可省的工序,也是很费时间的农事。当缺乏耕牛的时候,常常会用人工代劳,不仅非常劳累,效果也很差。因此农谚说:“庄稼无牛空起早”。


  耕田是用牛拉着装有犁头和犁铧的弓形犁(犁一般是木制的,也有铁弓犁),将平板的泥土翻耕出来。历史上种单季水稻时,力争在前茬(头一年)稻子收获后就进行翻耕,有越早越好的说法,农谚说“七耕金,八耕银”,就是说农历的七月、八月就应该耕板田了;再不济,也要将板田耕出来过冬,叫“耕冬板田”。有了双季稻后,农历七、八月,正是双季晚稻幼苗期,这种做法就无法实行了。


  翻耕出来的泥土多是一片一片的泥伐,任由日晒雨淋,再经过寒冬的冷冻,土地酥松了,害虫也被冻死了。第二年开春后,一般是农历二月二,俗称“龙抬头”的日子,开始“春耕”。是用牛套上耙(两块五寸宽五尺长的木板,前后排列,两端安上连接的横木,板上安上树立的刀片),人站在板上,驾驶牛拖着在翻耕过的犁伐上行走,将泥伐切碎。这样,田里便都是细碎的松土了。


  等到即将插秧时,便灌入需要的水,再用牛套上犁,将细碎的泥土翻一下。在栽插秧苗前,用耖(四方形,长八尺的木头上装有一列树立的刀片)驾上耕牛,人站在耖上,让牛在田间有规则地行走。这样全丘的水田,便是平整的,可以栽插水稻秧苗了。


  备耕的进度是,根据牛力强弱与土地状况,一般一个人使用一头耕牛,一天可以翻耕板田1-2亩(丈量亩666.7平方米/亩,本文所说的田亩数字,都是丈量亩),耙田5-10亩,耖田10-20亩。




  农田灌溉


  农田灌溉,是往田中灌水。地理条件好的,可以“放水上田”。我们这里高处是田,低处才是水塘,无法做到“放水上田”。我们这里传统的农田灌水,必须是人工“车水”。


  我们这里车水用的是“龙骨水车”,又叫“手车”。这是木制的,长一丈四,由一百零八个“车钵子”即木片连成的“龙骨”装在车筒子上下。车水时三个人一伙,两个人拉车拐,即拉动车龙骨的车头,使之旋转。水就上来了。另一个人在旁边休息,一会儿换一个人,让他休息。如此轮流,“歇人不歇车”。一天可以灌溉干田五到六亩。


  农民为农田灌溉,第一次往田里灌水,称为“沤田”,之后多是给稻棵田续水。如果遇到大旱,必须车水抗旱,这是农民们重要的活计,也是很辛苦的农活。




  育秧


  整理好的水田,便进行插秧了。插秧前,先得育好秧苗,这是一项专门的农事。


  育秧先得将准备做秧田的田块进行精耕细作。灌水后做成宽度两米左右的秧幕,也即秧床。天冷留有浅水,天热放干田水,撒上在室内事先培育出了芽的稻种。出苗后施上所需要的肥料,关上适当的浅水。大约一个月,秧苗有五六寸长时,就可以拔着移栽了。一般情况,育秧是根据大田移栽的时间预算、提前进行的。


  在生产单季稻时期,我们这里播种时间,是清明后谷雨前。有些怕春寒冻坏秧苗的人,是在谷雨边,有“旁谷撒谷,坏掉不屈”的农谚,是说到了谷雨应该播种了。


  农民们都注重育好壮秧,因为壮秧可以增加栽插后的大田产量。




  插秧


  插秧,是在大田上水耖平后进行的农事,是水稻种植的关键事。。


  插秧是很讲究的农活,既有时间要求,更加重视质量,有“千犁万耙,全靠一棵插”的说法。农民对插秧人很重视,因此出现了许多“插秧能手”和插秧的故事。


  插秧首先是将已经育好的秧苗拔起来,扎成“秧把”。秧苗要拔得整齐,秧把大小必须适中。拔秧和扎把的质量,直接影响插秧速度,因此,农民们对拔秧很讲究。拔好的秧苗挑到大田里,就是正式栽插大田的秧苗了。


  单季稻的插秧都在春夏之交,非常繁忙,农民们郑重其事地对待。为了能做到生产上协调,总是互相联合,每一户大田都安排在一天内完成。大家互相协商,排好先后秩序。轮到自己插秧时,事先将待栽插的田块整理好,请来协助栽插的人。请来的人都会认真努力,户主会殷勤招待。传统大田插秧,一天有五餐吃食。一个正常劳动力,一天的工作量是二亩水田。这样互相轮流,前后时间相差不过五七天。




  田间管理


  稻秧插好后,主要就是田间管理,目的是防止草荒。一般在秧苗插下去两个礼拜就进行第一次田间除草,有“稻耘黄秧草耘芽”的说法。


  第一次除草叫做耘田,田中要有浅水,用的农具叫“钨筒”。钨筒是两边弯形的小木头上,安上两根横档,装上10根四方形铁钉,前尖后张的小农具,上面楔上竹篙,使用时,在秧苗中间拉来拉去,将刚刚发芽的野草拉掉。


  之后每十天半个月就得进行下一次的除草。我们这里叫“跆田”。跆田的跆字,我们的写法是:耒字边加个台,汉字“耛”读音si或shi。大约这跆田,是我们这里独有的农活。跆田用的是“跆扒”,这是前后由刀片,两侧由铁杆相连的四方形小铁件,楔上五尺来长的手柄使用。跆田时,将田中水放掉,在泥土还潮湿的情况下,用跆扒在稻苗间的泥土上摩擦,将野草塌进泥土里。


  跆田也是讲究的农活,必须跆得田间光亮如镜,不允许留有“南瓜敦”、“豇豆藤”,即不允许漏掉没有跆到的地方。


  一般来说,一个正常劳动力一天的时间,除草的进度是一到两亩田。一季稻子至少要耘一次,跆两次。人手足的,可以跆四到五次。有“稻跆七次猪无糠,棉锄七次白如霜”的说法。就是说,跆得次数越多,稻的质量越好,米质更饱满,稻壳更薄。


  在没有农药,特别是没有除草剂的情况下,田间除草是农民们用工最多的农活。这样的忙碌后,稻子也快到收获的时期了,人们可以略微地放松一下,等候着收获。




  收获稻子


  在稻子略显金黄色时,将田缺开着,不要水了。有些低矮的田块,还需要在田内开沟。开沟的农活叫“打沟”,是将大田里低矮处的稻子用铁锹挖着,移到附近的稻棵空间去,让全田都能及时排干积水。稻子成熟时,田里干了,可以穿鞋子劳动。如果当稻子成熟时,天气多雨,田间会是烂泥,劳动时便不够利索。


  收割稻子是农民的大忙时期。田间有三道工序,即割稻、打稻和扣草。


  收获稻子,先是割稻,是将成熟的稻子用人工割倒。为了做到方便打稻,割的时候要将每一把割下的稻子整齐地放在稻档上,还要求都放得笔正,不是真正的老农,不容易做到。正常情况,一个人一天可以割一亩田左右的稻子。


  打稻,是给割下的稻子脱粒。我们这里是用禾桶,用人力在桶板上使劲地掼。这是重体力劳动,一般妇女不容易上阵,体弱的男人劳动效果会较差。一般是一张禾桶是四个人同时掼打。


  打稻的要求是,必须将稻粒都脱落在禾桶里,不能撒到桶外的田间。这必须要经过艰辛的练习,否则很难做到。


  打稻的规则,每当有两个挑担了,就往晒场上送去,叫做“起角”。这两个挑担,大约是300斤稻子。起角时,由在禾桶前面的两人将稻子送走,后面两人负责将打过的稻草“扣”起来,并且撒开来站在田间。因此,稻子打过后,田间还是一田的稻草。送稻子的人回来时,扣草的人应该把打过的草都扣起来,再与送稻子的人同时打稻。离晒场不远的,这扣草是很紧张的事,不是熟练的农民很难做得到。


  一般情况,一张禾桶四个人,一个上午要打两角稻,下午打三角。一天四个人可以掼打三到四亩田的稻子。这要看稻子生长的情况决定。


  传统农业的产量,单季稻最差的亩产约300斤,老农说:“三个钱一棵香(形容稻子长得很差),五担是个桩”(这里所说的五担,是老亩田,合丈量亩1.66亩)。普通产量(丈量亩)在六百斤之谱,最好的是**百斤。




  稻子与稻草的收藏


  稻子送到晒场上后,一般是由辅助劳动力负责翻晒,主要是家庭妇女或者年老的人。稻子晒干后,便用风车将之分离,这才能将收获后饱满的稻子放进稻仓。


  在收获稻子时,必须将来年做种子的稻子格外地精心经理好,用稻草打起包来,叫“稻种包”。一包约30斤稻种,根据自己需要打几个包。包好后,用绳子挂在房子的桁条下,既能保证稻种的干燥,也能防止鼠害。


  收藏好收获的稻子后,就进行田间稻草的收藏了。稻草是圩区农民常年生活的燃料,更是住草房加盖新草的材料,还是耕牛的饲料。因此农民们都重视稻草的收藏。


  打过稻子的稻草立在田间,要是天气晴好的话,就直接往回挑;天气不好,赶在下雨前在田间码成小堆。一小堆,大约是一两担的数量,待晴好天气再挑回来。


  挑回来的稻草,根据各自情况,分类垛成大堆。垛成的稻草叫做草堆,草堆的大小没有规定,是根据所堆的稻草决定。往往是,一个草堆是几担、几十担,大草堆甚至有上百担的数量。堆好的稻草,便是常年使用的材料,可以随时抽取使用了。有的草堆上的草,因为一时用不了,可以连续使用好多年。




  传统的农家


  在种一季稻的情况下,到了白露季节,就没有田间稻子的生产了。因此有“秋前十天没得割,秋后十天割不彻(割不及),白露田里一场空(连稻草也收回家了)”的说法。


  过了白露,农民们又在准备第二年的生产。主要是种植少量的麦子、油菜、翻耕板田、为大田积肥。积肥的方法,主要是捞塘泥,挑塘泥。


  到了冬天便真正闲了,圩区人在这个季节,主要是应付“堤工会”,即圩堤管理单位分派的圩堤修理任务。在完成了这些“公事”时,一些头脑灵活的人开始了走村串户地做小生意,以增加家庭收入。因此有:“天寒地冻无事做,些小生意做一些”的说法。


  普通农民在这个时候,上山砍柴,下塘捕鱼,为丰富家庭生活做一些所能做的事。一般农家操办儿女新婚,也多在这个时候进行。每当丰收的年景,春节前,许多大村庄都会筹办新春娱乐,如玩龙灯、马灯,罗汉灯等等,以开展春节期间的文娱活动。


  传统的农村,每逢重大节日都会有文娱活动,如端午节多是划龙船,中秋节多是唱大戏;比较闲一点时,会有各种文娱活动,如听大鼓书,看把戏。平时休闲,说故事、玩牌很普遍。临近春节,杀年猪,做豆腐、制米糖;春节中互相拜访,举行大型文娱活动等等。传统的农民虽然没有电视、网络,却也有悠闲的时候。


  但是,由于当局没有把普及教育、医疗卫生当回事。农民们大多数没有读书,各处仅有的私塾,都教的古文,开蒙期强调背熟,不做解释,即使读了几年,也只能随口溜,不知道其中意思,如果没有条件继续深造,这几年等于没有读。因此文盲充斥社会。医疗卫生老一套,没有疾病防治措施,孩子生得多,死得也多;瘌痢头,老粗腿、痨病比较多;生了阑尾炎必须丧命,脑膜炎等等传染病会形成众多人丧生。因此人的平均寿命比现在短得多。关于这些,我写了专门的文章,这里不再重复。


  共和国建立前,一些没有土地的农民,不是租种别人田种,就是给田多的人家帮工,生产方式都是一样的。到了冬闲时,帮工的人也会轻松许多,他们吃喝是主家的,一年十八担稻谷,也到手了。这个时候,多是给主家做些加工大米以及家庭杂务。


  当然,传统社会,也会有遭遇不测的人家,但不是社会全貌,这里不做叙述。


  这样以“人力加牛力”的生产方式,在正常情况下,即没有灾荒与战乱,能够正常。


  传统的农民生产方式多是“半年辛苦半年闲”。只要自己有一些田地的,都可以井井有条地过自己平凡的生活。共和国成立后,这样的传统面貌大幅度改变,特别是双季稻生产普及后,几乎是“一年忙到头”,即使冬天也会有沉重的农业以外的各项事做。


  共和国建立后的整个大集体的生产方式,虽然有些进步,但仍然是以人力加牛力为主。1981年分田到户后,初步出现了“现代化”。2008年后,个人土地大部分实行了“流转”,交由大户耕作,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农业科技深入普及,农业、农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的农业与农家,成为了历史的记忆。


  2023年10月4日星期三

2#
发表于 2023-10-5 17:16 | 只看该作者
在语言运用上很有汪曾祺的笔法,对农耕文化叙述有条不序,条理清晰,让读者了解到二十年以前的古老农耕方式。
3#
 楼主| 发表于 2023-10-5 18:45 | 只看该作者
喻芷楚 发表于 2023-10-5 17:16
在语言运用上很有汪曾祺的笔法,对农耕文化叙述有条不序,条理清晰,让读者了解到二十年以前的古老农耕方式 ...

谢谢你的阅读。这是传统的农业与农民,如今已经是记忆中的社会了,为了避免忘记,特别写了出来。愿你阅读愉快!
4#
发表于 2023-10-5 19:22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写的是农业这个经济部门中的种植业里的粮食生产。水稻种植、田间管理、秋熟收获,以及农具和作业,等等,十分详尽。
作者的感受和评价可能需要多写写。纯属个人感受哈。
5#
 楼主| 发表于 2023-10-5 19:38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3-10-5 19:22
文章写的是农业这个经济部门中的种植业里的粮食生产。水稻种植、田间管理、秋熟收获,以及农具和作业,等等 ...

谢谢版主阅读,是我个人的记忆。只是为了防止“忘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2 23:26 , Processed in 0.10191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