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36|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读《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1-3 11:0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慕容春光 于 2024-1-3 11:52 编辑


从两年前开始,我逐渐感到阅读书籍的费力,然后,我发现这不是我的理解力的问题,而是书籍本身的问题,是书籍的作者写的并不清楚的问题。这种阅读的费力,在我读到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时候,达到了很大的急迫,我要发出一种强烈的呼吁,那就是:“请你不要只谈作品的形式,而不谈作品的内容”。

这样,我发现了一种文学的理论,那就是: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对于这个理论,我也是断断续续,写了半年,现在,我总结出具体的条目,在以下列出:


1,西方文学基本不具有内容的发展的历史过程

西方文学的历史,是形式发展的历史,内容从某个时候,迅速退出了西方文学的范围。内容的确显得啰嗦,意义不大,但是换一个角度,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内容。我们要认识到,内容具有发展的意义。如果内容不存在,内容就无法发展。而不是说,内容可以间接的发展,或者不写内容,内容也可以作为理论上的发展。

文学认为内容是一种直接的存在,而不适合直接的发展。也就是说,文学总是重视那些,可以直接发展的事物,所以忽视了很多事物的存在的前提。

西方文学的历史,没有内容的发展过程,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漏洞。内容的重要体现在哪里?例如说,如果一个事件,没有铺垫,怎么可以有悬念?没有悬念,怎么可以有激情?没有原因,怎么可以有发生?没有发生,怎么可以有发展?没有发展,怎么可以有高潮?其实,西方文学的高潮,实在很少见。《堂吉诃德》有高潮,《哈姆雷特》有高潮,《红与黑》有高潮,《苔丝》有高潮,《罪与罚》有高潮,《悲惨世界》和《约翰·克利斯朵夫》,都企图制造高潮,但是巴尔扎克的高潮,开始显得沉闷,而在巴尔扎克以后,就再也很少看到西方文学的高潮。

内容的另一个重点,就是人物的塑造。在文艺复兴以后,巴尔扎克以后,几百年的时间内,西方文学的大部分作品,实际上已经没有几个人物的名字,可以被读者记住。西方文学没有经典的,卓越的,重要的,可以让人记住的人物的名字。我的意思是,很多作品都是优秀的,但是就是优秀的作品,人物的名字,也很容易被淡忘,作者的名字,都很容易被淡忘。从某个时候开始,大概是4年以前,我阅读书籍的费力,对书籍的厌烦,就开始增长。那时我逐渐发现,我阅读的很多西方文学作品,都已很难记住人物的名字,以及作者的名字。那是获奖作家,是很优秀的作家,但是我记不住他们的名字。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我大多记不住人物的名字,作家的名字。

我只记住了少数的几位作家,其中很主要的,就是印度裔的奈保尔。奈保尔的作品,体现了在文学不是非常发达的国家,作品仍然保持着古代文学的很多特点,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内容的精彩,充实。这一点在我看到墨西哥的富恩特斯,苏格兰的奥康纳的作品时,都是有所体会的。再有如,匈牙利的凯尔泰斯·伊姆雷的作品,形式是很沉重的,但是内容也是强烈的。奥地利而茨威格的作品,形式又显得淡化了一些,而很多内容都是非常详细,清晰的。他在《人类群星闪耀时》中,说到了一个细致的问题,那就是美国和欧洲的电报通信,是通过海底电缆连接的。这使我忽然认识到,北美洲,美国的互联网,网站,都是通过有线的形式,也就是非常庞大的海底电缆,连接到其他洲区,大陆的。中国和美国的有线通信,互联网,就是通过海底光缆(China-US Cable Network)连接的。很多人的常识可能认为,互联网是一种电脑电子的空间,所以好像是无线连接,或者无需连接,只要自己的电脑登录互联网,全世界的电脑登录互联网,那么就都可以进入一个电子形成的,共通的空间。其实,美国的网站,都是通过有线连接传输,也就是海底电缆,光缆,连接到其他的隔海国家,地区。当我们往美国拨打固定电话,或者登录美国的网站,虽然电话的声音是清楚的,电脑的屏幕是纯粹的,但是实际上,都是有线的连接。我们将耳朵靠近电话线,电脑线,就相当于靠在一条非常巨大的,连接着全世界的海底的电缆上,好像可以听到海底的水力,冒出的咕嘟的声音。现在,全世界的海底光缆总长度,已经达到90万公里,可以绕地球22圈。这就是有线的连接,在电脑中形成的,穿越的空间。

在文学不发达的国家,作品往往具象的成分多一些,抽象的成分少一些,而在文学发达的国家,作品都是以形式为主,要求具有一种非常前位,先锋,抽象的形式。

西方文学,其实有大量的作品,是内容非常好的,但是这不是经典文学,高级文学,而是大众文学,流行文学。侦探小说,科幻小说,当然也是属于这个类型。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在经典文学和流行文学之间,占据了一种非常重要而特殊的地位。《福尔摩斯探案》具有很大的经典性,同时又非常流行。从《福尔摩斯探案》可以看出,西方作家非常擅长于文学的内容,故事的创作。而西方的读者,也都是喜欢内容,大于喜欢形式的。所以西方文学的确就是高级的形式作品,销量少,而通俗的,大众的,注重于内容的作品,销量多,流行广。美国很多的流行小说,每一本销量都超过1000万,这就很可以说明问题。

中国翻译出版的外国文学,大部分是经典文学,或者高级形式文学,很少翻译出版外国的流行文学。在这种情况下,《福尔摩斯探案》就成为一种强烈的,“中国出现的,唯一的外国流行文学”。仿佛外国作家都不创作内容,没有很多的畅销书,而《福尔摩斯探案》就是外国唯一的,有意坚持内容创作的作品。这当然也是误判,是中国翻译界的错失。应该更多的翻译出版外国的流行文学,中国读者是非常喜欢这样的文学的。

马里奥·普佐的《教父》,也是介乎于经典文学和流行文学之间的一种地位。很多时候,可以将《教父》当作经典文学,也可以当作流行文学。我们会看到,流行文学是在文学的初期,基础的阶段,保持着古代文学的特点,那就是注重于内容,故事。但是很多流行文学,因此显得古老,陈旧。好像流行文学都是一些发生在近代的,刺激的故事,具有上世纪的电影电视剧的片段的特点。于是西方文学,产生一种明显的“时代分界”,流行文学相当于一种近代的状态,高级形式文学相当于一种未来的时代。这其实是很正常的,因为人从胚胎到出生,再到成年,实际就是相当于从细胞到人类,完成了上亿年的进化,所以文学的初期阶段,和文学的高级阶段,也是相当于具有上千年的类型差别。所以西方的流行文学和高级文学,形成的时代分界,又是一种特殊的,带有返祖特征的文学现象。

当然,流行文学的人物塑造,也不是很强烈,但是因为内容是具体的,情节是精彩的,人物的作风很强,就是“很有派头”,所以逐渐读去,书中的人物,会使读者产生一种亲切的好感,读者会被人物的一些举动,一些语言感动。但是,这只是流行文学保留了古代文学的特点,而不是一种内容的发展,并未形成发展的历史。流行文学就是一些固定的模式,固定的风格。大部分流行文学的作家,似乎不约而同的,写成了一致的风格,就如同香港的很多漫画家,不约而同的画成了一致的风格。

现在流行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发展的兆头,但是很可惜,我们看到,流行文学在向高级发展的时候,还是偏向于形式,淡化于内容。流行文学也开始注重于形式了!一本约翰·格里森姆的《毒气室》,书名强烈,好像将整本书形成一种“毒气室的整体”,销量也的确很多,但是我读过之后,发现很多笔法,笔触,都在偏向于形式。从很多科幻文学奖的获奖作品看,科幻作品,都在偏向于形式。于是我发现,整个世界的文学,包括中国文学,都在向形式发展,内容的重要性,将从文学中彻底丧失!



2,西方文学的形式,暗中形成统一的雷同,将所有作品束缚在一起

西方文学的每一部作品,虽然形式都不相同,但是他们本身都是形式。所以实际上,形式暗中形成了统一的雷同,将所有作品束缚在一起。西方的文学家当然不是互相抄袭,但是他们不约而同的,一律写出了形式的作品。形式成为一种绳索,暗中连接了所有的作品,但是又不是那些作品之间的,具体的,直接的联系。不是作家之间的,更多的交流。通俗的流行文学,统一的风格也是雷同,束缚,但是内容是丰富的,所以并不妨碍一般的欣赏。当然,流行文学也在要求摆脱风格的雷同,但是他们向上发展,写出的又是偏向于形式的流行文学,似乎新奇,但是已经预示,流行文学将因为形式的发展,导致市场的衰落。

以前,我认为报纸,杂志的销量大,发表的作品应该是通俗的,内容好的,但是现在,很多报纸,杂志,也在走向形式。“名人的逸闻趣事”,这样很有滋味的小作品,已经并不多见。中国的《青年文摘》,《读者》,《知音》,内容的确还算通俗,但是前后的过程,产生很大的疏离,模棱两可。

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就是发表在杂志上的短篇作品集,这个作品集也是偏向于形式的,可能在通俗,流行的杂志上,可以引起一种新奇,但是再往后,就不会得到更多的反响。

以前,我认为《好兵帅克》,从书名看,应该是一个精彩的人物,但是《好兵帅克》创作于1920年,已经是偏向于形式的作品。捷克作家哈谢克,对于这个文学并不发达的国家,只是留下了一个比较精彩的人名,作品的大部分都是散漫的形式。

以前,我又认为,狄更斯的作品,应该是精彩的故事,人物,但是狄更斯在创作的后期,通过自传体小说,转向了形式。《大卫·科菲波尔》,第一人称,注重于回忆的形式,分散的意识。这样对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的出生,对于马塞尔·普鲁斯特的意识流文学,就产生了一种很大的预示。狄更斯死于1870年,马塞尔·普鲁斯特出生于1871年。

“通俗小说之王”亚历山大·仲马,作品总该是精彩的故事,人物。但是我看过《三剑客》,《基督山伯爵》,发现仍然是偏向于形式。只不过是一种通俗的形式。亚历山大·仲马说明一个问题,西方文学只要稍微提高一定的水平,就都要偏向于形式。

在大量的科幻小说作家中,儒勒·凡尔纳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但是我看他的作品,仍然是从内容,走向形式。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作品的销量很大,他从早期的《汤姆·索亚历险记》,到后期的《傻瓜威尔逊》,的确一直保持了很好的内容,故事,人物塑造也很突出,但是马克·吐温的作品,已经体现出,美国文学开始对叙事产生厌倦,甚至鄙夷。但是马克·吐温对于叙事,有一种高超的技术,那就是在很多段落,马克·吐温可以写出一种“隐形”的效果。马克·吐温隐藏一段内容,只写形式,或者隐藏一段形式,只写内容,这样读者真的可以看到,一段真实的“文字隐形”。这样的文字隐形,主要还是在于连续,过程,是“连续的隐形”,“隐形的过程”,所以成为具体的效果。但是在马克·吐温以后,美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将更多的形式,内容,特别是连续的过程,都一起隐藏了下去。

福克纳的《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以及他最重要的作品《喧哗与骚动》,以及他的大部分作品,实际上都有点像马克·吐温的“连续的隐形”。隐形的效果,不是只写一句,一段,而是连续多写几句,多写几段,使隐形的效果成为过程。相当于有意对一段文字,多加一些连续,形成过程。福克纳的形式,也是倾向于“连续的形式”,有一段具体的轨迹的形式。一个形式,不是就此静止,结束,而是有意的加上几段连续的形式。

《喧哗与骚动》的开头,就是这样的经典:“透过围栏,从缠绕的花的间隙,我能看到他们在打球。他们往小旗这边来了,我沿着围栏走。”第一句,“围栏”,“间隙”,“打球”,“小旗”,然后又接上“围栏”。分别是物体,空间,动作,物体,然后又接上前边的物体,形成形式的连续。这样使人真实的感到,一段空间的展开,或者就是度过了几秒钟的时间。福克纳虽然也是没有详细写出小说的要素,时间,人物,地点,但是他写出了时间,人物,地点的形式上的连续。所以重要的还是连续,形式也是可以连续的。但是福克纳在连续上没有更多的发展。

福克纳的文学形式的新奇,也只是在一段时期的新奇,过了这段时期,就不再新奇。这种一段时期的新奇,轰动,很多作家作品,都是这样的情况。现在的读者,并不喜欢很久以前的文学,哲学,他们认为当时那些作家,哲学家,不应该取得很大的声誉。但是其实,那些作家,哲学家,就是因为创新,在当时引起新奇,轰动,这是时代的原因,是现在的时代不能重复接受的原因。牛顿从树上掉下的苹果,发现地球的吸引力,笛卡尔提出“我思考所以我存在”的名言,现在看是很简单的,但是在当时是重要的发明。卢梭的作品,现在看也是有些烦闷,无聊的,但是在当时的文学,哲学,科学都不发达的时代,卢梭的作品表现了巨大的热情,诚实,实现了科学理论的突破,所以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斯坦贝克也是偏向于形式的作家,但是他的作品非常畅销。他第一次出版《煎饼坪》,就获得了很大的销量。《煎饼坪》就是内容和主题无关的形式。主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流浪者的生活,但是这些流浪者和第一次世界大战无关,表现了缓和的闲散?从战后的阴影中走向颓废?——都和战争无关。除了作品开头有一些对年代的描写,整部作品完全不提起第一次世界大战,于是成为一种纯粹的,侧面反映生活的形式。这样的形式,也是在当时非常新奇,畅销,但是现在就很少有人再买斯坦贝克的作品了。



3,写的顺,不等于阅读的顺

为什么西方这么多的作家,都在写作形式为主的作品?因为写作形式,实际上并不是很难,并且可以让他们感到很大的舒适。也就是说,西方文学的确形成这样的具体的效果,那就是读者看的费力,认为很深奥,但是作家自己写的很舒适,很顺畅,自己具有高深的意义。文学的形式,让他们感到巨大的,精神的排遣,情绪的抒发。他们写形式,写的酣畅淋漓,自我意识美好,却不知道,读者的阅读感受并不好。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情感强烈,精神涌动,但是读者基本看不懂。

在很长的时间里,阅读书籍,已经不是一种快乐的事。读者读书,没有愉悦,没有兴致。大部分书籍,都没有“阅读的快感”。虽然读书学习,是一种辛苦的事,但是如果过于辛苦,过于晦涩,苦涩,憋闷,那就谈不上学习,而只是一种精神的折磨。

其实,作家自己读书,也是不快乐的,即使是抽象大师,他也看不懂他抽象作家的作品。作家从阅读到写作,实际上是将自己遭到的精神折磨,再转移给别人的过程。作家就是绕不开,这两个精神折磨形成的,中间的一条,使他自己愉悦的弯路。

他一定要读书辛苦,让别人看他的书也辛苦,而只留下自己写的快乐,自由放纵。为什么不能让书本身使人快乐,而只留下创作的辛苦,从而也就可以减少一种辛苦呢?

很多时候,应该是:“宁可写的不顺,也要让别人阅读的顺”。中国的少年作家韩寒,在《三重门》的后记中说:“慢慢写”。但是实际上,《三重门》让人阅读的速度是很快的,很多批判,也是痛快的。在韩寒的《零下一度》中,又说到了写作的辛苦,但是《零下一度》的阅读感受,也是舒适的。慢慢的写,仔细的写,才可以真正照顾到读者的阅读感受。

文学创作,应该以对方的理解作为目的,而不只是作者自己的抒发,自己对自己的满足。

实际上,对于阅读感受,千部万部的西方文学,只有《福尔摩斯探案》的一些篇章,阅读的比较顺畅;只有《堂吉诃德》的人物塑造,算是比较具体。而千部万部的中国文学,只有金庸的武侠小说,阅读的比较轻松。中国现代的诗歌,只有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实现了阅读的快速。写的快,不一定读的快,而《再别康桥》应该也是写的很慢的。这个写的慢,就应该留给作者自己的创作的辛苦,而不是自己写的愉悦,别人看的受苦。

真正实现阅读的轻松,快速,愉悦,这才是好的。影视给人的观感,就是娱乐。香港的影视,就是纯娱乐。影视娱乐,娱乐文化,当然是浅显的,但是真正实现了观看的舒适,流畅。真正是演员拍戏辛苦,但是观众看的很好。但是现在的世界影视,香港影视,也都是因为提升水平,所以都偏向于形式。形式,并不是使浅显的娱乐文化更加空洞,但是使娱乐文化,失去了娱乐的功能本身。因为娱乐的功能,就只是从娱乐的目产生,而不能从形式的目的产生。

文学的形式是什么?就是作者自己构思了一部作品,有完整的内容,但是他不愿意直接写这个内容,而是要提前对这个内容做出大量的删改,切除,到这个作品写出来,已经是非常散乱,甚至面目全非的一种状态,是缺乏内容的一种形式的空壳。荷马史诗提出“故事从中间说起”,但是荷马史诗有具体的,已存在的希腊神话,作为根据。荷马史诗是从希腊神话的中间说起。如果没有希腊神话,或者读者没看过希腊神话,直接就看荷马史诗,开头上去就是宙斯如何如何,读者怎么能知道宙斯是谁?阿波罗是谁?怎么能不介绍人物,就直接展开这部作品呢?

文学的形式,就好比是作者对自己的草稿做出修改,但是修改的太多,删除的太多,读者已经看不到原本的内容是什么——不是看不懂,而是看不到。读者看不到希腊神话,那么荷马还要说什么?读者看不到《圣经》,那么约翰·弥尔顿的《失乐园》还要说什么?约翰·班扬的《天路历程》还要说什么?但丁的《神曲》还要说什么——“当人生的中途”?

读者看不到作品的内容,怎么能直接的理解作品的形式?

修改作品,应该是增加的很多,更加详细,清楚。正如《毒气室》在诉讼的过程中,不断的增加一些新的证据,新的材料,影响事件的进展,完善作品的进程。但是《毒气室》对于新的证据,材料,并没有写出很大的意外,情节的起伏,波折,最后诉讼还是很平淡的以主人公的失败结束。

20年以前,英国的《哈利·波特》忽然畅销。我又认为,《哈利·波特》既然是可以归类在儿童文学的魔幻小说,那么应该是精彩的故事,人物。但是我看过《哈利·波特》以后,发现仍然又是偏向于形式。但是《哈利·波特》的形式比较具体。作者J.K.罗琳,突出于没有事先的介绍,而直接写出一些新奇的,特殊的魔法词汇,魔法物品。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什么要叫“霍格沃茨”?女贞路和圣女贞德有关系吗?和中国的女真族有关系吗?一个名词虽然很好,但是如果没有更多的意义,作用,那就只是空洞的形式。“O.W.L.s”这个词很经典,读者查找一下,知道是“Ordinary Wizarding Level Examinations”的缩写,正好意思一致,是很好的发现。但是,如果J.K.罗琳直接写“U.K”,读者也要查找一下,才知道是“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的缩写,而不是一种新的魔法。

当然,J.K.罗琳这样的写法,是一种创新,是对荷马的“故事从中间说起”的发展,这就是“词汇从中间说起”。可以看出,J·K·罗琳并不是在卖弄,而是她的确产生了一个很大的魔法世界的构想,同时可能受到电子游戏的影响,然后,她偏向于形式,所以不经过详细的介绍,就直接写出了这个魔法世界的一些局部,一些词汇。

此外,J.K.罗琳显然得到了一个很大的媒体的助推。如果没有多部《哈利·波特》电影的拍摄,那么《哈利·波特》显然还是很难引起世界级的文学热潮。《哈利·波特》是偏向于形式的,不是很适合少年儿童的阅读。把时间反过去说,如果你看不到《哈里·波特》的电影,那么你也很难理解《哈利·波特》的小说。如果你看不到日本的任天堂,SEGA,SONY的电子游戏,看不到美国的暴雪娱乐公司的电脑游戏《DIABLO》,《魔兽世界》,那么你也很难进一步的理解《哈利·波特》和现在的电子信息时代,数字时代的关系。

所以,《哈利·波特》也只是在一段时期,引起了很大的新奇,并且主要是形式的新奇,而J.K.罗琳的其他的作品,都不能再引起这样的新奇。

从《哈利·波特》,我又得出了遗憾的总结,现在的儿童文学,魔幻文学,童话文学,寓言文学,中国的玄幻文学,都在偏向于形式。



4,中国文学,在清代进入形式的高度发展

中国文学是以内容为主的,历史上的经典文学,高级文学,古典四大名著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都是内容的文学,是故事过程,人物塑造的典范。但是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的数量很少,比西方少的多,又没有宗教的体系,哲学的体系,所以发展并不是非常明显。中国作家偏向于文学的内容,主要是出于中国文化,东方文化,亚洲文化的特点,是一种习惯。喜欢文学的内容,也是俄国文学,日本文学,印度文学的特点。俄国虽然是欧洲式的国家,但是领土大部分在亚洲。

中国文学虽然以内容为主,但是任何的文学,在上升到一定的阶段,都要向形式发展。中国文学在形式上的发展,有一个主要的特点,那就是注重于描写生活化的作品,简单的生活,简单的举止。“琐事”成了作品的主要成分。琐事的特点,就是作家对琐事的感触很深,琐事是他们非常敏感的体现。但是别人看这些琐事,就并没有什么突出的感触。因为琐事只是发生在作家自己身边,而不是发生在别人身边,一个人只有对自己身边发生的琐事,容易产生感受,而别人身边的琐事,他们认为是很麻烦的。所以写琐事的作家,其实也并不喜欢看其他作家写琐事的作品。琐事,应该是详细的,细致的,让作品非常清楚,容易被人理解,发生兴趣。但是琐事成了作家表现形式的工具,又是自己写的多愁善感,别人看的无聊乏味。

文学的细节,服装描写,应该是为人物的塑造服务。写出很好的服装,人物的形象就会非常鲜明,举动增加魅力。

心理描写作为文学的关键要素,应该也是为人物的塑造服务,要有强烈,激烈,激动的心理活动,人物的性格也会突出。《罪与罚》的心理描写是很大的典范。《罪与罚》具体的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这样显得文学性很专业。但是《罪与罚》的心理描写,还是没有更重点的突出人物的性格,而只是属于一种,反映人物的病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另一部作品《白痴》,大量的心理描写,就是在写一种癫痫病的状态,而不是性格,情绪。所以大量的心理描写,占据了作品过多的篇幅,导致内容被冲淡,情节不突出。《罪与罚》是惊险的犯罪故事,但是情节很短促,如果《罪与罚》的心理描写再少一些,而故事性再强一些,那么就很像是一部侦探小说。侦探小说固然有些肤浅,但是艺术性很强,人物具有标志性的意义。《罪与罚》虽然故事强烈,但是还不能算是重点的艺术性,而仍然是理论性,文学性,专业性很强。这一点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群魔》中,也是有体现的。陀思妥耶夫斯基并不是直接发出议论,但是他要将小说写出理论的特点,研究的特点,专业的特点。

《红楼梦》的琐事,就是详细的,向读者清晰的展现了庞大的生活图景。《红楼梦》体现了中国文学的强烈的形式的倾向,但是《红楼梦》对于内容和形式的结合是好的。在《红楼梦》以前的几十年,出现了吴敬梓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这部作品比《红楼梦》更大的偏向于形式。清代的“三言二拍”,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的《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老残游记》,《孽海花》,都是故事细碎,偏向于一些很小的,机关式的技巧。当然,这些作品的形式,技巧,是高超的,并且当然,这样高度的形式,不是在清代忽然形成的,而是在清代以前,就有了很长一段时期的萌生,发轫。长篇小说《封神演义》,《隋唐演义》,《三侠五义》,就是从明代到清代的时期出现的,重要的作品。这些作品体现了中国文学在形式上,初步形成了很高的水平,成就。

但是内容的淡化也是非常显著的。神魔,历史,侠客,是很好的故事题材。《封神演义》的影视,《三侠五义》的影视(《包青天》),故事惊险,人物精彩,但是文学原著的《封神演义》,《隋唐演义》,《三侠五义》,实际上已经不再注重于“环环相扣”,“一波三折”,“险象环生”的故事过程,而是写成了过多的低沉的细节。人物塑造不明显,性格不突出,走一段路程,也要浪费很多页的笔墨。唐代,宋代伟大的文学创造和发展,是诗和词。唐诗,宋词,内容是抽象的,隐形的,但是形式是顺畅的,字词的组织非常顺口,读者不理解诗词的意思,但是可以直接读出一种“纯粹顺口的字词”,这就是很好的效果。唐诗宋词体现了文学的形式,也可以非常顺,非常快,这是其他文学要学习的。

其实,小说适合写成历史书,或者传记的形式。这是说,小说的时间,年代,要明确,清晰,而很多人物,都应该写出来历,身世,不能忽然出现,然后忽然离去。西方形式文学的特点,就是读者看了半天,忽然发现一个人物,不知道他是从什么地方出现的,从什么地方加入到作品中的。然后这个人又是不知不觉的,就消失了。很多人物对话,都是分散的,没有具体的意义,看着看着,就忘了是谁说的,或者作家直接的,省略了大部分对话的人名。这应该是作家自觉或者不自觉的,将对话当作一种朦胧,抽象的形式。然而还是读者看不到,继而也就很难懂的问题。

应该说,中国的《二十四史》,是最好的,最重要的,历史书和传记的结合,也就是纪传体历史书。《二十四史》的每一位人物,都是单篇的,详细的传记,然后再形成互相的关联,这样就非常的清晰。《三国演义》相当于对《二十四史》的发展,也是很多人物,都有一段身世的介绍,然后小说的时间,年代,又结合了编年体的形式,所以全篇的故事,线索,都非常清晰,精彩。《水浒传》并没有再发展历史书,传记,纪传体,编年体的形式,而是将众多的人物,写成了一种总的进程,线索。很多重要的人物,都是偶然出现,偶然遇到,或者偶然在谈话中说起,然后就展开了故事。但是大部分人物,还是有身世介绍的,只是都很简略,主要就是通过人物的对话,简单的自我介绍,一笔带过。虽然人物的介绍省略,但是很多人物,还是有具体的,精彩的,个人的故事,所以整体还是非常通畅的。前边第一个出场的好汉史进,有些突兀,没什么经历,几页就过去了,但是后边出场的李逵,却又有很多个人的故事。《水浒传》采取的是详细和省略结合,具体和虚无结合的形式,它发展出更多的文学形式,但是也体现出,文学,或者任何书籍,都很难在内容方面,形成具体的,连续的,长期的发展。于是,从历史到现在,历史书,传记书,加上政治学著作,经济学著作,社会学著作,都在偏向于形式。《二十四史》在内容方面的发展,应该是,例如说,同一时期的人物传记,欧洲的《拿破仑传》,《歌德传》,《贝多芬传》,《巴尔扎克传》,《狄更斯传》,《司汤达传》之间,可以形成关联。实际上,托尔斯泰,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屠格涅夫,果戈里,冈察洛夫,阿尔志跋绥夫,莱蒙托夫,契诃夫,都是同一时期的人物,跨越19世纪和20世纪,共同形成了俄国文学的伟大的局面。那么他们的传记,就可以形成关联。虽然他们并没有很多的交往,但是从社会,时代的背景,很多历史事件,社会事件的进程上,应该将他们的影响,联系在一起。

中国文学的形式发展,很大程度,当然是受到西方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八国联军入侵清代中国,火烧圆明园,使得外国文学,外国科学,一起进入了中国的大门。但是中国文学在形式的发展上,在内容和形式的结合上,都是很不成功的。因为中国文学一旦加入形式,也是分散的,费解的。现在中国的形式文学,和外国的形式文学一样散乱,而中国文学又不具有外国的大众文学,流行文学的这一个超级畅销的区域,所以中国文学就是在历史的辉煌过后,一直无法复兴。广大的作家,读者,只是一味的崇尚外国的形式文学,而没有认识到本国的本位的文学内容,才是被世界忽视的。


5,不应该否定文学形式的(单独)发展,但是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目的仍然是回到内容上

文学发展形式,是因为作家对于结构,系统,体系的意识,非常强烈。但是作家对于结构,系统,体系的本质意义,并不清楚,所以就不是直接的,具体的去写结构,系统,体系,而只是自由的写形式,自由的体现或者形成一些组织化,形态化的东西。文学评论,重点也不是结构,系统,体系,特别是很少具体的分析一部作品的结构,系统,体系。西方哲学明确的提出了结构,系统,体系的名词,做出了阐述,但是都不是具体的,因为他们都没有认识到,结构,系统,体系,应该是一种有机的关联,也就是互相之间,要发生具体的关系,具体的作用。不是将一些无关的事物,直接排列在一起就可以,不是中国的“三言二拍”,将一些无关的短篇加在一起,就可以形成一种似乎有关的长篇。无关的短篇加在一起,看似有关,那只是无机的关联,要在单独的短篇之间,具体形成关联,那才是有机的关联,体系的组成。

那么,结构,系统,体系,本质的意义是什么?我要给出定义,首先,分开的说,系统的本质意义是什么?应该是:连贯的内容,是一个系统。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系统并不是一种事物的成品,而是产生一种事物的原因,相当于企业生产制造的材料,而不是生产制造出的产品本身。我们要用系统去生成作品,而不是将系统本身当成作品。例如说,一台电脑,有操作的功能,但是这是电脑系统形成的功能,电脑结构形成的功能,我们使用,操作的是电脑,但是我们不能将手伸入电脑机箱,拉拽电脑机箱里边的硬件,结构,用电脑机箱里边的硬件,结构,当然键盘那样操作。

人的大脑是一个整体,是一种功能。人应该用大脑,对外部世界发挥作用,产生效果,而不是只是分析大脑内部的构造。精神,思维,意识,要对外部世界产生作用。而康德的美学,虽然具体的分析了人类对于美的感受,但是,康德只是停留在对于精神,思维,意识的特征的分析,而没有使精神,思维,意识,对于外部世界发挥作用。康德分析美,但是并不创造美。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将很多哲学名词排列在一起,的确是循环的排列,连续的论述,但是这些哲学名词之间,论述之间,都是单独的,没有关联的,也就是无机的排列,无机的组合。无机,体现了一种美术的形式。康德就像文风的画面感很强的作家,要将一些名词,排列成一种画面感,而不是发挥具体的作用。康德并不重视事物的整体,而只是重视事物的统一,对于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康德更多的转向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这是美学的初期,唯心主义哲学的中期,学术只是停留在学术的内部,虽然注意到外部世界的关系,但是并不更多的发挥作用的体现。

黑格尔曾说:“形式就是内容”,那么内容是不是形式?如果写形式,就是在写内容,那么写内容,是不是在写形式?对于形式和内容,在前后顺序的定义,性质,应该做出对比:如果以形式作为内容,那么读者看不到内容,所以很难理解形式;如果以内容作为形式,那么读者看不到形式,但是可以感觉到,内容中有一些形式。

意识流文学,应该是意识对于外部世界产生作用,发挥行动,而不只是根据一些琐事,描述意识的流动本身。

文学是一个整体,有具体的功能。应该用文学去描述外部的世界,事物,推动社会的发展,而不是只是写出文学内部的构造,形式。不应该将外部世界,写成一种文学的内部形式。好像因为外部世界要被文学描写,所以就具有文学的形式。

一台电脑,可以称为一个系统,一台电视,可以称为一个系统,一台冰箱,可以称为一个系统,但是我们很少说,一本书就是一个系统。因为书籍,文学,并不是一定要有系统,结构,体系,不是一定要内容,人物,各方面都非常齐全,才可以写成书,写成文学。文学的创作是自由的,不写形式,或者淡化内容,写的乱七八糟,也都可以算是文学,只是效果不好。所以一本书往往并不是一个系统,并且也不是必需作为一个系统。

连贯的内容,是一个系统。这是说,系统应该是整体,是各部分具体的连接,连续。如果一个物体,各部分都不连续,电脑的硬件都不组装在一起,那就不是一个系统。作品的内容都不连接,连续,那就不是一个系统。而相反,有时无需直接去写形式,写结构,写系统,写体系,而只要写出连贯的内容,那么自然就带有形式,结构,系统,体系。我们无需事先制造一个系统,而只要制造一个整体的物质,那么物质之中,自然带有系统。例如,直接制造一个大熊玩具,那么大熊玩具里边自然带有系统。这个系统,不是在大熊玩具制造之前,在大熊玩具还没产生,就直接放入大熊玩具里边的。我们要制造大熊玩具,而不应该“直接制造大熊玩具内部的系统”,我们要写出作品的内容,而不应该直接写作品内部的系统,构造。

一座建筑物,是一个系统,一个结构。建筑物的结构,是建立在材料的基础上。有材料,建筑物才成为结构,没有材料,建筑物就只是一种支架。脚手架是一个结构,但是那不是建筑物的结构,因为没有材料。材料是建筑物的内容,是作品的内容。作品有内容,才成为结构,没有内容的作品,就如同没有材料的建筑物,只是一个纯粹的支架。作家偏向于文学的形式,纯粹的形式,但是那其实只是纯粹的支架,谈不上结构,因为没有内容的材料。所以,纯粹的形式,对于形式在结构上的目的,正好矛盾,相反。

建筑的发展,也是偏向于形式。但是建筑是物质,偏向于形式,就是外观的形状抽象,但是因为是物质,所以还是实用的,活动方便,休息舒适的。但是现代建筑,已经失去了古典建筑的很有优点:整齐而肃穆,华丽而匀称,倾斜而协调,立柱和圆顶的运用,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建筑的形式,是物质的形式。我们要严重的注意到,很多商业的商品,包括名牌,其实都在偏向于物质的形式。怪异,抽象,的确是一种时尚,先锋,流行,但是并不是一种很标准的美,不是唯美中的细致,高雅,温和。物质的生产,设计,也是要内容和形式的结合。在物质上,形式和内容比较统一,可以说形式就是内容,而内容也就是形式,形式和内容是一体的,但是应该设计出结合古典的,一种美好的朴素性,像俄国的建筑,产品那样,简单而纯净。

形式,系统,体系,结构,内容的目的,都是要组成一个整体。这是一种组成的关系,也就是有机的关联。所以作家的形式的倾向,实际上本质的意义,还是要组成整体。所以我说,形式在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还是要回到内容上,回到内容代表和体现的,整体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创建的三段论,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三段论不只是作为推理,而是说,很多事物可以形成三段论,或者很多事物都具有三段论的形式。这就是一种事物的定义,并不是具体的意思,而是这种事物可以组成什么,或者被什么组成。但是三段论的这种组成的意义,在文学界,学术界,都没有和形式,系统,体系,结构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形式,系统,体系,结构的定义,应该不是解释它们是什么事物,而应该是它们“可以组成什么”,或者“被什么组成”,以及“哪些事物具有它们的内在”。这就是以一个名词的相关的过程,作为名词的解释的特点。

形式,系统,体系,结构,实际上是物质的主要属性,而不是文学的主要属性。因为文学是知识,以形象,抽象和理论为主,是对于形式,系统,体系,结构的分析和体现,而不是物质在形式,系统,体系,结构上的性质。文学不是必然和形式,系统,体系,结构联系在一起,所以文学写出的形式,往往是不确定的,而体系,也是需要内容去形成,需要做出具体的连续。

《圣经》的神,作为圣父,圣子,圣灵的三位一体,是体系,但是这个三位一体,实际上很少同时出现,连续发展。在《旧约》中,只出现了圣父耶和华。在《新约》中,圣子耶稣和圣灵保惠师出现,三位一体形成,但是很少同时出现,耶和华在《新约》中,基本隐去了行动。只有三位一体同时出现,连续发展,才是具体的体系。但是《圣经》只是提出了这个体系,并没有更多的发展。

结构,应该是明显的结构。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是明显的。文学很多元素是不确定的,作家不清楚结构的意义,不直接写结构,只是凭着文学的自由性,形式的自由性,随意的写,但是别人以为他写出了结构。这是投机的行为。文学应该是:既不直接写结构,又可以让人看到明显的结构;文学不直接写出很多事物,而又要让人看到清晰的效果,这才是文学的很高的技巧。文学的隐藏很深,同时又让人看的非常明显,这是好的。《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方面,还是显得很直接。如果《安娜·卡列尼娜》的结构,隐藏的更深,而读者看出的结构更明显,这样应该会更好。

其实,文字原本就是很难理解,很难读顺的。文学作品应该是非常详细,过程,环节,都非常细致,前后很多的呼应,如同《福尔摩斯探案》,对于一天前,几天前,或者就是刚才发生的事,要反复的回顾,连续,才可以使人看的清楚。但是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大量的复杂的文体,连接在一起。原本读者连普通的字句,都不是很好读,现在对于大片的复杂段落,当然就更不好读。中国的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这是劝诫作家,要写出文学的门道,而不要写热闹去附庸大众。但是问题是,如果作家认为,文学就是要很高的形式,技术,才可以得到很高的评价,从而理论上就可以获得很多的读者,这也只是停留在理论上的矛盾。“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但是要真正让外行看,那么作家写的是热闹吗?如果作家不写出热闹,那么外行的大众读者,怎么会去看呢?



6,文学显示出的不专业,并不是文学本身不专业,而是文学对于其他领域的不适应

现在很多作家的知名度都很高,公众的活动,媒体的活动,电视节目非常多。在这些公开的场合,我们发现,很多作家的言谈举止,其实和其他人并不是非常默契。作家的话语,应对,和媒体的记者,电视节目的主持人,都不是很对路,于是显得作家不太专业。其实,作家和文学显示出的不专业,并不是作家和文学本身不专业,而是作家和文学,对于其他领域的不适应。作家有很大的学识,文学作品有很高的水平,只是作家和文学,的确就是对于外部世界的作用很少,所以和外部世界并不默契,并不适应。

文学作品有很多无法写出的,矛盾的障碍。例如说,一位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描写他的家庭反对文学本身。《红楼梦》实际属于这种情况,贾宝玉的家庭,四大家族的情况,实际是大部分人都反对文学,并且也不是很适合被文学描写。所以《红楼梦》也让人感到很多的不专业。其实,这并不是《红楼梦》文学性上的不专业,而就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在人情世故,世俗关系上的不适应。这种情况,到了近代,巴金的《激流三部曲》,是对于《红楼梦》的模仿,也具有一定的发展。那就是巴金在《激流三部曲中》直接提出,作家应该和反对文学的家庭分开,走上自己的道路。

其实,大部分文学家,艺术家,都不是出生在文学的家庭,艺术的家庭。很多伟大作家,都是出生在教师,医生,小企业家,或者就是穷人的家庭,但是他们取得了成功。

很多作家因为家庭条件优越,所以文学依赖于幸福,依赖于家庭的温暖,这样的作家虽然生活富裕,强大,但是文学的依赖性太强,所以实际上是脆弱的。只有当作家发现了人生的黑暗,勇于奋斗,发起抗争,才是有力量的文学。

文学要求强大,是文学建立组织的一种主要原因。世界各国,都有很多的文学组织,中国的文联,作协,规模就非常大。而文学的流派,主义,也是从很早的时候就很广泛。当形式文学,发展到很高的阶段,就形成了“后现代主义”。这其实又是很多作家,不约而同的获得了一些一致的形式的技术。后现代主义作家,虽然仍然偏向于形式,但是他们提出了“主义”。主义这个名词,除了文化的意义,主要也是在于现实的作用,要有很大的规模,强大的组织。但是后现代主义,也是只提出了主义,并且停留在定义,没有更多的发展。



7,古希腊哲学没有使希腊成为很大的帝国,主要在于哲学不适合普及

古希腊的哲学非常伟大,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具有直到现在也无法被超越的智慧。但是古希腊的哲学,没有使希腊成为很大的帝国,这还是因为哲学的弱小,没有市场,不适合普及。我们强调著作的内容,整体,就是要获得更多的读者,扩大市场,使著作普及。古希腊的哲学虽然高超,但是那只是少数人的高超,更多的人是不喜欢哲学的。希腊神话也是伟大的文化,但是除了荷马史诗,赫西俄德的《神谱》,维吉尔的《埃涅阿斯》,实际上也很少有具体的,系统的文学作品,只是停留在民间故事的阶段。少数的作品取得世界的声誉,只是一种空虚,就如同西班牙只有一部《堂吉诃德》获得了世界的关注,其他作品都是默默无闻的。希腊的文明不能普及,所以就不能成为巨大的经济体。在早期的人类社会,普及人数最多的文化是宗教,最直观的艺术是美术,最大的生活需要是建筑。在欧洲,意大利是最适合宗教,美术,建筑发展的地区,所以建立了罗马帝国,成为欧洲历史上的核心国家。罗马帝国的建立,不但说明了历史上的成功的原因,并且也证明了以后时代的正确,那就是在罗马帝国后期,也就是东罗马帝国的意大利,产生了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中心城市是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主要的艺术类型是美术,建筑,雕塑,而不是文学。美术的特点,就是每一幅图画,都很美观,并且作为单幅图画,很快就可以看完,效果强烈。而文学作品,往往几十页都没有趣味,那么怎么可能造成很大的,很快的繁荣?

如果哲学是一种容易普及的事物,那么欧洲的历史,必然是希腊作为最大的帝国,而不是罗马。但是美术,雕塑的发展,直到现在,都在偏向于形式。在文艺复兴以后,美术开始抽象,以意象,印象为主。莫奈,马奈,毕沙罗。后印象派的塞尚,高更,梵高。毕加索是最明显,最强烈的美术形式的代表人。在美术的形式达到如此明显的高峰以后,美术全面衰落。这个时候,美术找不到出路,但是忽然兴起了日本漫画。日本漫画形成了美术的新的辉煌,黄金时代。但是在黄金时代以后,日本漫画的发展,还是偏向于形式。《JOJO的奇妙冒险》的抽象,北条司的生活琐事,高桥留美子的慢节奏。全世界的美术,漫画,动画,都在偏向于形式。所以美术的发展,日本漫画的发展,也应该是抽象和具象结合,将人物的塑造放在第一位,单幅的图画,应该重新和建筑,装饰结合在一起。




8,很多古人,实际兼有多种职业,但是那时职业并未成形

苏格拉底曾经服役,说明他兼有哲学家和军人的才能,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因为他是柏拉图的老师。但是当时的军事,学校并不发达,所以苏格拉底的军事,教育的才能,都没有得到发展和发挥。

《红楼梦》的改编作品,有很多戏剧,特别是越剧。《红楼梦》中对于《西厢记》,《牡丹亭》,的确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那么曹雪芹应该是兼有作家,演员,戏剧家的才能。曹雪芹在《红楼梦》的人物身上体现出很大的表演才能,甚至具有现代影视的特点,但是当时没有建立影视的单位,所以曹雪芹也就无法发展表演的才能。

现在中国有一位读者数量很多的女作家,就是苏芩。这个名字和战国时期的名人“苏秦”同音。这样发生关联的推断,就是苏秦作为政治家,谋略家,是不是兼有一种很像苏芩的电视台的工作才能。但是古代没有电视台,所以古人的电视媒体的才能,就无法发展和发挥。人类具有多种专业的能力,这样的能力,在很早的时期就已存在,但是因为当时没有条件,所以就无法发展。我的意思是,很多作家,哲学家,都具有多方面的才能,所以在作品中体现出很多不同的方面。柏拉图创立了学园,所以柏拉图的著作,实际也体现了教育,科学的方面,也就是说,柏拉图实际兼有教育家,科学家——应该是数学家的才能。但是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科学才能,都没有发展和发挥,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哲学内部,因为当时的科学并不发达。

歌德在他的时代,就可以成为作家,科学家,诗人,戏剧家的多种专业的综合人物。歌德还具有很大的政治才能,所以他担任了魏玛公国的官员。但是歌德的政治才能,被人忽视。其实,在歌德的作品中,也是体现了很大的政治特点。我们分析一位作家,哲学家的作品,应该注意到他的多种才能的体现。福克纳在小说之外,就是和好莱坞的米高梅电影公司签约,撰写了很多电影剧本,是很好的编剧。他的小说的“连续的形式”,可以理解为,“摄影,摄像的镜头感很强”。但是福克纳的编剧才能,也是被人忽视的。所以我的建议,作家为了更好的发展作品的内容,通俗性,整体性,市场性,不如就是在报社,杂志社,电视台,影视公司体会一段时间。应该看到,电视节目,影视剧,虽然偏向于形式,但是因为需要人物自己出现,以语言和大家交流,所以这时的语言,就只能是随和的,自然的,不能是形式的,费解的。所以美国的电视剧,都是通俗而经典的。但是美国电视剧,中国电视剧,日本电视剧,韩国电视剧,全世界的电视剧,都在偏向于琐事,喜欢一些无聊的消遣。



9,文学的贫穷也是长期的问题,1000万文学写作者贫穷1000年

文学写作者大多贫穷,这又被看作一种普遍的,正常的事。但是我要像一位在山林中隐居的人士那样,告诉大家,现在你们看到的,1000万文学写作者的贫穷问题,已经持续了1000年。我们对于很多事物,都要以发展的眼光,长期的眼光去看待。文学的贫穷,也是表面显得并不重要——因为文学是智慧的,贫穷不成为文学的困难,文学可以很容易致富。但是文学的致富太少,大多数文学写作者的贫穷,就成为一种长期存在,不良发展的问题。当欧洲发明了报纸和杂志,文学的贫穷得到了初步的改善。这是在15世纪到17世纪。中国的第一份报纸,杂志,出现在晚清和民国初期,已经是鸦片战争以后的近代。中国的经济又不发达,所以世界的大部分贫穷的文学写作者,都集中在中国。

文学的贫穷,不只是现在的,很难解决的问题,更是长期的历史造成的,现在很难解决,并且还将长期持续的问题。我们要看到,很多事物,很多形势,很多地域的恶劣问题,之所以无法很快解决,因为那不只是现实的问题,而是长期的历史造成的,多方面的障碍。文学是贫穷的,农村也是贫穷的。1000万文学写作者已经贫穷了1000年,而超过3亿农民,已经贫穷了超过3000年。

文学的贫穷,说明一个可怕的事实,那就是地球上有很大数量的,正义,善良,智慧的人类,实际是贫穷的。这样的情况,在历史上长期的发展,就是正义,善良,智慧的人类,对于邪恶,野蛮,封闭的人类,在实力上并不占有很大的优势。正义,善良,智慧的人类的优势,无非是数量上很多,但是实力是弱小的。文学虽然贫穷,但是文学的人数很多,我们应该让文学,艺术的群体,更多的团结在一起,联合在一起,将文学的组织,艺术的组织,中国的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作家协会,快速发展到很大的强度。但是从历史的时间看,现在已经很难挽回贫穷,弱小的局面。邪恶,野蛮,封闭,并不一定就是愚蠢,单纯,幼稚。邪恶者的数量非常庞大,在历史上也是长期的发展。他们将现实的利益作为第一追求,将权力看的比生命更加重要。现在,2023年,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战争,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战争,很多国家的冲突,从一定时期开始,至今无法停止的战争,都是因为邪恶者的数量很大,历史的发展太强,很难清除,很难解决这样的一种“邪恶历史”的积累问题。

我在这里,就要说到“邪恶的起源”。大概,在欧洲的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活跃的前一段时期,在中国的夏商周时期,邪恶的人类,力量,就已开始滋生,并且快速的发展。但是在历史早期,正义和邪恶的人类,都很弱小,又没有现代的发达的侦查组织,所以正义和邪恶是互不发觉,互不干涉的一起发展。我已说过,事实证明,正义除了人数占有优势,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并不是很大。一个非常危险的可能是,如果历史上的邪恶人类,远远多于正义人类,那么现在就是邪恶人类压制正义人类,而不是正义人类占据世界的主导地位。

欧洲的历史上,有过很多大型的战争,英国和法国接连战争700年,罗马帝国对多个国家的战争,宗教的三十年战争,胡格诺战争,十字军东征,俄国也对欧洲进行了多次战争。这些战争,表面上是国家利益,宗教利益的战争,或者马克思说的“阶级斗争”,其实都是正义和邪恶的战争。欧洲通过很多战争,取得了正义,民主的胜利。但是在更多的国家,地区,邪恶的势力远远没有被消除,还在不断的扩张。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期,全世界的正义者和邪恶者,形成了明显的划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只是初步的冲突,他们都在酝酿着更大的,最终的决战。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很快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邪恶者从早期的个人罪犯,很快形成了组织,团伙,学会了聚集势力,压迫人民。德国纳粹证明,邪恶者最险恶的阴谋,就是建立为一种国家政府的形式,从而占据法律,从现实到舆论,从经济到媒体,垄断国家的一切,封禁国家的一切。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纳粹,苏联共产国际,日本军国主义集团,意大利法西斯集团,邪恶的势力,终于占据了国家政府的位置,建立了世界的轴心,发起了正式的挑战。但是邪恶者失败了。世界成立了联合国,人类开始进入比较全面的,正义和文明的时代。

但是,世界仍然还有相当大的邪恶势力,没有被清除。现在的战争,虽然规模不是很大,并且没有入侵中国,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这是历史的教训,是历史长期发展的失败。世界的邪恶势力,中国和很多国家的贫穷,封闭,不是一些小战争所可以缓和,可以激发的。很可能还要再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才能彻底解放全部的人类。但是那样的代价,仍然是惨重的。我们只能留下这个问题:什么时候,可以发起总攻?

文学作为伟大,神圣的事物,作为智慧的代表,却也是不能很早的发现,邪恶者的存在。很多作家,都有描写黑暗势力的作品,但是具体到作家个人,他并没有意识到,他描写的黑暗势力,实际上也威胁到他自己。那些黑暗的势力,只是暂时没有对他发起进攻,但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文学终于落后于黑暗势力,导致现在各方面都被黑暗势力压制。我们再放长远看,报纸,杂志虽然经济强大,但是报纸,杂志披露的黑暗势力,邪恶集团,是不是也威胁到报纸,杂志本身?虽然现在黑暗势力,邪恶集团,还没有封禁所有的报纸,杂志,但是有朝一日,那些报纸,杂志,是不是都要面临停刊的结局?出版停止,媒体停止,经济停止,网站停止,那么人民还剩下什么?世界还剩下什么?

历史上的文学家,艺术家,无法阻止黑暗势力的形成。他们等待着着黑暗势力的扩大,在世界范围的勾结,在中国找到同党,最后成为“合法的政府”,去压迫人民,对抗国际。但是,我们不能认为,这是文学家,艺术家的错误,因为这是包括文学家,艺术家在内的,人类共同的错误。




2#
 楼主| 发表于 2024-1-6 10:42 | 只看该作者
大家可以说说文艺理论。
3#
发表于 2024-1-8 10:21 | 只看该作者
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从一本书谈到中国与西方文学的种种现象,很充实,很有说服力的一篇文章。可惜字体太小,粗粗浏览学习了一番……问好1
4#
发表于 2024-1-8 15:38 | 只看该作者
文章引古论今,旁征博引,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出发,从9个方面,对古今中外作家名著予以剖析、论述。文章比较深邃,还需慢慢品读。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0 12:53 | 只看该作者
于文华 发表于 2024-1-8 10:21
旁征博引,引经据典,从一本书谈到中国与西方文学的种种现象,很充实,很有说服力的一篇文章。可惜字体太小 ...

谢谢你的评论,字体并不小,是不是你的浏览器有问题?
6#
 楼主| 发表于 2024-1-10 12:54 | 只看该作者
xam720 发表于 2024-1-8 15:38
文章引古论今,旁征博引,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出发,从9个方面,对古今中外作家名著予以剖析、论述。文章比较 ...

谢谢版主的评论,我说的是非常重要的文学问题。
7#
 楼主| 发表于 2024-1-20 14:03 | 只看该作者
本文刊登今天的《文汇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5 06:06 , Processed in 0.138786 second(s), 21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