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05|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非首发] 行走文学的人文价值与审美意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3-16 15: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黄叶斌 于 2024-3-16 15:13 编辑

行走文学的人文价值与审美意蕴


                                                                                                                    ———读朱湘山散文集《苍烟》、《微烛》札记
黄叶斌
         行走文学,或者旅游文学,是文学范畴内的一个重要类型或书写方式。古今中外,作为一个十分成熟且成果丰硕的艺术宝库,这种体裁的写作,已经成为人们乐于沉浸其中且佳作迭出的人文现象了。

         行走,是一种地域的延伸和视野的开拓,也是一种精神的洗礼和心灵的浸染。当然,这只是对于有心人而言。有人一生跑过无数地方,可是,却只是留下几点可怜而零碎的谈资;有人只在一个地方匆忙一瞥,却是心随景迁佳文迭出。于是,旅游文学或行走文学也就应运而生了。游记散文的传统,在我国源远流长,名家经典的魅力一直在辉映、滋润着华夏文明。在这里,真诚的热爱和诗意的发现,是产生行走文学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中国历代的郦道元《水经注》、《徐霞客游记》、柳宗元《小石潭记》、苏轼《赤壁赋》,到当代作家三毛《梦中的橄榄树》、祝勇《旧宫殿》、余秋雨《文化苦旅》、张承志的草原系列散文、周涛《游牧长城》、蒋蓝《踪迹史》、陈峻峰长篇散文《三烛香》等;从美国“垮掉一代”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到英国罗伯特·麦克法伦的长篇散文《荒野之境》等,他们都是在践行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古训。
海德格尔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之上绝无尺规。”这恰与“道法自然”异曲同工,这也是人们为什么选择旅游的原因之一。

    游记与行走文学的异同点是什么呢?其共同点,是远离家乡或回归故土,欣赏考察自然风景的变迁和人文风情的源流,开拓眼界,丰富知识、愉悦心情,陶冶情操,增强爱国主义意识或忧患意识。其不同点,游记散文,是目前大多数人所采用的体裁,在叙事中注重传统文笔,一般是导游词与日记体的结合。而行走文学,则是在情感的牵引下,以追踪、探寻、质疑、拷问、反思的姿态,对于所游览之地的历史与现代、宏观与微观、有形与无形、史料与传说、动态与静止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进行一种文学性的描摹与全方位的叙述,使得行走者成为一个见证者、观察者、记录者、评论者、宣讲者。而“在场”则是行走文学的一种重要元素,即足迹在场、眼睛在场、思想在场、情感在场、灵魂在场,这样的第一人称视角,是他人无法替代僭越的,也是行走文学的魅力所在。

          近年来,文化散文或大散文、新散文的写作实践方兴未艾,有的洋洋洒洒动则几十万字,或是寻根文化的考察报告,或是个人经历的全面回眸,或是历史人物事件及古迹的演绎考证。有的以千字文纪行,把人生中的轨迹和自娱自乐的心情记录于此,也是一种生命成长年轮的印记吧。
    近日,我收到了朱湘山从海南寄来的两本散文集《苍烟》和《微烛》。我们既是大学同窗学友,也是湖北钟祥老乡,他还是我的兄长。在微信同学群里,他的文学创作成果,早已赢得大家的赞许和艳羡。只是没有想到,我们大学分别已经40年了,他的文学之梦仍然那么鲜艳靓丽,且以两本散文集问世。我除了惊叹与祝贺,还有汗颜与嫉妒。

    这两本散文集,是他10余年来的精选之作。共计57万余字的篇幅,收录作者的行走文学散文76篇,每篇散文约八千字左右,可谓作者是在把退休后的游历当作一种事业在做,把行走的足迹烙印在祖国的山川城乡之间,把人生晚年的意义经过旅途中的思索与提炼展示出来。按照作者的封面提示,该书内容是“普通人寻常人生的行与止,跋涉者一路蹒跚的思与叹”。他以虔诚的朝拜、实诚的考察、真诚的笔触,与故乡对话,与历史对话,于哲人对话、与英烈对话,与情感对话,与生活对话,与时代对话,在行走中完成了一篇篇人文知识大考的试卷。

         行走文学的人文价值何在?从该书作者的文章中,可以获得某些启示与答案。
        披沙拣金,在选择性的行走中,获得熟悉的陌生感及陌生的熟悉感。人生短暂,世态万千。祖国的名胜古迹遍布大江南北,令人目不暇接,穷尽一生也难于游历一遍。因此,作者以机智而狡黠的手段,重在故土的回访、名城的瞻仰、古迹的探寻、风俗的挖掘、人文的体验,从海南自驾出发,历经湖北、河南、山东、福建、浙江、广东、江苏、甘肃、贵州、新疆等地几十个城镇,在几乎半个中国的地理图案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比如他的《山前花如雪》、《山中月》、《芦花似雪》、《馨香如故》、《莫愁光阴诗卷里》、《笪家湖》等十余篇文章,就是一种怀旧恋物的情感喷发。时空挪移,物是人非,数十年后的故土及亲人,已被时光之手雕琢成为“熟悉的陌生”镜像了。作者为之感慨嗟叹不已,为之感怀故去双亲的流年恩情,为之惊艳家乡在改开时代的巨变,为之寻找回味青少年时代的酸甜苦辣咸涩的味道……是的,老年的记忆宝库一旦打开,感恩之水就会不断地滋润着我们略显干涩的心田。而他对于中原大地的寻根问祖之旅,则是对“陌生的熟悉感”的强化。作者的祖籍是河南,上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父辈从河南移民到湖北钟祥。他对故居的印象和故乡的先哲有些“陌生的熟悉感”,只是从书籍和传说中获得某些认知。经过这些年近距离地回访游览,使他对于淅川、洛阳、开封等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历史人物的拜谒,有了更加感性的接触观察和理性的辨析判断。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所生活的地方,都是处于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境地,关键是以什么样的眼光去观照接纳它。
        触景生情,在放松身心的行走中,感受自然风光的熏染,感知古城景物之上的文化底蕴。旅游文化,不仅仅只是一种“走出围城,获得陌生感”的游玩,而是一种阅读自然与社会之大书的机遇。在自主、自由、惬意的行走中,目前人们对于西藏游、新疆游、甘肃游、陕西游等地情有独钟,网上发布的视频目不暇接。但是,为什么要去大西北这些地方旅游,人们似乎并没有十分确切的答案。受到什么东西吸引?是其神秘的传说驱使,还是感官的诱导所致?该书作者以知行合一的方式,以“远方在召唤”的使命感驱使着自己,较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参访、拜谒、对话某些名城名人的遗迹时,总是把实物镜像与历史资料、民间传说、个人情感和诘问反思结合起来,丰富和发展了文化散文的写作范式。作者似乎对于古城情有独钟,其中散文的笔墨大多数专注于此。因为古城,是一段历史老人斑驳的记忆,也是一张地域风情文化的名片。中国五千年的文明碎片,似乎都可以在古城这部大书中翻阅到它的风云际会世事沧桑的记录。但是,物换星移,许多古城在城市化进程中逐步被湮灭、消失了;只有少数的古城还在世纪改革开放的潮流中顽强地保留着最后的神韵与靓姿。在古城无声而愤怒地声讨、抗议和沮丧中,我们似乎看见了老祖宗的忧郁而愤激的目光,听到了前辈先人的痛心疾首的呐喊和告诫。古城的存在,哪怕是以一种颓废或现代更新的方式出现,无疑是一种别样的文化呼吁,也可让游览者在其肌肤和容颜上触摸到古城历史的心跳节奏,还可以感受到它对现代人的一种期盼和疾呼的情韵。于是,作者听到了、感受到了古城的呼唤,开始以文字的方式打捞古城背后的隐形文明的密码:对于曲阜三孔的沧桑演变、青岛名人旧居的寻踪、金陵之城的风物传说、洛阳之城的李杜元白诗人的友谊、开封范仲淹包青天的功过是非、海口五公祠的瞻仰、东风航天城的烈士陵园祭拜、荆州楚文化的探秘、荆门钟祥楚文化和明朝文化的演绎等,作者的情感浓度大于叙事的冷静,抒情的力度高于议论的说教,因而其文化意蕴的含量也就超出了一般意义的游记了。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作者的一篇篇行走散文,就是为当地的文旅宣传做出的一篇篇文案、一份份备忘录、一次次提示语,一幕幕宣传片。事实证明,如果旅游之后不能留下一鳞半爪的文字,如果旅游纪行的文字中不能打下文化背景的烙印,如果行走文字中没有个人的体验与情感流露,那么,其旅游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

    周游四方,在丰富人生阅历的过程中,获得一种心灵的慰藉与精神的富裕。在现代化条件下,便捷的交通工具和互联网的加持,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蓝图绘就和振兴乡村建设的实施,家庭和个人的时间、精力和财富的充裕,为我们现代人的出行和旅游提供了物质基础与知行合一的可能性。这种时代的馈赠,我们只有珍惜之、践行之、记录之、宣传之,才不枉人生一世。作为老年人,退而不休,退而不废,退而有所作为,可能是我们人生最后的一大愿景。行走世界及书写行走文学,这个也是老有所乐、老有所依、老有所学的内容之一吧。我想,作者的行走散文发表或集结出版发行,对于他来说,是一种人生意义的展示,也是一种精神快慰的宣泄;而对于读者来说,则是一种相互学习借鉴的方式之一,也是一种感召激励影响的文学力量的回馈。

          行走文学的人文价值,不仅仅只是以上几个方面。它包括如何确定与思辨其主题选择的个性化问题、规避与鉴别地域特色的雷同化打造问题、自驾游与组团游的优劣问题等等。
                        
      
        行走文学的审美价值,是该文体能否获得广泛传播与持续赢得读者青睐的重要条件。当然,其思想性和文学性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文学性的核心要素,是其审美价值。下面,主要就作者的两本散文集的写作特点谈一点看法。
      互文写作的尝试与创新,是该文集的主要看点。所谓“互文写作”,正如有些评论家所指出的,他的行走散文具有诗歌、小说、报告文学、影视剧本和散文诗的特质,且将这样几种文学体裁加以糅合、贯通、融化之,拓展了这几种文体写作的边界,给人以陌生而熟悉的感受。比如作者的《渔火》、《通顺河》两篇文章,更具有报告文学和小说的特征。前者是对于海南文昌县渔民吴增芳的采访记,后者是对于湖北仙桃彭场镇疫情之初的“防护服”生产之战役的全景素描。作者的“脚力、眼力、听力和笔力”皆到,以记者、观光者和作家的身份,深入现场,耳闻目睹,询问笔录,写作中以事带人,以人成事,既讴歌了一名普通渔民及其家庭的生活图景和变迁史,也从一个侧面为中国三年“抗疫史”留下了一段众志成城无私奉献的备忘录。这些文章,其情节的蒙太奇手法交错回放,细节的特写镜头放大,对话的简洁干脆,人物心理活动的刻画,地域环境与氛围的交代,议论抒情点到为止,使读者觉得在欣赏一部影视剧,受到其感染而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另外,作者的散文开头与结尾,大多数是以环境和景物的描绘而见长,较好地渲染了气氛,交代了背景,以诗画的意象描述切入主题,引人入胜,具有散文诗的意境与魅力。
        在场意识的历史还原法,让古今人物的性格特征、形象动作、功过评价立体地矗立于历史教科书上。这里,重要的是作者的想象力、联想力的应用及其形象思维的点铁成金之术。作者深谙此法的妙用,会给隐形的文化遮蔽带来显性的文化透视,即还原历史的真相,复活人物的本性。当然,这些需要有真实的史料或物证作依据,而不是天马行空凭空想象。如《杏花疏影里》和《京华一梦》两篇文章中,作者在考察北宋都城汴梁的遗迹时,借助于史料、传说和诗词的佐证,以靖康之难”、“庆历新政”为历史线索,以汴河、御街、相国寺、府衙、杏花等实物为媒介,将亡国之君赵佶的逃难之举、范仲淹的数次被贬谪之路,描述得栩栩如生:有时间、地点、人群、背景、心情、诗词评价和个人感受。同时,作者还联想到同时代的苏轼、岳飞、王安石、陆游、包拯、欧阳修和辛弃疾等人的际遇与功过,一种感叹便应运而生:“千百年来,我们总能从故纸堆里触摸到人性的温度。因为,在那些充斥着变革、争斗、成王败寇的文字后面,英雄的光辉与伟大将永远存在,不废江河,万古长流”(《苍烟》p89)诚哉斯言!
         应运多种表现形式和表达技巧,将行走之路的枯燥、疲惫、孤独和困顿,转化为一种文字的温暖和精神的愉悦。行走散文的独特魅力,是在记叙、描写、议论和抒情的基础上,应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借代、象征、通感、反复、移情、设问和反问等修辞手法,为文章的构思添彩,为人物的再现描红,为情节的精细铺垫,为主题的升华张本。否则,干瘪的文字味同嚼蜡,难于赢得读者的青睐。如在《乌蒙雨》一文中,作者第二次拜访他的大姐居居地——贵州纳雍县城。他写山崖上的松柏:“挺立在一座禅寺的周围,粗粝的根须如化石一般扎根于石缝,盘旋于累累山石之上,坚硬、孤独、冷峻,庞然如鹰,一切源于自身的坚韧。”这里两次“化石和鹰”的比喻,是对松柏内在品格的赞美,也是在暗喻当地人们的一种精神和情怀。“晚风有些甜,送来葫芦丝演奏的芦笙恋曲,这种触觉与味觉的通感应用,礼赞了彝族人民世代筚路蓝缕的开拓与守望精神,也倾吐了作者对于“天堑变通途”时代巨变的个人感受与心情。“风在车后面追逐着我们,像是依依不舍地挽留,车窗外,芳草举着晶莹的水珠,在风雨中坠落,拟人的应用,将“风和芳草”的情态表露得纤细毕至。至于排比句的应用,更是随处可见。

         总之,作者行走散文的可读性,在于其文本语言风格的清新、亮丽、通透和优雅,因此也就展现了其思想情感和文章内涵的深沉、绵长和繁复的境界,其审美价值也就可见一斑了。

   作为一篇篇行走散文中的“沉思录”,作者似乎达到了其目的。尽管其文章的标题大多数是以古典诗歌的意境或意象作为首选,或以某个地名景物开篇立意,充满了诗画的美感、象征的表达和悬念的诱惑,但是,却也在某种程度上冲淡了文章“第一眼”的吸引力,即标题应该是文章内容的高度凝练和暗示。一孔之见,仅供参考。

        我们祝福作者的散文成就,我们期待作者在散文领域里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2#
发表于 2024-3-17 08:48 | 只看该作者
嗨,还有个行走文学这种题材啊,!真是孤陋寡闻了
倒是游记还知道一些。
3#
发表于 2024-3-19 09:09 | 只看该作者
一篇很好的书评文章,要是原创首发于此,那就可以参与精华推荐与论坛计酬活动啦!希望能发来新作继续支持本版,祝您春安!
4#
 楼主| 发表于 2024-4-16 16:55 | 只看该作者
幸福小草 发表于 2024-3-17 08:48
嗨,还有个行走文学这种题材啊,!真是孤陋寡闻了
倒是游记还知道一些。

迟复为歉!
这个也许是我的杜撰吧,见笑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24-4-16 16:56 | 只看该作者
刘彦林 发表于 2024-3-19 09:09
一篇很好的书评文章,要是原创首发于此,那就可以参与精华推荐与论坛计酬活动啦!希望能发来新作继续支持本 ...

迟复为歉!
谢谢版主的关注与点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4 00:03 , Processed in 0.13416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