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75|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人性,魔性,佛性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3-17 17: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人性,魔性,佛性


  1、


  古人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那个时候,我们刚开始识字,就每天咿咿呀呀读这些文字。老师告诉我们,人小的时候,都是善良的。长大后有了善恶之分,是因为被身边的人带坏了。家里大人也嘱咐我们要和好人家的孩子玩,不要和那些坏孩子在一起。我们不懂,只要喜欢,和谁玩有什么不一样?


  奶奶就一人一个小板凳,坐在洒满月光的院子里给我们讲“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听得入了神,看着奶奶满头白发在月光底下发出银丝一般的光来,就禁不住想,那个“孟母”就像奶奶一样慈祥,肚子里装满了故事吧。奶奶见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就问我,懂了吗?我点点头,又摇摇头。


  奶奶微笑着,像月光底下盛开的秋菊。她抚摸着我的头,温声问我们,那你们知道他们搬了几次家?我们抢着回答,三次。每一次搬家的原因还记得吗?我扳着手指数着,第一次在墓地旁,第二次在市场边,第三次住在学校旁边。奶奶满意地点点头,看着我们,眼里的光亮忽闪忽闪,就像天上的星光。月亮升高了,银白的光洒下来,透过老榆树的枝叶,照在地上,斑斑驳驳,虚虚实实。


  我们似懂非懂,却记住了与人交往要有所选择。


  墨子也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如此看来,人的本性是“善”的,只是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受环境影响而有了改变。或善,或恶。


  善良,是人的最基本属性。


  所以,我们普遍人为孩子的世界最为纯净,孩子的世界最为纯洁。那是因为他们处于“人之初,性本善”的阶段,没有被污染,善良的本性没有被破坏。


  孩子的心性,就是我们所谓“初心”吧。我们常常说“守住初心”,说说容易,真正做到很难。


  环境可以影响人,人也可以改变环境。


  这是一个哲学命题。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里,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往往都会被现实环境所打败,或者无奈地顺从于环境,或者主动融入环境。不能融入于环境,适应环境,特立独行的人,往往都不会有什么好结果。这是无奈,也是悲哀。


  能够做到像孟母那样为了改变环境而屡次搬家的人,一定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孟子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他的母亲自然不会差。


  改造生活环境,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得到的事情。古往今来,改天换地,改朝换代者,能有几人?人们往往在环境面前显得无能为力,或者愿意去适应现有的环境。这就是人们被环境所影响的原因。


  不能改造环境,就去改变环境。孟母的做法是最省事,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能够做到这一点,也是少之又少。


  无法做到改变环境,也做不到如孟母那样为改变环境而“三迁”,我们或许可以尝试固守我们的本心,不泯灭我们的本性,也是很好的做法。


  如此,这个世界还是充满了善,充满了爱。


  2、


  人的本性是善。但每一个人的心里,都住着一个魔。


  善的人一旦失去理智,就会激发出内心那个魔,人就会变得疯魔,与惯常的那个人有了根本的不同。因为人都具有魔性。之所以平时温文尔雅,善意美雅,是因为人的本性始终守住了人的根本,压制住了冲动的魔鬼。


  所以,人们常常会说,冲动是魔鬼。


  迦叶尊者拈花一笑,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放开一切对你不公的事,宽恕他人也放过你自己。即便不能成佛,也能保持人的本性。倘若遇事不能对人有宽宥之心,念念成痴,成嗔,可能成魔。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一个人,成佛,或者成魔,只不过一念之间。


  魔与佛,也只不过是一念之间。


  佛曰,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魔与佛,也只不过是一把屠刀的距离。


  可见,世上万事都不是一成不变,都不是独立存在。条件具备了,什么事情都可以转化,都有可能改变。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守住自己的本心,守住自己的良知,所有的改变,才有可能是我们所乐见的。


  所谓“一念”并非是一蹴而就,并非是一时意动,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是量变到质变的必然。一念成佛了,是一个人一心向善广结善缘的结果。没有什么一时的心血来潮,一时的醍醐灌顶。一念成魔了,也是一个日积月累的叠加,是平日的嗔念,怨念,怒念累积到了爆发的边缘,那“一念”恰巧就是一个出口,就是成疯由头。


  一个人倘若不想成魔,就需要用善良保持人的本性,压制心里那个蠢蠢欲动的魔鬼。


  英国诗人西格里夫·萨松的代表作《于我,过去,现在以及未来》中有一句很经典诗句,“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诗人余光中将其翻译为“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这是一句很文艺的句子。我们亦可以把它当作佛家经典来读,当心中的猛虎蠢蠢欲动的时候,你可以去细嗅那柔美芬芳的蔷薇。


  压制恶魔最好的办法是善良。


  静下心来,那头猛虎,也温润如花。


  不成魔,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人的本性,一心向善。


  3、


  人的内心,不但藏着一个魔,还坐着一个佛。


  人性偏右,即成疯魔;人性偏左,就是佛了。人性距离魔性,只不过隔了一层理智。人性与佛性,也只是相差了一册经书的距离。一个一心向善的人,捧起经书,就接近佛了。


  可见,人人都有佛的属性。


  我奶奶那一辈人中,吃斋念佛的很多,大多数人都心存善念。念佛,只是老一辈的一种信念,并非我们认知中的熟知佛家经典,饱读经书,得道高僧一样。他们的“念佛”,就是“信佛”。而所谓“信佛”也并非我们理解的对某某的信仰,对某种理论有着多么透彻的理解和崇拜。他们,只是一种宽泛的,模糊的,浅显的信奉。


  她们觉得,不杀生,不作恶,就是“信佛”。


  他们或许并不知道佛的具体指向是什么,有哪些信条与箴言,只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感觉,就是行善,就是有良知。


  奶奶裹小脚,不识字,却能讲许多关于性善惩恶的故事。在我的印象中,奶奶一辈子没有走出过那个小山村,更不用说对那些古寺名刹有什么认识,对那些得道高僧有什么崇拜之情。她吃斋,是因为她心里的一个夙愿。念佛,是因为他认为佛是慈悲,是善良,是渡人于困厄。她的居室没有佛龛,没有佛像,也没有整日里香烟缭绕,经书在侧。


  她只是默默去做她认为应该去做的事情。她的家庭并不富裕,但左邻右舍谁家有了困难,需要帮助,她都会不遗余力地去做她力所能及的事情,即便以她的能力根本帮不了人家什么,她也是默默陪伴在人家的左右,分担一点精神上或者感情上的压力。她没什么文化,却熟谙乡里的人情世故,心思百态。很多时候,她一个小小的老太太,就成了很多人的精神依靠。


  她年轻的时候身体并不好,整天病病殃殃,风湿病,气管炎,还伴有头痛。随着年纪渐长,她的一些病症却渐渐好转,身体越发结实了。乡里人都说她心善人好,佛都保佑她。她总是笑眯眯对人,不承认也不否认。我觉得,奶奶没有什么本事,做不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每天鸡毛蒜皮茶米油盐,却不影响她的善良,哪怕一个微笑,也是善意满满,让人如沐春风,如暖阳光,从心里往外舒服。


  行善,已经成为一些人习惯。


  当行善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即便没有做善事的机会,一个人平素也不会去算计人,谋害人。也会很好地守住善良的本性。


  奶奶曾经说过,不是佛度人,是人度自己。


  不知道奶奶那里来得这句话,是禅语还是箴言,或者是奶奶一辈子的感悟。我却觉得既具有佛家的精髓又具有生活哲理,每一个人都可以去品味,去实践。


  毕竟,人性是最接近于佛性的。如果愿意,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是佛。


  佛说:心中若有佛,人人皆是佛;心怀慈悲心,人人皆可度。


  

2#
发表于 2024-3-17 19:22 | 只看该作者
信佛是一种修行,求诸内心,来不得一丝功利。
临时抱佛脚,希望有求必应,这是求佛求到魔的程度,佛也无奈。
3#
发表于 2024-3-19 13:09 | 只看该作者
      作品以“人性,魔性,佛性”为主题,探讨了人性的善良、魔性和佛性的内在关系。作者通过叙述孩童时期的经历、孟母三迁的故事、迦叶尊者的故事等,表达了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也存在着潜在的魔性。文章强调了人性的复杂性,即使是善良的人也有可能因失去理智而表现出魔性。同时,文章也提出了保持善良、宽恕他人和守住初心的重要性,以此来压制内心的魔性。最后,文章还强调了人人都具有佛的属性,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佛。一句话,这篇作品通过叙事和思考,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内在的善良,以及保持善良和守住初心的重要性。
4#
 楼主| 发表于 2024-3-21 07:46 | 只看该作者
草舍煮字 发表于 2024-3-17 19:22
信佛是一种修行,求诸内心,来不得一丝功利。
临时抱佛脚,希望有求必应,这是求佛求到魔的程度,佛也无奈 ...

谢谢煮字先生点评,问好。
5#
 楼主| 发表于 2024-3-21 07:46 | 只看该作者
天下为公 发表于 2024-3-19 13:09
作品以“人性,魔性,佛性”为主题,探讨了人性的善良、魔性和佛性的内在关系。作者通过叙述孩童时期 ...

谢谢老师悉心点评,敬茶。
6#
发表于 2024-3-22 16:08 | 只看该作者
善的人一旦失去理智,就会激发出内心那个魔,人就会变得疯魔,与惯常的那个人有了根本的不同。因为人都具有魔性。之所以平时温文尔雅,善意美雅,是因为人的本性始终守住了人的根本,压制住了冲动的魔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14:48 , Processed in 0.049303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