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36|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读《科学史话:改变世界的100个实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3-19 11: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慕容春光 于 2024-3-21 09:18 编辑



出版信息:中国工信出版集团,人民邮电出版社;作者:约翰·格里宾,玛丽·格里宾。



这是一本科普读物。出版社的装帧设计,150多张珍贵图片,显得格调轻松,样式活泼。但是这本科普读物,仍然还是偏向于形式,而不是内容,过程的清晰。也可能,和中国翻译的风格有关,这本科普读物的风格,很像我前不久读过的《中国最美的100个秘境》。可以看出,科普读物,科学著作,论文,如果偏向于形式,应该很容易形成这样的风格:分散的说一些切实的事。这样的切实感,物质感是很强的,但是让人看不到线索,有些茫然。读者当然认识到,作者在说一些非常重要的,科学的事,但是就是很分散,找不到重点。这个形式还算具体,典型,因为有一种谈话方式,就是将重要的事,说的很轻松,分散。或者也可以说,政治人物经常发表的空话,大话,无意义的话,也可以定义为:有意将一些应该实际履行,落实的重要的事,都说的很轻松,很分散。

《科学史话:改变世界的100个实验》的文体,还是属于散文和哲学的混合。要清晰的介绍世界的100个实验,没必要使用这样的一种复杂的文体。只要简单的说清楚,每一个实验的步骤,环节,使用的器材,形成的结果,也就可以了。知识书应该向工具书借鉴。《不列颠百科全书》(Encyclopedia Britannica)的大部分词条,其实只是一句话的解释。只有一句话。例如说,中国的《新华字典》,每个字,也是只用一句话解释。这样不但不显得不详细,反倒非常快捷,容易使人理解。

工具书是具体的,没必要修改,如果修改,不要形式过度,而是要更加简明扼要。

很多时候,说的清楚,说的清晰,并不在于说的很多,而在于说的很少,很快。

因为阅读的要求,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要看的快,像看一幅画的速度,将大量的文字,书页看完。看的快,看的简捷,方便,迅速理解文字,这才是好的。西方文学,西方所有的书籍,在高级领域,如果不再重视内容的清晰,而只是要看待,应该写出一种怎样的形式,耗费了大量的篇幅,只是在钻研一些复杂的形式,那么原本的意义,被形式拆散,瓦解,也就没有意义。具体的定义,科学的公式,在大量的形式著作的分析下,都是混乱的。读者看了很长时间的形式书籍,反复费力的理解一些形式字句,结果发现没有什么意义,只是一些混乱的费解的废话,这不但浪费时间,并且让人恼火。

当然,《科学史话:改变世界的100个实验》的字句,表达的意思还是清晰的。但是这些清晰的字句,又是以复杂的形式组成在一起,这样还是混乱的,费解的。不要过多的,在句子之间,做很大的跳跃,转移。上下文,上下段落之间,不要意思分开的很远。一个科学家的实验还没做完,忽然从一个很小的实验器材,转开到下一段的其他某个科学家的看法,实验。这可以是一种文字技巧,但是正如小说中,忽然出现的人物,读者并不了解他的身份,职能,所以实际阅读的感受,还是费解的。

这仍然是,作者约翰·格里宾,玛丽·格里宾两个人,都是自己了解实验,了解一些事情,了解一些科学家,了解很多高级的科学知识,科学名词,所以直接写出,而读者并不了解。这样的著作,虽然装帧设计很像一种趣味科学,但是其实还是适合高级科学人员的参考,而不适合一般的读者。正如小说中,作者自己了解事情的经过,一些人物的身份,但是并不具体写出,而是只写出一些抽象的,分散的形式,作者熟悉而读者陌生的人物,一个又一个的忽然出现,然后都不知道在哪里离开。

但是《科学史话:改变世界的100个实验》涉及到一些细节,我还是要重点论述的。首先,这本书说到了欧洲历史上的流感,造成5000万人死亡。但是这本书并没有说,流感发生在哪个国家。其实,那是1918年爆发的,西班牙大流感。我在《读<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中,已论述了世界邪恶人类的数量问题。他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于1918年,而西班牙大流感,也就是在这一年爆发。所以很显著的迹象表明,西班牙大流感,就是邪恶人类散布出去的。人类历史上有很多科学的发现,发明,邪恶人类,自从组成了很大的集团以后,一直都在监视世界科学的发展,监视《科学史话:改变世界的100个实验》记述的实验。邪恶人类在1918年,掌握了大量的科学技术,所以才可以发展成庞大的军事集团。他们还有大量的细菌病毒,所以在战争爆发,面临被消灭的情况下,就将这些细菌病毒散布了出去。西班牙大流感使5亿人感染,5000万人死亡。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很多邪恶人类,甚至比正义人类死亡数量更多。因为细菌病毒,瘟疫是一种双面剑,消灭敌人的同时,也会危及自己。所以邪恶人类,不到最后灭亡,不会发出这些终极的武器。

邪恶人类虽然很强大,但是大部分的邪恶人类,还没有能力制造核武器。应该说,只有苏联有能力制造核武器,并且也正是在1917年10月革命以前,苏联就已经秘密制造出了核武器。拥有核武器的邪恶人类,才可以和正义人类,形成长期的对抗,长期的拉锯战,消耗战。爱因斯坦出生于1879年。美国制造核武器的曼哈顿计划开始于1942年。在这段时间,苏联完全有能力,有时间制造出核武器。而美国制造核武器的时间,也可能很早。在1879年到1917年,美国很可能就已经制造了核武器,然后在1942年,宣布曼哈顿计划。这才是世界人类的科学能力,以及战略对抗的实际时间。如果苏联没有提前制造出核武器,则绝对没有很大的资本,建立政府,并且一直维持到1991年解体的超过70年的存在时间。德国纳粹,意大利法西斯,日本军国主义,就并没有提前制造出核武器,所以他们暴起而又暴落,很快就在正义人类的战争中,被消灭了。

《科学史话:改变世界的100个实验》还说到了天花病毒。这种病毒出现的时间在很早的3000年以前。我认为,天花病毒应该不是邪恶人类散布。但是欧洲中世纪的鼠疫黑死病,从1817年到1896年的多次霍乱,都有可能是邪恶人类所散布。当然,邪恶人类也要为此死亡很多。因为虽然邪恶人类的主要战略是消灭敌人,但是最大的战略,还是要和敌人同归于尽。

在当今,2002年中国广东省爆发的SRAS疫病,以及就是几年前,2019年中国湖南省爆发的COVID-19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不是剩余的邪恶人类散布,这和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现在的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战争,有没有关系?但是战争已经开始了。无论有没有关系,这是一种国家的战争。邪恶人类再一次将犯罪转化为所谓的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借口,转化为合理的,伪装正义的战争。而散布疫病,反人类的罪行,也就这样一起以国家的名义,被抹煞了。

既然世界科学很发达,《科学史话:改变世界的100个实验》记述了很多的重要的实验和科学发现,那么我也提出一项我在近期的科学发现。这个科学发现,正好也和瘟疫,疫病有关。我先以简单的说明,做出定义:室内空气质量很差,导致全球空气不断恶化。

这个发现,是出于一个偶然的小事。我在购买家具时,希望挑选一些瑞典的宜家(IKEA)品牌的家具。我发现,宜家有一些电子产品,但是并不多,在那其中,一项空气净化器,显得非常突出。宜家没有很多电子产品,但是重点推出了空气净化器。这个原因,应该是宜家制造家具,使用了很多木材,于是开始从事环保的事业。我忽然感到空气质量的问题很重要。我不必做很多实验,不必买空气质量检测仪,我很快就得出了结论:现在全世界的家庭,80亿人口的居住房屋,室内的空气质量都很差。外界的空气污染不断加重,虽然室内相对洁净,空气比外界好一些,但是其实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有害物质,外界和室内,都是相通的。

世界的汽车,各种机动车,交通运输工具,飞机,火车,轮船大量增多,各种企业,工厂大量增多,各种机器,设备,排出的废弃物,污染物,都在不断增多。吸烟人口也是一直保持和增长。现在,世界总的吸烟人数是13亿,中国3.5亿烟民。从2008年,很多人开始关注到,城市PM2.5值的检测和新闻报道。沙尘暴的天气在增多。世界多国,多地方经常出现雾霾。而疾病,传染,疫病,瘟疫的爆发,很大程度,就是和空气的污染,恶化有关。《科学史话:改变世界的100个实验》的“No.89 呼吸的星球”这一章节,也重点说到了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以及全球建立100个二氧化碳浓度监测站的问题。但是怎么能一直停留在监测阶段,面对如此恶劣的空气,而不解决这个问题?这和面对别人遭到危险,却不解救,是一样的愚蠢。这是科学的意识问题。科学只是发现了一种危险,但是没有意识去解决。

我们要具体计算,全球所有的建筑室内,空气中的细菌病毒,PM2.5,甲醛,TVOC,加在一起,是多么大的数量。人打一个喷嚏,就能带出几十万的细菌病毒。空气中的细菌病毒,虽然不能直接造成对人体的危害,但是进入人体以后,人体内的抗体,要去消除细菌病毒,所以就要消耗抗体,降低免疫力。很多疾病,都是空气中的细菌病毒引起的。如果一个人的体质差,患有疾病,那么空气中的细菌病毒,还会快速使这些疾病加重,使人更大的失去对疾病的抵抗力。《科学史话:改变世界的100个实验》说到了肺和血液循环的关系。人体的血液循环,很大一部分是由肺动脉和肺静脉完成的。而呼吸空气,又是肺部的功能,所以如果空气质量差,肺部就容易形成疾病,或者轻微的肺栓塞,影响心脏功能和全身的血液循环。人的皮肤,又是直接和空气接触的部分。空气不好,皮肤就会粗糙,污黑。在农村,郊区,草原,高原,山区,并没有很大的风沙,建筑物也还干净,为什么那里的人,皮肤就是污黑?其实,那些边远地区的脏,主要也就是空气的脏。那里的汽车,工厂等空气污染,并不比城市少,而低矮的建筑,又不能很好的遮挡空气。那里原本应该是自然新鲜的,但是空气中的颗粒物,灰尘,细菌病毒反倒更多,再加上低矮建筑,平房的阴暗,潮湿,所以那里的人,皮肤就很差。

现在,郊区,农村,草原,高原,山区,不必再用很多时间,建设大型的建筑,只要每家每户,都安放空气净化器,空气立即被净化,人的皮肤,就可以很快改善,红润,白皙。空气加湿器,也是可以滋润,养护皮肤。现在还有一种“纳米补水仪”,就是以喷雾为皮肤补充水分。纳米补水仪还可以倒入牛奶,以牛奶的雾气,滋润皮肤。古代人用牛奶洗澡,现在可以用牛奶喷雾。空气净化器有一种负离子的功能。负离子特别对于人的头发,有很好的养护作用。在空气恶化,生活压力加大的情况下,人的情绪很差,容易出现脱发的症状,除了使用药物,净化空气,增加负离子,是非常重要的预防和治疗脱发的方法。现在又有一种“负离子吹风机”,就是用负离子吹头发,形成很好的作用。虽然室内有负离子空气净化器,空气加湿器,但是要更直接的养护皮肤,头发,还是应该再购买纳米补水仪,负离子吹风机。

要使全球的空气净化,并不是通常的认识:“空气危害不大,并且无法制造一种大型的机器设备,直接改变地球的温度。”而是要让所有人,作为个体,都去购买空气净化器。以大量的个体的净化器,形成大范围,大面积,全球的空气净化。这就是科学的一种典型特点:“整体的,大范围的效果,不是直接形成,而是由大量的个体形成”。

仿佛很多的不相关联的个体,可以形成一种总的能力。

现在手机非常普及,全世界差不多每个人都有手机。于是手机的移动通信基站就很多。移动通信基站也是这样的原理。要使所有的手机联网,互相通信,但是手机的数量太多,世界的面积太大,不能制造一个总的,大型的移动通信基站,所以就是要在全世界各地,安装大量的个体的移动通信基站,形成总的手机网,手机通信。现在网站的手机验证很多。当用户使用手机,接收网站的验证码。虽然手机距离电脑很近,但是其实网站并不是从电脑上,直接向手机发送验证码,而是网站要分开线路,通过移动通信基站,向手机发送验证码。

空调,也是这样的“大量个体,形成整体大范围的效果”的原理。全球的温度,不能通过少量的大型机器降温,而要用大量的个体,每个家庭安装的空调,去进行室内降温,然后才可以形成,大范围的降温。但是降温只是一种形式,要真正改善全球变暖的温室效应,还是要净化空气。每个家庭,每个建筑物,办公场所,人群集中的地方,学校,医院,商场,都要安放空气净化器。养宠物的人,更应该注意室内的空气质量,宠物的毛发,粪便的细菌病毒,异味的传播。空气净化器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功能,就是可以消除异味。这样宠物的异味,人身上的异味,都可以消除,这样不但舒适,并且也可以给别人一个很好的印象。

空气净化器的普及数量,应该和空调一致,或者更多。当然,室外也可以安装空气净化器,并且正好可以安装在移动通信基站的电线杆上。电线也是整体和个体的效果原理。世界不能像海底电缆那样,直接在地面铺设电线,所以就要用大量的个体电线杆,连接所有的电线。当然,空气净化器的价格不是很高。宜家的4款空气净化器,平均价格700元。每个人只要用700元,就能使一个建筑空间,以及全球的空气,得到完全的净化。没有甲醛,氧气充分,人类就可以获得很大的健康。

空气净化器,应该成为一个很大的产业。空气的分析,化验,实验,检测,监测,净化,应该作为一个专门的科学项目,可以称为“空气质量综合科学”。现在有很多的,大型的,整座建筑的空气设备,例如“全屋净化新风系统”,“排风系统”,“换风系统”。那么加入到“空气质量综合科学”,成为“空气综合系统机器”,就可以是整座建筑的制冷,制热,加湿,除湿,排风,换风,冷风,暖风,空气净化,空气检测,负离子技术,等离子技术,纳米技术,都加在一起,建筑的构造,也会得到很大的创新。

我认为,空气系统机器,设备,仪器的特点,还是要可以“喷雾”。加湿器可以喷雾,纳米补水仪可以喷雾,现在还有一种冰雾风扇,就是风扇吹出的冷风,带有雾气。这样不但效果好,并且具有欣赏性。很多人喜欢室内飘着雾气,那么现在就可以使用空气系统的机器,在室内喷雾。于是在雾气中,就有一种如梦似幻的感觉。在一个高处,高台,阳台,别墅豪宅、复式跃层房屋的楼梯,台阶上,飘着雾气,很有几分仙幻,仙界的色彩。

我的这个科学发现,并不是一种发明,而只是一个科学的原理。科学原理,这是科学的核心。《科学史话:改变世界的100个实验》中的实验,其实就不是发明,而只是通过一些实验,发现一些物质,形成一套透彻的科学原理。科学的研究,实验,并不是必然可以发明和制造一种物品,而是更多的,形成透彻的原理,对于自然的透彻的认识。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其实没有很多发明,主要的只是色散的三棱镜和反射式望远镜。爱因斯坦并没有直接发明任何事物,他只是发现了很多的科学原理,为以后的科学发明,例如核武器,电视,电脑,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理论和条件。牛顿提出的地球有吸引力,达尔文提出的人类是从猿猴进化的,这些原理都是很简单的,但是非常透彻。要经过大量的科学研究,实验,才可以得出这样的原理。

科学通常表现为:简单的事物,透彻的原理。如果说,“电脑其实就是1和0组成的”,“哥德巴赫猜想只是关于数字1的问题”,“天空的自然结构,就是一些漂浮的几何图形”,这些也是符合科学特点,科学假设,以及科学想象的。

科学研究的过程,很像美国作家丹·布朗的《达·芬奇密码》的故事。一个人在寻找重要的物品,经过很长时间,非常复杂的寻找过程以后,找到的并不是重要的物品,而只是得出了一个很透彻的理论。

因为科学相对简单,很多实验的物质,都很简单,所以科学从基础上说,从很多小型的单位说,并不是非常强大。科学的种类很多,医学和化学的经济量很大,制造武器的物理学最为强大,但是数学,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地质学,考古学,气象学,应该说,并没有很大的经济市场。很多科学原理,并不能直接制造物品,产生经济效益,所以大部分科学家并不富裕。科学要更加广泛,富裕,强大,现在我提出,就是应该开始实行一个方案,那就是科学的市场化的推广。

从科学的知识性看,最适合市场推广的,还是科学的报纸,杂志。《中国最美的100个秘境》,《科学史话:改变世界的100个实验》,都是偏向于形式的科普读物,我已说过,并不适合广大读者阅读。那么科学的报纸,杂志,书籍,怎样去做,才是最快捷,最直观,最清晰,最容易被读者理解的?我认为,有一种“图解书籍”,就是这样的理想的形式。图解,在一张图片的很多部分,都有划线,标明那些部分的名称,作用。例如人们看到一座建筑,各部分的名称,其实并不认识。“图解建筑书”,就是在建筑图片的各部分,都用划线标明名称,这样读者一下子就可以认识到那些知识名词了。英国的《不列颠百科全书》,是简明扼要的,快捷清晰的知识工具书,而英国现在就有一份图解杂志,也就是《How It Works》。说明英国对于书籍的清晰,知识的解说,还是非常到位的。台湾认识到《How It Works》的重要,于是引进版权,翻译出版为《知识大图解》杂志(繁体)。中国大陆也引进了《How It Works》,翻译出版为《万物》杂志。这本杂志,以图解的形式,对于科学知识,进行了非常详细,清晰,并且也是简单快捷的说明。在图解中,尤其注重于诸多的,科学发明的前后关联,具体的年代时间。

我找到了一些台湾的《知识大图解》。在2016年2月期,有一篇图文标题“冰箱演化史”,内容就是:“西元前1700年:冰窖,西元前1400年:蒸发式冷却器,西元前400年:冰穴塔,1748年:人工冷却,1805年:冰盒,1920年代:家用冰箱。”加上图解。这样的关联性,连续性,简捷性,就是很好的。

科学著作,要具体写明,一种科学发明,和其他的科学发明的关联。因为实际是,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发明,实验,都是广大的科学家,分开进行的。当时,也没有很多的记录的文件,没有得到很多的推广,没有很多的出版物。科学家写了一些著作,但是只有少数科学家,也就是牛顿,爱因斯坦,达尔文的著作,读者数量比较多。其他的科学家著作不多,知名度不是很高。大量的科学发现,科学发明,应该有详细的整理,写明科学发现和科学发明,在历史上的连续,连带的关系。也就是《How It Works》这样的形式。而科学文章,论文,都要集中在畅销的科学报纸,杂志上发表,形成整个的,连续的记录。

《科学史话:改变世界的100个实验》是复杂的形式。其实,100个实验,每个实验,可以只写1页,简明扼要,快速介绍清楚这些实验,而不是论述很多其他的方面,使得读者以为,作者好像在写离题话,或者并没有论述这些题目。很多哲学著作,其实也是作者列出了很多章节,标题,条目,但是并没有具体的论述,或者说,并没有直接的论述,而只是论述了一些和题目的复杂的关联,而不是题目本身。

其实,科学是直接对于物质的研究,并没有很多的,艺术和哲学的曲折的叙述。所以科学的过程,显得有些单调,论述科学的文体,显得有些单薄。这就像X光片,虽然材料很高级,但是具有一种冰冷的情感。而如果文学也是很直接的描写真实的事物,那也是这样的一种单调,单薄的特点。中国作家鲁迅,文章题目直接就是《拿来主义》。鲁迅不是写出一个庞大的思想体系的著作,形成主义理论,而是直接以“主义”当题目,文章又很短小,这样形式就显得很单薄。鲁迅还有一篇文章,就是《论“他妈的!”》,这是直接写一种经验认识,写对于“他妈的”这句骂人话的观点。这样,省略了小说的铺垫,过程,直接写一些突出的经验,所以文章的语气,也是单调,单薄的。这就像一根烟,虽然效果强烈刺激,但是物质上是短暂而脆弱的。

《知识大图解》2016年3月期,图文标题“科技演化史——智能手表”,内容是:“1941:运算功能,1972:LED荧屏,1980年代:资料存储,1995:同步更新,2000:Linux系统,2004:FM讯号,2006:运动型手表,2009:外加SIM卡,2013:Pebble手表,2015:苹果手表。”(这一页就是Apple Wacth的内部构造的各部分的图解名称)这样的图文,就是最适合大众读者阅读的。全世界人民,应该进入一种新的,科学阅读的时代。全民科普,全民对于科学产生兴趣。科学杂志,报纸,科普读物,还要带动全民,可以自己做一些简单的科学实验,制作一些简单的科学物品。这样,科学就可以很大的繁荣,建立经济市场,建立民众的基础。科学出版物,相对于文学,可以形成另一个盛大的文化局面。

其实,科学的产品,最吸引人,乐趣最大的,还是电脑和电子游戏机。《知识大图解》也有一些电子游戏机的图文。电子游戏机杂志,报纸,电脑杂志,报纸,应该更多的增加科学知识的篇幅,页数。这样科学,娱乐一起兴盛。30年以前,中国的《电子游戏软件》杂志非常畅销。这本杂志精彩纷呈,有别于文学,通俗畅快的科学娱乐文章,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某种程度,《电子游戏软件》就是在提前宣告,全民的科学的黄金时代,已经到来。

科学的发明,科学的创意,应该增多,并且发表在报纸,杂志上,出版成为书籍。爱迪生是美国的伟大发明家。他创立了著名的通用电气公司。科学家不要只是做实验,为了一些小物质的实验,耗费大量的时间,还是要多一些科学发明,学习爱迪生,创立更多的企业。

科学发明,科学技术,在于经济的转化,其实主要就是应用于企业。企业的发展,应该大力提倡和结合科学。当科学和企业,密切的形成联系,企业就适合出版更多的书籍,也可以创办报纸,杂志。文学的科幻小说,就可以更多的,在科学和企业的结合下,得到题材,增加数量。美国畅销小说《白衣怪圈》,写的是医学的故事。这部作品将医院写成了一个庞大的科学研究中心,以此应对和解决各种事务,包括行政事务。这样的职业模式,行为的方式,非常先进,发达。这是模式的发达,系统的发达,而主要还是通过内容形成的,而不是直接去写形式,模式,系统。内容的发达,形成系统的发达,模式的发达,结构的发达。《白衣怪圈》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部作品的故事情节,也是紧张刺激,很多非常巧妙的地方,都很精彩,在科学推广市场的时候,很适合推荐这样的作品。企业的文学,商战小说也是非常精彩的。其实,在世界名著小说中,很少看到企业的作品。狄更斯的《董贝父子》是写企业,茅盾的《子夜》是写企业,这样的作品很精彩,但是数量少。以后,科学推动企业,企业助长科学,科学和企业的文学,都将更加的发达,辉煌。

有关于图解书籍,我的建议,工具书字典,以后如要改进,就是应该改为“图解工具书”。“《图解新华字典》”,“《图解百科全书》”。现在,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一本《英汉百科图解词典》,这就是很好的形式。

最后,我再记述一下《科学史话:改变世界的100个实验》的几个有趣的常识:

1,人们常说的太阳系的九大行星,地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其实是以古代的希腊神话,罗马神话中的神的名字命名的。地球(Earth)这个名字,对应的实际是希腊神话中的大地女神盖亚。

罗马帝国在科学兴起以后,反倒衰落了。我已说过,罗马帝国的兴盛,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就是罗马帝国的发源地意大利适合于宗教,建筑,美术,雕塑的发展。但是意大利人不是很适合于科学。而在世界的殖民地的扩张上,罗马帝国和意大利,比西班牙帝国和大英帝国少很多,所以罗马帝国不能维持,意大利也不能发展为一个科学大国。当然,现在的意大利,科学,经济,艺术,仍然是发达的,但是比德国,英国,法国落后一些,欧洲的GDP排名第4位,所以并不是非常显著。

2,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者,年龄都很大。但是诺贝尔奖的科学类奖项,有很多非常年轻的获奖者。英国的劳伦斯·布拉格是最年轻的获奖者,他在25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3,爱尔兰天文学家,威廉·帕森斯制造的反射式望远镜,被称为“帕森斯城的利维坦”,安装在两座高15米,相距7米的石塔之间。反射式望远镜是牛顿发明的一种比较普通的科学仪器,但是威廉·帕森斯将反射式望远镜建造成一个巨大的设施,这就如同瓦特对于蒸汽机的改良,使得一种科学仪器,成为很大的物体,建筑。所以我提出,现在的建筑,设施的设计,就是可以将普通的事物,科学的设备,仪器,有意建造成很大的高度,体积。这样虽然不能增加功能,但是建筑设施的外观,非常奇特,有趣。“帕森斯城的利维坦”高15米,那么一部手机,可以建造为10米,20米的巨大建筑,设施。移动通信基站,水塔,电塔,电线杆,体积都可以是10米×10米×10米以上。室外的空气净化器,也可以这样建造。在大街小巷的水塔,让人感到惬意,而如果大街小巷,有很多的巨大的,奇特造型的科学设施,那就非常美妙,就如同很多地方,露天场所,建造了游乐园的游乐设施,巨大的科学设施也是相当于游乐设施的改良,扩大,科学的人间乐园必然早日实现。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4-3-19 19:02 | 只看该作者
本文用事实说话,论据充分。很有知识性的一篇佳作!
3#
 楼主| 发表于 2024-3-20 19:24 | 只看该作者
何叶叶 发表于 2024-3-19 19:02
本文用事实说话,论据充分。很有知识性的一篇佳作!

谢谢你的回复,加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5 06:04 , Processed in 0.054219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