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75|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老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4-7 10: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rsjby 于 2024-4-11 21:11 编辑

    民国“廿四年十二月十一日”,周作人作《老年》一文。1935年12月20日刊载于《北平晨报》,署名知堂。后收入自编文集《风雨谈》。

    文章开篇翻译日本伊藤松宇校订的《风俗文选》中“松尾芭蕉所著《闭关辞》一篇”,其中有云:

    人生七十世称稀有,一生之盛时乃仅二十余年而已。初老之至,有如一梦。五十六十渐就颓龄,衰朽可叹,而黄昏即寝,黎明而起,觉醒之时所思惟者乃只在有所贪得。愚者多思,烦恼增长,有一艺之长者亦长于是非。以此为渡世之业,在贪欲魔界中使心怒发,溺于沟洫,不能善遂其生。南华老仙破除利害,忘却老少,但令有闲,为老后乐,斯知言哉。人来则有无用之辩,外出则妨他人之事业,亦以为憾。孙敬闭户,杜五郎锁门,以无友为友,以贫为富,庶乎其可也。

    松尾芭蕉笔下的南华老仙,指庄子。庄子因著有《南华经》,被道家尊为南华真人,李白在《大鹏赋》中称其为南华老仙:“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孙敬,是为了读书不打瞌睡而“头悬梁”的主人公。《太平御览》卷六一一引晋张方《楚国先贤传》曰:“孙敬好学,时欲寤寐,悬头至屋梁以自课。常闭户,号为闭户先生。”杜五郎,见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所居去县三十余里,唯有屋两间,其一间自居,一间其子居之。室之前有空地丈余,即是篱门。杜生不出篱门凡三十年矣。”

    周作人觉得《闭关辞》“有趣味的地方也就是芭蕉的意见,特别是对于色欲和老年的两件事”。又说“芭蕉本是武士后来出家,但他毕竟还是诗人,所以他的态度很是温厚,他尊重老年的纯净,却又宽恕恋爱的错误,以为比较老不安分的要好得多,这是很难得的高见达识。”在周作人看来,松尾芭蕉强调老要安分是难得的“高见达识”。

    由松尾芭蕉“对于色欲和老年的两件事”,周作人又“想起本是武士后来出家的兼好法师来”,先摘“兼好所著《徒然草》”中“论及女色有云”,再录“最有意思的还是那顶有名的关于老年的一篇”:

    遍观有生,唯人最长生。蜉蝣主及夕而死,蟪蛄不知春秋。倘若优游度日,则一岁的光阴也就是长闲了。如不知厌足,虽历千年亦不过一夜之梦罢。在不能常住的世间活到老丑,有什么意思?语云,寿则多辱。即使长命,在四十以内死了最为得体。过了这个年纪便将忘记自己的老丑,想在人群中胡混,到了暮年还溺爱子孙,希冀长寿得见他们的繁荣,执著人生,私欲益深,人情物理都不复了解,至可叹息。

    兼好法师所谓“在四十以内死了最为得体”,虽有古人平均寿命不高的因素,更有其对人生的悲观态度。在中国,比兼好法师早一千八百多年的孔子也曾提到四十这个年龄,但孔子说的是“四十而不惑”,认为要四十才真正完全彻底地成熟,还不是死的时候。以今日之人均寿命观之,四十正当盛年,正是创造财富、奉献社会的大好时光,正是事业有成、子女成才的幸福年段。因此,九十余年前写作此文的周作人评价兼好法师这段“顶有名的关于老年”的文说:“兼好法师生于日本南北朝(1332—1392)的前半,遭逢乱世,故其思想或倾于悲观。”然后又统而评介松尾芭蕉、兼好法师的文化底蕴:“二人之基调由于趣味的相似,汇合儒释,或再加一点庄老,亦是一种类似之点。”日本古代文化,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松尾芭蕉的“高见达识”,兼好法师的“倾于悲观”,便是“汇合儒释,或再加一点庄老”。

    紧接着,周作人由日本而国内,认为“中国文人中想找这样的人殊不易得”。“殊不易得”,只是不能信手拈来,并非一片空白。只要认真搜寻,还是能够找到。周作人就找到了:一是“六朝的颜之推可以算是一个了,他的《家训》也很可喜”。二是“降而求之明末清初却见到一位,这便是阳曲傅青主。……青主也是兼通儒释的,他又自称治庄列者。所以他的意见很是通达。”引“《霜红龛集》卷三十六杂记中有一条云”:

    老人与少时心情绝不相同,除了读书静坐如何过得日子。极知此是暮气,然随缘随尽,听其自然,若更勉强向世味上浓一番,恐添一层罪过。

    接着说“陶渊明的思想总是儒家的,但《神释》末云:‘甚念伤吾生,正宜委运去。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颇与二氏相近,毫无道学家方巾气,青主的所谓暮气实在也即从此中出也。”周作人以为,在古中国,“汇合儒释,或再加一点庄老”者,似乎只颜之推、傅青主二人。陶渊明虽是“儒家的”,但《神释》的主旨颇与颜、傅二人相近。他们三人之所以颇得周作人青睐,全因“毫无道学家方巾气”。道学家多指接受并坚持韩愈“道统说”人,方巾气多指死守书本的迂腐作风。二者既有区别:前者多少还有教化世人的用心,后者则是读死书的书呆子行为;又有联系:拘囿于道统,必染上方巾气,终将被方巾气彻底包裹,沦为书呆子。道学家与方巾气都不入周作人的法眼,只要有机会就会贬斥一通。就是谈“老年”,也不忘顺带刺一下。

    最后,周作人谈及“专谈老年生活的书我只见过乾隆时慈山居士所著的《老老恒言》五卷,……《老老恒言》里的意思与文章都很好,只可惜多是讲实用的,少发议论,所以不大有可以抄录的地方。”尽管如此,依然有“下列诸节亦复佳妙,卷二‘省心’项下云”:

    凡人心有所欲,往往形诸梦寐,此妄想惑乱之确证。老年人多般涉猎过来,其可娱可乐之事滋味不过如斯,追忆间亦同梦境矣。故妄想不可有,并不必有,心逸则日休也。

    “又卷一‘饮食’项下云”:

    应璩《三叟诗》云,三叟前致辞,量腹节所受。量腹二字最妙,或多或少非他人所知,须自己审量。节者,今日如此 ,明日亦如此,宁少无多。又古诗云,努力加餐饭。老年人不减足矣,加则必扰胃气。况努力定觉勉强,比例一餐可加,后必不继,奚益焉。

    引文之后,周作人言及《老老恒言》的内容:“此书前二卷详晨昏动定之宜,次二卷列居处备用之要,末附《粥谱》一卷。”并对其进行简短评价:“娓娓陈说,极有胜解,与《闲情偶寄》殆可谓异曲同工也。关于老年虽无理论可供誊录,但实不愧为一奇书,凡不讳言人有生老病苦者不妨去一翻阅,即作闲书看看亦可也。”《老老恒言》是养生专典,在“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三全本)黄作阵等人译注的《老老恒言》前言中,黄作阵将《老老恒言》的养生观概括为五个方面:“第一,养生贵在养静。”“第二,养生贵在养心。”“第三,养生在善于遣兴。”“第四,养生在慎饮食起居。”“第五,养生在顺其自然。”这些不斤斤于利碌的用心、散淡平和的行为,与周作人的人生信条不谋而合,所以《老老恒言》“被周作人推崇为老人养生宝典。”

    周作人作文喜欢引用,而且引文很多。引文多,虽有“掉书袋”之嫌,但读着一目了然,比转述更得原文要领、真旨。引文,既是一种提炼,即将其他作品中最能体现作者主旨的句段从众多文字中抽取出来;也可表达引用者的喜好,所引用的内容多是最得引用者喜欢的部分;还是一种难得的景观,可见识引用者广博的阅读视野与丰富的知识积淀。这,就是周作人文章吸引人的地方,也是周作人文章能存世的原因。

    《老年》中涉及到的几本书,有的有,有的没有,有的读过,有的才听说。伊藤松宇校订的《风俗文选》第一次听说,自然没读过。吉田兼好的《徒然草》,有文东翻译、周作人作序的插图本,几年前认真读过,现已忘得差不多了。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有“中华国学文国库”王利器集解本,正在慢慢读,有收获。傅青主的《霜红龛集》听说过,没读过,也不准备读。因为到了“老年”,又见周作人推崇,便买了本“三全本”《老老恒言》。“前二卷”除“导引”外较得我心,颇为喜欢;“次二卷”和所附“《粥谱》一卷”似与今日生活少有关联,耐着性子才读完。但作为乾隆时期的人,能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独到的见识,曹庭栋真没白让周作人推崇。

    人生一世,匆匆几十年。以现在的生活、医疗条件,虽非“七十世称稀有”,也勿需“在四十以内死”,但老却是人生必然。青春消逝,盛年已过,虽不至于“衰朽可叹”,但“渐就颓龄”却是事实。老了怎么办?什么样的生活才是老年人应有的生活?松尾芭蕉的处方是“安分”,吉田兼好的处方是“早死”,傅青主的处方是“听其自然”,陶渊明的处方是“不喜亦不惧”,曹庭栋的处方是“妄想不可有,并不必有,心逸则日休”……一句话:清心寡欲,顺其自然。

    普通的人生,虽然卑微卑下,只是滚滚红尘里的一粒沙尘,甚至一粒朝露,但再短暂的生命都应该有高于生存的东西。人在肉体之外,还要有非物质的精气神。如果只为活着而活,没有欲望,没有希冀,放弃追求,放弃努力,人生还有什么意义?老了,也只是老了,也只是进入了一个与少年、青年、中年不同的人生阶段,没什么大不了。头发白了,眼睛花了,背脊驼了,肌肉松驰,骨质疏松,血压升高,气力不足,都是自然现象,用不着担心害怕,用不着太过介意。如果随时都小心翼翼,谨小慎微,站怕骨折,坐怕腰椎突出,睡怕压垮床,走怕踩死蚂蚁,吃怕胀破肚皮,其实也就是有养生“方巾气”的生活“道学家”。可以像孙敬那样“闭户读书”,用不着学杜五郎“锁门不出”。

    人性里,有懒散放纵、追求享乐、贪多求全等因素。所谓老了要顺其自然,顺的是生老病死、最终消亡的天道自然,面对自然法则,我们只有顺;而不是顺欲懒则懒、放纵自我的人性自然,面对人性里的“丑恶”,我们不能顺。即使看得见死亡的影子,也要将死亡降临之前不多的时光过得有意义一点,高贵一点。所谓老了要清心寡欲,清的是芜杂繁乱之心,清了才能“纯净”;寡的是贪婪妄想之欲,寡了就不会“为贼”。但清心不是死心,寡欲不是无欲。正常的想往,必要的欲望,是人之为人的必然。否则,即使活着也只是行尸走肉。

    老了,自然比年轻时更需要养生,但为养生而养生,甚至为养生而剑走偏锋,则大可不必。养生涵盖养身、养心,重在养心。重养身而忽略养心,身健壮而心荒芜,呆呆痴痴赖活,再强也无益。心境平和放达,不汲汲戚戚,自可调适肌体,即使弱也不至于不可收拾。

    老了,读读周作人的《老年》,再延伸至周作人推崇者,可领略前辈智者达人的人生态度,作为参考。老了,多读读周作人的文章,再旁及自己喜欢的书,虽或许只能称之为“无聊才读书”,但终比沉溺于纯粹的吃喝玩乐要好一点,以此度日,自觉充实。





2#
发表于 2024-4-7 17:00 | 只看该作者
感谢老师您对“书话评论”版的支持。问好。
3#
发表于 2024-4-10 15:24 | 只看该作者
本文是又一篇关于周作人先生作品的文章;延续了以往严谨的行文风格,既有鲜明观点,又有实例佐证,并进行旁征博引,集资料性与学术性一体。欣赏。学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3 04:49 , Processed in 0.13590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