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抚摸贺兰山岩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6-1 17:1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于文华 于 2024-6-6 08:45 编辑

抚摸贺兰山岩画


                           ■  文/于文华



      你去或不去,岩画就镌刻其上,千年不朽;见或者不见,岩画也矗立在那里,狂风暴雨吹不走,雪霜冰雹冲刷不掉,千百年来,一直附着于坚硬的石头上。但,去过一次,你的灵魂就会被震撼一次;见过一次,你的精神就会被洗礼过一遍,就会阅读到人类童年的最美语言——这绝非虚言妄语,而是我实地走访并抚摸了贺兰山岩画后,得出的确凿无比的结论。
  
       在宁夏游览,倘不去贺兰山观赏岩画,就无法触摸到远古人类生活生产的踪迹,就无法领略其单纯而朴实,洗练而粗犷的艺术风格,而其中,百多幅贺兰山岩画刻写于空旷野外,以类似于环境艺术的宏大形象坦诚于你的眼前,不仅让你的视野插上翅膀,心灵得到极大满足,在敬畏自然也敬畏灵魂的同时,领略与窥探到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也让人真切体味到宁夏人安静、恬淡、低调、沉稳和内敛的精神品质。

      作为近邻,前几年就数次来过宁夏,去过有名的沙湖风景区和西部影视城,但机缘和时间不大凑巧,没有亲临贺兰山岩画博物馆造访,也就失却了近距离观赏岩画的机会,心中不免有些遗憾。今年终于退休了,且景区对60岁以上的老人可免费游览,遂跟随旅游团队走进,实地浏览了一番,欣赏并品读了被誉为“石头上的史诗”的岩画——那些在坚硬岩石上雕琢与刻写抽象符号的匠人,一定是用尽了他们全部的心血、情感、精髓还有对生命的感受,才会在每一次精心的刻刀雕刻的后面,留下了如此细致精湛生命故事的篇章。

      “凤绕黄河川若画,尘沙不过贺兰山”。西北的山怪石嶙峋,雄浑粗犷,不像江南的山那般葱郁灵秀,妩媚动人。我的这个印象在四弟开车路过银川附近的滚钟口风景区,以及进入贺兰县的寺口双塔景区时,再次得到了印证。越往贺兰山岩画景区方向走,植被越稀疏,戈壁滩上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石头却多了起来。度娘上说:贺兰山作为宁夏的天然屏障,山脉呈南北走向,北起巴音放包,南迄马夫缺子,东西宽约1550公里,在宁夏和内蒙古之间锦延约50公里,而山体两侧地貌和气候则差异明显,东侧是阡陌纵横、绿树成荫的银川平原,正是高大巍峨、重叠绵亘贺兰山的宽阔身驱,阻截了沙漠的大规模东侵,削弱了南下的西伯利亚寒流,成为银川平原的天然屏障,使其有了“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西侧则是内蒙古阿拉善辽阔的戈壁荒滩和浩瀚的腾格里沙漠。由此贺兰山也被宁夏人亲切称之为“父亲山”。我看到西北方向的天空被连绵起伏而巍峨壮观的贺兰山所阻挡,黄土高原原始的雄浑气魄越发凸显,山势陡峭,山形连绵,颜色呈黑灰色或白黑相间。那些乌黑的花岗石,一块块拼接起来,就组合成了巍峨雄壮的贺兰山,矗立在人们眼前,古朴,庄严,伟岸,雄奇。

      其实,走进贺兰山岩画博物馆之前,有天下午,在宁夏银川市区的水上公园随意溜达,不经意间,却像陶渊明发现了桃花源般,在公园里发现别有洞天,攀登到一处凉亭后,误打误撞入“野人洞”——里面有许多黑身黑体的雕像。有模仿钻木取火的,有采摘野果野菜的,有围猎狩猎打猎的,还有一妻两妾,扶老携幼一起生活的场景。而岩洞高高低低的岩石上,或雕刻或涂抹或勾勒了很多很多栩栩如生的岩画。信步之处,目光所到之处,崖壁上、石头上(后来发现甚至园内许多地方),尽是各式各样数目不详的岩画。据介绍目前该公园已全部竣工,并向市民免费开放。公园分西岛、东岛和中心广场三大部分。东岛岩画园汇集了国内外420多幅具有代表性的岩画,分生活、狩猎、游牧、爱情、动物、战斗、崇虎、神话、西夏、众神等10个主题,雕刻在形态各异的贺兰石上。他们把生产生活的场景,凿刻于坚硬无比的岩石上,来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再现了远古人类当时的审美观、社会习俗和生活情趣等。果真,我爬高爬下,钻出钻进,在岩壁上的岩画间浏览,这些岩画和雕塑,无论轮廓还是线条,都附带着北方游牧民族的独特性、艺术性及抽象性等情感颗粒。创作者在描绘它们时大多以简略的“笔法”,勾划出所接触对象的基本轮廓,而又敏锐准确把握其突出特征,如鹿和盘羊的角、马和山羊的腿、野猪的鬃毛、虎豹的斑纹等等,甚至夸张地在群图中突出其体位,在细部中突出其特征,整体呈现稚朴简练、明快干净之线条,观之灵动鲜活,印象突出,显示出远古艺术家惊人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我伸出手指,抚摸着那一刀一刀镌刻的刀痕。那么真切,却又那么遥远;那么逼真,又那么神秘和传奇。完美诠释出大器、质感、淳朴、宏阔、袒诚、恬淡、自然、直观、震撼和深刻的意味……

      那些岩画就仿佛是一道道神秘莫测的阴影,以特殊的、寂静的、斑驳的生命印记,将我们这些后世的人隐隐笼罩。这笼罩,是历史和时间在纠葛中制造的迷雾,等雾散尽,我们沉思的面影也许会等来这样一种美好景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穿行在人为刻意营造的岩洞里,眼前奇特而抽象、神奇而笨拙的岩画,就仿佛引领我在古老的文化中探寻,被眼前神秘而古老的痕迹所牢牢吸引住,这里或许虽说是普普通通的石块,但因其上雕琢、刻写了神秘莫测的符号与刻痕,以及说不清道不明的画面,就是一幅幅远古人类鲜活生动的生活生产场景的展示,或许呈现给我们的,就是一个个遥远神奇的传奇故事,一段段动人心弦的美丽传说。

       文物和一个人的记忆,是历史与现实的一道无形门槛。跨过这道门槛走进文物的内部,就跨过了喧嚣与静谧、现实与神话之间的界限。宁夏人格外喜欢牡丹与凤凰,这绝非危言耸听,而是真实而真切的现象。在水上公园的墙壁和地面的彩砖、砖雕上,大多有象征富贵的牡丹和飞黄腾达的凤凰。而一个雕像身背箭筒,里面插满了箭簇,但他两眼好似无珠,两手空空,寓意虽则奔波劳动了却一无所获。而另外一雕塑上一人分明有眼无珠,但亦步亦趋跟着走的人则炯炯有神,他们两人抬着猎物,可谓收获满满,一个颇有些见识的人对我们几个人解释说:后面的人虽说没有视力,且身体有缺陷,但只要找准了方向、跟对了人,自然就会有收获!我一个人迷醉其中,这儿瞧瞧,那儿望望,左顾右盼的状态是何等惬意,但不知不觉间天已然黑透,里面阴森森的,虽则有昏黄的灯光,以及远远近近走动说话的人,但那些岩洞上的画面模糊了,只好赶紧爬了出来。

       刚巧,在临近广场的一处舞台上,有幸观赏了据说由银川艺术剧院主创人员长期深入贺兰山岩画采风、研究、整理,精心打造的试图以艺术化的手法,将岩画艺术和历史文化等搬上舞台,再现人类历史上宏大场景的杂技剧《岩石上的太阳》。此剧以贺兰山“太阳神”岩画为原型,以三个部落之间的结盟和冲突为主线展开,讲述了一个以勇敢、超越、敬畏、爱与罚为主题的凄美故事。舞台最上面有一个展翅欲飞的凤凰,随剧情的发展翅膀微微颤动着,一旁的小孩悄声说:叔叔,你看,上面的那个翅膀一直在动呢?据介绍该剧系首部以创作类作品获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大型舞台剧项目,以地域文化讲述世界故事,用远古呼唤传递永恒情感,充分利用音乐、舞美、服装、灯光等综合艺术门类和杂技、文学等完美糅合,给观众既还原了新石器时代的神秘,又保持了艺术想象的丰满充沛;既向人们讲述了起伏跌宕的历史故事,又创新了杂技叙事的艺术手段;既有贺兰山地域的特质历史文化元素,又有时代美学的科幻色彩,呈现出一部精彩绝伦、跌宕起伏的唯美画面。同时该剧以杂技艺术为本体,借助多媒体现代技术,实现了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技的深度融合。许许多多的人被精彩的演出所吸引,有人拍照,有人摄影,有人直接打开抖音直播,都被舞台上精美的灯光、深情的道白和演员精湛完美的肢体语言所吸引所迷恋……一个多小时的精彩演出,不知不觉戏终人散,但脑海里还依旧沉浸于友谊、爱情与家园这个永恒主题。是的,忠贞不渝的爱情、宁静和谐的家园和团结友爱的情谊,汇聚成少年太阳神心中的顽强信念,让他一步步从怯懦自卑走向了勇敢坚毅,进而成长为一位人人敬仰的森林勇土。后来,太阳少年的故事在当地口口相传,代代相袭,成了人们心中正义和勇敢的化身,被众人镌刻在古老的岩石上,千年不朽,万古长存。

      贺兰山岩画以及由此而延伸出来的古代遗迹,更让这座山、这景区溢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沧桑感,景区被30多家媒体评选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在古代,作为塞上边睡重地的贺兰山是一个水草丰茂、森林葱茏的所在,是我国农耕民族和猎牧民族的交界地带,也是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羌、党项、蒙古等多民族互相交流融合的大舞台。民族英雄岳飞在其《满江红》中就抒发了宏伟志向:“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事实上,名将岳飞的愿望并没有真正得以实现。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唯有成吉思汗亲率蒙古大军踏破了贺兰山阙,最终征服了西夏。但这位弯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骄,却用了整整22年的时间,四次亲征,直至最后一次征伐才勉强胜出。草原文化、农耕文化以及不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交流、碰撞、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多元文化结构,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贺兰山岩画即是其中之一。

      跨过高高的台阶,越过宽敞而平坦的广场,发现景区的地面上铺设了石头路面,有一个许多石头铺设的类似于行为艺术的迷宫,启发和引导人们思索石头的独特价值和不朽魅力,临近博物馆门口,看到了许多名家在石头上的题词,其中出自作家冯骥才之手的“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较为贴切而深刻揭示了石头的内心独白——征战远去了,杀伐远去了,唯有岩画记载了曾经的历史,诉说着原古先民的生活勇气和丰富情感。

      在导游的引领下,我们来到现代、时尚而宁静的银川世界岩画博物馆。据导游介绍贺兰山岩画真正被外界所知是1984年1月9日《宁夏科学普及报》,其上发表了一篇广为流传的文字:《李祥石在贺兰山东麓发现古代岩画和西夏文字》。在后来数次的宁夏文物普查中,文物工作者又在贺兰山东麓的十多个山口陆续发现有岩画分布,并记录、公布了大量的岩画资斜,引起了国内历史学界、考古学界、民族学界的轰动关注与持续研究。据说贺兰山岩画是不同时期先后刻制的,大部分是春秋战国时期北方游牧民族所为,也有其他朝代和西夏时期的画像。特别是随着1991年10月“‘91’国际岩画委员会年会暨宁夏国际岩面研讨会”在银川的召开,贺兰山岩画作为宁夏历史文化遗产,越来越广泛的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并逐步为世人所知。这里同时还展示了世界许多国家和我国南北方许多地区的岩画,以图片、标本和实物以及音像资料,全方位、大视角、广维度全面展示了人类岩画的文化内涵、历史价值和独特魅力。同时也以生动的画面和立体的雕塑,向人们展现先人用岩画形式记录他们对幸福生活和美好未来的向往。岩画的装饰性风格比较集中反映在许多符号图形中,表现出有对比、对称、连续、重叠、交叉等诸多变化,它以简略的抽象变形,集中反映出创作者对该物象、对某事物的强烈关注和极度重视。有的图形是将某种动物的某个部位,以高度概括后抽象变形,形成类似几何图形的组合,同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上的“鱼形纹”“蛙形纹”和商周青铜器上的“饕餮纹”非常接近。而我在偌大的展厅里,小心翼翼的脚踩钢化玻璃,发现里面成列着夏威夷岛,哥伦比亚河,库索山,梅萨维德,彼得波拉,马萨伊草原,杰勒法地区,哈卡里,卡波瓦洞穴,和贝加尔湖,卡拉库尔,勒拿河上游河滩上的鹅卵石,这些石头粗看几乎一模一样,肉眼看没有什么细微区别。差别仅仅在颜色和大小等。鹅卵石的轮廓,已经没有了生动和细腻,长久的掩埋,岁月的剥蚀,已经让时间把石头上的色彩挪走了,但它们的肌肤和线条还是活着的,呈现出瓷实的力度和野生的气息。虽然这些石头现在获得了显露和展示的机会,可它们并没有因此而表现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在这里,人们会发现远古人类的文明是多么相似,即使相隔千山万水,即使需要跨越大海重洋,人们却有着相同的石刻主题,有些图案看起来甚至就像出自同一处。“人生乃至人类,唯一能够打败时间的东西,就是我们所创造的文明和文化。”面对岩画,我对此话深信不疑。数码模拟的场景,实物展出的石头,特别是博物馆精心营造的远古人类生活与生产围猎狩猎这些栩栩如生的雕塑,都在朦朦胧胧的色彩笼罩下,呈现出了宁夏这片神奇土地上丰腴厚重而又非同凡响的人文历史。

       在博物馆里我不仅沉淀在了岩画所营造的特殊氛围里,且在时间上维度上,我虽则与它们相隔了数千年的距离,无法体验感受到它们经历了怎样的风雨浩劫,承受了怎样的烈日暴晒,但一个个普通而平凡的匠人,还是将延绵不绝的仁爱之心悲悯之情,通过那些符号真切而细腻的传递到了我的眼里乃至心中。贺兰山的“岩画”确切地说是岩刻。这些形式荒诞、表现各异的图像,象征着远古先民原始的自然观、宇宙观和生命观,多是其宗教意识和巫术行为的反映。我国云南广西四川甚至广东也有不少岩画,亦称崖画,是用颜料画的,但多用红色颜料;而我国北方的“岩画”多半是刀凿斧刻的岩刻。贺兰山岩画以写实主义的风格为主,其中许多的动物图像我们大多可从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原型。据初步统计,目前贺兰山岩画的数量约在3万幅以上。表现的内容有动物岩画、植物岩画、人面像岩画、人体岩画、符号与图案岩画、狩猎岩画、放牧岩画、生活场景岩画等多个种类。我们去游览时,在二楼展厅走道旁,发现一个房间内,地上堆放着好些石块,大多被用棉垫子细心包裹起来,上面有各种编号,看来是这些是刚发现并做研究用的。岩画仿佛在用自己的鲜活生命,用自己的特殊语言,将被声音、黑暗、时间和意识的泥土掩盖了的真相,一一呈现出来,让人们猜测、思考与感悟。

      在宁夏贺兰,除了岩画外,看到沿途荒滩上,在岩画博物馆东侧的空地上,见的最多的,就是那些形形色色、各式各样的石头。石头虽说有大有小,有圆有长,有棱角分明的,也有不规则多种多样的,但它们表里如一,没有喧哗与虚伪,呈现出质朴无华,实实在在的特质。石头处在日子和岁月的边缘,虽然与风、日光、干燥、果实的残骸、高远的天空,或者逞娇呈美的色彩为伍,但石头不为身边的诱惑所感染,不屑加入人们指手画脚的议论和评判中去,唯有岿然不动,静默不语,沉思默想着什么。文化遗产的独特性体现在独具魅力的地域特色中。具有独特性的文化遗产,永远都会散发出迷人芬芳——诚如贺兰山岩画,不仅传颂着原古先民对生活的勇气和情感,更对观者带来强烈的内心冲击和灵魂拷问?而我在石头中间看到了几十只岩羊,它们蹦跳自如,看起来生活的悠然自得。寸草不生的荒石头滩里,鲜有小草,但它们却逍遥自在的在那儿度步、溜达,显得颇为消闲。正如山脚下那些历经风霜的古树,它们不以繁花取胜,却以深深扎根于土地的根系,无论风雨如何变幻,总是屹立不倒。至少,我可以在这样的氛围里,一个人悄然享受石头隐秘的孤独、安宁、泰然、实在、质朴、内敛、坚定、深刻以及绝不张扬的激情,还有一切不合时宜的梦想。

       从博物馆出来,乘坐电瓶车往贺山口岩画区实地观赏。群山层层叠叠,大山静默一片。一路上呈现于眼前的是陡峭的山崖,怪石嶙峋。岩画主要分布在贺兰山口,一幅接一幅的岩画,却是这粗犷之地中北方游牧民族最浪漫最诗意的表达。绵延600多米的山岩石壁上,约有千余幅个体图形的岩画分布在贺兰山口沟谷两侧,这里也是当年宁夏通往内蒙的主要道路之一,也是重要的军事要塞。贺兰山据考证形成于晚期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山运动时期。推测约20亿年前,贺兰山一带曾是一片汪洋大海,中生代的燕山运动(造山运动)使震动的海底沉积物盖层隆起,形成山体雏形;到了新生代的喜马拉雅山运动,受地应力的作用,贺兰山继续缓慢上升,终于刺破青天,屹立于西北苍穹。是中国草原与荒漠的分界线,东部为半农半牧区,西部为纯牧区。我们甘肃河西河西这边的山多是土黄色,过了天水则是青翠的绿色。贺兰山大部分地方是淡黑色或黄黑相间的颜色,山脚下植被很少,而山上的植被则极为稀少,山石坚利、崖石凸兀,陡峭的山岩显得有点狰狞。苍茫天地间,先民们用岩画质朴而简单地表达自己的素朴情感,而越来越被“复杂”所裹挟所俘虏的我们,用什么馈赠如今所拥有的时光?石壁上一处连一处的凿刻岩画尽现眼前。其中最著名最神奇最让人感觉到惊诧的,莫过于太阳神岩画了,它磨刻在距地面40余米高的石壁上,是贺兰山岩画中最具代表性的象征,该岩画为一副人面像,环眼阔鼻,重环双眼,双目圆睁,长有睫毛,炯炯有神,看生去很威武,正是古代游牧民族心目中的太阳神。头部与眼部均有光束图形。太阳是人类自然崇拜尤其是天体崇拜的图腾,该作品塑造了一个形神兼备的神灵形象,虽饱经风霜,仍光芒四射,体现了太阳神的神圣与威严。其细腻的线条和独特的造型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神秘符号与人面画,这些符号究竟代表了什么,为何与人面画在一起?突出表现其双眼和太阳的光芒,给人以庄严、肃穆、神秘的感觉。眼前的这些古代岩画题材,以类人头像为主,约占半数之上,其余的还有马、驴、牛、羊、鹿等图形和狩猎、人手、人脚印等。画境古朴浑厚,据说岩画多用利石、金属磨刻凿成,以人面形居多,或插羽毛,或留发髻,或长犄角,或着头巾。人的面部集中了人的所有表情和声音,可明确传达人的思想情感。自然界的万物如需与人对话,就须具有类似人的性格、形象与灵魂。有的高鼻大耳满脸毛须,有的口衔动物骨头。多数人形有眉无眼。而图形的多样性,则反映了人面像岩画文化内涵的增加,反映了创作族群生活层面的扩大,折射出他们精神领域的勃勃生气。据考证,这些岩画距今3000余年,是我国西北一带古代的党项、羌戎、突厥、鲜卑、匈奴等游牧民族创作的,其内容真实地记录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和社会活动的情景,堪称古代少数民族珍贵的艺术宝库。

      贺兰山的众多“岩画”,只有白芨沟的用颜料作画,其他的大多数都属于岩刻。许多看似简单的画面,像极了如今幼儿园小明友的简笔画,简单、笨拙、怪诞,但奇异而神秘,真实记录了远古人类在3000年前至10000年前射猎、围猎、狩猎、放牧、祭祀、争战、娱乐等生活场景,很具有研究和考古价值。仰头望去,山石泛着铁光,光秃秃的,给人苍茫辽远之感。岩画粗犷,构图朴实,这些现在看来像幼儿涂鸦的图案和抽象符号,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欣赏贺兰山的岩画,仿佛在翻阅一部象形史书,又像是在与远古先民对话。站在一幅幅岩画前,仿佛看到远古人们生活的真实场景,贺兰山岩画是五千年前的史前人类留给我们的珍贵历史遗产。山崖上的画就像神秘精灵一样,有着无穷的生命力,有悲欢离合,也有七情六欲。猴头像左眼深陷右眼微出,头戴小帽,造型奇特。是现代人们解读远古人类文化的“教科书”。简单的岩画所表达的意思比较直白,明眼人一看便知晓其答案,但许多复杂而神秘的岩画,先人们所要表达的寓意究竟是什么,众说纷纭,没有准确答案,唯有猜想和推论。

     导游还娓娓道来,给我们不厌其烦的介绍说:宁夏贺兰山东麓的多个山谷及山前的洪积扇平原上分布着数千幅岩画,这些岩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人面像人体岩画、动物岩画、放牧岩画,狩猎岩画、符号岩画等等,刻制方法有凿刻和磨制两种:凿刻痕迹清晰,较浅;磨制法是先凿后磨,线条较粗深,凹槽光洁。贺兰口岩画的题材、内容与表现手法都十分广泛,特别富有想像力,给人一种真实、亲切、肃穆和纯真的感受。而据“中国岩画课题”的研究发现:人面像岩画遗址或位于有溪水的山谷两侧,或面对水潭、江河。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在北分布线和西分布线,目前许多人面像岩画遗址已处于荒漠化的环境中,但每个遗址区域仍可以明显地看到水源的痕迹,有的水源显然于近代才趋干涸,有的仍是荒漠中一块水草丰美的绿洲。如内蒙古乌海召烧沟,此地在远古时代必定水草丰美,而宁夏贺兰山贺兰口至今流水潺潺。众多岩画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文化、经济状况、风土人情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资料,堪称是一处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除了贺兰山,在宁夏境内还有中卫大麦地岩画,青铜峡岩画及灵武岩画,这些区域的岩画在表现形式与制作方法上与贺兰山有着明显的区别,但同样精彩纷呈、制作精美,与贺兰山岩画共同成为中国岩画及世界岩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贺兰山岩画遗产,生动地再现了远古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真实的情感世界,是研究人类文化史、原始艺术史、宗教史的百科全书,有着深厚的历史文物价值、艺术美学价值和杜会价值。山脚下因为有水滋润,还长着些树木以及生长茂盛的芦苇、菖蒲。山腰间就萧条了很多,只有一些零零星星的低矮植被。山顶则直接裸露着……今天所看到的任何一个磨刻人面像岩画,肯定不是一个人一两天所能完成的,而是长时间反复磨刻的结果,反映了制作族群对此付出的巨大社会成本。

       站在贺兰山下感受到的自然风光和岩画与博物馆里看到是不一样的感觉与体验,博物馆里是文物、是历史,这里则是鲜活的生命、是生动具象的展示,换句话说:这里的每一幅岩画都是有生命力的。走进贺兰山岩画区,浏览与观赏这些来自上古无文字时代的图画,眼前仿佛打开了一扇未知世界的窗,犹如阅读一部诗书画卷,令人荡气回肠,产生了一种大器、质感、淳朴、宏阔、袒诚、自然、直观、震撼和深刻的感觉。

     越简单,越深刻;越质朴,越抽象。几千年前,古人就以岩画的形式给我们讲述着现代人无法明了的认知和思维。古人的思想是简单的,似乎又那么深邃。简简单单几刀下去,就是一个大写意的人物,一个栩栩如生的动物,一个活色活香的生活场景,或者一段遥远年代的往事。几千年的光阴只不过一瞬,就像那黄河滔滔不绝的流水,过去了,就过去了。所有的浪花涛声,所有的波光水影,都一去不复返。唯有雕刻在贺兰山岩石上的图画和符号,在几千年的风雨中,明晰着,重复着,诉说着那山,那河不老的故事。

      岩画是贺兰山远古人类留下来的人文历史遗物,而在岩石的内部世界里,则是祖先们精灵或灵魂栖息的地方。凭藉岩画的视觉画面我更乐意相信,遥远祖先的精神核质只是暂时安息在那些大大小小、或单个或多幅岩画中的,随时随地都会继续倾吐出其灿烂的言辞、丰富的情感和美好的憧憬——贺兰山摇曳多姿的风雨和生生不息的家园,就是其言辞、声音和内容的完美展现!



岩画4.jpg (1.12 MB, 下载次数: 106)

岩画4.jpg

岩画2.jpg (1.01 MB, 下载次数: 94)

岩画2.jpg

岩画4.jpg (1.12 MB, 下载次数: 99)

岩画4.jpg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4-6-1 18:0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老师美文,跟着老师的笔墨去观光旅游,感恩遇见!每次读老师的文,都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了,问安!
3#
发表于 2024-6-1 18:55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老师美文,感受先人智慧,点赞,晚上好!
4#
发表于 2024-6-1 19:54 | 只看该作者
本文以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贺兰山岩画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同时穿插了作者对岩画背后文化内涵的思考和感悟,使文章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问好于老师!遥祝夏安!
5#
发表于 2024-6-1 19:56 | 只看该作者
文章以散文的形式,通过对贺兰山岩画的描绘,展现了远古人类生活生产的场景,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作者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将岩画与自然风光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岩画的生命力和历史感。同时,作者还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表达了对贺兰山的敬畏之情,以及对宁夏人精神品质的赞美。
6#
 楼主| 发表于 2024-6-1 21:09 | 只看该作者
露渊 发表于 2024-6-1 18:06
学习老师美文,跟着老师的笔墨去观光旅游,感恩遇见!每次读老师的文,都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学习了 ...

感谢露渊文友第一时间的评读与点赞支持。呵呵,这是我实地走访赴宁夏贺兰山岩画博物馆及景区的一点感悟,请多指导……祝福周末快乐!
7#
发表于 2024-6-3 08:00 | 只看该作者
大家手笔,汪洋洒洒,足见老师功力之深,文笔之健。
8#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08:47 | 只看该作者
匡建华 发表于 2024-6-1 18:55
欣赏老师美文,感受先人智慧,点赞,晚上好!

感谢建华文友的点赞支持及问候,祝福开心快乐每一天!
9#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08:48 | 只看该作者
文珺 发表于 2024-6-1 19:54
本文以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贺兰山岩画的独特魅力和历史价值,同时穿插了作者对岩画背后文化内涵 ...

真诚感谢文珺版主的细腻、扎实而深入的点评及鉴赏,总是给我以力量和动力……祝福安好如意!笔健!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6-3 08:51 | 只看该作者
文珺 发表于 2024-6-1 19:56
文章以散文的形式,通过对贺兰山岩画的描绘,展现了远古人类生活生产的场景,以及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风貌。 ...

再次诚挚感谢文珺版主的厚爱和详实而周到的点评……的确如此,岩画是丰富多彩的,我的笔力仅仅是达到一些皮毛而已……让版主费心了,唯有不断努力,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祝福安好如意!夏祺!
11#
发表于 2024-6-4 09:56 | 只看该作者
读于老师的文章,总有大气磅礴之感,文字内容涉猎很广,印证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宗旨。向老师加倍学习。
提前问好老师,端午愉快!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08:46 | 只看该作者
麦子熟了 发表于 2024-6-3 08:00
大家手笔,汪洋洒洒,足见老师功力之深,文笔之健。

感谢麦子熟了文友的提读欣赏及支持,祝福安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6-6 08:47 | 只看该作者
河西村夫 发表于 2024-6-4 09:56
读于老师的文章,总有大气磅礴之感,文字内容涉猎很广,印证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宗旨。向老师加倍学习。 ...

感谢河西村夫的提读欣赏及支持,多谢端午节问候,遥祝万事吉祥,端午节安康如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5 09:42 , Processed in 0.060436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