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70|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乞巧韵脚里的钦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8-7 0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刘彦林 于 2024-8-7 17:22 编辑


巧娘娘穿的绣花鞋,大桥那边走着来。

巧娘娘穿的高跟鞋,天桥那边走着来。

巧娘娘穿的缎子鞋,仙女把你送着来。

巧娘娘穿的云子鞋,登云驾雾虚空来。

巧娘娘,香叶的,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当我的耳廓捕捉到悠扬婉转的乞巧歌时,寻溯的脚步已经走在了西和县长道镇宁家村宽阔平直的村道上。


农历七月初一的清晨,天清气朗,阳光初照,苍穹下的草木葳蕤生长,夏蝉卖力地吟唱犹如交响乐章,壮美的大地之上,处处洋溢着蓬勃和美的景象。地处西汉水畔的宁家村,就是以更多令人惊喜的礼遇,热情地迎迓了慕名而来的我们。


早知有宁家村,却无缘亲临。今日抵达,才知的确不同凡响,它留给我的初步印象完全是震撼级别的。要说最让我震撼的,还是宁家村厚重而久远的历史文化底蕴。村口的村名“宁家村”,由西和县著名书法家郑虎林题写。旁侧标注的“仰韶文化”和两个仿制的古陶器,指明了宁家村的来源,可以倒追至7000年前。那一刻,我心中的敬慕如火焰“腾”地一下自燃——在这里,我必须以虔诚膜拜之心去瞩目,去凝视,去仰望,若不如此,就是对华夏先祖的大不敬!


我们依照《宁家村导览图》的指引,走进这座乞巧韵脚里的村庄。因为心情激动之故,我对村情简介没有细读的耐心,而是沿着文化墙一路赏览,一路领略而去。隐藏在苍翠松柏中的将军墓,据传说为三国时期一位蜀将,即姜维的副将宁遂。《三国演义》中提到:“魏伐蜀,姜维被围,副将宁遂曰:魏兵虽断阴平桥头,雍州必然兵少,将军若从孔函谷,径取雍州,诸葛绪必撤阴平之兵救雍州,将军却引兵奔剑阁守之,则汉中可复矣。维从之。姑且不论是否确有其事,但我情愿相信墓中主人就是宁氏先辈——因为这是宁家村的土地,他安眠在这里也是对宁家后裔生息繁衍的守望。在墓前,我为他燃起三炷心香,以表达距此约2000年的后来者的敬仰。


我们沿着村道左侧的文化墙而行。这面墙传达的主题是“仰韶遗韵、赓续文明”,从科普性的介绍中,可以感知宁家村的历史久远,上溯至约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下至1000余年前的宋末,而且有村内和附近出土的实物作为印证。这种方式的独特性和直观性不言而喻。我先顺着看一遍,感知历史进步的铿锵跫音。我又倒着看一遍,触摸到掩藏岁月皱褶里的沧桑辙迹。也许罗列会影响阅读的顺畅,但为了厘清宁家村的来路的脉络和光辉,我也就顾不得太多。约公元前5000—3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宁家村就有先民生活,且缔造了灿烂的文化,佐证的实物是1982年在该村文化遗址出土的庙底沟类型的“彩陶权杖头”,因为太珍贵,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被编为“1号”陶类文物;另一件实物为半坡类型的“红陶尖底瓶”,器型美观,曲线优美,似乎还能触摸到火焰舔舐后保留至今的余温。公元前3000—2000年的马家窑文化时期,佐证实物为1980年该村出土的马家窑类型的“鸟纹彩陶壶”和“四鋬绳纹加砂罐”。公元前2200—1700年的齐家文化,实物为1976年附近村出土的“双耳红陶罐”和“单耳红陶罐”。公元前14世纪—11世纪的寺洼文化,佐证实物为“马鞍口双耳陶”和“灰陶鬲”。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221年的西周时期,实物为“秦公鼎”和“青铜簋”,实物出土地为与宁家村隔着西汉水的秦先祖西垂陵园大堡子山。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的秦汉时期,佐证实物为“陶茧壶”和“铜钫”。公元220年—589年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佐证实物为“铁釜”和“铜鐎斗”。公元618年—1279年的唐宋时期,实物为“三彩淘”和“琉璃舍利塔”。当我对“琉璃舍利塔”的真实性有所怀疑时,同行的诗人陇上犁言辞凿凿地说,这件文物还是他和民警们从盗贼手中追回的呢。从这道文化墙粗略勾勒出的发展坐标中,宁家村的曾经也可以通过这个角度进行想象与场景复原。而每遐想一个场景,不论是谁,都会对宁家村的钦慕成倍地增加。


七月初一天门开,我请巧娘娘下凡来。

巧娘娘,下凡来,给我教针教线来。

巧娘娘教我绣一针,一绣桃花满树红。

巧娘娘教我绣二针,二绣麦子黄成金。

巧娘娘教我绣三针,三绣中秋月亮明。

巧娘娘教我绣四针,四绣过年挂红灯。

去年去了今年来,头顶香盘接你来。

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拐过一个路的转角,我们向南的脚步转向了正东方。那时,乞巧歌的声音越来越嘹亮,表明我们距离宁家村的乞巧场地越来越近,已经进入到宁家村的更深处。左侧的田地上,色泽油绿、高过人头的玉米,怀揣绿实的挂出红缨,天花蓄势待发,预示着又一个丰收季年景在望。路的右侧,辟地腾出的是一处文化遗址——先民古窑遗址。在土层厚重的台地前,以实物的形式模拟出宁家村古窑遗址上昔日的生产景象。1982年3月,宁家村村民万顺在此处取土,挖到一个浑身沾满黄土的扁圆球形物体。经考古专家认定,此物为一权杖头,距今大约5000—6000年历史,属于国家一级文物。权杖头高7.6厘米,大口1.9厘米,小口1.3厘米,最大腹径12.6厘米。器身通体彩绘,上半部为弧线勾叶纹,下半部为变体鸟纹;是部落的原始宗教崇拜信仰物,由原始氐族或部落首领专用,更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权杖头,也是唯一的一件彩陶权杖头。在我看来,这件如此珍贵文物所带来的震惊,对于宁家村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个震撼的缔造者,竟然是地处祖国大西北一个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因为有了这一重大发现,宁家村迅速声名鹊起,成了令人向往,且要竖起大拇指夸赞的村庄。在宽阔之处,勤劳而聪慧的先民,就近从台地挖取黏性上好的黄土,挑拣出碎石,剔除草径杂物,历经一番翻晒、细打,然后取水和泥,多次踩踏和揉搓,让其光滑而柔韧,唤醒沉睡泥土中的灵性。手艺在身的先民,在脑海中构建形体,做到胸有成竹的预设,然后在手掌与手指间抟土捏制,器型优美的陶罐逐渐成型,平底、凸腹、圆口的陶罐,或是小底、敞口的陶盆,或是在陶罐的基础上加上盖子的陶坛,一件件带着泥土气息的器物诞生。稍微晾晒,有绘画天赋的先民借助磨制精巧的石刀、石片和石针,在器物饱满而圆润的腹部一丝不苟地刻画,或横,或竖,或曲线,那些代表着美好祈愿的方块、菱形,或者形象的嘉禾、草木,或者逼真的耕牛、麋鹿等,逐一显出深浅适度、清晰象形的图腾。然后,把器物集中到土窑中,借助柴火的火焰烘烤,达到火候和时间要求,便可获得精美实用的陶器。除了从此处出土的彩陶权杖头佐证外,附近出土的大量各个时期的陶片,无一不在佐证宁家村的发展。而当下的宁家村人,通过多方努力,打造了全国唯一一家村级博物馆——宁家村博物馆,目的不仅是追溯宁家村的历史文化之久,更重要的是为了留住一处后辈儿孙回望乡愁的场所。当然,彩陶权杖头的仿制品一定首当其冲地陈列着。需要补充的是,稍移脚步即可一目了然的浮雕,以画面呈现的方式展示更大的场景,制作和烧制彩陶是一方面,先民狩猎、获鱼,以及刀耕火种的环节也未曾或缺。不用说,从这里走过的每一位游客,在观赏中自会对宁家村的先民表达发自肺腑的崇敬,那目光里满是虔诚,观赏的姿态一定是仰望的,唯其如此,不能让心中的激动找到归宿与依托之处。


一拜蓝天一朵云,二拜地狱十八层,

三拜我佛莲台坐,四拜童儿站两行。

五拜五佛雷音寺,六拜唐僧取真经,

七拜七女修成仙,八拜八仙显神通。

巧娘娘坐的莲花台,磕上头儿拜你来;

巧娘娘想你着,我把巧娘娘请下凡……


乞巧的歌声伴随着悠扬的音乐伴奏,像西汉水奔流的波澜被和暖的风传送而来,于湛蓝的苍穹下翻过一座座崭新的房屋,绕过顺着村道一字排开且摇曳多姿的柳树而来,几乎是闯入怀抱的方式,对远道而来的我们表达热情,而我们来不及欣赏各家各户大门上诸如“耕读传家”的匾额,更来不及去细赏字体洒脱和寓意美好的一副副对联,就被乞巧歌的韵脚牵引到宽阔而文化气息浓厚的村中心地带。这个广场正北面,就是“宁家庄博物馆”。馆牌由西和县汉源镇籍的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赵逵夫题写,苍劲有力的笔触和馆藏文物的众多很是相配。而博物馆前的广场上,正在上演传统传统中融入现代元素的“乞巧”歌舞。从周边村社赶来的姑娘、媳妇们,身穿鲜艳的服装,手执彩扇或粉色丝巾,迈着轻盈的步子,唱着方言味浓郁的乞巧歌,把最美好的心愿借此传达:


正月里冰冻二月里消,河里的鱼儿水上漂;

三月里桃花满山红,四月里杨柳子摆出来;

五月里雄黄闹端阳,六月里麦子满山黄;

七月里葡萄搭上架,八月里西瓜弯月牙;

九月里大荞割成拢,十月里雪花飘进门;

十一月柿子满街红,腊月里年货摆出城……


乞巧的她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眼角眉梢荡漾着喜悦,一摇三晃的步履里携裹着喜悦,婉转动听、韵脚悠长的乞巧歌声中流淌着丰沛而不绝的喜悦。那一刻,不远处的西汉水,不远处挂满枝头的千百棵苹果树上的花牛苹果,都领受到了这种传统遗韵与姑娘们心声交织而成的喜悦。


宁家村所呈示出的景象令人打心眼里钦慕。村博物馆内,陈列着更多的陶器和多种图案并存的陶片,它们都在无声地讲述着宁家村的古往与今夕。遗憾的是,我是对文物考古一窍不通的人,透过每一个物件也不能捕获更多信息,以致无法从中萃取到想象难以抵达的真实状况。好在,已经有一个村级博物馆收藏它们,让它们有一个归处,用以祭奠、怀念和追远,富有卓识的宁家村人的做法,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除了数千件文物,还有心灵手巧的“巧娘”的绣品——枕套、鞋垫、绣花鞋等,也在佐证宁家村得姑娘们通过“乞巧”的获得了聪慧、睿智,以及美好的姻缘和幸福生活。而无数妇女,以她们独有的方式让希冀与憧憬变成现实,也把人类族群一代代延续得亘久且繁荣昌盛,更把华夏文明一步步推进至7000年后的今天。如今宁家村,村容村貌之美,家家户户生活之富,以及每个“巧娘”身上展露出的精气神,也在佐证当下宁家村人生活的和谐、安康和家境的殷实。


从宁家村坐巧人家,我发现宁家村的“巧娘娘”是坐姿,和十里镇何家沟的站姿“巧娘娘”不同,但都是精心装扮,面前点着香与蜡烛,摆满供果贡品,表达虔诚地祭祀,寄寓美好祈愿。而乞巧歌舞,也是她们献给巧娘娘的一种仪式。至于乞巧的唱词,乞巧姑娘所着的服装、头饰,载歌载舞用到的道具,也各有差异。在宁家村乞巧活动所见所闻,与十里镇何家沟村、晚霞湖悦心广场和湖心岛巧娘娘塑像前的乞巧,也是各有精彩精妙之处。之后,我们被安排在乞巧演出现场的主席台就坐,欣赏到由大柳学校选送的乞巧歌舞,孩子们在接受文化科学知识之余,也把传统的民间习俗作为地方课程学习,我猜想,其目的是为了让她们记住乡愁——那是文化之根,接受乞巧歌舞的浸润,也是让孩子们不忘祖辈生活的艰辛,从小锤炼自我,增强生产技能,在社会生活中把握好人生航向,汲取源源不断的幸福感。


我给巧娘娘许心愿,巧娘娘给我赐花瓣。

巧了赐个花瓣儿,不巧了赐个烂扇儿;

巧了赐个扎花针,不巧了赐个订匣钉;

赐个巧手做针线,绣下的锦鸡串牡丹;

赐个巧手做茶饭,做下的茶饭馋神仙。

莫赐宝贝莫赐钱,赐个阿家(指婆婆)懂瞎好(指识好坏),赐个女婿懂人言(指通情达理)……


这是乞巧流程中卜巧环节的唱词。照瓣卜巧是西和县乞巧中的重要程式,姑娘们手摘此前生好的巧芽,于碗或盆内的清水中,以投影的形状预测巧拙、聪慧和姻缘,把平常埋藏心底的秘密以此释放,以期达到实现美好生活或人生境遇的愿景。说到乞巧这种习俗,它流传于西汉水流域村落,在西和县、礼县的多个乡镇源远流长。乞巧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开始,至七月初七夜落下帷幕,是未出嫁的姑娘参与的祭祀活动,借此祈求“巧娘娘”保佑自己聪慧、灵巧,婚配如愿,生活幸福,流传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被称为中国古代风俗的“活化石”。主要流程包括:手袢搭桥、迎巧、祭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祈神迎水、针线卜巧、巧饭会餐、照瓣卜巧、送巧等。由于乞巧活动持续时间长,我们只能走马观花式地了解,算是对其浅尝辄止的感知。然而,从那些表演姑娘妇女的虔诚表情中,能约略感知西汉水沿岸人们生活的幸福指数,是完全可以和神话故事中来自仙境的仙女们媲美。


似乎一瞬间,就到了该和宁家村告别的时刻。我们沿着村道向北而行,再折向西来到村口。这样绕村一圈,为今天的造访画上一个句号。辗转间,我们的脚步穿村而过。在那块上书“山河焕彩”的墙上,读到由宁弋撰文、沈鹏书丹的《宁氏家训》,可以感受到宁家村人对后生的教育无处不在,也许是通过这个途径传承宁家人的治家格言与精神内质。我不知立于壬寅年秋的这块《家训》具体时间是何年何月,但内容却是透着殷殷之心、拳拳之爱:“祁山之阳汉水之旁,有古人类仰韶荣光,我宁家庄源远流长,稼穑耕读繁衍顺畅……”通读一遍,心下滋生的满是崇敬。而那个宽阔的舞台,是一方展示文化的重要窗口。在旁侧公告的曲目牌上,罗列着36个秦腔剧目,如《三娘教子》《香山还原》……《悔路》《生死牌》等,又表明宁家村人对秦腔文化的情有独钟。从另一个角度,也例证了宁家村历史文化的丰厚。宁家村——真让人刮目相看啊!


在中巴车喇叭的催促声中,我在涂抹着暖阳成色的花牛苹果树下,再一次对宁家村回望,留恋和不舍是真实的。何况,宁家村的基本样貌已经被收藏进心灵最重要的地方,可以用来回忆,甚至再次造访的引擎。然而,从宁家村博物馆前的广场上传来的乞巧歌还在继续,预示着宁家村人的生活更会和美,更会富裕。那么,请你侧耳仔细聆听——


枣儿树上结枣哩,向阳人家坐巧哩。

八仙桌子正中摆,四个板凳两面排。

上坡里挂的古人的字,门上贴的新对子。

大花瓶里菊花黄,桌上的贡品满屋里香。

文县的柿饼大又软,兰州的枣儿味道甜。

天水的桃儿一包水,成县的薁黄红又圆。

六巷的柿子是金黄,十里铺酸梨儿闻着香。

上庄里拿的八盘梨,下庄里拿的化心梨。

各样贡品摆全了,把巧娘娘等了一年了。

年时去了今年来,头顶香盘接你来……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24-8-7 09:08 | 只看该作者
很久没有来这里了,很是想念;今天发一个作业,敬请师友们多多指正。谢谢啦!
3#
发表于 2024-8-7 11:50 | 只看该作者
正月里冰冻二月里消,河里的鱼儿水上漂;

三月里桃花满山红,四月里杨柳子摆出来;

   坐沙发拜读彦林文友充满历史文化和乡村底蕴的美文佳作。我们这儿的民歌里也有这几句歌词。唱的韵律和腔调也许有所不同。
    全文将乞巧的歌词贯穿始终,将一种乞巧的民俗淋漓尽致的完美展示,且将该村的厚重历史文化有机渗透……问好文友!
4#
发表于 2024-8-7 20:26 | 只看该作者
民歌好听,顺口,让人明理。欣赏老师佳作,问好!
5#
发表于 2024-8-8 16:38 | 只看该作者
文如其题,喜欢其中的民歌,充满浓郁的民俗风情,宁家村,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读来令人向往。欣赏学习!
6#
发表于 2024-8-9 09:13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里也有一个仰韶文化,渑池县,生产仰韶酒的地方。拜读了,学习了。
7#
发表于 2024-8-9 15:3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老师佳作,文笔厚重。点赞学习
8#
发表于 2024-8-12 13:05 | 只看该作者
品读刘兄新作,文笔厚重,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文章于历史性及知识性于一身,向人们展开了几千年前的世界,学习,问好!
9#
发表于 2024-8-15 11:46 | 只看该作者
刘老师精湛的文笔,将乞巧的民俗歌谣诠释得淋漓尽致。赏读学习了!
10#
发表于 2024-8-15 17:11 | 只看该作者
难得的佳作。深厚的历史底蕴,浓郁的地方特色,读来引人入胜,心绪涌动。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8-30 15:16 | 只看该作者
感谢以上师友的关注和留评。感恩在心,请恕我不一一回复。祝愿你们安康、快乐!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5 09:10 , Processed in 0.08564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