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言泊远 于 2024-8-12 16:16 编辑
故乡村的邻村坐落在两座山岗间。这是一条约10公里长的山沟。山沟南高北低,由南向北分布着三个村庄。这三个村庄,吃水却不同。最高处和最低处的村庄都吃井水,而中间的村庄因打井挖不出水。所以村民吃河水——挑河水要走二里多路,到岗坡前的河里去挑。这种情况,从立屯开始,直到1970年代末都没有改变。 为了解决吃水问题,村里多次、在不同的位置上组织打井。村民土法挖井,最深可挖十丈、约30米左右;但始终打不出水。后来村里向乡里(当年叫公社)、乡里向县里反映,要求帮助打井解决村民的吃水难题。于是县水利部门派出了县打井队,用现代打井技术(井深可以打到地下100米)打井找水。县打井队入村后,经过二年多的努力工作,先后打了几眼井,井深均达到百米,却都没出水。 县水利局的工程技术人员对此反复研究,但拿不出解决的方案来,无耐认定这是个枯水区,打不出水。 恰在此时,县水利科新科长上任,他通过朋友介绍,知道邻县有个能人,会看水线,能预测哪里能打出井水。于是他就把这位当年已经60多岁的老人请来,到现场勘察,帮助找水。 这位老人来到村里后,经过几天的踏查,认为村后半山坡鱼脊梁骨的位置,可以打出井水。老人的意见遭到了县打井队全体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我们在这折腾了两年多,在山沟的最低处,打了好几个百米深的井,都没出水,怎么跑半山坡上就能打出井水来?队员们背后调侃说:他选的位置真要能打出水,他就是个“活王八”。但水利科科长支持老人的意见,拍板在老人划定的位置打井。 怨气归怨气,但活还是要按照老人的设计、科长的决定办的。打井队三班倒的奋战,当井深打到70米的时候,真的出水了。经测定,水的质量完全达到饮用水的标准,出水量每小时30吨以上。这下子,打井队的全体人员,无话可说了,对这位老人佩服得五体投地,背地里的调侃也全都变成了赞许。 后来县打井队的领导与老人交流,老人说,你们以前打的几眼井的位置,都选在山沟的最低处,虽然山沟的最低处下雨时有空山水流淌,并形成小溪,但岂不知,这里是断裂带。断裂带不可能有水,所以这几眼井不会出水。他强调说,打井要打在水线上,才能出水。 老人说的话,人们感觉有道理,但也不晓得符合什么道理。关键的是,在他选的位置上,确实打出水了;并且这里是一般人都认为不可能有水的地方。 村井出水了,因井在半岗上,于是村里借地形优势,为村民铺设了不用加压就入户的自来水。 在村里打井出水后的第三年,我作为公社干部,带工作队来村蹲点。包村工作队的食堂、宿舍都在这个井站的井房里。在工作之余,村干部及食堂做饭的师傅(这位食堂的师傅就是当年给打井队做饭的师傅)多次向我讲述当年打井的事,把这件事说的活龙活现。当年我在饭后散步时多次到井房的后面看地形,看水井的位置。这水井的位置确实很高,几乎接近岗脊了。 地下水要在地下沙层里缓慢的流动。足够的水要有足够厚度的沙层,经地面的压力,促使地下水流动。但谁用肉眼也看不透地下的地形,更无法判断此地地下有水或无水。那他应该是依据地面地形来判断地下有流沙层,流沙层有水的吗? 县水利科技术室里的技术人员,基本是本科专业毕业生,但无人能对此做出解释。 据县里反馈的信息说,在这个村子打井出水后不久,这位能看水的老人又被别的县请去找水了。 这位老人为什么能看出地下的水线,是碰巧还是有科学的依据?坊间认为他有点神秘兮兮。 后来传闻说,他是家学祖传。 这是否是应了那句古话:高手在民间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