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50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宫斗:有个鸟人叫董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9-2 2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刘备与卢植问答的同时,刘辩也经历了一些问答。

    只是刘辩望着正在他面前犬吠的董重,心中实在是有些无奈。

    元旦正日,灵帝大宴群臣之后,不知怎的,突然奇想,在宫中搞起了一出家宴。

    刘辩估摸着他是打算缓和一下太后与皇后之间的关系。但很明显,他的好心被当成了驴肝肺,董太后与何皇后多年的积怨,哪里是一顿简单的饭能解决的。

    不过董太后和何皇后好歹知道“大过年的”、“来都来了”,起码还能维持表面上的表面上的和谐。旁的不说,起码各自给儿子、给丈夫一个面子嘛!

    但偏偏有人没长脑子。

    对于董太后,刘辩的观感并不好,倒不是只因为董太后支持刘协去抢他的太子之位,而是董太后本身就是一個钻进钱眼里的人,臭名昭著的西园卖官一开始就是她让灵帝做的。

    董重是董太后的侄子,因此上位,担任五官中郎将。本次家宴,何进何苗没来,董重却到了。

    董重喝了些酒,就跑到刘辩面前说一些诸如刘协有多聪慧、刘协有多可爱这类的话,大意就是刘辩比不上刘协。

    刘辩实在不懂董重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除了显示自身的无礼,还能得到什么?总不至于说董重觉得这样几句醉话就能让刘辩羞愧致死吧。

    他只觉得是在看一只跳梁小丑,但眼见着何皇后也忍不住了,刘辩这才回应董重——

    “我曾听闻东方有一种怪鸟,特别喜爱叽叽喳喳地骂人,但这鸟听不懂人话,被骂的人要想骂回去只能说叽叽喳喳的鸟语。但论起说鸟语,人又怎么比得上鸟呢?我当时听到这个故事时就想,那只怪鸟已经是个扁毛畜牲了,同一只畜生吵架,不论输赢都是输,我是不会做这样的事。”

    董重愣了愣,还没反应过来,却听旁边传来一声清脆的“噗嗤”。

    刘辩偏头,看到正捂着嘴的刘协,他当即对董重道:“看来协儿听懂了,中郎将话说的不假,协儿确实聪慧,中郎将不如协儿多矣。”

    董重才意识到刘辩话中的意思,又被刘辩讽刺了一番,正要发怒,但有人早已怒了。

    “够了!还嫌不够丢脸,是想学伱兄长吗?”灵帝站起身来,在张让的搀扶下有些疲惫地说,“各自回宫去吧!”

    另一边,听到这话的董重一下子醒酒了,他的兄长董宠就是因为跟着董太后得势后飘了,作为执金吾竟然敢假借董太后的旨意行事,后来被判处死。

    回长秋宫的路上,何皇后问刘辩,为何不一开始就回骂回去?

    刘辩答道:“若要争吵,总该是为了什么而争吵,而非只是要赢下口舌之争。母后觉得,今日晚宴仓促结束,父皇是会怪我还是怪董重?”

    “当然是董重那厮……”

    说到这,何皇后哑然,过去,她若是受到董太后永乐宫的挑衅,定会不假思索地回击。
想象中的宫斗:安插内奸,阴谋栽赃,下毒……

    真实的宫斗:当着你的面骂你是个笨蛋。

    只能说董重比刘辩想的更蠢,怪不得历史上原本董太后想要推他出来与何进争权,但他被何进三两下就给弄死了。再考虑到何进的水平……
2#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22:4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天,刘辩在完成课业之后,继续前往玉堂殿,恰好卢植也在。

    灵帝忽然问刘辩:“辩儿对这些奏书公文很有兴趣?”

    刘辩没有否认,点了点头说:“朝中许多决策写在纸上不过几行,但一朝实行,却能影响不知多少人的生计。儿臣认为十分重要。”

    听到刘辩的回答,灵帝失笑,指着桌案上的一摞已经批阅过的公文让张让拿给刘辩:“辩儿瞧瞧。”

    过去,刘辩在玉堂殿,要么练字,要么被考校学问,看公文还是第一次,难道为了补偿昨晚?

    刘辩坐在自己专门的桌案上,在灵帝的注视下看着公文。第一份公文是申请粮仓以新粮换陈粮,需要拨钱,这没啥问题,经手的官员也认为要的钱数量合理,在上面留下名字,灵帝批复曰“可”。

    第二份是奏书,东海国治下出现了一只精怪,国相以为是不祥之兆,遣人捕杀,但刘辩看着上面的描述,很像是一只骆驼。

    东海国相大约是南方人,这年头的丝绸之路起点就在雒阳,没见过骆驼并不奇怪。当然,没有哪个二千石为为了杀一只骆驼专门上一份奏书,奏书后面的一大批内容都是以谶言之说劝诫灵帝的,什么国之将亡,必有妖孽……灵帝大概也有点无语,只写了一个“谬”。

    随后刘辩又看了不少,确实有一些需要处理的,比如靠近长安三辅之地的凉州汉阳郡太守傅燮奏书,说三個月没下雨,盘踞在凉州金城郡的叛贼正在内乱,希望朝中早做准备。灵帝批复“朝议”二字。

    但更多的是一些乱七八糟的事,诸如没有证据的弹劾、骂宦官的、劝谏灵帝的、等等。

    就这,还是已经经过尚书台筛选过的奏书公文了。

    刘辩也注意到,从灵帝对奏书公文的批复来看,其中有经手官僚和卢植等人的建议,处理地基本没啥问题。

    待刘辩大略看完一遍,灵帝含笑问道:“辩儿现在觉得如何?”

    “仍有一部分奏书公文十分重要。”刘辩挑出东海国的那份奏书,说道,“但我也十分确定,东海国的那只枉死的精怪是只骆驼。”

    灵帝大笑起来。

    “你认为哪份奏书亦或是公文最重要?”笑过一阵子后灵帝又问。

    “我以为应当是凉州汉阳太守的奏书。”刘辩对凉州的记忆不多,但都十分深刻。

    董卓出身凉州;马腾以及马腾自家的带孝子马超也是从凉州起家;还有提起名字就能让人想到反复无常、阴险狡诈等字眼的韩遂。

    “为何?”

    刘辩答道:“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灵帝被勾起了好奇心,又问:“那辩儿觉得该不该打?”

    一旁卢植的注意力也早就被吸引过来了。

    “当然该打!我大汉的疆域虽广,却没有一块是多余的!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

    刘辩掷地有声,但马上又说道:“不过打也分有准备的打和无准备的打,叛贼能占据郡城,一定不是可以轻易消灭的。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我以为说的就是不打无准备的仗!”

    卢植称赞不已,又对皇帝说,“陛下,听得殿下此言,当浮一大白!”

    灵帝闻言,还真让张让派人去取了美酒,与卢植对饮数杯。

    就连刘辩都蹭到了一小杯,明明昨日晚宴还没给他准备酒水。

    其间,卢植向刘辩简单介绍了一下盘踞在金城郡叛贼。原来,叛贼早在中平二年就已经威胁过三辅之地了,所谓三辅,指的是长安京畿之地的三处管理区域,分别是京兆、左冯翊、右扶风。

    当时朝中派了刚征讨完黄巾的皇甫嵩应对,但皇甫嵩只守住了长安,没取得什么战绩。后来朝中以张温代替皇甫嵩,在右扶风破了叛军一部,但始终不能彻底消灭叛军。

    叛贼的成分很杂。起初叛乱是由羌人掀成的,后来裹挟引入了凉州的少部分汉人,其中部分官吏成为首领。后来,本是去平叛的湟中义从胡却在抵达凉州后与叛军一同叛乱,直接导致在三辅以西,叛军无人能挡。

    而不论是皇甫嵩还是张温都无法彻底讨灭叛军,只能将其逼退回金城郡,足以说明凉州叛军的战斗力并不低,毕竟叛军的一部分构成就是东汉原本的官吏和军队。

    酒后,趁着灵帝心情不错,刘辩请求道:“父皇,儿臣想在明日课业后出宫去走。”

    刘辩此请主要是因为何苗派人传信,刘关张三人到雒阳了。此外,刘辩每日三点一线的固定生活也有点过够了,想要出去散散心,如果能再亲眼看看东汉百姓的日常生活那就最好不过了。

    “可是在宫中觉得烦闷了?让郭胜明日带你去西园逛逛。”

    西园属于皇家园林,安全度非常高。

    听到灵帝这话,刘辩就明白他原本后面的念头是打水漂了,不过考虑到安排有官职的人进西园难度应该不大,他也就乐呵呵地同意了。

    回到住处之后,刘辩便让郭胜安排给何苗送信。想要见刘关张,既然躲不开郭胜,那还不如直接拉郭胜来帮忙。

    至于理由,还是老样子,因为好奇想见一见传说中的万人敌。

    北部尉治所,意气风发的刘备想到卢植昨日饭席后的叮嘱——北部尉权掌雒阳城治安,卢植希望他能像十年前曾担任北部尉的曹孟德一样,秉公执法,不畏权贵。刘备想着,曹操一个宦官之后,都能有如此公心,他堂堂汉室宗亲,虽然作为旁支旁的有点远,但又岂能落于人后?

    “二弟,三弟,我们得想一个不同于五色棒的好计策!”
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22:58 | 只看该作者
关羽捧着《春秋》,翻来覆去的看,但仍想不出什么好办法,随即对刘备说道:“大兄要是让我去带兵打仗,我绝无二话,只是此类计谋实在不是我擅长的。”

    张飞:“俺也一样!”

    刘备无奈,他也想不出来,说道:“也罢,离下衙还有时间,我等先去街道巡查一番,也算了解一下治下。”

    张飞很高兴,当即就要出发,却听外面跑来一个小吏,告诉刘备何府君派人来了。

    “明日去西园见史侯?请转告何府君,备绝不失期。”

    ……

    雒阳城始于西周时的成周,又经历东周和秦的先后两次扩建,确立了如今的大体形状。换而言之,这个时候,雒阳城就已经是一座千年古城了。

    雒阳的城区面积有限,光是作为皇宫的南宫和北宫加起来就已经占了城区的一半了,再加上皇宫之外的永安宫、三公府等等,剩下的地方本就少,还多为官吏使用居住。因此,在洛阳城的外部发展出了面积更大的里坊,用来满足平民居住和商业要求。

    城外里坊占地约有雒阳城两倍左右,由于雒阳城正好被邙山和洛水一北一南夹在中间,这些里坊普遍分布在雒阳城的东西两侧,西园也是如此,位于洛阳城的西侧。

    刘辩在郭胜的安排下,自位于南宫的东观出发,出玄武门。雒阳城的街道并非一条道通到底,拐了几个弯,刘辩终于出了城,西园作为灵帝除皇宫外最爱去的地方,距离城墙并没有多远。

    进门时,刘辩注意到大门旁边有人在那里忙活,活像车站门口揽客的。问了郭胜才确认,果然是负责卖官的。

    何苗与刘关张到的要比刘辩早不少,刘辩一下马车就见到了过来迎接的几人。

    刘辩先着重看了一下刘备,耳垂是有点大,手臂看着也不短,但完全没有耳朵垂到肩膀、手臂垂到膝盖这么夸张。

    关羽倒是和传说中更相似些,脸有些红,美髯因为年龄还不够长,穿的也并非标志性的绿袍。他与张飞分别成为了北部尉下百石的书佐和督盗贼,所以穿的都是大汉的标准官服,外黑内赤,佩戴印绶,看起来威武极了。

    相较于后来以官服颜色来区分品阶,刘辩更喜欢这种黑红搭配。

    张飞不是特别的美男子,但也绝称不上丑,他最大的特点是说起话来声音比较洪亮。

    相对来说,现在的刘关张都还比较年轻,没达到他们的巅峰。

    “真壮士也!”刘辩称赞道。

    亲眼见到刘关张的确是种与众不同的体验。

    期间倒是发生了一個小插曲。

    何苗建议关羽和张飞现场演武给刘辩看看,展示展示什么是万人敌。刘辩明白何苗没有坏心,但还是果断拒绝了他:“云长与益德学的都是战场杀敌的本事,怎可用来表演取乐?”

    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刘辩感觉自己说完刘备差点都要感动地哭出来了,明明在他的印象里历史上的昭烈帝不爱哭啊。

    刘辩这次没机会到平民百姓家了解一下情况,便把主意打到了刘备身上。

    刘备倒是不负刘辩的期望,告诉他近些年各地纷乱不断,随着朝中赋税的加重,平民的生活愈加艰难了。刘辩注意到,刘备说近些年,原本有地的百姓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卖地成为佃户,早已经不是孤例了。

    之后便也没什么好聊的了,刘辩暂时现在还没有用得上刘关张的地方。简单见了一面,今日刘关张三人还要回到北部尉府衙当值呢!

    三人走后,刘辩对何苗说:“二舅不会怪我之前拒绝让关张二人演武吧?”

    何苗没想到刘辩会这么问,其实他早就自我安慰好了,当年他一个拖油瓶能在何家顺顺利利地生活,靠的就是这一手好心态。他回答说:“本来就是我考虑不周,关云长和张益德皆已秩百石,岂能以伶人待之。”

    两人顺着园中一座小山走着,郭胜带着人跟在后面。

    “我明白二舅只是想满足我的好奇。”说着,刘辩话题一转,问道,“我听母后说,以前大舅与郭常侍的关系非常好,但不知何时,大舅与一帮士人走到一处,关系也就不复往日。二舅知道大舅究竟是怎么想的吗?”

    何苗摇了摇头,他见郭胜跟得很紧,知道郭胜一定听到了刚才刘辩的话。

    “郭公怎么想?”刘辩又问郭胜。

    “老臣以为大将军受了袁绍等人的蒙蔽。”郭胜知道刘辩很欣赏卢植,所以换了个靶子。

    “我想试着说服一下大舅,起码别跟袁绍等人似的整日对着宦官喊打喊杀。”刘辩说。

    郭胜闻言很是兴奋,小跑到刘辩前面,拜道:“还请殿下仗义执言。”

    他又哭诉说:“早些年士人们总说我等宦官的家人子侄在地方上肆意妄为,然而数年前我等就受过陛下责问,此后我等便已经将家人子侄全都叫了回来。如今地方上出了问题,那些士人还是把错丢到我等身上,是何道理啊。”

    “郭公起来再说。”对于郭胜的话刘辩只信一小半。

    宦官的家人子侄门客在地方横行不法早已不是一天两天了,士族们尚且知道可持续性的竭泽而渔,其中还存在少部分真正诗礼传家的,但宦官子弟干的却是炸鱼塘的事。

    郭胜所说的叫回家人子侄指的是黄巾之乱后,灵帝大约是被全国各地的起义浪潮惊到了,开始反思自己。一方面大范围解除党锢,防止党人同张角等人勾结在一起,虽然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发生的事;另一方面就是责问宦官,因为灵帝发现遇到这种大规模叛乱,他一直倚以为重的宦官根本没用,真正能解决问题是宦官一直攻讦的清流。

    但经历了此事,灵帝大约明白宦官没那么靠得住,可还是忍不住继续重用张让等人。

    现在距离黄巾之乱已经两年了,对于宦官的子弟有没有再度为祸乡里这个问题,刘辩觉得要打一个问号。只可惜,现在的他还做不到严查此事。
4#
 楼主| 发表于 2024-9-2 23:03 | 只看该作者
刘辩骤然提起何进与宦官的关系并非无的放矢。

    目前来说灵帝对于十常侍仍是十分信任的,刘辩对待十常侍的态度,尤其是亲近长秋宫的,都是以拉拢为主。刘辩不会忘记,历史上的十常侍在偷听到何进决定不听时为何太后的劝告决意对宦官动手时,抢先一步下手为强,把何进骗到太后居住西宫的嘉德殿,杀之。

    嘉德殿也因此得名何进快乐殿。

    刘辩都能感觉到何进对宦官的不满,更别提在尔虞我诈的皇宫混出头的十常侍了。

    但遗憾的是,刘辩想要和何进开诚布公的谈一谈,但何进已经被士人领袖的名头迷住了眼,觉得刘辩一点都不了解宦官的真面目。

    刘辩怎么可能不了解?且不说东汉末,唐末宦官废立皇帝;明末宦官打着皇帝的名头发大财,士绅不好抢,平头百姓还不是随便抢?宦官的权力需要限制,但宦官本身作为皇权与官僚系统之间的缓冲,必须存在。

    最终刘辩与何进的见面不欢而散。

    但这场见面倒也不是毫无用处,宦官们很清楚,只要刘辩愿意保着他们,何进再有杀心也没用。上一个想要铲除宦官的大将军是亲手把灵帝扶上皇位的窦武,窦武与当时的清流领袖,太傅兼录尚书事陈蕃密谋铲除宦官,但结果如何?

    当时张让还没成为中常侍们的领袖,领头的宦官是曹节、王甫,他们近水楼台,靠着对灵帝的影响力得到了灵帝的支持,得以掌控发布诏令的尚书台。最终,不仅窦武、陈蕃身死,还开启了第二次党锢之祸。

    甚至于,回宫之后,常在董太后身边的中常侍孙璋都派人向刘辩送了示好的礼物。

    转眼之间,时间来到中平四年二月。

    自从上次刘辩在凉州叛乱的问题上发表了些言论后,观看批阅过的奏书公文几乎成了他的日常。

    早先对于汉阳郡太守傅燮奏书上说的盘踞在金城郡的凉州反贼内乱的朝议也有了结果,刘辩不在现场,还是卢植告诉他的。

    国库空虚,要想发动一场针对金城郡的远程奔袭,就算可以速战速决,也必须准备好两三亿钱,就这,这还是最理想的情况。万一出点波折,翻个两三倍属于正常情况。虽然放弃凉州是不可能的,但出兵同样没钱,不如等着叛军内耗。

    不过朝议中还是做了些预案,回复傅燮时时留意凉州消息,及时通报雒阳。万一叛军内斗得几败俱伤,汉室也不能放过摘桃子的机会。

    事实证明,朝中做了出动军队的预案是非常正确的事情,但可惜的是,要用的地方不是凉州。

    荥阳县有人纠结了数千人起兵,杀官造反,其中似乎还有黄巾余孽的痕迹。

    造反,黄巾,准确地触碰了灵帝的逆鳞,而荥阳正在天子脚下的河南,乃是河南尹何苗治下,这是灵帝绝不能容忍的。

    在灵帝的支持下,大汉的官僚机构飞快地运转起来,原本为凉州准备的物资人手全部供给了率军平叛的何苗。

    何苗率军五千平叛,还带上了有万人敌之称的关羽、张飞,刘备倒是托了关张二人的福,才能把北部尉交托给同僚代管,随军出征。

    二月中旬大军出发,算上击溃叛军,追捕逃亡的时间,三月初大军凯旋,回到雒阳。

    灵帝对于何苗的高效率很是满意,亲自在雒阳城西边的平乐观外检阅凯旋之军,一高兴,加封何苗为车骑将军,任河南尹如旧。从军有功者也着有司各有封赏。

    车骑将军在将军的位份上仅次于大将军和骠骑将军,位同三公,有开府之权。

    新任何车骑很是兴奋,对着随行的刘辩感慨道:“万人敌,真好用!”

    刘辩觉得幸好何苗还有点理智,没跑到刘备面前说什么“你兄弟真好用”之类的话。

    刘备也很兴奋,他本以为来自雒阳的征辟是他幸运的开始,履职北部尉的一个多月殚精竭虑,力图做出一番功绩,谁能想到,功勋竟来得这么快。此战刘备带着关羽、张飞直冲敌阵,生擒贼首,何苗事后论功言他居首位。

    一朝时来运转,如做梦一般顺利,由不得他不兴奋。

    正在一片欢腾之际,一封来自凉州汉阳太守傅燮的加急奏书被送到了尚书台。尚书台尚书令空缺,尚书仆射便让总是被皇帝召见的卢植第一时间带着奏书去阅兵台。

    刘辩第一时间发现了着急的卢植,忙让身边的郭直去把卢植引来,问道:“卢尚书这么急迫,发生什么事了?”

    “凉州出事了!”卢植气喘吁吁。

    原来,凉州刺史耿鄙见金城郡叛贼内乱,抽调附近几個郡县的兵卒,准备率军征讨。按照汉制,边郡长官有统兵调兵之权,与唐节度使主要区别在于有州刺史和郡太守互相制衡,二者互不从属。

    汉阳太守傅燮劝阻耿鄙不得,只能发来奏书,言称耿鄙必败,希望朝中早日派兵支援。

    傅燮在奏书上分析原因——耿鄙去年才担任凉州刺史,到凉州不久,还没有得到本地人的认可,没有人心支持;此外,耿鄙征兆的士兵大都是新兵,还没得到充分的训练。而他要面对的对手中存在原本的边塞士兵;叛军正在内乱,如果现在出兵,叛军反而会因为外部压力而被再度聚集在一起。

    灵帝看完奏书,反倒觉得卢植这般太过急迫了,他起初还以为凉州叛军再一次逼近长安三辅了!在灵帝看来,耿鄙只是才率军出发,还没败,万一同何苗一样,大胜而归呢!

    张让看出了灵帝的意思,对卢植说道:“不过是傅燮危言耸听之言,卢尚书没去过凉州,不了解凉州的情况。想来耿鄙的奏书还没到,现在只能看到傅燮一家之言而已。”

    但卢植依旧坚持,根本不理会张让,径自劝说灵帝道:“陛下,臣曾与傅南容共事,深知他从不妄言。臣虽没去过凉州,但前岁凉州三辅之乱,也曾听皇甫义真提起过。皇甫义真乃凉州安定人,定然知晓凉州境况!亦可诏之询问。”
5#
 楼主| 发表于 2024-9-3 10:23 | 只看该作者
征凉州的主将人选还没正式定下,作为太尉的张温在这件事上拥有仅次于皇帝的决定权。

考虑到灵帝绝不会为了董卓而反对朱儁成为统率三辅两万兵的前将军,这件事的最终结果大概就是这样了。

没有人反对。

其实张温还有一个关于以董卓为前将军的理由没有说出口,那就是太常袁隗曾经上门推荐董卓。袁隗不仅出身名门,还担任过司徒,现任的太常也是九卿之首,他上门推荐,张温没有拒绝的理由。

不过他从皇帝准许刘辩过来朝堂这一举措上感觉到了某种信号,外加他对董卓也没多少好感,那就只能对不起袁隗袁次阳,再苦一苦董卓董仲颖了。

随后,刘辩又问起孙坚,才知道孙坚目前担任议郎。

议郎是光禄勋所属郎官之一,掌顾问应对,无常事。秩比六百石,多征贤良方正之士任之。

议郎属于是朝廷的高级储备干部,像张温、卢植、皇甫嵩、杨彪等许多大臣都当过议郎,本朝不乏有以议郎直接外任太守的人。孙坚称得上前程似锦。

论起来朝中与孙坚关系最近的其实不是张温,而是朱儁,严格来说,朱儁称得上是孙坚的举主。

当初朱儁率军剿灭黄巾波才部时,奏请孙坚为佐军司马,在此之前,孙坚历任三县县丞。之后才有了孙坚的南征北战。

孙坚也在此次出兵凉州的将领人选上。

随着河南及周边郡县的募兵集合完毕,灵帝的身体也已经好转,三辅的募兵还要更慢一些。

刘辩这些时日对于汉军的出征流程也有了很深的了解。

就在刘辩以为一切顺利之时,永乐宫出了点幺蛾子。

就在确认主将人选的朝会之上,五官中郎将董重举荐大将军何进率领大军收复凉州。

他给出了理由很充分,大将军统率北军,如今北军五营俱在征凉州之列,何进为主将名正言顺。

何进当然不愿意去,倒不是说他有自知之明,知道以他的能耐打打黄巾军还行,打凉州叛军这种职业军人,怕不是要被吊打。

而是因为这是董重推荐他去的,不让对手如愿这点道理何进还是明白的。

随后何进一方的士人在朝会上找各种理由为何进说项,董重一方势力单薄,音量上完全不是对手,但他死死咬住大将军统兵这一点不放。

皇甫嵩与朱儁作为当事人又不好发表意见,灵帝不开口,这件事就定不下来。

刘辩是在玉堂殿从灵帝口中得知这个消息的,这也让刘辩意识到,他目前缺乏一个直接从前朝获取信息的手段。

“辩儿怎么看待由大将军亲往凉州剿灭叛军?”

刘辩注意到殿中除了灵帝只有一个张让在服侍,索性问道:“父皇想听真话吗?”

“当然想听真话。”灵帝身体前倾,来了兴致。

“大将军以前打打黄巾也就罢了,若去凉州,最高兴的一定是凉州的叛军。只怕到时候父皇的西园钱全都填进去都不够大将军输的。”

你何进什么的也能率军打凉州?他能打吗?打不了!没这个能力你知道吗?

灵帝想了各种刘辩可能的回答,却唯独没想到这一种。

他好笑地问刘辩道:“你又没见过大将军带兵打仗,怎么就知道他一定打不过呢?”

刘辩回答:“我看他整日被袁绍撺掇,猜的。”

灵帝拍手称好:“哈哈,好一个整日被撺掇!说得好!这倒有几分像朕了。”

侍立在一旁的张让马上出言附和,笑声传出玉堂殿来。

当天晚上,有骑兵夜叩城门,来自于汉阳郡皇甫郦与刘备发回的加急军情终于抵达雒阳。

涉及到此等大事,即便是张让也不敢拖延,壮着胆子将灵帝从温柔乡唤醒。

在看到这份军情之前,灵帝一直抱着一种侥幸心理,那就是凉州的情况不会如傅燮、皇甫嵩说的那般糟糕。但现在的军报打破了他的幻想,一旦处理不当,叛军又会劫掠三辅。

这一夜,骑士的马蹄声响彻街道,自大将军何进与太尉张温以下,凡是和出兵凉州相关的大臣俱在皇帝召唤之列。

刘辩也被郭直唤醒,受灵帝之召前往观摩君臣议事。

这一次,灵帝没有等何进与董重互喷,直接乾纲独断地同意了张温的提议,以皇甫嵩为主将,朱儁副之。

河南大军明日开拔,朱儁则要尽快前往位于三辅之一京兆的长安。

除此之外,车马兵甲、粮草辎重,都要立下章程。

曾经灵帝没有多重视,所有一切主要靠张温、皇甫嵩等人主推,现在在灵帝的关注下,一切都加急处理。

自此,以尚书台为首脑、以三公之一的太尉府为中心、以相关九卿与地方郡县为基础、以官僚为连接点的国家战争机器正式启动。

东汉的军事力量绝非如守卫雒阳的一万余人这样看起来这么少。

刘辩突然明白,怪不得有人会感叹——“国恒以弱丧,独汉以强亡”。

汉室,非亡于外,而是亡于内乱啊!

但内乱之后,却是弱丧。

礼乐崩坏,道德沦丧,衣冠沉沦。在此后的三百多年,战争的阴影一直笼罩在这片土地上。

刘辩忽然觉得,这或许就是他存在的意义吧。

“辩儿,辩儿?”

刘辩回过神来,朝议已经结束,灵帝正在呼唤他。

“困否?”

刘辩摇了摇头。

“来,陪朕走走。”

刘辩学着大臣的样子,拱手道:“敢不从命?”

就着昏暗的月色,灵帝带着刘辩走在宫城之内,张让则离了两步远。

“当年朕登基之时,也就伱这般大小。在此之前,我和你祖母居住在河间,你祖父早亡,我年幼袭爵,却为恶吏所欺,生活困苦。那时候,顿顿不见肉色,你祖母常常让我吃饱而自己饿着。我知道你祖母喜爱钱财,这都是在河间因穷困落下的心病,如之奈何?”

刘辩不知道灵帝为何同他打起了感情牌,他不知如何回答才好,只静静地听着。
6#
 楼主| 发表于 2024-9-3 10:27 | 只看该作者
灵帝似乎没有让刘辩回答的意思,继续说道:“我朝新皇登基,会以老臣为太傅,兼录尚书事,协助皇帝接触政务。待到老臣离世,即不再置太傅。这些日子,你时常在玉堂殿,当知道录尚书事的太傅权责有多重。朕登基时,以陈蕃为太傅,这本是应有之意。太傅陈蕃主政事,大将军窦武主兵事。”

这是东汉以来的惯例,皇帝去世时会给继任者留下一个位在三公之上的太傅,这个太傅有两个要求,一是有名望的能臣,二是年纪要够大。这样,太傅可以用他的名望帮助皇帝树立权威;用他的经验帮助皇帝处理尚书台的政务。

同时,太傅又因为年纪够大,当不了多少年,待到太傅离世后很自然的权力回归到皇帝手中。

理论上,这种体系非常有利于皇权的过渡,也有利于权臣的善终。

“陈蕃、窦武,一个个都是士人口中的贤良君子、德行高尚,但朕登基不过八个月,便得知两人共同商议,诛杀宦官。”

说到此处,灵帝嗤笑两声:“宦官大都在皇宫之中,又该如何诛杀?不过是兵变的借口罢了!”

“二人沆瀣一气,总揽国家军政大事,内有太后垂帘,外有士人奔走鼓吹。又将朕置于何地?便是如此,二人依旧不满足……哼哼。”

刘辩明白的灵帝的想法,内外朝的大臣都是和陈蕃、窦武一条心的,宫内的窦太后还是窦武的长女。在皇宫之中,当时的灵帝所能依靠的只有宦官。

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很容易就能感受到灵帝的艰难处境。

估计也是在这种情况下,灵帝才会说出“张让是我父,赵忠是我母”。

对当时的灵帝来说,陈蕃和窦武要杀宦官与要杀他没啥区别。

所以,当曹节与王甫求助到灵帝的面前,灵帝用自己的名义给了曹节尚书台的掌控权,从而发布诏书,利用征战结束带兵回雒阳的大司农张奂反杀窦武与陈蕃。


这就是灵帝视角中第二次党锢之祸的导火索。

刘辩听得出,即便是现在,在灵帝心中,窦武与陈蕃依旧是意图谋反之人。

而窦武与陈蕃曾经失败的事,正是现任大将军何进想要做的事。

明白灵帝的真正想法之后,对于何进,刘辩只能称赞一句“大将军好胆!”。

只是灵帝没问,刘辩不好提起何进,不然岂不是不打自招了。

灵帝问道:“若是辩儿易地而处,会如何做?”

刘辩不确定他要不要顺着灵帝的话说,纠结不定。灵帝也没有催促,只缓缓的在宫城内踱步而行。

思索良久,刘辩终于给出自己略带天真的答案:“总要尝试一下弥合双方,无可挽回时,再用雷霆手段。”

灵帝笑道:“只怕到时就晚了!”

刘辩回应说:“父皇高见,所谓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未到事情了结时,又如何能分清忠与奸呢!”

灵帝赞曰:“辩儿此言亦是高见!”

刘辩尴尬一笑,接着说:“我曾在东观问过梁师,难道我汉室自立国以来外臣与宦官都是生死不两立的吗?梁师便同我说了杨震之死。”

灵帝走累了,来到一座亭台下休息。闻言有些惊讶,没想到刘辩会主动向人询问杨震之事。

在杨震之前,外臣与宦官虽有斗争,但仍将斗争的内容放在国家政治的框架之内,绝不会像现在这样动不动就追求物理消灭。


安帝时期的杨震有“关西孔子杨伯起”之称,无论是为官还是为人都是真正的清流。即便是看不惯外戚与宦官胡作非为也只会上书皇帝请求严惩,这是一个对国家绝对意义上有益无害的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被宦官樊丰等人诬陷,安帝派使者连夜收回杨震的太尉印绶,并驱逐回原籍。

杨震不堪受辱,在雒阳城西的几阳亭饮鸩自尽,交待子弟“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冢次,勿设祭祠”,时年七十余岁。

即便如此,宦官仍不满意,指使门下官员停杨震丧,使其露棺道旁。同时征发杨震的子孙服徭役代邮行书,不许服丧。

直到次年顺帝继位,杨震才被翻案,改葬他处。

据说,杨震葬前十几天,有大鸟高一丈多,飞到杨震丧前,俯仰悲鸣,泪流湿地。直到下葬,鸟才飞去。

东汉的清流运动自此而生,清流与宦官不死不休的仇恨也就此结下。同时,杨震之死也让一批官员更倾向于明哲保身,与皇帝渐行渐离。

灵帝对这件事其实知之甚详,还曾发生过一件趣事。

他曾经问杨震的曾孙侍中杨琦道:“朕和桓帝比怎么样?”

在灵帝心中,他肯定是比桓帝要强许多的。

杨琦的回答很机智:“陛下要和桓帝比,就像虞舜和唐尧比一样。”

颇有刘辩前世用卧龙凤雏夸人的隐藏含义。

对于这个回答,刘宏自然很不满意,他隐隐威胁道:“卿强项(脖子硬),真不愧是杨震的子孙,死后一定也会招来大鸟的。”

……

坐在亭台之下的灵帝又问刘辩道:“你既然问过杨震的旧事,对于宦官如何看待?亦要喊打喊杀?”

灵帝铺垫了这么久,想要的答案也很明确。

刘辩的余光瞥到,张让不知何时离了老远,避开了他与灵帝的对话。

他回答道:“宦官为爪牙,不可或缺。”

灵帝点了点头,对刘辩的回答很满意,聊了许久,他也有了困意,便让刘辩回去休息。

临走前,灵帝叮嘱道:“你多年未在宫中,与伱祖母,阿弟不甚熟悉在情理之中。我知道你向来懂事,日后每隔一旬半月可去永乐宫拜见你祖母,祖孙之间能有什么仇怨?不过一时之气罢了。过两日我先亲自带你去!”

刘辩点头称是。

灵帝不忘补充道:“下回记得再机灵些,若是你祖母想要拿什么竹杖,直接跑就是了,我会告诉孙璋,他会私下配合你,不会有宦官宫人敢拦你的。”
7#
 楼主| 发表于 2024-9-3 16:54 | 只看该作者
灵帝这才反应过来,他的好儿子又又又盯上了他的西园钱。
刘辩则振振有词:“昔父皇曾言,有意发西园钱,再组一军,位于雒阳,用以震慑四方。此次并州匈奴之乱,正是震慑四方的好时机啊!”
灵帝终于想起,这是他当初对着盖勋说过的话,刚要说是戏言罢了,却听刘辩正感叹——“君无戏言啊!”
只好转问卢植:“卿如何看辩儿所说?”
卢植答道:“回陛下,臣以为殿下所言在理。”
灵帝慢悠悠地回到坐席,皱着眉头思索着。
刘辩则紧张地盯着灵帝。
靠并州本土力量能用多长时间平叛刘辩不知道,但他知道,中央军一定能加快平叛速度。而战乱持续越久,对地方百姓、对国家的伤害越大。
“罢了,罢了。也不用朝议了,辩儿,便由你主持,先商议出个章程,之后再报给朕……切记别提要花多少钱!”
灵帝惆怅地离开了。
刘辩送走灵帝后,则在想着要叫哪些人来。
大将军何进,车骑将军何苗自不必说,三公也是要知会的。
光禄大夫朱儁,新任侍中盖勋这些知兵之人也是应有之意……这样在三公九卿中过了一圈之后,刘辩发现了一个问题。www.lengfengba.com 风雨小说网
早些时候,董太后见刘辩的两个舅舅都成了开府的将军,于是便一直想让她的侄子董重同样成为将军,几次三番之后,灵帝拗不过,拜董重为骠骑将军。
位同三公,座次在车骑将军之上。
“卢师以为,该不该召骠骑将军相商?”
卢植没回答,反问道:“殿下如何想?”
刘辩犹豫不决:“按制来说,需要相召。只是董重无才,又惯会同大将军唱反调,我担心会耽搁商议的进度。”
卢植静静听着,待到刘辩说完又问:“所以殿下之意是……”
“依制而行,当召之。”刘辩确定地说。
人一多了,刘辩还是选择了在朝堂商议。
总体而言很顺利,尤其是现在正处在战争的初期阶段,匈奴王庭中的左部还未露出反相。
包括盖勋、朱儁等人都比较乐观。
张温认为若是能给度辽将军再添三千具甲突骑兵,即便南匈奴起兵三、四万也不足为惧。若能添五千具甲突骑兵,踏平南匈奴亦不在话下。
刘辩也意识到了,现在的汉胡力量对比远没有后期五胡乱华时期那么极端。内附的南匈奴偶有乱象,然其整体军事技术仍落后于汉人。
他受后世记忆影响,本能地夸大了南匈奴的影响力。
不过,他依旧不愿小觑匈奴人,强调道:“孙子兵法有言,‘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休屠各只是匈奴一部,便已攻杀一刺史、一郡守,岂可轻敌?”
要不人们都说张温脾气好,有长者之风,他并没有因为刘辩年仅十二而小觑,反而痛快地向刘辩承认错误。
刘辩本来就没有要责怪张温的意思,马上翻篇,商议继续。
而整個过程中,刘辩原以为会闹出点幺蛾子的董重反倒很是低调,偶尔的表态都是“某某所言在理,吾甚是赞同。”
何进也痛快的表示,他大将军府的属官刘辩随意调用。
何苗马上跟进,剩了个董重左顾右盼,无奈道:“将军府初建,尚未有什么才俊……”
刘辩倒不在乎董重的将军府属官,他在思考,要不要借着这个机会把袁绍给弄到并州去。
现在袁绍袁术都在雒阳,刘辩总感觉他们要搞事。
不过,这是后事了。
在之后的商讨过程中,何进还提出无需征发三河骑士,而是直接调右扶风董卓率其下五千兵马入并州,接任并州刺史。
他给出的理由是凉州叛军刚打了一个大败仗,人员损伤大半,有皇甫嵩一人坐镇三辅足以。
刘辩于是告诉何进,今日早些时候皇帝已经下诏书命丁原接任并州刺史,这种涉及军事的加急诏书的效率很高。
何进退而求其次地表示西河太守也行。
其实抛开对于董卓的滤镜,何进的建议并不算差。
历史上,董卓被同样被任命为并州刺史,他率领本部兵马五千人走到河南尹西北的河东郡不走了,正逢灵帝病重,他停留下来观察局势。
刘辩不觉得现在这个时间点董卓敢驻兵河东。
朱儁等人也觉得何进的建议靠谱,省得再征募士兵了。
以他们此前的看法,五千精兵足矣,而且董卓所部骑兵本来占比就高。
只是此举白费了刘辩向灵帝讨要西园钱的苦心。
调兵比募兵省钱倒是真的,想必灵帝知道后一定会很开心。
只是这样就产生了一个小问题,并州刺史和西河郡守,该听谁的呢?
论资历,论战功自然是董卓为先,但按照过往的惯例,刺史虽位卑只有六百石,却是监察太守之职,以卑制尊是传统。
倒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给董卓加个临时中郎将号或将军号便可,考虑到并州尚有度辽将军,加将军号最佳。
刘辩最终没有反对。
至于由谁来接任右扶风以及右扶风都尉部的小规模重建,那就是后事了。
最终,刘辩将结果呈报给灵帝,灵帝果然很高兴。
高兴之余,灵帝又问起:“今日骠骑将军有没有惹什么麻烦?”
刘辩没想到还有这一茬,幸好他最终决定叫上了董重。
“骠骑将军今日很是稳重,听说他那将军府属官还有不少空缺。”
灵帝笑道:“他那将军府,缺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但凡对朝局有所了解的人都能看出来刘辩的起势,从而对代表着董侯刘协势力的董重敬而远之。
灵帝又称赞道:“你能想到召董重同去,很好,朕很欣慰。”
刘辩附和说:“我起初还担心骠骑将军会像朝会中那样与大将军针锋相对呢!”
灵帝道:“董重为人没什么心机,他很多时候的一些作为,不过是为了哄你祖母开心,多得些赏赐罢了。只要其不逾矩,朕也就听之任之了。”
刘辩点了点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22 18:52 , Processed in 0.11939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