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414|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甘为他人做嫁衣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9-18 13: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河西村夫 于 2024-9-18 13:43 编辑

                                                          甘为他人做嫁衣


   那时候,我在村小学当代课教师,喜欢写点东西,偶尔刊发在《少年文史报》《学生天地》之类的报刊杂志上,小打小闹,成不了什么气候。因为喜欢写,就爱关注报刊杂志。第一次见到《古浪文苑》是1999年,黄羊川学区下发到我们学校。同期两本,我惊喜地翻开扉页,主编张奋武,令我眼前一亮,他是我初中时的老师。那几年,他创作的短篇小说《口外》《冒烟山,冒烟山》在《飞天》刊发,而且打了头条,享誉甘肃文坛,得到一致好评。

  这下好了,可以给《古浪文苑》投稿。兴奋之余,我将手中一篇稿子装在信村里,按邮寄地址投了出去。等待是焦急的,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学校派我去学区办事,恰好《古浪文苑》送到,学区工作人员看到里面有我的作品,特意在封面上写了“赠梁正虎老师”字样,以示看重。作品题目是《难忘的压岁钱》,千把字,大概占页面四分之一。在今天看来,类似于一篇小学生作文,但总归发表了,可敝帚自珍。我将这本《古浪文苑》珍藏起来,一有闲时间就拿出来看看。而后一有作品,就给《古浪文苑》投稿,或是投寄,或是在去古浪县城办事的机会,到文化馆,亲手交给张老师。

  张老师办公室门口挂着“副馆长室”的牌子,他独居一室。我轻扣房门,待里面传来一声“请进。”我推门进去,张老师看见是我,很高兴的样子,连忙停下手头的工作,站起来忙着取纸杯,取茶叶,给我泡茶。我们坐下来,他询问我打工和生活的一些情况,我们可以随意谈论一阵。通常,我不多待,怕影响他工作,一杯茶功夫,走时给他交了稿子。回来的路上,我常常想,张老师在文化馆办公室,临窗而坐,茶香袅袅,读书写作,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

  张老师精心编辑我的作品,每次刊发出来,我与原稿对照,一些地方被改动,两相对比,明显感觉出张老师改动的独到之处。改动之后的文字有了湿度,情感有了温度,立意有了高度,立竿见影,作品提升了一个档次。

  记得从2015年开始,我的作品如果被《古浪文苑》刊登,就会收到古浪文化馆寄来的样刊。而后一两年,不管刊物上有无我作品,《古浪文苑》一刊出,文化馆都给我寄来,牛皮纸大信封,印有“古浪县文化馆”字样。常常收到这样的信件,我感到高兴自豪,这给我是一个很大的鼓励与看重。

  2018年前后,投递稿件开始使用电子邮箱了,我还没有使用电脑,用不了电子邮箱。外出务工,工地偏僻,投递稿件不便,一度时期,我和《古浪文苑》失去联系。再后来,听说张老师也退休了,即使务工回来,到县城办事,也很少去文化馆了。

  自此,再没有和张老师见过面,也没有在杂志、网路见过他写的作品。事实上,我还是特别盼望阅读他写的作品,质朴、接地气,跟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他真正回归到家庭,或去银川,或去西安,轮流到两个儿子家,照看孙子,享受天伦之乐。我们的联系只停留在电话号码上。说实在话,这几年中,我只给他打过一次电话,简单问了好,知道上面所说大概。通话最后,他一再感谢我的问候。因为没有微信,看不见老师的朋友圈,也就不知道他的情况,在正常文化活动中,也没见到他参与。

  2024年夏天的一个傍晚,我刚刚吃过饭,胡乱翻看手机,忽然接到张老师打来的电话,异常兴奋,连忙接听。老师说,他给我报了“金瓜银豆”非遗项目传承人。“金瓜银豆”是著名作家赵燕翼童话作品,属古浪民间文学,被省上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张老师是省级传承人。我学生时代就是他弟子,文学上又跟了他这么多年,用文化馆李柱老师的话说:“你是张馆长的收徒云云……”他自然推荐我为他的传承人。

  岁月悠悠,张老师依然记起曾给他投过稿的学生,并加以扶持,不能不令人感慨万千。

  其实,要写关于《古浪文苑》的稿子,编辑李鹏老师是无论如何绕不过去的。在《古浪文苑》第78期,李老师写过一篇《酸甜苦辣话“小编”》的文章,写出了他作为《古浪文苑》编辑的感慨,写出了他编辑《古浪文苑》付出的心血。一直以来,我虽然将稿子给了张老师,但整个刊出过程,还是离不开李老师的精心编辑。

  我和李老师有交往是2023年的事,很迟很迟了。想想看,和《古浪文苑》打了这么多年交道,竟和编辑没有一点联系,而且这个编辑不是远在北京、上海,而近在县城文化馆。我去文化馆那么多次,应该说和李老师在楼道里相遇过,但就是没有和李老师坐在一起说过一句话。现在想起,自己是多么死板的一个人啊。

  和李鹏老师有了交往,是从朱万寿老师给《古浪文苑》约稿开始的。那次约稿,要求稿件最好是在省刊上发过。我给了他《甘肃日报》百花版发过的《醇香的农谚》,还有一篇是《旧时光》。《旧时光》这篇散文,曾投给《飞天》杂志,主编准备留用,留了大概半年时间,最终未能刊发出来。《古浪文苑》很快以头条的形式刊发出来,之后接到一个电话,是文化馆李鹏老师打来的。他在电话中说:“古浪文旅平台将转发这篇作品,需要征得你本人同意。”我当然高兴,有人刊发我作品是好事。

  这是我和李鹏老师第一次通话。他还在电话中笑着说:“你这两年没给《古浪文苑》投稿,是不是忙着给大报大刊投稿,看不上我们这个小刊物了?”他还夸赞我说:“你的作品有了大幅度提升,有大手笔的感觉。”其实,我心里好惭愧呀。感觉自己涂涂抹抹,写了这么多年东西,总未写出一篇像模像样的作品来。


  虽然我和李老师交往很迟,但他一路编辑我的作品,最是知根知底了。从最初发稿的学生腔,到现在的略为成熟,哪篇作品未经过他的精心编辑。我手头有一篇《娃娃菜成熟了》的散文,不论在语言,还是在情感方面,自我感觉不错。作品写了庄稼人种菜的真实场景,里面有庄稼人的困惑、愁肠,以及菜贩子赤裸裸的谋取利益。曾投给《甘肃日报》百花版,发不了,大概写得太实了,缺乏歌颂赞美,立意不太好。我发给了《古浪文苑》李老师,李老师马上回复,这篇作品已在《古浪文苑》上刊发过。我已不记得了,急忙翻看存放的《古浪文苑》,果然,在2018年第二期,在我名下以散文四篇的形式刊发过。我有点脸红,重复投稿,一时感觉对不住李老师。可见,李老师对《古浪文苑》编辑的认真,以及对一个作者的印象程度。

  我手头有两篇小说,曾给省刊投过,结果泥牛入海。小说写到这个层次,我真无能为力,感觉得不到进一步提升。我发给李老师,让他把一下脉,找找作品存在的症结。果然,他的回复不是惯常的赞美,而是一针见血地指出:“比起《旧时光》《醇香的农谚》等作品,这两篇小说个别地方太直白、太贴近方言口语,反而可能就影响外地或更多读者的理解和接受。个别地方,我们本地人能理解,换了外地人可能就有点理解吃力了。总体语言上有点为接地气而接地气,不那么圆润自然,更有点个体具象化。”他提了这些建议,又觉得对我期望值太高,过分苛求了,怕引起问我们之间的误会。

  他这中肯的建议,让我想起《上海文学》小说编辑甫跃辉给我作品的评价:“作品连语言关都没过。”谈到小说结构有无问题,甫跃辉更是直白地说:“哪有什么结构可谈啊。《上海文学》是核心期刊啊!”我真是无地自容啊!

  李老师看了这篇小说,并不满意,他和甫跃辉先生的看法一致。我重新认识到小说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或者说,文字干脆就不能构成小说这一文体啊。想按一下删除键,干脆让这些文字彻底消失,可是,转念一想,低着头,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多不容易,仍然留着吧。李老师在微信中给了我许多修改建议,他提这些建议的时候,一再说明,并不是一定就按这些建议修改。他总是带着商量的口气,不厌其烦地与我讨论,这在编辑与作者之间大概是极少见的。

  如果说,我能在《飞天》《北方作家》《甘肃日报》等省刊发点作品的话,那么,《古浪文苑》这片沃土孕育了我。好些作品事先在《古浪文苑》刊发,得到过编辑的精心修改,后来再加以修改整理,刊发在省市报刊上。如刊发在《飞天》的《农事二题》,《古浪文苑》刊发过《犁地》;《北方作家》刊发的《147号灯》,《古浪文苑》刊发过《阴阳之间》。最初的那篇《难忘的压岁钱》,后来《武威日报》在“武威的春节”征文活动中荣获三等奖。

  翻阅珍藏的一本本《古浪文苑》,感慨颇多,真实地感受到自己的成长。这成长里,蕴含着《古浪文苑》编辑大量的心血,他们甘为他人做嫁衣。

  《古浪文苑》一路走来,一路芬芳。和我一路相伴,丰富了我苍白琐碎的日子。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4-9-18 14:52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老师美文,遇到这样的老师真是幸福!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发表于 2024-9-18 16:23 | 只看该作者
读后感——
  情感真挚: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古浪文苑》以及两位编辑老师的深厚情感,如对张老师的感恩之情,与李老师交流后的惭愧和感激之情等,十分真诚动人。
  对文学创作的热爱之情也贯穿始终,如“一有作品,就给《古浪文苑》投稿”“珍藏《古浪文苑》,一有闲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等描述,让读者能深切感受到作者对文学的执着。
  人物形象鲜明:
  塑造了张奋武和李鹏两位编辑老师的形象。张老师热情、关心作者,“看见是我,很高兴的样子,连忙停下手头的工作,站起来忙着取纸杯,取茶叶,给我泡茶”,还精心编辑作者的作品,推荐作者为非遗项目传承人;李老师认真负责、专业,对作者的作品精心编辑,提出中肯建议,与作者耐心讨论,“一路编辑我的作品,最是知根知底”。
  结构清晰:
  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作者与《古浪文苑》以及两位编辑老师的故事,从最初见到《古浪文苑》投稿,到与张老师的交往,再到与李老师的相识交流,最后感慨《古浪文苑》对自己的帮助,层次分明。
  建议:
  感悟和思考还不够深入。文章主要讲述了与《古浪文苑》和编辑老师的交往过程,但对于文学创作本身的探讨较少,如在作品被指出问题后,作者的反思可以更深入地展开,而不仅仅是感到惭愧。
4#
发表于 2024-9-18 19:34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学习,问候老师。
5#
发表于 2024-9-19 04:32 | 只看该作者
一篇充满感激和敬意的文章。不仅表达了对张奋武老师和李鹏老师等《古浪文苑》编辑的感激之情,也展现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和追求。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深深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编辑的奉献精神,也对《古浪文苑》这本杂志有了了解和认识。
6#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2:33 | 只看该作者
匡建华 发表于 2024-9-18 14:52
欣赏老师美文,遇到这样的老师真是幸福!

感谢老师阅读点评,辛苦了,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2:40 | 只看该作者
天下为公 发表于 2024-9-18 16:23
读后感——
  情感真挚: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古浪文苑》以及两位编辑老师的深厚情感,如对张老 ...

感谢老师从情感、人物、结构以及建议,细致点评了文字,可见,老师费心了,感谢!
8#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2:41 | 只看该作者
千幻烟 发表于 2024-9-18 19:34
拜读学习,问候老师。

感谢老师来读,辛苦了,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24-9-19 12:42 | 只看该作者
芳菲 发表于 2024-9-19 04:32
一篇充满感激和敬意的文章。不仅表达了对张奋武老师和李鹏老师等《古浪文苑》编辑的感激之情,也展现了作者 ...

感谢芳菲老师阅读点评,也感谢老师对《古浪文苑》的了解。
10#
发表于 2024-9-23 13:40 | 只看该作者
一位业余作家成长过程中的人和事。题目《甘为他人做嫁衣》本身就是对两个在文学之路上给予过帮助的老师的赞扬。文章从写作、投稿、发刊;写作、提升、成熟两个主线入手,通过与两位老师交往的描写,衬托出了一代文学工作者朴实无华的高尚品质。文章发自内心,真情实感。欣赏问好!
11#
发表于 2024-9-23 18:01 | 只看该作者
作为县级刊物的《古浪文苑》的确培养了不少文学良才!文友历数了与此的交往历程,时间跨度几十年,也从中看到了张奋武主编和李鹏编辑的辛勤付出,的确是《甘为他人作嫁衣》……
    提读欣赏新作,问好!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9-23 20:42 | 只看该作者
xam720 发表于 2024-9-23 13:40
一位业余作家成长过程中的人和事。题目《甘为他人做嫁衣》本身就是对两个在文学之路上给予过帮助的老师的赞 ...

感谢版主精准的点评,阅读辛苦,问好!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9-23 20:50 | 只看该作者
于文华 发表于 2024-9-23 18:01
作为县级刊物的《古浪文苑》的确培养了不少文学良才!文友历数了与此的交往历程,时间跨度几十年,也从中看 ...

对于《古浪文苑》,老师曾经付出过心血,也曾引领过古浪文学青年,比如我就是一例,我来中财,就是老师引领,并一路指导,不断进步。之后,准备写一写与您在中财一路相伴的文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5 08:50 , Processed in 0.121907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