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一凡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老子》帛书第一章再疏义暨文白对照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22:43 | 只看该作者
这也就是说,这种“恒无欲”的“观”的方法,使我们能够不受来自自身原有的主观意识的约束,从道之道说显示展现的可经验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无名)那里,去经验、理解、感悟该持续存在的奇妙演化;从其绽放出来的那些可经验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存在者(有名)那里,去经验、理解、感悟该存在者内在本质的奇妙和表征其发展变化规律的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的本真。最终在意识层面或语言概念逻辑意义上,把该持续存在的奇妙演化、把该存在者内在本质的奇妙、把该存在者发展变化本真的规律性,用的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给真实地揭示、命名出来。

恒有欲”,即“认知主体(人)经常从有目的、有拘束、有局限的‘主动注意’(主动响应)的状态去观察、领悟、认知的方法。由于驱动认知实践行为的驱动力,在认知主体这一方,则实践行为在何处、能够达到怎样的范围与层次、认知结果能够达到怎样的范围与层次,也取决于主体这一方了,所以需要根据被认知对象相对于认知主体(人)的主观价值意向,即效用如何?合意不合意?对某一目的是否合适?来进行评价和比较的一种“观”的方法。

这种“恒有欲”的观察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与认知主体的历史、文化、所在地域的价值观念等有关,也和认知主体的兴趣、需要,以及认知主体对被认知对象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的把捉所达到的范围与层次有关,其观察认知的实用性、功利性、目的性、局限性很强。采用这种“恒有欲”的认知方法,可以观察到存在者(有名)在不同范围与层次上所具有的存在边际;可以观察到存在者(有名)在不同范围与层次上发展变化所具有的规律性;以及在各个范围与层次上指称存在者(有名)存在的边际和表述其发展变化规律性的确定性语言概念之名所涵盖的边际。

要注意的是,“恒有欲”的观察实践方法,很少用于观察可经验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无名”的,如果强制去应用,没有不失败的。

“恒无欲”和“恒有欲”这两种观察认知方法之间,并不存在一堵不可逾越的高墙,而是相互沟通、相互促进并且可以相互融合组成不同比例的组合的。“恒有欲”的认知方法的充分发展与成熟,乃是“恒无欲”的认知方法产生与存在的前提,“恒无欲”的认知方法同时也是“恒有欲”的认知方法发展的引导条件。人们实际使用的观察认知天地万物的方法,就是“恒无欲”、“恒有欲”这两个极端状态的观察认知方法不同比例的组合而成的方法而已。

源于认知主体(人)的这两种最基本的“观察认知方法”,人在意识层面所认识到的世界,就在认知的过程之中不断地丰富起来了;人掌握的的语言概念和语法、逻辑,也在这个认知的过程之中丰富起来了。

综上,源于道之道说和名之可名,人作为认知主体,凭借源于自身的敢于认知和探索的能力(欲)所推动的实践活动,参赞了万物之名的命名过程,天地万物才得以是其所是的存在于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的指称之中了。所以,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国传统文化中与“道家”的老子同时代的“名家”的公孙龙子,就有了“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的论述。

通过以上讨论,老子所说的“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可以解读为“所以认知主体(人)经常从无目的、无拘束、无局限的“被动注意”(被动响应)的恒无欲的状态,用以观察、领悟、认知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出来的可经验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特征的持续存在,和其显示展现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各各不同的存在者,以及其绽放解蔽出来的内在本质与其发展变化规律的微妙;认知主体(人)经常从有目的、有拘束、有局限的“主动注意”(主动响应)的恒有欲状态,用以观察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出来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绽放解蔽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存在者所存在的边际,以及指称这个存在者内在本质、发展变化规律、意义、价值的有确定性的语言概念逻辑之名所涵盖的边际。”



1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22:50 | 只看该作者
第三段“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是第三个层次,展示了老子独特的“在主客观互动实践过程中观察世界”的世界观。

因为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在其持续变化的存在过程中,当它还没有显示展现出其确定性的语言概念特征之前,我们只能用“无名”来指称它。当这个持续存在(无名)显示展现出其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演变成了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存在者”之后,我们就可以用“有名”来指称它。只是因为在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为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过渡到显示展现出有确定性的存在者这一持续变易的过程之中,出现了在语言概念逻辑特征上的“无确定性”和“有确定性”的区别,所以才有了“无名”和“有名”在概念上的分别。

“无名”和“有名”这两个概念所指向的都是那个道之道说显示展现出的变化不已的“持续存在”持续变易的存在过程。所以,老子在指出“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之后说:“两者同出,异名同谓。”

从“无名”到“有名”的转化过程,并非是给一个事先已经熟知的东西“装配上”一个名字,而是认知主体人源于“道”自身自为的“道说”显示展现的让看、让听、让感觉的可观察的(也即:可经验的)“持续存在”(其对应的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为“无名”)绽放出的有确定性的存在者所显示展现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特征而生发的一个“命名”过程。

认知主体人通过对“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的“持续存在”(其对应的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为“无名”)所解蔽绽放的有确定性的“存在者”自行显示展现出其确定性语言概念特征之过程的观察,在意识层面上领悟、通达到对该存在者内在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在语言概念和逻辑意义上的把捉,而后用把捉到的有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有名)将该“存在者”揭示、命名、指称出来。这才有了“无名”和“有名”概念之分别。它们所指向的,都是那个当下在场的那个客体——道之道说显示展现的持续存在变易不已的存在过程。

老子一句“两者同出,异名同谓。”就从根本上把“无名”和“有名”给统一到其所指称那个当下在场的道之道说的“持续存在”之持续显示展现过程那里了。

这样的统一,将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的“持续存在”持续显示展现的过程,带入了一种与认知主体(人)特定的互动实践关联之中。而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 就是实现这种互动实践关联的中介。于是我们又一次证明了,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不是人的创造物,相对于被命名的存在者(万物),它是先在的,它是作为客体的“持续存在”自身和其语言概念特征的解蔽与绽放,人在意识的某一层次上经验并听从了这种解蔽与绽放,领悟达乎到存在者绽放出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之后,才得以在该意识层次上用这个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来揭示、命名、指称这个“存在者”。

这表明,“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与道之道说显示展现的“持续存在”(实在的事物)同样居于本体地位,但语言概念之名又不是独立存在的,它只有在“人”与“持续存在”之间的互动实践关联——众妙之门——之中,才首次被揭示,而后才得以应用,命名为有名的活动也因此才有意义。



18#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22:5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凡 于 2024-10-16 21:53 编辑

因为这种在意识层面的语言概念词语的命名,那个被指说为他所是的“存在者”,才被人知晓,才被带入以上所说的与人的关联之中。由于这种实践关联,恒道之道说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之确定性的显示展现,才能够作为一种“存在者”的概念,以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的方式,生存于人的意识之中。

推而广之,基于这种以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为中介的实践关联的命名创建,天下万物连同它们的历史,就都以这种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的形式,生存于人的意识之中了;基于这种以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为中介的实践关联的命名创建,“无名”成了时空意义上的万物之“始”,“有名”成了语言概念逻辑意义上的万物之“母”。

由此开始,一个“人化的世界”与一切存在物,便肇基于从“无名无形”到“有名有形” 的命名过程中,也就是肇基于以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为中介的主客体互动的实践过程之中,并处在不断的无止境的被完善的过程之中了。而且,人类以何种认知方式(探索式的互动实践行为)构建“众妙之门”,就对应产生与之相应的意识层次上的“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人类的认知方式“欲”达到什么层次,就对应得到什么层次上的“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人的实践活动形成什么层次的“众妙之门”,人就会在什么层次上应用“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去指导自己的实践。

上述道理,在老子那个时代,是深奥又微妙的。而“玄”字,一般被用来形容深奥微妙的事物,《说文》:“玄,幽遠也,象幽而入覆之也。”幽深暗远,入而视之不见。

所以,老子在说了道由抽象的形而上的“本体”层次向实象的形而下的“现象”层次的转化过程,在认知主体(人)通过对这一过程的“观”,理解领悟达到意识层面上的确定性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的认知之后,老子指出:“玄之又玄,众眇之门。”即“深奥又微妙啊,这个以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为中介的主客体当下同时在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互动实践过程,是洞察宇宙间万事万物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啊。”

人源于自身的“欲”所具有的主体性,是在以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为中介的主客体互动实践过程(众妙之门)中展现出来的本体论意义上的属性。具体讲,基于人特有的感性的实践能力,
1在人与自然世界之间自为的联系中,形成了与自然世界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自然性的主体存在;
2在人与社会自立的交往中,创生了与社会既相通融又相独立的社会性的主体存在;
3在人与自身的存在、经验、精神世界的自觉意识中,确认了与自身既相同一又相分殊的精神性(意识性)的主体存在。

人的这三种主体存在关系,反映了人的自然本质、社会属性、精神品格,三者在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相互创生、相互规定,成就了人能动的感性的社会实践性的主体存在。所以,作为认知命名主体的人,也因此居于宇宙万物的“本体”地位、参与万物的造化了。


19#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23:08 | 只看该作者
在以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为中介的主客体同时在场的互动实践过程中,即在观察、理解、领悟、命名这个“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中,人之“言说”与“命名”,首先是人作为认知主体,对感性实践活动对象的经验与认知。也就是人对道之“道说”所显示展现的在场的“持续存在”之变易不已中显示展现出来的确定性的“存在者”显示展现的确定性语言概念特征的经验与认知,以及在认知基础上在意识层面领悟并达乎到该有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和逻辑。

而后,人才能言说与命名。而人的言说又必然要从对感性实践活动对象的陈述开始。也就是要从对道之“道说”所显示展现的在场的“持续存在” 之变易不已中显示展现出来的有确定性的“存在者”的陈述开始。

如此这般,通过对在场的存在者的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的确认,在场的原先无确定性的东西才被确立为有确定性的存在者,该存在者才被言说、命名与指称。

这就表明了这个在场的无确定性的变易不已的持续存在显示展现出来的存在者的确定性存在过程与在场的主体意识对其有确定性语言概念和逻辑特征的把捉过程,是立基于不确定性之中的一个基础性的确定性之上,才能够发生的过程。这个基础的确定性就是“当下主、客体的共同在场”。这个过程中的“在场”,就是表象、命名着的人无论何时都得到确证的与被表象、被命名的对象(人或非人的存在者)同样得到确证的共同的被表象状态。以这种得到确证的共同的被表象状态——确定性的“共同在场”为基础,规定着:表象、命名着的主体保证其自身,同时也保证他所表象命名的东西(客体)本身。即,它确证了人(主体)的在场存在,同时也确证了对象(客体)的在场存在。

基于这个人(主体)和对象(客体)的共同在场这个基础的确定性(即人和被表象、被命名者特定的关联),人才能在道之道说显示展现出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那里,把捉其显示展现出来的存在者之确定性存在,理解领悟指称该存在者确定性存在、意义、价值的有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

于是,那些在场的已被表象已被有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和逻辑揭示、命名的存在者,就被历史地排列出来了,天地万物作为一个个有确定性逻辑特征的存在者,就构成了我们生存在其中的同时也是我们所面对的世界。

人(意识主体)、道之道说显示展现的持续存在(实在客体)、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这三大本体,所形成的以语言概念为中介的主客体当下共同在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互动实践过程,就构成了洞察宇宙间万事万物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这就是老子所说的“众妙之门”。

在这个众妙之门中,语言概念之“名”与所认知的“实在客体”(可经验的持续存在持续变化的过程)之间的关联是决定性的,即实在客体决定了指称它的语言概念之名的真实性与否,即是否名副其实。
但,语言概念之“名”与认知主体(人)的关联,却优先于它与被认知客体的关联,认知主体(人)的认知实践活动达到怎样的层次,决定了其对客体绽放解蔽的语言概念确定性领悟所通达的层次,进而决定了指称持续存在显示展现出来的存在者的确定性语言概念所能达到的层次。
因而,以语言概念之名为中介的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实践过程,既不是一个由客观一方所决定的实践过程,也不是一个由主观一方所决定的实践过程,而是一个具有不同层次性的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互动实践过程。

在客体绽放解蔽到何种层次的基础上,认知主体(人)以何种认知方式(由自身内在的欲所推动的探索式的互动实践行为)来构建这个“众妙之门”,就在意识层面对应地产生出与之相应的语言概念之“名”;
人类的认知方式达到什么层次,就对应地得到什么层次的“名”,同时就会在什么层次上应用语言概念的意义来构建意识层面的世界。
这样一来,在我们生存于斯的现实世界中,名与实之间的联系,也就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变得复杂起来了。(关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这里先点到为止,在后面的研讨中,我们再继续展开讨论。)



20#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5 23:13 | 只看该作者
在老子这里,时空存在意义上的“无名”和逻辑存在意义上的“有名”,统一于以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为中介的主客体当下共同在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互动实践过程——“众妙之门”——之中。

当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之后,独立于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就已经成了无法描述的事物了。现实中,人们能够观察到的一切的一、一切的切,以及人们描述出来的关于世界的任何语言概念,就都是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实在之间互动作用的结果。

从这个意义上说,在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的使用与表达上,人们的主观意识的世界和客观实在的世界,已经是不能分割开来的了,纯粹的客观世界是无法表述的,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客观实在的世界,乃是我们在某种层次上观察、理解、领悟、认知结果,并不是独立于我们的意识之外与意识不相干的存在。我们认识中的这样的世界,和我们的主观意识的感知能力首要地相互关联,然后才是和客观实在自身的运动变化相互关联。

和人无关联的客观世界,我们如何能知晓又如何能表述它呢?你又凭什么说,有一个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的世界存在或不存在呢?显然,这是一个既无法证实又无法证伪的唯心主义的伪命题,在现实中找不到它的存在。

在哲学上,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就已经被中华先贤老子实事求是地揭示出来了。它显得十分微妙:“在时间存在意义上,物质先于意识而存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在逻辑存在意义上,意识先于确定性的物质和物质的确定性而存在,意识第一性,确定性的物质和物质的确定性第二性”。

这就是说,一个事物究竟是怎样的,不但与它自身的发展变化相关联,而且还与我们在何种层次上怎样去观察它相关联,这两种关联是不能分割开来孤立地对待的,如果分割,就必然失真。

人和人生存于斯的世界,随着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持续的显示展现,随着人自身自为的感性实践活动,不断地向前演进之中,如濯足溪水,抽足再入,已非前水。

这,就是《老子》第一章展示给我们的“立基于以语言概念之名为中介的主客观互动实践过程的世界观”。它既不同于仅仅强调时空存在意义的唯物主义世界观,也不同于仅仅强调逻辑存在意义的唯心主义世界观,而是包涵了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全部的“时空存在意义和逻辑存在意义相统一的,主、客体相统一的 “立基于以语言概念之名为中介的主客观互动实践过程的世界观”。这,才是我们现代人必须掌握的世界观啊。



21#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7 23:08 | 只看该作者
三[文白对照]


道,可道也,


道(这个超越时空的存在),是可以在时空中道说显示展现出可经验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持续存在的;继而该持续存在是可以绽放出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的;该存在者之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是可以自我显示展现或解蔽,以让看、让听、让感觉啊,

非恒道也。  
但在时空中看、听、感觉到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持续存在(包括其绽放出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却不等于那个超越时空的持续存在“恒道”啊。

   

22#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7 23:13 | 只看该作者


名,可名也,


指称事物和现象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是可以通过对道之道说显示展现在时空中让看、让听、让感觉的持续存在绽放解蔽出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存在者的看、听、感觉,在语言概念逻辑范畴通达到对其显示展现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的理解、领悟、认知,进而用这个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去揭示、命名、指称这个存在者的啊,





非恒名也。


但(用来揭示、命名、指称这个存在者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却不等于那个与超越时空的永恒存在“恒道”相对应的语言概念逻辑之名啊。

23#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7 23:18 | 只看该作者


无名,万物之始也;


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的让看、让听、让感觉的那个处在变易不已中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的持续存在过程(无名),是万物的开始状态啊;

有名,万物之母也。
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的让看、让听、让感觉的那个处在变易不已中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持续存在自身绽放出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物质形态的实体存在者的过程;和该存在者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之名的解蔽、揭示、命名过程(有名),是生育万事万物的确定性概念、意义、价值的母体啊。


24#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7 23:32 | 只看该作者




故恒无欲也,



所以认知主体(人)经常从无目的、无拘束、无局限的“被动注意”(被动响应)的恒无欲的状态,

以观其眇;

用以观察、领悟、认知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出来的可经验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持续存在、和其显示展现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各各不同的存在者,以及存在者绽放出来的其内在本质与发展变化规律的微妙;

25#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7 23:3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凡 于 2024-10-17 23:43 编辑



恒有欲也,


认知主体(人)经常从有目的、有拘束、有局限的“主动注意”(主动响应)的恒有欲的状态,


以观其所噭。

用以观察道之道说在时空中显示展现出来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的持续存在绽放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存在者所存在的边际,以及其解蔽出的指称这个存在者内在本质、发展变化规律、意义、价值的有确定性的语言概念逻辑之名所涵盖的边际。

26#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7 23:47 | 只看该作者




两者同出,



无名、有名这两个概念,同出于以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为中介的主客体当下共同在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互动实践过程中的那个道之道说显示展现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特征的“持续存在”,

异名同谓。

指称道之道说显示展现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特征的持续存在,与该持续存在绽放解蔽的有确定性语言概念逻辑特征的存在者,它在揭示、命名前后的不同名称——无名和有名、始和母,它们所指的是同一个以语言概念逻辑之名为中介的主客体当下共同在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互动实践过程中的那个道之道说显示展现的变易不已的无确定性语言概念特征的持续存在。

27#
 楼主| 发表于 2024-10-17 23:51 | 只看该作者




玄之有(又)玄,



(这个道理)深奥又微妙啊,

众眇之门。

这个以语言概念和逻辑之名为中介的主客体当下共同在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互动实践过程,是洞察宇宙间万事万物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啊。

(全文完)

28#
发表于 2024-10-22 15:17 | 只看该作者
一凡 发表于 2024-10-15 22:37
所谓“欲”,在哲学意义上指:人特有的主观能动性——源于自身的敢于认知的探索能力。“欲”可不是一个贬义 ...

一凡老师您好,看到此篇有很多乱码,是否是传上来后出现的?
29#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0 18: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一凡 于 2024-11-10 18:15 编辑
李金英 发表于 2024-10-22 15:17
一凡老师您好,看到此篇有很多乱码,是否是传上来后出现的?

是的,我也刚刚发现有乱码,当初发出来的时候是没有乱码的,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而且,我现在也无法编辑修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2 13:50 , Processed in 0.061669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