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4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巴州博物馆的木文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11-11 17: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巴州博物馆的木文物

                                                                                                      □文/于文华

  说实话,要想了解一个地方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解开当地历史文化密码的钥匙,滋育民众精神文化涵养,博物馆绝对是最佳选择。走进馆藏文物丰富的国家二级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博物馆,我惊讶的不是传统文化与数字化相融合、实体虚拟交互发展,让馆藏文物蕴含内涵“活”起来的新模式,也不是那些新石器时代的石刀、石斧,汉代砖瓦,单耳带流彩陶罐陶缸陶瓮、国家一级文物“铜龟符”及狮纹栽绒地毯,玉斧玉璧玉权杖头玉石项链,以及精美的青铜器铜盆铜鍑、绚丽丝绸,以及毛织斗篷、栗米饼、麻织腰衣、文字织锦、汉晋木简和纸文书,而是那些形状各异、独具特色的木质文物。


  走进新疆巴州就是走进了一个辽阔硕大的世界,走进了天山脚下生机勃发、活力无限的一个绿洲明珠(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简称巴州,全州行政面积为47.15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四分之一,为中国面积最大的地级行政区)。我用自己的眼睛代替脚步在博物馆的各个角落里徘徊漫游,搜寻着每张图片每个文物每个说明以及背后隐藏的故事。看见一具具似乎散发着远古气息,有些阴森可怕的千年干尸,但似乎一点也未影响到人们随意从面前浏览、参观、走动的身影,仿佛跟随声浅意深含蓄蕴藉的罗布泊大漠风声,走进一个神秘莫测并被温暖、敞亮和轻盈元素萦绕的世界。与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次视觉上的交汇,更是心灵和灵魂的强烈触碰和叩击。4000多年的光阴,对于浩渺宇宙而言,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人类来说,却是文明从萌芽到茁壮的漫长旅程。在巴州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聪慧的先民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用坚韧不拔的意志书写了一部又一部壮丽史诗。星散四野深埋于泥土之中的泥壳船型的胡杨木棺,和博物馆里的木柱、木杯木碗木盘木简等文物都属于同宗同族同根同脉的关系。尤其是小河墓地作为夏商时期塔里木盆地特色鲜明的青铜时代文化遗存,宛如一座沉睡千年的神秘城堡,对于研究史前社会结构及其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出土的胡杨林船形木棺,形似无底的独木舟,千百年来一直风吹日晒于广袤的沙漠之中,承载着古老文明的密码,默默诉说着往昔的沧桑往昔故事。木馆是先民留下来的遗物,而在棺木的内部世界里,则是他们肉体与灵魂栖息的地方。所有棺木均为形制不同大小不一的船形,凭藉视觉更乐意相信恰如一张张张白帆,密密麻麻贴于绵软黄沙之上,设想一下:当年生活在此处的小河人,也许惬意自在的驾着小船,荡漾于清凌凌河面上,远处的麦浪翻卷着细碎的浪花,飘来缕缕淡淡麦香(每个棺木中差不多都置放着精致的滴水不漏草篓,篓里放着小麦颗粒,这些物品既是向神灵献的祭品,同时也表达祈求丰产的寓意)……这些造型独特而精巧实用的胡杨林船形木棺,由粗壮胡杨木精心打造而成,形状宛如一艘艘即将启航的小船。表面保留着胡杨木天然纹理,仿佛岁月的痕迹,又似是大自然赋予的独特装饰。每一道木纹,都似乎在默默讲述着过去的岁月,让人不禁遐想,在久远的年代里,它们究竟陪伴着墓主人经历了怎样的不凡旅程。船形的设计别具深意,仿佛寓意着墓主人的灵魂将在这独特的“船只”中,驶向另一个未知的遥不可知的神秘世界。善良而温和的木是多么温润呀,它与人合奏着岁月与灵魂之音。我所理解的死亡,就是人亡后被入殓并在木馆中短暂休眠,直至肉体与骨头腐朽最终化为土层——我的祖父、外祖父和父亲都是选择了体面而风光的躺在棺木中,安葬于大地深处,家乡的许许多多人去世后,也都选择了把木馆当做他们最后的归宿。也许在当时人们心中,死亡并非终结,而是走向另一段遥远的征程,而这胡杨林船形木棺便是灵魂远航的依托。遥远的小河先民亡灵只是暂时安息于木馆中的,仿佛随时随地都会通过其干尸继续倾吐出其心声,路过小河墓地的晨阳暮雨和风声虫鸣就是其言辞、声音和内容。


  文物无言,墓地无言,却向世人默默诉说着,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创造的多元一体的中华灿烂文化,一起开发、建设、守护着巴州这块共同的家园。每一个木质文物,都在默默述说着自己的前世今生故事,它们之间的血缘链条,想来不会被时间、泥土、空间距离、自然气候或者人制造的隔阂所斩断所阻碍。博物馆作为一座城市的文化担当,一次又一次的带我们进入到历史中去,见证一场动辄上下数千年的故事,从每件展品中感受震撼的每一颗心灵!我一边聆听博物馆音响中轻音乐若有若无的曼妙声音,一边任由安放在博物馆中的单耳木碗单耳木杯以及木制女红等木质文物,代替我熟悉的胡杨木穿越浮世、尘埃、千载光阴,比早已风干的“小河公主”干尸肉身时间更鲜活更生动更具象来慰藉心灵也慰藉每一位后人。“小河墓地”据说于20世纪初被生活在当地的罗布猎人奥尔德克发现,1934年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在奥尔德克的引导下,沿着孔雀河南边一条小河道边艰难寻找。但由于当地气候干燥且地形地貌多变,几十年过去后,连作为向导的奥尔德克也辨不清方向,找不到墓地的蛛丝马迹。但性格刚毅倔强的贝格曼不放弃不气馁,历经千辛万苦,克服种种困难,终于找到了这片传说“有上千口棺材”的墓地,并当即对其进行了小规模发掘,而他随口称之为“小河”的所在地,后来遂被人们命名为“小河墓地”。由于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贝格曼考证研究后认为这里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木乃伊”,后来新疆文物部门陆续挖掘出墓葬167座,出土文物千余件,其中保存完好的古尸有30多具,还出土了十余具颇具研究价值的木尸,以及人首木身的“组装”尸体等。有的尸体表面紧裹动物毛皮,还做出人面部五官,留有头发,其衣着打扮、随葬习俗、随葬品几乎和真人无异——这些特殊尸体均出自木棺,疑为真人的代替品?为研究原始宗教、巫术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许是当时小河人选择了附着和融入的方式,来取悦人的感官和身体。


  喜欢和酷爱木质器物,由来已久。感觉木质的东西虽说比不了钻石坚硬金贵,也无金银般受人宠爱,更难得没有玉石的清凉和坚贞,但总是那样贴心贴己,感觉离人很近很近,看着温暖可心,摸着可亲可爱。一根木头,长于山上,成于林间,这是自然之美,而当它经过匠心独运之人,以素静之心,施以雕琢的时候,美便被创造和选择了——有了艺术美。他们敬天惜物,心手如一,用刀斧凿刻、雕琢一根根木头,各种生活所用之物便由此产生。向死而生三千年的胡杨木不仅富有灵性,还富有让人温馨温暖可亲的感觉,能够让那些远古的小河先民选择死后依旧自自然然自由自在的安息,并可长时间倾听自然的呼唤和日月抚摸的情感色彩。那些经过岁月打磨、洗礼、沉淀的木文物,更显得温润而有质感。想象远古先民用木勺喝汤木碗吃饭,仔细体味生活中的那一份简单和朴素。每个墓穴里都有带横梁、形态各异的草编小篓、牛皮做的香囊,还有大量的牛头,小麦、黍和奶酪,身上覆盖大量的麻黄草枝条——或许是当时某种“救命药”。棺木上都有一层牛皮,考古学家们推测出当时的情景:活牛被当场宰杀剥皮,整个棺木被新鲜的牛皮紧裹起来。牛皮在渐渐干燥过程中不断收缩,而斗转星移日升月落中,沙漠干旱气候会蒸发掉牛皮中所有的水分。最后牛皮会严密将棺木包裹起来,表面变得像盾牌一样坚固,棺盖——那些似乎不经意随意摆放其上,不加固定的小挡板便因此异常牢固。尔后木棺前后栽竖象征男根女阴的立木与立柱。最后在墓坑中周边填充、堆满细细的黄沙。远望小河墓地实景模拟复原和照片,可想见在连绵起伏的沙漠中,突兀而起的一个椭圆形沙山上,金黄色沙子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沙山高出地表7.75米,面积可达2500平方米。其表面密密麻麻矗立着140多根,高低粗细及形状均不同(有多棱形、圆形、船桨形),各式各样的胡杨木桩,被一圈木栅墙围起来。且男女墓地视长幼尊卑等不同,竖立的形状及模样亦有区别。男馆前立木似船浆,浆面涂黑,浆柄涂红,柄端则刻有七道旋纹(这里处处有七的神秘现象,也许七对罗布泊原始居民有着特殊的意义,成为难解之谜?比如这里的棺木规模粗略统计有七圈),长短或形制亦不同,最高的有8米多,最端的则0.8米左右。小河人相信灵魂不死,人体是灵魂的居所,只有完整的躯体才能承载灵魂,才能让死者的灵魂有所归依。这里既是部族神圣的祭祀殿堂,希冀祖灵佑护,祈盼生命繁衍、万物丰产,也是逝者安放灵魂、寄托肉身的场所。墓中文物常见木仗、木柄石器等,女性棺木前立木则基本呈柱体,有的上下均为多棱形木柱。而有的上粗多棱柱,下细为圆柱体,顶端均涂红,缠一段毛线,且缠绕不固定的草束。墓中文物有木祖等。这些展出的木质实物和画面,物品和雕塑,无论轮廓还是线条,都带上了青铜时代文化的独特性、多元性和复杂性这些后人涂抹上去的人文色彩颗粒,也将极大地拓宽新疆乃至中亚地区早期历史、人群迁徙、文化交流、人地关系等多学科研究的空间,亦为新疆史前考古文化、史前社会原始宗教、信仰的研究提供了丰厚的资料。


  年轻漂亮的女讲解员,用标准的普通话娓娓道来:从挖掘出的“小河公主”女尸可见她颧骨较高,清晰可见的亚麻色眼睫毛像一排幼松似的挺立着,深深的眼窝,微微紧闭着双眼,挺拔的鹰钩鼻梁,微张的薄嘴唇和微露的牙齿,面容精致而小巧。其毛发呈棕色,说明具有欧罗巴人种典型特征。朴素美丽的公主,静静仰躺于船型木馆中,头戴高挺的毛线白色圆毡帽,毡帽上缝缀毛线、插鸟的翎羽并捆扎有伶鼬(由此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亦可见新疆古代居民穿戴毡帽的历史十分悠久,且流传地域广泛。)。颈缀细密毛绳串连的红宝石项链,身裹白色毛织斗篷,腰束窄带或似短裙的毛织麻织腰衣,脚蹬皮靴子。据介绍斗篷和腰衣均为一次织(或编)成的块料型服装,不经过二次裁剪、缝纫,直接围裹并披挂于身,这是人类服装演变史上是最为简单却最为实用的服饰形式。斗篷和腰衣上或织或编出红色几何纹。这些奇异的装饰,除从装饰文化传统习俗理解外,亦或与原始宗教有关。即便沉睡数千年,“小河公主”出土时,全身涂抹乳白色浆状物,可见公元前3500年左右,奶酪已传至此地(抑或掌握了该技术)。只见她双目微合,好像是刚刚睡过去一样,脸上似乎带着安宁的笑容,这嘴角一抹神秘微笑引人遐想,容貌依然楚楚动人。而事实上,她在这片土地上已然睡了几千年。


  小河墓地的木乃伊安静地躺在那里,仿佛时间在他们(她们)身上凝固。而那一根根木立柱,则像是守护着其永恒沉睡的卫士,坚定而又沉默。站在这些文物面前,人们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进行了一场无声的对话。每一件木质文物都蕴含着古人的情感、智慧和生活方式,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明的传承者。巴州博物馆中的这些发现,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这片土地上曾经灿烂的古代文化,也让我们对人类的历史和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与敬畏。同时基于小河墓地的发现由此进行并开展的多学科研究,相关成果也为增强中国学者在国际欧亚考古研究领域的话语权、提升国际影响力创造了契机。


  文物和一个人的记忆,是历史与现实的一道无形门槛。跨过这道门槛走进文物内部,就是跨过了喧嚣与静谧、现实与神话之间的界限。很多时候,人就是凭借历史遗迹的储存记忆来了解和感知一个地方的人文背景、历史厚度和沧桑感觉。看着展柜中鹿羊纹木桶和拙朴而实惠的木碗,仿佛能嗅见汩汩水声和缕缕饭香,如今变成了文物的它们,被人精心摆放于玻璃罩内,却是新石器晚期远古人类曾经盛放过食物并使用过的生活器皿。而研究表明小河墓地人群是一个以欧罗巴人种古欧洲类型为主体、含有少量蒙古人种因素的相对独立人群。从墓地出土的文物研究推测:从小河墓地的牛头牛角等推测,研究人员得出黄牛可能随着早期人群由西向东迁徙最先到达新疆地区,然后继续由西北向中原一路传播,带动与促进了华夏农耕文明的进程。对小河墓地那些草编小篓中盛放的麦粒和粟粒进行古DNA分析,证明了新疆在欧亚大陆东西纬度农业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桥梁作用,小河地区是我国农作物黍由东向西传播,小麦从西往东传播的中心节点。吉林大学生命科学院崔银秋教授的研究成果表明:她大胆设想,小河人群的祖先最早从遥远的北边迁徙而来,到达塔里木盆地这个隔绝的地理环境中,因而小河早期纯ANE+AEA的成分得以保留,并独立发展起来。而这个研究与贝格曼的结论不谋而合,当年他和探险队踏遍小河流域五公里左右范围,均未找到小河人群的古聚落遗址,这块墓地是孤立的,有可能是被远古人专门运送到此处,用来保存尸体,以期尸首和灵魂永存于世。伫立其间,遥想黄沙漫漫,风沙肆虐的沙漠边,很难想象千年前的小河人是如何生活,并且创造了无与伦比、特色鲜明的青铜文明的。


  如果没有精美的木质文物这份心灵契约的独特视觉,相信关于历史文物的每一次想象,注定了还是会如同过去一样是苍白无力的,但从那些复原了的楼兰远古居民活色活香的生活图景开始,人们试图找寻曾经辉煌的楼兰文明,为何一夜之间销声匿迹背后的故事。在楼兰遗址中出土的彩绘长方形形棺木,盖板、两侧板及两端挡板,均绘有数条连接玉臂形成的菱格框架,盖板正中菱格框架内分别绘有对马对驼精美图案,其它菱格区绘有八朵八瓣栩栩如生莲花纹样,框架内填绘着两只大邑白虎和蕊草纹样,出土文物证实该墓葬为魏晋时产物,但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彩棺画面内容,则凸显出更多的中原文化气息,反映了当时内地汉族的社会习俗和葬礼制度已然传入遥远的新疆。彩绘的每一笔线条都流畅而细腻,仿佛是工匠在其上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与情感。图案充满了神秘的象征意义,或许是对逝者往生之路的美好祝愿,又或许是对生命轮回的深深思考。那些色彩和图案,不仅仅是装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


  楼兰故城遗址还出土了木简412件,内容大多是关于军队屯田戍边、公私文函、官史往来、农田开垦等。璨的明珠,掩埋于漫漫黄沙之下。而从这片神秘的土地中出土的木简文物,以其质朴的形态和深刻的文字,昭示了楼兰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同古老时光的信使,携带着珍贵的信息,向我们昭示着楼兰曾经的辉煌与沧桑。木简上的文字,或记录着贸易往来的账目,或书写着生活中的琐碎之事,又或是传达着宗教信仰的虔诚。它们犹如拼图的碎片,逐渐拼凑出楼兰社会的全貌,让我们得以窥见当时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对世界的认知。透过这些文字,我们能感受到楼兰文化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与周边文明的交流与融合中,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文化风貌。同时,木简文物也昭示了楼兰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楼兰地处东西交通的咽喉要道,是商贸活动的重要枢纽。木简中有关货物交换、商队行程的记载,清晰地展现了楼兰在促进东西方经济交流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来自中原的丝绸、茶叶,西域的香料、珠宝,都在这片土地上汇聚、流转。楼兰不仅是商品的中转站,更是文化交流的舞台,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共同编织出丝绸之路的绚丽华章。再者,从这些木简中,我们还能感受到楼兰人民的生活百态。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生息繁衍,有欢乐也有忧愁,有希望也有无奈。木简上简单的几笔,或许是一个家庭的柴米油盐,或许是一位商人的奔波艰辛,又或许是一位文人的诗意情怀。它们让那些远去的身影重新变得鲜活起来,让我们触摸到了历史的温度,体会到了古人的情感世界。楼兰故城遗址出土的木简文物,在昭示昔日辉煌的同时,也不禁让我们深思其衰落的命运。是环境的变迁、战争的蹂躏,还是其他未知的因素,导致了这座繁华的城市最终被黄沙所吞噬?这些木简仿佛在默默地诉说着历史的无常和人类文明的脆弱,警示着我们要珍惜当下,保护好我们所拥有的文化遗产,让文明得以延续和传承!汉文木简在楼兰故城遗址的出现,以无可辩驳的证据表明汉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有效治理,也体现了中原文化在西域的有效传播。而出土于若羌米兰古城的“木牍”,大多用胡杨木和红柳等制成,上为盖,下为函,中间用毛绳,分三道将信件捆在槽沟里,这分明就是一个活脱脱的的“唐代信封”。楼兰、米兰等地木牍的出土,不仅填补了历史文献关于军镇防御体系记载的空白,也为后人了解古代边塞生活和军事管理制度提供了第一手可信资料,实证了中央王朝对西域的有效管治。


  “木器,有着不同于铜器、铁器的独特体温。”新疆青年作家蔡淼说。小河墓地出土的胡杨林船形木棺,不仅仅是一件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人类文明发展长河中的璀璨明珠。而那些出土的木质乐器巧琢雕刻,制作考究,显现出应天时、地气、材美、工巧的生活技艺和智慧,昭示了地域特征和文化交流的痕迹与色彩。静谧展厅中陈列着一系列来自古代的珍贵文物,仿佛在默默诉说着往昔繁华与沧桑故事。图片说明和实物显示:花形木雕,出自汉代(公元前206-220年)若羌县楼兰遗址出土;单耳的木杯、木碗,单耳的木杯和木碗,虽造型简单,却有着一小嘴的贴心设计,方便人们饮用。木杯与木碗,更是日常生活的亲密伴侣。它们或粗糙或细腻的表面,见证了古人制作工艺的不断进步。或许最初只为解决基本的饮食需求,但随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在其形状、装饰上花费心思,使其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成为了一件能够传递情感和审美的艺术品。这些文物不仅仅是生活用品,更是古人智慧与技艺的结晶。长方形四足木盘端庄地陈列在展柜中,四平八稳的四足木盘子,其稳固的四足支撑着平整的盘面,仿佛承载着古人对稳定和平衡的追求。那四只精巧的木足,可能经过了匠人反复的琢磨与修整,以确保盘子能够稳固地放置于桌面,无论是盛放食物还是作为装饰,都尽显实用与美观的完美结合。三足的圆形木盘则带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三个支撑点形成的稳固结构,展现出别样的优雅,独特的三足设计使其更具艺术感,展示了古人对力学原理的精妙运用。圆形的设计,或许象征着古人对团圆、完整的向往,又或者仅仅是为了在有限的材料下创造出最大的容纳空间。而那流畅的弧线,仿佛是大自然的手笔,赋予了它一种浑然天成的美感。木质梳子虽然略显粗糙,但其宽齿却透露出实用的特质。梳子把上缠裹着的红丝线,仿佛是古人精心装饰的痕迹,让人不禁遐想当时人们对于美的追求。而那些木纺轮和纺杆(出土文物的工具类有纺轮、骨针和骨锥等纺织、缝纫用具),则如同历史的线索,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勤劳,它们宛如历史长河中的璀璨明珠,默默诉说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隐隐揭示着小河墓地古人的生活日常。从它们身上,似乎能够看到妇女勤劳的身影在忙碌地纺织,为生活增添温暖与色彩。尽管这些木制工具看似粗糙简陋,但却蕴含着巧妙的设计和精湛的制作技艺。纺轮的形状和重量经过精心考量,以达到最佳的旋转效果;纺杆的粗细和长度也恰到好处,便于操作和控制。她们用捻出的线为自己编织腰衣、毛织斗篷等服饰,还会用西茜草等植物给毛织服饰染色。这足以证明,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纺织工具,推动了纺织技术的进步。当这些历经沧桑的木制文物重现于世,我们仿佛能看到远古时期的妇女们席地而坐,手中熟练地转动着纺轮,纺杆在她们灵巧的指间穿梭,将一团团杂乱的麻线逐渐编织成一缕缕整齐的线团。想象那专注的神情、娴熟的动作,无不展现出她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在那个时代,纺织或许是家庭生活中一项重要的生产活动,人们依靠自己的双手,利用简单而实用的工具,创造出满足生活所需的各种布料。隐约可见为何小河墓地的古人,每位逝者,无论男女,都要头戴一顶手工编织的白色毛线帽缀有红色细绳(男性戴毡帽高而尖,女性戴毡帽圆而宽)。这不仅体现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特点,也反映了人们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努力改善生活品质的决心和能力。我们从那些粗细均匀、纹路精美的腰衣、毛线帽子等纺织物身上窥见,纺织作为一项古老的技艺,在不同地区和民族之间可能存在着相似之处,也可能有着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在现代社会,高速运转的机器和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已经让传统的手工纺织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然而,这些出土的木制纺轮和纺杆却提醒着我们,不要忘记那段质朴而温暖的历史,不要忽视先辈们传承下来的智慧和精神——它们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永远珍视和保护。


  作家迟子建说:“我们依赖着木器生长和休息,也依赖着它远行。人类伴随着木器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时代。树木与人一样代代相传,所以木器时代会永远持续下去……”。巴州木制文物的出土,标明了那个年代社会发展的物质文化水平。能工巧匠的巧手之下,原本冰凉细密的木头各具情态,渐渐呈现出沉郁端庄的气度。他们奇巧熟练地反复雕琢,用手中的温度给了每寸木头有了诗意的灵魂和不朽的价值。从这些木制品的造型和装饰中,可以窥见古人对美的独特理解和执着追求。那些简洁传神而富有韵味的线条,朴素大方却不失优雅的装饰,无不展现出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更重要的是,巴州出土的木制文物,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让人们能够跨越时空,触摸到古人的生活脉搏,感受他们的智慧和情感。我明白其实无论木碗、梳子、栅栏、立柱、木馆等等,均出自于巴州周边的一棵棵胡杨树自身。而树木浑身带着阳光的特质,却从来都把其沧桑与凄凉隐藏于内心深处,深藏不露。


  走出博物馆,阳光依旧灿烂,内心亲切而暖心,因这次与巴州博物馆历史文物的近距离接触内心更充实和厚重。我知道,这只是了解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历史文化的起步,未来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着我去揭开。






评分

6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4-11-11 18:41 | 只看该作者
欣赏老师美文,长知识,新疆巴州没有去过,看后就有去的冲动!
3#
发表于 2024-11-11 20:53 | 只看该作者
真佩服于老师观察如此细腻,拓展如此宽广。我等去博物馆,大部分时间,是走马观花了。
4#
发表于 2024-11-11 21:22 | 只看该作者
文珺 发表于 2024-11-11 20:53
真佩服于老师观察如此细腻,拓展如此宽广。我等去博物馆,大部分时间,是走马观花了。

于老师大约是做了笔记吧?要不拍了大量的图片?要不就是观察深入细腻记忆力酷比?反正是超棒了!

点评

呵呵,去过几次,前些天专门又去了,拍摄了照片,录制了视频,记了笔记……谢谢提读欣赏,问好!  发表于 2024-11-12 17:37
5#
发表于 2024-11-11 22:25 | 只看该作者
冰峰雪鹰 发表于 2024-11-11 21:22
于老师大约是做了笔记吧?要不拍了大量的图片?要不就是观察深入细腻记忆力酷比?反正是超棒了!

我就是录了像,也做不到这么细致
6#
发表于 2024-11-12 09:26 | 只看该作者
描述巴州博物馆中的木质文物,特别是小河墓地的发现,展现了巴州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文章强调了木质文物作为历史见证者和文明传承者的重要性,通过对木质文物及其背后故事的解读,深化了对古代文明、人类历史和文化的认识与敬畏。

问好~~~遥祝写作愉快!!!
7#
发表于 2024-11-12 11:03 | 只看该作者
老师的作品是大手笔,读来长知识,长见识。
8#
发表于 2024-11-12 13:06 | 只看该作者
文章描写细致,解读到位。知识性强,有可读性。学习了。
9#
发表于 2024-11-12 14:44 | 只看该作者
博物馆是历史文物文化传承的聚集地,从老师的文中我们看到了文化的熏陶!拜读欣赏佳作!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2 15:03 | 只看该作者
冰峰雪鹰 发表于 2024-11-11 21:22
于老师大约是做了笔记吧?要不拍了大量的图片?要不就是观察深入细腻记忆力酷比?反正是超棒了!

是的,前后去了三次(去年前年都去了),拍摄了大量照片,拍摄了视频(大多发在头条上了),前不久专门又去了一次,记了好多笔记……
   谢谢欣赏支持,问好!没有去过多次,真无法写……问好!
11#
发表于 2024-11-12 15: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高骏森 于 2024-11-14 10:45 编辑

去一座新的城市,要想快速真实地了解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就去这座城最有代表性的博物馆,里面的每一件文物都在给你讲述。

于老师真是有心人,这种细腻入微的知识,如果不是真热爱,是难以做到的。
向你致敬!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2 17:35 | 只看该作者
文珺 发表于 2024-11-11 20:53
真佩服于老师观察如此细腻,拓展如此宽广。我等去博物馆,大部分时间,是走马观花了。

诚挚感谢文珺版主的点评及厚爱。我去过多次了,前些天有意花了整整多半天时间去浏览其木质文物……展厅四个,其余的也是走马观花匆匆浏览了几眼而已!问好文珺!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2 17:43 | 只看该作者
文珺 发表于 2024-11-12 09:26
描述巴州博物馆中的木质文物,特别是小河墓地的发现,展现了巴州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多元一体的中华文 ...

再次感谢文珺版主简洁传神的点评及鉴赏,感谢一直以来的厚爱。如今退休了,有了大把时间干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祝福安好如意!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2 17:44 | 只看该作者
麦子熟了 发表于 2024-11-12 11:03
老师的作品是大手笔,读来长知识,长见识。

谢谢麦子熟了文友的提读欣赏及支持,多提宝贵意见啊……问好!
15#
 楼主| 发表于 2024-11-12 17:47 | 只看该作者
何叶叶 发表于 2024-11-12 13:06
文章描写细致,解读到位。知识性强,有可读性。学习了。

多谢叶叶版主的赏识及精彩点评,感谢厚爱及支持……主要是将新疆的历史文化、四季名胜等写一下,好出本散文集子。新疆文联今年拿出100多万奖励文学事业。评选出10本书,每本资助10万元……看来以后会越来越扶持力度大……也就是一个努力和奋斗的方向和梦想!不知道能不能成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5 08:56 , Processed in 0.170735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