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乱摊派:大宋就很普遍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4-12-17 1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夜晚。
白家二郎白崇武,已然从县里回来,他生得白白胖胖,正是古代标准的富贵相。
“向知县怎来了?”老白员外问。
白崇武低声说道:“还没来得及告诉父亲,就在前两天,州里下了公文,今年的和买钱、和籴钱都要涨。还有,勒令补齐往年逋赋。州里补不齐,州官要吃挂落;县里补不齐,县官也要吃挂落。那位县尊,已经愁坏了。”
老白员外听得一阵沉默,好久才吐出浊气:“这世道,唉……”
白崇武说道:“祖母寿宴,俺家请了许多头面人物,全县近半的乡绅都要来贺寿。向知县忽然至此,恐怕别有所图,无非借着这个机会,说服全县乡绅积极纳粮。”
“祝二是甚打算?”老白员外问。
白崇武说道:“祝二就是个官迷,知县说啥,他便干啥。”
祝二以前是反贼头子,被招安之后,担任西乡县主簿兼县尉。才几年时间,就彻底融入体制内,恨不得给知县老爷当狗。
他怕被读书人看不起,斥巨资请来老学究,给自己改名叫祝宗道。
还给自家编了个族谱,始祖能追及火神祝融,远祖是东晋护国上将军祝巡……
这厮全然忘了自己是苦出身,面对知县唯唯诺诺,面对乡民重拳出击,每年征税都异常积极。
老白员外说:“打点好祝二,莫要生出事端。白福德那五兄弟,今年让他们轮差,怎也能应付一阵。能躲得过就躲,躲不过再想些法子。”
“只能这般了。”白崇武说道。
北宋中后期,万户以上的县,才设置有县丞。到了徽宗朝,通常要两万户的县才有县丞。
而小县的主簿和县尉,往往由同一人兼任。
所以整个西乡县,县衙里只有两个官,一个是主官向知县,一个是佐官祝主簿。
忽然,白崇武说道:“向知县似有买地的打算。”
老白员外一听,竟然轻松许多:“看来刘家要倒霉了。”
白崇武道:“就怕县尊的胃口太大,一个刘家他吃不饱。”
“噎不死他!”老白员外冷笑。
宋代的地方官,允许在任职地置产。这导致许多地方官,眼见短期内升迁无望,直接就在辖区内疯狂买地。
而且还要买良田,地主如果不卖,那就把地主往死里逼!
今年朝廷突然要加税,正好给了向知县借口。
县城周边村落,刘家占了很多好田,且其靠山已经衰落,属于绝佳的待宰肥羊。
只要把刘员外逼得家破人亡,向知县一可趁机买田,二可弄来钱粮交差,简直一举两得。
而别的乡绅,也乐见其成:弄死一个刘家,可以把知县喂饱,自己还能少摊点税。
等次子离开书房,老白员外又把长子叫来,嘱咐道:“准备好钱财,今年借贷给村邻交税,明年或许能买不少地。”
白大郎先是一怔,随即又是一喜,高兴道:“俺晓得了。”
朝廷加税,天赐良机。
知县趁机吃大户,乡绅趁机吃小民。
老白员外还是有底线的,也不一味强逼。
让白福德五兄弟轮差,他们负责在村里催税,家中没钱的村民,只能向老白员外借贷。
五兄弟肯定征不齐税,破家逃亡是早晚的事。
被强征赋税的村民,也只会怨恨那五兄弟,而老白员外属于大善人。等来年还不起贷款,村民就得卖地抵偿。
老白员外低价买地,既兼并了土地,再稍微救济一下,还能得到好名声。
离开书房,白大郎脚步轻快,心情愉悦到极点。
他的亲妈难产而死,跟后妈关系一直不好。他读书也不行,只能兢兢业业做事,管理家产是他的乐趣所在。看着田产一点点增多,看着钱粮堆积如山,他睡着了都能笑醒。
今明两年,又可以兼并土地了,白崇文已经迫不及待。
……
大清早,朱铭打着哈欠起床。
洗漱完毕,来到院中练剑。
练了一阵,朱铭发现婆媳俩不在,问正在督促孩子晨读的老爸:“沈娘子呢?这么早就出门干活了?”
朱国祥说:“白老太君大寿,她们要去帮忙。”
又过了一会儿,村中两个男丁,跑来沈有容家搬桌凳。
却是寿宴分为三个档次:
第一档,客人都是有身份的,在白家大宅的院子里吃。
第二档,客人是白家宗亲,在村中的瓦房院子里吃。
第三档,客人是普通村民,在村中的打谷场吃。
沈娘子家的桌凳,就是被搬去打谷场,老白员外要大摆流水席,路过的乞丐都可蹭上一碗。
朱国祥说:“我昨晚问过沈娘子,礼金看着给就行。也不像影视剧里那样,还要当场大声报出礼单,送礼时登个记就搞定了。普通村民送礼,也全凭心意,不给礼钱都能到打谷场吃喝。”
“这白家对待村民,也算得上宽仁了。”朱铭评价道。
朱国祥道:“我打算送一百钱。不过有些寒酸,毕竟我们吃饭的地方,是在白家大宅的院子里。你有没有什么贺寿诗?”
“唐伯虎那首怎样?”朱铭问。
朱国祥问:“唐伯虎哪首啊?”
朱铭贱兮兮说:“这个婆娘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儿孙个个都是贼,偷得蟠桃献至亲。”
朱国祥立即想起来,这首诗他虽没背过,却在电视剧里见过,顿时哭笑不得:“白老太君都九十岁了,你就不怕她有心脏病,一口气儿没喘过来,寿宴当场变成丧席?”
朱铭笑道:“我问过了,白老太君硬朗得很,一直都没病没灾的。鉴于二郎神那事,我还专门打听了,宋代已有寿桃风俗,也有西王母蟠桃宴的传说。”
“没必要冒险,重新想一首祝寿诗。”朱国祥还是选择谨慎。
朱铭仔细想想:“就慈禧那首吧。”
“慈禧还写过诗?”朱国祥感觉有些意外。
朱铭说道:“其中一句,你肯定听过,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个好!”朱国祥当即拍板。
沈有容家里,只有练字用的草纸,但什么纸张无所谓,重要的是上面所写内容。
朱国祥当即去取水研墨,摊开一大张草纸,裁成A4纸大小使用。
儿子旁边念诗,老爸挥毫写下,朱国祥的毛笔字,可要比朱铭漂亮得多。
等到半上午,墨迹早干,朱国祥道:“拿钱出门!”
把孩子也带上,径直前往白家大宅,门口居然还排着几个送礼的。当然不是贵客本人,而是他们带来的随从。
轮到父子俩,朱铭把礼物放桌上:“礼钱足佰,寿诗一首。”
负责接收礼物的奴仆,把铁钱扔进框里,又小心拿起草纸,打算放在旁边压着,那里已经压了几首贺寿诗。
或许是因为草纸太过扯淡,奴仆在放下之前,忍不住看了两眼,居然赞道:“好诗!”
收礼的奴仆有两个,一个登记,一个接收。
负责登记之人,是白大郎的书童出身,目前协助白大郎打理产业。
负责接收之人,是白二郎的书童出身,目前在县里给白二郎做管家。
“两位里面请!”
白二郎的管家是个识货的,态度瞬间变得恭敬。
他将朱铭父子送进去之后,又唤来一个打杂的奴仆:“把这首诗,亲自交到二郎手中。”
里面的客人,已来了不少。
有来自各村的乡绅,有来自县城的富商,有老白员外提拔过的吏员,也有少数颇具名望的读书人。
院中还搭了个戏台,此时尚未上菜,贵客们吃着零食,正在一边聊天一边看戏。
知县名叫向弼,字纬天,跟白老太君一起坐主桌。
李含章和郑泓,当然也坐主桌。
得知李含章是州判之子,知县向弼非常热情,从头到尾都在主动交谈。
白家二郎白崇武,则四处游走招呼客人。这厮白白胖胖的,又笑容满面,还会说场面话,称得上是八面玲珑,跟谁都能聊得笑声连连。
刚聊完一桌,奴仆就递上草纸:“二郎君,秦管家让俺送来的。”
白崇武接过一看,只见草纸上写着——
“幸得相邀,赴老太君九十寿宴。余身无长物,惟献寿诗一首,以报主人家之青睐。”
“世间爹妈情最真,泪血溶入儿女身。殚竭心力终为子,可怜天下父母心。”
“朱国祥携子朱铭拜上。”
说实话,慈禧的这首诗,除了最后一句,可谓写得一塌糊涂。
抛开历代声律变化不讲,就算是放在清代,按当时的北京官话,此诗也是“失粘”的,即平仄格式大有问题。
白崇武虽没中过举人,但也正儿八经读过书。
看完前面三句,已是眉头紧皱,只觉得辣眼睛。直读到第四句,他突然就露出微笑。
没有第四句,叫做失粘,打油诗一首。
有了第四句,叫做拗绝,化腐朽为神奇。
在诗歌创作方面,平仄、对仗和押韵,都是可以突破规则的。唐人最不讲究,宋人比较讲究。明代诗人为了复古,曾有一段时间,故意去学唐人的不讲究。
拿着草纸前往主桌,白二郎双手捧上前:“祖母且看。”
白老太君也念过书,但学问不高,打油诗正合她的鉴赏水平。
老太太认真把诗看完,顿时笑得合不拢嘴,露出两排光溜溜的牙床:“写得好,写得真好,俺喜欢得很!”
0037【受教了】
“母亲何事欢喜?”老白员外忍不住问。
白老太君把草纸递过去:“外乡来的朱家父子,写诗给俺祝寿哩,写得真真是好!”
老白员外双手接过,看完之后,他也觉得好。
就算不好,老母亲喜欢,那也必须好!
草纸随即传到知县向弼手中,这厮面露微笑,笑里又带着几分不屑。今天是别人的寿宴,他虽然鄙夷此诗,却也不好当面贬低,只说:“第四句尚可。”
白崇彦、李含章、郑泓三人,也都陆陆续续看了。
他们觉得还行,特别是最末句,简直化腐朽为神奇。
这就说到一个现状了,精于诗词和不擅诗词的人,对平仄格式的要求并不严。偏偏是向知县这种进士出身,相对比较精于诗词的人,眼睛里揉不得沙子,总感觉这首诗不堪入目。
别拿李清照举例子,她说苏轼写词不协音律,纯粹是出于私怨,跟文学本身没有屁关系。
而且怨恨还不小,公公因政治斗争而死,丈夫被抓去牢里审问。父亲被流放广西,获准回乡后郁郁而终。李清照本人,被禁止住在开封,独自滚回老家隐居。且夫家和娘家,彻底撕破脸皮,老死不相往来。
甚至连李清照的婚姻,从一开始就属于政治产物。
一切的一切,只因她父亲是苏轼的学生,而她公公是苏轼的死敌。宋徽宗要调和新旧党争,蜀党最适合做润滑剂,就让两家人联姻,党争再起时瞬间悲剧。
“可怜天下父母心,写得多好啊,”白老太君询问向弼,“县尊可否让朱家父子,到主桌这边来坐?”
向弼虽不情愿,却也笑道:“客随主便。”
白家二郎亲自去请,很快寻到父子俩,满脸堆笑道:“两位请里边坐。”
“有劳了。”朱国祥抱拳说。
不但父子俩过去了,还把小孩儿也带上,这多少让白二郎有些无语。
来到主桌,朱国祥拱手道:“恭祝老太君大寿!”
白老太君高兴道:“不仅诗写得好,长得也一表人才,难怪女儿国主要招赘。”
女儿国主招赘?
知县向弼听得一头雾水,搞不明白哪里有个女儿国。
在场的知情者,全都在憋笑。
他们也不拆穿,反正老太君高兴就好,九十高龄放在古代,勉强也算个人瑞了,人瑞说什么都可以。
朱国祥解释说:“什么女儿国,皆为犬子戏言,老太君不要当真。”
朱铭呵呵笑道:“我乱讲的。”
或许是那首贺寿诗,写到了老太太心坎里,白老太君怎么看他们都顺眼,脸上的笑容就没收过:“便是乱讲,故事也编得精彩。小朱秀才可曾婚配?老婆子帮你物色一个好女子。”
“小子志在科举,待中举之后,再谈婚姻之事。”朱铭托词拒绝。
白老太君说:“考科举好,书中自有颜如玉。”
谈及科举,向知县终于有话题了:“既欲科举,所治何经?”
朱铭回答:“《易》。”
向弼再问:“师出何门?”
朱铭说道:“游学各地,四处旁听,并未拜师。”
向弼对《易经》研究不深,故意绕开此书:“大经要治好,小经也不可懈怠。吾且考你,有耻且格,作何义也?”
这是在考《论语》。
朱铭微笑回答:“格,至也。言躬行以率之,则民固有所观感而兴起矣,而其浅深厚薄之不一者,又有礼以一之,则民耻于不善,而又有以至于善也。”
向知县……沉默了。
不止是向弼,这整张桌子,但凡认真学过《论语》的人,全都一言不发的看着朱铭。
一瞬间,全场寂静。
还是李含章最先打破这种气氛,他站起身来,整理衣襟,端端正正作揖:“受教了!”
白崇彦也反应过来,跟着起身作揖:“受教了!”
“不敢当。”朱铭站起来回礼。
郑泓那小胖子一脸懵逼,他虽然学过《论语》,但向知县刚才提问,只截取了四个字,这货甚至还没想明白出处。
朱国祥都不用仔细观察,现场这么大反应,肯定是儿子又在装逼了。
向知县沉吟道:“格,至也……确属妙解,发人深省。”
在北宋末年,对“格”字的主流解释是“正”。有耻且格,就是纠正老百姓的思想道德观念,朝着善的方向引导。
而朱熹对此的解释,是让老百姓有是非心,自己主动追求并做到善——瞬间就把这句话,给提升了一个境界。
老白员外一直没说话,他的《论语》水平,只比郑泓好一丢丢,而且年纪大了记不住。此刻观察众人反应,哪里还搞不明白,当即赞道:“小郎君好学问!”
向知县还是有些不服气,一个没有名师教导的少年,居然可以说出如此妙论?
向弼仔细想想,再次发问:“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朱铭很快答道:“圣人未尝言易以骄人之志,亦未尝言难以阻人之进。”
向弼猛地拍手:“你是洛学弟子!”
洛学,就是程颢、程颐的学派。
朱铭说道:“久仰二程先生大名,可惜无缘一见。”
李含章突然说:“向知县,‘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此句,朱大郎解为‘公私’二字。俺也去洛阳求学过,洛学可没有这般解法。”
“公私,公私……”向弼仔细思考,忽地大笑起来,“哈哈哈,孺子可教也,可愿拜在俺门下读书?”
什么鬼?
整桌人全都听傻了,见过无耻的,就没见过这么无耻的。
人家朱大郎才学过人,每解《论语》,都能独树一帜、发人深省,你莫名其妙要收别人做学生。你教得了什么东西吗?纯粹就是想占人便宜!
但知县主动收徒,朱铭还真不知道怎么拒绝。
眼见朱铭为难,李含章出声道:“俺观朱大郎天资聪颖,正要引荐给俺爹!”
向弼闻言,尴尬一笑,他怎敢跟州判抢徒弟?
郑泓这胖子出来打圆场:“俺早就知道了,朱大郎学问好得很。他不但学问好,故事也讲得好,每次听完他讲故事,都勾得俺晚上睡不着觉。”
白家的私塾先生梁学究,就坐在主桌的隔壁。
这位老先生,平时眼花耳聋,学生打闹都不闻不问。此刻却忽然站起来,颤颤巍巍走近:“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此句,小郎君可有新解?”
“新不新,我不知道,我也没拜过师,”朱铭说道,“我觉得可以引《礼记》之言解释,大学之道,在自昭明德,而施于天下国家,其有不顺者寡矣。”
主桌这边,再次一片死寂。
便是向知县都不淡定了,坐那儿傻乎乎的看着朱铭。
《大学》在北宋末年,还没有单独成书,只是《礼记》的一部分,但已经受到很多大儒的推崇。
在座之人,仿佛遇到鬼了,他们做梦都想不到,这句《孟子》能引用《礼记》第四十二篇来解释。
如果科举时考这句,以朱铭给出的答案,只要文章不写得太烂,肯定能把阅卷官都给震住!
梁学究张张嘴,欲言又止,仔细想了想,拱手道:“受教了!”
老白员外忍不住想翻白眼,心里已经开始骂娘:俺给你工资,让你在俺家教书,合着你平时装聋作哑,你他娘的能够听见啊。
向知县就算再无耻,好歹也是进士出身,他这次是真服了,感慨道:“小郎君真乃百年不遇之经学奇才,未拜名师也能有这般学问!”
不服不行。
如果说,之前那些答案,还可能是少年人思维活跃。那最后用《礼记》来阐述《孟子》,就绝对不是侥幸,而是朱铭把《礼记》、《孟子》给读透了。
更何况,朱铭说自己本经为《易》,那么《礼记》只是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都能读透,主修课程还了得?
朱国祥一直在察言观色,此刻感觉有些不妙,儿子装逼好像装过头了。
说说李清照的《词论》
看到之前的书评区,有说李清照怼苏轼的,老王孤陋寡闻,还以为《词论》是一本书。
在网上也找不到下载的,网上书店里也没有相关书籍。直到前一章再看章节说,才知道自己想当然了,刚搜索到《词论》全文,原来只是一篇小作文,李清照把北宋知名词人给怼了一个遍。
老王梳理李清照的生平,《词论》应该是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
当时,公公被蔡京斗死刚两年,父亲郁郁而终不足一年。李清照跟丈夫闹翻也是两年,她还被驱逐出开封,只能独自在老家隐居。
一个人在乡下,冷冷清清,满腹怨气。而且,李清照还年轻得很,当时才25岁,无聊透顶之下,就把自己一腔怨怼,全部融入《词论》当中。
于是,李怼怼就诞生了。
上一章关于李清照的论述,纯属私货,问题很大。但懒得改了,一旦修改,会让一堆章节说消失。
另外,还有说上一章看不明白的,我下一章再补补吧。
0038【贯通三经与图穷匕见】
梁学究曾经中过举人,而且连续中了两次。
进士虽没考上,却在考试期间,摆摊卖货小赚了一笔。
宋代全国会考,士子进京第一件事,不是去衙门领准考证,也不是参加各种文会。而是找个地方摆摊,几千考生一起卖货,场面蔚为壮观,堪称开封和杭州的春日奇景。
也不知道为啥,起点那么多宋代科举文,居然没有主角在开封摆过摊。
梁学究两次进士落榜,后来更是举人都考不上,非常顺滑的改行做生意去了。
恰好赶上汉中商业凋敝,折腾几回,血本无归。
如今一把年纪,还得受聘到山里教书。
每每思之,梁学究都潸然泪下,渐渐开始划水,自己讲自己的,学童闹学童的。
“老朽年轻时,也是治《周易》。”
就在众人回味新解时,梁学究又开始说话:“囫囵读过许多易经注解,直至十年前,才购得一本《程氏易传》。通读此书,茅塞顿开,可惜当时已过天命之年。若早二十年得此书,老朽怕也能考中进士。”
向知县说道:“伊川先生(程颐)确精于易也。”
梁学究继续说道:“卦三十五,象曰: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伊川先生注解此句,便是明明德于天下,昭明德于外也。当时读到这里,老朽惊为天人,《易经》竟与《礼记》对上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竟是在阐述晋卦。”
程颐的《易传》,是十四年前写完的,最初只小范围传抄,后来又在关中刊印发行,如今很多士子都还没接触到。
在场的向知县等人,本经并不是《易经》,就更不可能去看这本新书。
听得梁学究如此说,众人都若有所悟。
梁学究又说道:“今日听小郎君解《孟子》,忽有十年前看《程氏易传》之感。仅就此句而言,《易经》、《礼记》、《孟子》全是相通的。”
此言一出,众人惊诧,再次看向朱铭。
他们终于反应过来,朱铭在用《晋卦》的象辞,阐述《大学》的含义,再去解释《孟子》的内容。
这可不是简单的学过三经,必须得把《易经》、《礼记》、《孟子》读透,才能把三部经书串起来互相印证。
小小年纪,竟已贯通三经!
朱铭哪里敢承认,连忙说:“我不过是突发奇想而已,并没把几部经典给读通。”
白崇彦此刻佩服之至,说道:“大郎不必过谦,达者为师,今日受教,俺获益良多。”
“然也!”李含章附和道。
郑泓瞪大眼睛看着朱铭,他学问不好,也听不太懂,但已经弄明白了,这个爱讲故事的少年特别牛逼。
向知县则是双眼发亮,脑子里猛地冒出个想法。
他可以向朝廷奏报,说自己发现了祥瑞。十多岁的少年,就可贯通三经,这不是祥瑞又是什么?
自己的辖区出现神童,说明自己教化搞得好啊!
当然,一个知县的奏疏,先得递到中书省去。能不能到皇帝手里,就需要碰运气了,因为各地祥瑞实在太多,官员们对此早已麻木。
宋徽宗登基之初,就专门修了个园子,用于收置天下祥瑞之物。
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分门别类,应有尽有,园子里都快装不下了。
一个神童,没啥稀奇,多半要被无视。
“老爷,该上菜了!”管家跑过来说。
老白员外让戏班子停下,被奴仆搀扶起来,趁着上菜的时候说:“今日老母亲九十大寿,感谢诸位显贵乡贤,于百忙之中抽身赴宴,俺代老母亲谢过诸位盛情……向知县以父母之尊莅临,更是令寒舍蓬荜生辉,有请向知县不吝训示。”
向弼当即站起,先是一番道贺,吟诵自己写的贺寿诗,随即话锋一转:“圣君临朝,海内富庶,百姓安乐,此千古未有之盛世也。然则,西有蛮夷宵小,日夜觊觎我大宋疆土。朝廷欲在秦凤路编练弓箭手,我利州路近在咫尺,自是责无旁贷。今年的和卖钱、和籴钱,是要涨上一涨的。过去十年逋赋,无论大户还是小民,也都要追缴补齐……”
话音刚落,全场哗然。
有人已经提前收到消息,更多人却才刚刚知晓。
“放眼西乡县,在座各位都是头面人物,”向弼图穷匕见道,“借着老夫人大寿,俺便掏心窝子,说上这么许多,诸君也该准备准备了。白员外以为然否?”
老白员外很想骂娘,他早已猜到向弼的来意,却万万没有料到,向知县居然说得如此直白。
而且,还在开席之前,就逼着他表态!
老白员外硬着头皮说:“去年干旱,俺家收成不好,又要救济乡邻,钱粮却没剩下几个。朝廷既有差遣,俺自当穷力响应,尽量……让官府满意。”
如此模棱两可的说辞,向知县当然不满意,直接问道:“三十匹绢、五百石米、七十万钱,可还拿得出?”
此言一出,全场死寂。
这回是真的死寂,没有一个人说话,只剩仆人端菜走路的声音。
向知县狮子大开口,让老白员外给的财货,大概在一千贯左右,而白家的浮产总共才五千多贯。
老白员外把双手放在桌下,此刻紧紧握住拳头,要不是母亲九十大寿,他估计能当场翻脸骂人。
缓了好久,他终于压下怒火,用讨饶的语气说:“县尊容秉,乡下土地贫瘠,茶园也要交重税,家中实在不剩几个。更何况,便是满额缴纳和买钱、和籴钱,也远远达不到一千贯啊。”
向弼提醒道:“尚有逋赋,西乡百姓,逋欠十年赋税,这次也是要一并清缴的。”
那些拖欠的税收,很多来自于逃户。
人虽逃进深山,户籍却没消除,一直在那儿摆着。州里也知道啥情况,大家一起糊弄呗,偶尔为了充政绩,也会加征苛捐杂税来补上。
如今,却成了向知县催税的借口。
而且州里下达公文,只让补齐前三年的赋税,向知县竟要补上前十年的税。
老白员外的打算,是让白福德五兄弟应差。
这位向知县的说法,却是直接让在座的地主们应差!
知县胆敢如此强硬,无非收了条好狗——那位反贼出身的祝主簿。
在座的所有乡绅,此刻都看着老白员外。
老白员外头皮发麻,口干舌燥道:“俺家只能拿出二十匹绢、三百石米、三十万钱。”
“好,勉强够了!”向弼当即敲定数额。
老白员外感觉全身无力,他攒钱多不容易啊,今天被逼得大出血了。
向知县又望向其余乡绅,微笑道:“诸位呢?”
乡绅们已经后悔,今天就不该来参加寿宴。
老白员外刚才被逼着应税,已经定下一个标准,谁要是敢拒绝,肯定被向知县给记住。
穷困偏僻的西乡县,连进士都没出几个,又哪里来的强硬靠山?当即估摸着自家情况,乡绅们一个个被迫应税。
向知县终于露出微笑,少不得一番嘉奖勉励。
州里下达的任务,他只需完成90%,剩下的税款可自由支配。自己拿大头,祝主簿分一些,其余扔给县衙吏员,大家都能吃得脑满肠肥。
宋代地方官,就是如此吊,比明代的同行威风得多。
当然,也要看地方,如果换成江南,这么做纯属找死,也就欺负欺负穷乡僻壤。
朱铭全程目睹精彩画面,悄悄的朝老爸挤眉弄眼。
朱院长终于见识到啥叫封建社会,做地主只能被官府欺压,还得当官才有发展前途啊。
今天被向知县强行摊派的,只是两种苛捐杂税,以及往年拖欠的田赋。至于今年的田赋,都还没有开征呢,而且还有其他苛捐杂税。
这种强行摊派,其实属于应差,完全符合朝廷规定。
被知县割肉的地主们,可找乡间小民吸血,多少能够捞回来一些。
一场寿宴,被搞得丧气无比。
……
当夜。
向知县主动找到老白员外,亲热拉手说:“白翁受累了。”
“不敢。”老白员外没啥好脸色。
向知县满脸堆笑:“白翁原谅则个,俺也是没得办法,只能借老夫人寿宴做道场。白翁摊派的钱粮,上交之时可以减半。”
“多谢县尊告饶。”老白员外心情稍微好些,但心里还是积攒了怨恨。
这位向知县,还算知道留手。
老白员外做了二十年主簿,提拔过许多吏员,这才是他的根基所在,向弼必须给几分面子。
今天在座的乡绅,估计还有几个,摊派时也能获得减半。
亲自把向弼礼送出屋,老白员外叫来长子:“放贷之时,利息降一分。再寻几个可靠奴仆,每日在各处山头放哨,发现异常立即回来报信!”
“父亲觉得会起民乱?”白大郎还真不傻。
老白员外说:“这次被摊派许多,接下来还要交夏粮。有些大户吃了亏,必让小民找补,指不定就得起乱子。只要不来抢掠俺家,闹得越大越好,能杀了那姓向的才解气!俺活了七十几岁,第二回见到这般不要脸的狗东西!”
上一回还是十年前,蔡京清丈全国土地,西乡知县趁机瞎搞。最后搞出民乱,祝主簿就是那时造反的,钻山沟折腾几年才受招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群:4042767|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4-3 13:11 , Processed in 0.27193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