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95|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code 与 culture code 及其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23 01: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草央 于 2025-1-23 12:11 编辑

code 与 culture code 及其他

—— 草央


  我不太懂西洋文字,然而迫不得已,今天要讨论它,而且我还无法用其他符号或合适的文字来替代。曾经,叶嘉莹教授也是如此窘境。

  code 与 culture code:查百度说,前者代码,后者指的是文化和旅游二维码信息编码和交换规范,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均为计算机领域用语。但这些和我今天要说的无关。

一、culture code:

  我很佩服嘉莹教授把“code 与 culture code”的概念引入到诗词之中,她给我们解答了很多难以解释的问题。

  先看看草央小诗一首:

素腕接琼花,新烹陆羽茶。
央央酬玉宇,杜口入毗邪。

——《次韵楚楚五绝二题之十一》

  拙品贴出,就有朋友读后叫好,然而立马私信我表示“毗邪”用词不当:

  1.它是佛教语,指古印度城名。梵语的译音《维摩经》说, 维摩诘居士住毗耶城(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南部)。释迦牟尼于该地说法时,维摩诘称病不去。释迦派文殊师利前往问疾。文殊师利问维摩诘:"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 维摩诘默然不对。文殊师利 叹曰:"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古代诗文中,多以此佛教传说故事为杜口不言而深得妙谛的典故。
  2. 指维摩诘菩萨。诗文中常用以比喻精通佛法、善说佛理之人。
  楼主你的引用是做为地名,要进入印度古城吗?

  我很感激他给我留颜面,不在版面公开发难,私下指出我的谬误。但我该如何作答,我的创作初衷是什么?

  我笑答:是穿越印度呢。
  可是佛国印度距我数千里之遥,就是去取经,奈无李世民委派,亦无悟空保驾,若不被妖精吃了,也恐怕要绑了做牛魔王的小三了,显然行是不通的。
  正茫茫然不知如何解释时,嘉莹教授如此这般耳语一番,草央茅塞顿开。

  嘉莹教授咋说的呢?
  她说:“毗邪”它不是“code”,而是“ culture code”。

  什么是code?什么又是 culture code?这两个西洋词(组)第一次用于诗词赏析中是叶嘉莹教授,而且好像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嘉莹教授在《小词大雅:叶嘉莹说词的修养与境界》一文中说:“当一个语言的符号在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之中有了悠久的历史,被很多人使用过的时候,这个符号里边就携带了大量的信息,这样的符号,我们说它是一个culture code——文化的符码。”

  嘉莹教授进而细说:现在我们要讲到“懒起画蛾眉”,它里边的“蛾眉”,我们就要讲到英文的另外一个字,我们的语言,“蛾眉”,这是一个符号,这是语言的符码( code),什么时候这个符码就成了一个文化的符码(culture code)呢?我们随便用一个字,它没有成为符码,成为符码是说这个语词曾经在历史上被很多人都用过,它就在我们文化里边变成一个语码了。

  貌似有些抽象难懂,不过不要紧,嘉莹教授还有实例:

  屈原的《离骚》就说,“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他说那些女孩子都嫉妒我有美丽的“蛾眉”,可是屈原不是女子,屈原也没有“画蛾眉”,所以他这样说,这个“蛾眉”,女子的美丽的“蛾眉”,在男子说“蛾眉”的时候,就代表的是什么?就是屈原说他自己有美好的才能。好,如果女子说到“蛾眉”,在男子是代表美好的才能,那么女子的画眉毛呢?就是男子在追求美好的才能。

  现在,我有些明白了,当一个词脱离了原来字面的意思进一步拓宽以后,它就是一个“culture code”了,我于是给朋友答曰:“入”还是哪个”进入”,“毗邪”已不是原来的“毗邪”,它已经成为了那个佛典里的那个情境和悟态了。

  这样说不足以取信于人,因为成为“culture code”,他要有一个前提,就是“被很多人使用过的时候",这点“毗邪”是不是达标呢,这倒不难,草央熟悉的就有那么一些:

    “结社高风思惠远,忘言真理寄毗邪。”(北宋·宋祁《游白兆山寺》)

    “今君无我亦无人,谁识毗邪妙悟身。”(北宋末·周紫芝《题善应师毋我庵》)

    “散花唤起毗邪梦,从此无心号谪仙。”(元初·耶律铸《西园春兴因赠雪庭上人兼简张公讲师》 )

    “钵饭熏毗邪,同食故不儩。”(清·严永华《杂兴 其七》)

    …… ……


  如此种种,其所指已经远远超出“印度地名”之范畴了,可见它是“culture code”无疑。


二、code

  在讲code之前,我们欣赏一首诗:

  一袭长裙淑女装,听蝉煮茗弃闲忙。
  偶来急雨风吹柳,相对浮云露湿香。
  树绿花红应惜重,山青草碧易添凉。
  檐蛛偷下观空色,溪水更回失路长。
—— 喻芷楚:《季夏观雨》


  诗写的很美,草央专门为此写了一篇赏析随笔《【季夏观雨】赏析》,这里不多讨论,但是要说的一个争议问题:网名“高老庄主”的朋友质疑:“失路长?恕咱水平低,……总有莫名其妙的感觉,如古人的类似诗句,请引用一下”

  古韵清风是一个诗词为主的版块,来这里活动的朋友水平参差不齐,而欣赏阅读上的表现上分两类,一类是对作品欣赏上,无论懂与不懂,跟帖都是佳句好评,(有时候草央好想问问:朋友,楼主到底写了些什么呀,草央真的没看懂呢?)二是少数朋友是带着问题读,敢于提出自己见解,我很敬佩后者。

  高老庄主提出的问题很正常,正常到近乎肤浅。何出此言?首先,我们欣赏一个作品,先是从单个“word”来解释,一个(含)以上的就从“code”来理解,进而品味是否更含有“culture code”的深意。

  对“失路”是否生造的疑问,我在《【季夏观雨】赏析》帖的前前后后做了详细阐述,而造成疑问的因数除读者的主原因外,还有一个客观原因,那就是“失路”仅仅停留在“code”层面,而且使用者不够广泛,古诗词阅读量稍差的朋友难以明白其出处和用法,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从“word”层面逐个理解,这是基本功。

三 word + word = code ?

  NO!
  我们看看这样一个作品:

魂轻病榻怯缠绵,极乐瑶池教母仙。
雪海云荷追晓暮,风花峡月扯姻缘。
人间麝梦还珠泪,帕上琼枝借玉弦。
晚恨红尘情孰种?丝帘秉烛烙安然。
——高老庄主:《七律:言情教母(和英版韵再吊琼瑶)》

  这个作品我也曾逐句赏析,这里不多费笔墨,记得当时我对“云荷”就持有疑问,虽然楼主做了解释,说是“云朵像荷花一样”,但,这也未免太过牵强了呗。

  顾随先生说“作品不能无‘意’,然在诗文中,文第一,意第二。诗是要人能欣赏其文,不是要人了解其意。语言文字到说明已落下乘,说明不如表现。”

  我以为顾随先生的金句应该是诗家词人首先、也是必须达到的起码标准。

四、code 与 culture code 的距离

  code 与 culture code 的距离是个体和群体的距离。

  鲁迅先生的名言“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就是一个道理,问题是很多人走。
  
  记得法国作家克洛泰尔·拉帕耶(Clotaire Rapaille)写过一本书,翻译过来叫做《文化密码》 (The Culture Code),他说“文化密码” “这个‘东西’可以是一个物体比如汽车或者化妆品,一个品牌比如可口可乐,一件事情比如工作,一个概念比如美,或者一个行动比如选举。决定人们最终看法和选择的,往往是他们自己也无法解释的潜意识,而潜意识又深受文化的影响。”

  可是,拉帕耶是商人,不是文化人。

  商人不可怕,就怕商人有文化。当拉帕耶知道“culture code”的重要性后,就抛开了其自然形成的规律,人为地、强制地制造“culture code”,他的秘诀,就是他找到一个方法去发现一件事情后面的“文化密码”,然后用手段利用它达到商业的目的,比如说广告手段。

  或曰,我有钱,我任性,我就要像拉帕耶那样在华尔街的广告牌上滚动播放“云荷”,不一样就成为“culture code”了吗?

  当然可以,做法确实可以让人洗脑,可是拉帕耶只一个,然而而我们在文化领域里不需要去刻意,也不需要水军。

  顺其自然,比如我们现在的口头禅“卷”,动词的通常解释是“用连续滚动的办法收缩幅度”,可是,现在流行的“内卷、外卷”已经完全超出了原有范畴,这个流行,是自发的,主动的,这就是个体与群体的差距。在我们诗词里也是如此,比如嘉莹教授反复举例的“蛾眉”。


  顺便说一句,一个人脑子里的codeculture code的多少是积累的,熟读唐诗三百首诚不欺我。

2025年1月24日








评分

8

查看全部评分

2#
发表于 2025-1-23 07: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碎红如绣 于 2025-1-23 07:46 编辑

央央真的是认真。
表扬一下。

另外,从探讨古诗句的角度出发,有疑惑有解答,这个属于良性互动。是好的环境。
我个人觉得,诗句之遣词,一个是有渊源可追溯。比如央央文中所提到的这种。一个是虽无根源,但是一看就懂,现代语境下的许多流通用词即属于此例,毕竟是古时候还没用的东西。

唯独不可乱造,感觉“自己明白别人便明白”。这是大忌。

我个人的习诗习惯,还是尽量贴合古法,因为觉得意境更美些。也十分欣赏能将点滴融入其中的符合现下生活习惯环境的诗词。

另外,央,作业我昨晚现写现交了哈。一直在审核

点评

唯独不可乱造,感觉“自己明白别人便明白”。这是大忌。 +1  发表于 2025-1-23 23:47
附议,举双手双脚  发表于 2025-1-23 10:09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3#
发表于 2025-1-23 07:39 | 只看该作者
从专业理论论述code 与 culture code 的关系。从浅白的古典诗词上去理解去解释,文有文道,诗词有诗词的专业用词。是经过千百年传承的硬性诗词知识。有些诗友不理解,因为他们还没学到这方面的知识。我记得毛毛细雨版主曾在回复一个诗友的帖说,我们都是在学习的路途中,。所以清晨读到草央君的文化代码思索良多。在诗词道路上没有正确只有疑问与解答学习。也愿在学习的道路上少点攻击多点探讨。

点评

我们都是在学习的路途中, +1  发表于 2025-1-23 23:50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4#
发表于 2025-1-23 10: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孙姜 于 2025-1-23 10:18 编辑

央央好文。红女子前面说得详细,我不赘言。但是,注意,我要说但是了——但是我要感慨。

第一,我们欣赏古诗词赏的是什么?当然是那种不可言说的意境啊,非诗词不能营造出来的意境。所以,央央说““毗邪”已不是原来的“毗邪”,它已经成为了那个佛典里的那个情境和悟态了。”然也然也。

第二,我们写诗填词,最忌讳的是什么?造词啊。造词,是当我们未能“熟读唐诗三百首”时,很容易犯的错误。王国维说的隔,这是其中一个表现吧。

第三,喜欢这样的表达。多好!为央央版版,我想把手拍肿(我未读熟三百首的后果,就是只配用白话表达)

点评

我们欣赏古诗词赏的是什么?当然是那种不可言说的意境啊,非诗词不能营造出来的意境。 +1  发表于 2025-1-23 23:53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
发表于 2025-1-23 13: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毛毛细雨 于 2025-1-23 13:08 编辑

央版的话很中肯,很有见地,央版是理论知识准确丰富且应用能力很强的人。我也是反对写诗时还要给字句作注释的,诗歌要有含蓄委婉的特点,但不是故作高深,晦涩到让人读不懂。能用流畅自然的语言写出韵味深长的诗词就很好,大家耳熟能详的诗词不就是这样吗?如果不知道朝哪个方向去写,这就是方向,经过千百年历史和读者反复检验的诗词,不会是不好的吧。

点评

我也是反对写诗时还要给字句作注释的,诗歌要有含蓄委婉的特点,但不是故作高深,晦涩到让人读不懂。 +1  发表于 2025-1-23 23:56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6#
发表于 2025-1-23 14:45 | 只看该作者
真的长知识了。
央央斑斑太厉害了!赞赞赞!
7#
发表于 2025-1-23 18:19 | 只看该作者
好一篇诗论,内涵丰富,厚重耐品;细细读来,受益匪浅啊!
8#
发表于 2025-1-23 20:03 | 只看该作者
毛毛细雨 发表于 2025-1-23 13:02
央版的话很中肯,很有见地,央版是理论知识准确丰富且应用能力很强的人。我也是反对写诗时还要给字句作注释 ...

极是!极是!:victory:极是!:victory:
9#
 楼主| 发表于 2025-1-23 23:47 | 只看该作者
碎红如绣 发表于 2025-1-23 07:32
央央真的是认真。
表扬一下。

过小年,得表扬,高兴了一整天!
10#
 楼主| 发表于 2025-1-23 23:52 | 只看该作者
喻芷楚 发表于 2025-1-23 07:39
从专业理论论述code 与 culture code 的关系。从浅白的古典诗词上去理解去解释,文有文道,诗词有诗词的专 ...

谢谢楚楚鼓励,这帖只是个见随笔,还不成熟,愿意和大家一起交流。
11#
 楼主| 发表于 2025-1-23 23:55 | 只看该作者
孙姜 发表于 2025-1-23 10:14
央央好文。红女子前面说得详细,我不赘言。但是,注意,我要说但是了——但是我要感慨。

第一,我们欣赏 ...

第一、第二皆好,第三不好,手拍肿草央心疼!
12#
 楼主| 发表于 2025-1-24 00:03 | 只看该作者
毛毛细雨 发表于 2025-1-23 13:02
央版的话很中肯,很有见地,央版是理论知识准确丰富且应用能力很强的人。我也是反对写诗时还要给字句作注释 ...

“老板(版)”夸奖,受宠若惊,草央学习诗词是在老师您还有版里所有的朋友们的指导下一路走来的,习作到今天也不过百来首(篇),您的高誉会让草央跌得很惨的,我还是喜欢老师您像从前那样,指点、批评,这样才有助于进步!谢谢老师!
13#
 楼主| 发表于 2025-1-24 00:04 | 只看该作者
千幻烟 发表于 2025-1-23 14:45
真的长知识了。
央央斑斑太厉害了!赞赞赞!

谢谢烟烟夸奖和支持鼓励,
14#
 楼主| 发表于 2025-1-24 00:06 | 只看该作者
言泊远 发表于 2025-1-23 18:19
好一篇诗论,内涵丰富,厚重耐品;细细读来,受益匪浅啊!

谢谢言老赏读,草央不敢“诗论”,愿意与老师们交流,还请您多指导!
15#
 楼主| 发表于 2025-1-24 00:07 | 只看该作者
yangguanhongliu 发表于 2025-1-23 20:03
极是!极是!极是!

谢谢老师赏读,还请老师多批评指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4 05:45 , Processed in 0.345419 second(s), 2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