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5|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骑兵短板:斥候不明追靠猜!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5-1-25 1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赵瀚返回吉安之时,北直隶那边的战况有些胶着。

  杨嗣昌被调离北京,前往湖北征讨流贼,这对北边战事似乎没啥影响。

  什么杨嗣昌、高起潜合谋陷害卢象升,故事内容编得很像演义小说。就算真要陷害,也不会如此低级,否则杨嗣昌哪能一直受到皇帝信任?

  真实的情况是,卢象升主动建议分兵,并写信与杨嗣昌商量,杨嗣昌同意了分兵计划。

  这可以通过两人的奏章查证,卢象升是根据战局而选择分兵,他奏章里的原话可概括为:各路军队聚集,看似合兵,实为臃肿,浪费兵力;分兵守御各城,就形成一个个孤军。合兵囤积、分兵守城,都是兵家大忌,应该视满清动向而分合。

  清军分兵了,于是卢象升也分兵,否则就是任由满清劫掠地方。

  杨嗣昌非常配合,让卢象升统率宣大之兵,兵力为31500人。怕卢象升出现闪失,又调蓟镇兵过去,于是卢象升手中兵力达到四万,超过高起潜的三万九千人。

  这个时空,杨嗣昌被调走,卢象升主导战争。

  开局一模一样,没有丝毫变化。兵分两路,卢象升手里有宣大、山西、蓟镇、保定兵四万,高起潜掌控兵力三万九千。

  接下来的变局,还是一模一样。

  宣大总督陈新甲,被调来北直隶驻守皇陵,卢象升划拨了部分军队给他。

  同时,一些关键城市和据点,必须派兵驻防,任务交给蓟镇、保定和部分山西兵。

  情况就变成了,卢象升率16000人,追击阻截一路清军。陈新甲率4500人,驻守皇陵。高起潜率39000人,追击阻截另一路清军。剩下的部队,全部用于防守战略要点。

  让我们来看看,战局是怎么戏剧性变化的。

  昌平,皇陵。

  “总制,冀北道塘报!”

  “拿来!”

  陈新甲一手夺过军报,是冀北道朱家仕送来的。

  监生吴以敬,上报山阴知县,说发现清军过了龙泉关,消息层层传递送到陈新甲手中。

  在此之前,陈新甲还接到军报,说清军抵达获鹿,要通过井陉走固关进山西。

  两份军报,都指明清军要去山西。

  只不过,一个走龙泉关,一个走固关,完全相反的两条路线啊。

  陈新甲仔细思考之后,提笔给兵部写塘报,大致内容为:前日获塘报,有鞑奴在真定,前哨已至获鹿、井陉,将奔固关出山西。今获冀北道塘报,奴夷已过龙泉关,恰与之前塘报内容相符。

  两份完全相反的塘报,在陈新甲手中,居然完美契合了,而且还敢发给兵部。

  历史上,正是陈新甲的这个军情,导致卢象升孤军奋战而死。

  其中也有杨嗣昌的锅,因为杨嗣昌接到情报之后,立即把陈新甲等人调回山西。

  接着,杨嗣昌又给卢象升写信,说清兵已过龙泉关。卢象升以为满清分兵,劫掠山西去了,立即把王朴等将的精锐调去追击,结果自己只剩几千孤军被围歼。

  陈新甲跟熊文灿一样,都是杨嗣昌举荐提拔的。

  杨嗣昌、陈新甲两人,究竟是不熟悉地理,导致错误判断。还是故意而为之,想要害死卢象升?

  都有可能,说不清楚,后人只能猜测。

  而今因为赵瀚崛起,杨嗣昌被调去湖北,不在北京瞎指挥。

  兵部侍郎有一大堆,都被派去地方做督抚了,只剩左侍郎谢文锦、右侍郎孙必显。

  这两人,都是东林党出身,都是杨嗣昌提拔的。

  而杨嗣昌跟东林党属于死对头,这两人能被提拔,估计是背叛了东林党。

  接到军报之后,谢文锦立即说道:“如此重要军情,快快上报陛下议事!”

  孙必显则眉头紧皱,他做过山西按察司经历,而且他本身又是陕西人。他懂得一些军事常识,也懂得一些山西地理,陈新甲发来的这份军情,怎么看都觉得有问题啊。

  鞑子这次入关,就那么几万人。之前已经分兵,现在哪还能兵分两路,从两个相反的路线去山西?

  “咳咳咳咳!”

  孙必显已经病入膏肓,历史上,他再过半个月就要病死。

  若非杨嗣昌离京,兵部急需知兵之人,孙必显肯定躺在家里。

  “不对……咳咳咳,肯定不对。”孙必显胸闷气短道。

  两人结伴前去找崇祯,孙必显走不动路,只能由太监背着去乾清宫。

  见孙必显身体虚弱,崇祯吩咐太监:“搬两把椅子来。”

  不待孙必显坐下,崇祯就焦急问道:“可是有什么重要军情?”

  谢文锦立即拿出陈新甲写给兵部的塘报:“陛下,西路鞑奴,已过龙泉关进山西。”

  “龙泉关守将是谁?之前毫无征兆,竟突然被奴军攻破!”崇祯愤怒道。

  “陛下……咳咳咳!”

  孙必显连声咳嗽:“军情不对,龙泉关与固关,一南一北,鞑奴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反向。”

  “取地图来!”

  崇祯让太监取来地图,找到两个关口之后,点头说:“确实距离很远。”

  孙必显让太监挪椅子,扶着他坐近了,指着两关中间以东的地方,说说:“前些时候,鞑奴还在此地。两道关口,进兵方向南辕北辙,此事显得颇为蹊跷。”

  谢文锦说道:“根据陈新甲发来的塘报,鞑子很可能派少数兵力,前去攻打固关。此调虎离山之计也,诱使官兵去南边追击。而鞑奴主力,则暗中向北,出其不意攻打龙泉关!此天赐良机也,这股鞑奴进兵如此迅速,肯定带的辎重不多。官兵可堵住龙泉关,令山西各府县、关卡严守,瓮中捉鳖将其全歼!”

  分析得似乎很有道理。

  崇祯听了颇为欣喜,点头说:“必是如此!”

  孙必显还是隐约觉得不妥:“陛下,前线形势,瞬息万变。不如把这份塘报,原封不动转交给卢象升,让他自己来判断如何?”

  崇祯犹豫不定。

  若是塘报信息为真,那么这股清兵,就是孤军深入山西,极有可能将其全歼。一旦成功,就将取得崇祯登基以来,面对满清对战的最大胜利。

  可若是塘报信息为假,又或者出现什么意外,那么就将酿成惨败。

  崇祯想要大胜,又怕迎来惨败。

  他不敢做出决策,突然有些后悔,若不把杨嗣昌调走就好了。如此关键时刻,杨尚书定能拍板决定,不似眼前这两个侍郎,跑到皇帝的面前来争论。

  “你敢确信军情为真吗?”崇祯问谢文锦。

  谢文锦欲言又止,瞬间不敢说话。他相信自己的分析,可万一出问题呢?自己就要背大锅了!

  崇祯就是要让张文锦做决定,出了事也可以让张文锦背锅。

  张文锦不说话,崇祯只能问孙必显:“你能确信军情为假?”

  孙必显当然不敢乱说,连忙一阵咳嗽。结果假咳变成真咳,一咳就止不住,捂嘴咳嗽好长时间,手心里全是鲜血。他模棱两可道:“臣只是觉得军情蹊跷得很,可以原封不动发给卢象升。卢象升乃知兵之人,他会自行做出判断。”

  君臣三人,似乎同时患上选择困难症。

  崇祯仔细思索之后,说道:“勒令宣大总督陈新甲、大同巡抚叶廷桂、山西巡抚宋贤,立即带各自标兵回防山西。把陈新甲的塘报,原本抄撰发给卢象升。”

  这两个命令,似乎考虑得很全面。

  把一个总督、两个巡抚的标兵调去山西,可以防守可能出现在山西的清兵。同时,又把官兵主力的行动路线,交给卢象升自己来决定。

  但是这么一调兵,把卢象升布置在北面的防线,直接给搞成了筛子……

  三日之后,卢象升接到这份军情。

  卢象升都看傻了,一时之间搞不明白,连忙把王朴、杨国柱、虎大威、李重镇等将领叫来议事。

  “诸位怎么看?”卢象升问道。

  众人看了军报,同样迷糊得很。

  王朴问道:“会不会是固关、龙泉关的守军,风闻奏报,胡乱上报鞑奴行迹?”

  “也不对啊,”杨国柱说道,“鞑奴已过龙泉关的情报,是山阴知县发来的。如果是真的,说明鞑奴早就到山西了。”

  “鞑贼若是早去了山西,那我们这些天追的鞑贼,都是鬼变的?”虎大威反问。

  李重镇的判断,跟兵部左侍郎谢文锦一模一样:“可能鞑贼分兵了,一支在前方劫掠,引导我军主力南下。一小股前往固关,以此迷惑我军。西路鞑贼的主力,其实暗中去了山西。”

  王朴说道:“鞑贼之前就兵分两路,西路鞑贼哪还能兵分三路?”

  对于军情判断的压力,此时完全落在卢象升的身上。

  历史上,卢象升收到的军情,经过了陈新甲的加工,再经过杨嗣昌的判断,早就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吓得他连忙分出重兵去山西,导致自己孤军被包围。

  此刻收到的,只是陈新甲的粗加工信息,卢象升同样被迷惑得不行。

  这玩意儿只能靠猜!

  一旦猜错,满盘皆输。

  卢象升屏退众将,把近一个月的军报,全部翻出来比对时间、地点、路线。

  卢象升隐约感觉,满清没有再分兵去山西。

  可又不能笃定,因为他手里的其他军报,也极有可能并不准确。

  还是得靠猜……

  “传令诸将,按原定路线追击,不要回防山西!”卢象升必须赌一把。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25-1-25 11:30 | 只看该作者
 卢象升很累,身心疲惫。

  不管是原有历史,还是这一个时空,今年都有是否议和的大争论。

  但战和之争,在清军抵达北京时,就实质上已经结束。

  兵临城下,还议和个鬼啊?

  满朝君臣再怎么智障,也不会幻想满清打到北京还能议和。

  历史上,卢象升、杨嗣昌、高起潜的矛盾核心,并非《明史》所写的主战与主和,而是战略方针完全不同!

  卢象升属于“主战派”,主动作战,伺机歼敌。

  高起潜属于“避战派”,囤积重兵,消极防守。

  杨嗣昌属于“稳战派”,分兵守城,切忌浪战。

  杨嗣昌和高起潜,都指望满清抢完就走。唯一的区别,是高起潜完全不敢打,杨嗣昌在十足把握之下愿意打。

  为了阻止卢象升冒进浪战,杨嗣昌甚至故意拖延粮草供给。

  “督师,粮草快不够了!”

  “再派人回去请粮。”

  卢象升不但在跟满清作战,还在跟身边的文官武将作战。

  即便杨嗣昌调离北京,情况依旧无法改变。

  因为高起潜不愿打野战,卢象升麾下将领也不愿打野战。于是,前者克扣粮草,后者阳奉阴违,以此来逼迫卢象升不要乱跑。

  像王朴这种将领,统兵八千,关键时刻很可能不战而退。

  对于边镇武将来说,即便整个北直隶被抢光了,只要不被满清打下北京即可。百姓被烧杀抢掠,这事儿与他们无关,他们只想保住自己的部队。

  保住了部队,就算大败而归,皇帝都不敢从重处罚。

  失去了部队,就算大获全胜,也有可能莫名其妙丢官下狱。

  既如此,为何要主动寻求野战?

  远隔两三百里跟着,等满清抢完离开,他们再“收复”失地不好吗?

  卢象升正在巡视军营,突然有一处闹腾起来。他连忙骑马过去,半路碰到报信的,立即问道:“出了何事?”

  “督师,李重镇部闹饷,说已经两个月没发饷了。最近还在减餐,都抱怨吃不饱。”报信者说。

  卢象升无奈叹息,骑马过去安抚闹饷士卒。

  他手持尚方宝剑,总督天下勤王兵马。可高起潜却是总监,监督天下兵马,杨嗣昌不在北京,粮草全被高起潜控制。

  如果卢象升真被害死,绝不可能是被一两人陷害。

  而是负责带兵的文官武将都要害他,只有卢象升死了,大家才不用打硬仗。只有卢象升死了,才能安心守城,等着满清自己离开!

  “报!!!!!”

  卢象升刚把闹饷士卒安抚住,突然有探子来报:“督师,鞑奴围困巨鹿,巨鹿知县派人求援!”

  “再探!”

  卢象升召集众将议事,说道:“奴军就在巨鹿城外,明日开拔南下!高监军(高起潜)的大军在临清,我已派人请他合兵杀敌!”

  “此必鞑奴围城打援的诱敌之策,不可轻举妄动。”王朴说道。

  李重镇则说:“皇帝还不差饿兵,士卒缺粮缺饷,士气低迷,不给足粮饷哪能打仗?”

  李国柱叹息道:“等高监军的部队合兵再说吧。”

  虎大威和其他将领低头不语,显然也不同意救援巨鹿。

  卢象升手握尚方宝剑,对这些将领毫无办法。

  因为武将们说得都对,满清肯定在围城打援。而且,皇帝不差饿兵,不给足粮饷的话,士卒很可能爆发兵变。

  强行下令进攻,或者杀人立威,立即就会有兵变发生!

  卢象升只能作罢,一边等着粮草,一边等着高起潜过来合兵。

  关于粮草短缺,还真不全是高起潜故意刁难。

  满清沿途大肆破坏,官兵无法就地征粮,只能从北京运过来。他们撵着满清南下,粮道越拖越长,都已经快到山东地界了。

  本就不多的粮草,高起潜自然先补给自己,剩下的零碎再扔给卢象升。

  卢象升就这么一直等着,粮草好歹等来少许,高起潜却在龟速行军。临清与巨鹿只有百余里,而且沿途都比较平坦,高起潜的四万大军足足走了十天。

  双方通过信使联络,约好南北夹击清军。

  高起潜扎营不动,想让卢象升先打一场。卢象升若胜,他就乘胜追击;卢象升若败,他就退守临清。

  卢象升信心满满准备合击,谁知麾下将领全都不动。

  那些家伙,再次撺掇士兵闹饷,而且是宣大各部一起闹。不把粮饷给足,坚决不肯前进。

  卢象升大怒,祭出尚方宝剑,接连斩杀二十多个闹事军官。

  高级武将他不敢杀,低级军官却无所谓。

  终于,整顿两日,全军出发。

  此次入关的清军,到底有多少兵力,大明现在都还没搞明白。只知道除了炮兵,其余皆为骑兵,而且兵分三路南下劫掠。

  巨鹿这边,大概可能有一万左右满清骑兵。

  卢象升带兵杀去,至巨鹿县城数里,迎面两千敌骑奔来。

  “驱离便可,莫要追得太远。”卢象升派遣骑兵追击,他麾下共有七千骑兵。

  这两千满清骑兵,似乎没想过接战,见到大明骑兵出来,立即转身就逃跑。而且各种绕弯子跑,目的只是迟滞卢象升的进兵速度。

  哨骑已经发现清军大营,但不敢太过接近。

  卢象升率领大军,小心翼翼逼近。又拖了半天,终于发现情况不妙,满清的巨鹿城外大营居然是空的,只有掠来的几千头运粮牲畜,甚至连男女丁口都没有掳掠!

  今年鞑子破关,跟以往任何一次都不同。

  在战争的前两三个月,只是不断的搞破坏,没有大肆进行抢劫。

  作战意图很明显,满清在北京周边打了败仗,于是分兵把明军往南边拖。明军的补给线越拖越长,各部矛盾越来越多,士卒越来越疲惫,满清再伺机消灭有生力量。

  历史上,卢象升只剩五千兵,满清就去攻击卢象升。

  而现在,卢象升有两万四千人,高起潜有四万人。满清吃过卢象升的亏,直接跑去打高起潜,留下一座空营迷惑卢象升。

  “高总监危矣,快快去救援!”卢象升站在空营内大惊失色。

  那些边镇武将,却一个个欣喜不已。

  他们救下了巨鹿县城,还夺回数千头牲畜,夺回牲畜驮运的许多粮草。

  都是战功啊!

  ……

  却说高起潜带兵过来,直接绕去鸡泽县驻扎。此时的鸡泽县城,夹在滏阳河与洛河之间,有两条河保护自然安全得很。

  这货就没想过要打仗,否则的话,绝不可能驻军在这种利守不利攻的地方。

  怕什么,就来什么。

  高起潜和少量心腹住在城里,大军则在城外扎营——巨鹿县城不大,四万士兵不可能全塞进去,而且还有无数粮草辎重,只有守城才会把大军放进去。

  这天中午,他喝得酩酊大醉,正在城里呼呼睡午觉。

  一个太监惊慌跑来:“不好了,奴军渡河了,正在朝鸡泽杀来!”

  “多少人?”高起潜惊慌询问。

  “不晓得,怕是有两三万骑兵!”小太监回答。

  屁的两三万,这一路清军,顶多能有万余骑兵。

  “快快让大军进城拒守!”

  鸡泽县城很快城门开启,骑兵率先入城。渐渐的,已经能听到隆隆马蹄声,四万大军顿时惊慌失措,不要命的往城里面冲。

  “关闭城门!”

  “放箭,放箭!”

  不是对着满清放箭,而是对着城外明军放箭,城门口也开始自相残杀。

  马蹄声越来越近,眼见无法进城,剩余士卒立即往南边溃逃。

  四万大军,只有一万二千多精锐进城。

  剩余二万八千人,一半以上是民夫和辅兵,就这样暴露在满清屠刀下。

  清兵一路追杀,将城外明军杀散之后,头也不回的朝广平府城而去。他们要继续劫掠粮草,继续引诱明军南下,继续拖长明军补给线。

  高起潜站在城楼,望着清军南下,顿时松了一口气:“还好,还好,鞑奴没有围困鸡泽。”

  又过一日,卢象升带兵来援,被高起潜怒斥畏敌不前。

  弹劾奏章,已经发往京城。

  至于内容嘛,两人合攻满清西路大军,高起潜英勇作战,卢象升畏敌不前。致使无法形成合攻之势,痛失歼敌良机,导致高起潜吃了一场大败。

  又过数日,高起潜与卢象升麾下武将串联,很快搞出一场闹饷兵变。

  高起潜发出第二封弹劾奏章,指责卢象升贪墨军粮,只顾自己麾下标兵,导致宣大边军将士兵变。

  还是那句话,除了卢象升,没人愿意打仗。

  卢象升究竟是被弄死,还是被抓去下狱,他们都无所谓。只求卢象升别再做统帅,再这样打下去,各路兵马都要被清军吃完了。

  说实话,如果抛开私心,很难分清谁对谁错。

  卢象升的战略决策,在前期是肯定正确的。但如今拖到后期,战线拉太长了,根本没法再打,继续野外作战,还得被清军各个击破。

  卢象升的天雄军扛得住,其他部队哪扛得住这种远距离追击战?

  作为一个全军统帅,如此局面,不能乱来。

  可又不能不打,总不能放任满清烧杀抢掠吧?

  换谁来坐这个位子,都得跟卢象升一样纠结。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

  大明,没救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25-1-25 11:36 | 只看该作者
 卢象升被革职了,但没有一撸到底。

  被革去总督天下勤王兵马的头衔,收回尚方宝剑。再革去荣誉兵部尚书职务,降为兵部左侍郎,依旧可以继续带兵,只能带自己的五千标兵。

  高起潜的两封弹劾奏疏,只不过是催化剂。

  真正原因,是崇祯对卢象升失望透顶。满清数次入关,没有哪次能像这样,居然从北京一直打到济南!

  杨嗣昌、洪承畴、孙传庭,被紧急召回北京。

  他们三个抵京之前,还得要有统帅啊。于是,内阁首辅刘宇亮,被崇祯扔去前线,以首辅之尊全权负责战局。

  刘宇亮,四川人。

  只看籍贯,就知道是杨嗣昌提拔的。熊文灿是四川人,谢文锦是四川人,全都是杨嗣昌的心腹。

  反正,只要不是南直隶、浙江籍官员,杨嗣昌都非常愿意提拔。

  或者说,崇祯非常愿意提拔!

  东林党是真不行了,被皇帝打压得太惨。

  在《东林点将录》里,谢文锦可是“地威星百胜将”。至于孙必显,则是“地慧星一丈青”。两人全部背叛东林党,被杨嗣昌提拔为兵部左侍郎、右侍郎。

  兵部尚书杨嗣昌,可以提拔首辅!

  刘宇亮此人,去年八月入阁,今年六月当首辅。

  崇祯已经急了,接连罢免两位首辅,同时还罢免阁臣。导致刘宇亮刚刚入阁,十个月时间就做首辅。

  被崇祯派去指挥全局,刘宇亮怕得要死,但又不敢不去。

  这货刚到安平,听说清兵将至,也不核实真假,吓得直接逃去晋州。

  晋州知州陈弘绪关闭城门,怒斥首辅:“督师是来御敌的,贼寇将至,为何忙着躲避?你说来征粮,自找户部去。想要入城,不敢从命!”

  刘宇亮大怒,派快马弹劾,把陈弘绪抓捕下狱。

  百姓拦着不让走,说愿意代替知州下狱,还有人扬言要去北京伸冤。没办法,抓不走人,只能让吏部贬官调用。

  面对如此结局,陈弘绪愤懑不已,干脆回家投靠赵瀚!

  他本就是江西人。

  刘宇亮又辗转跑去天津,就是不敢南下。自己不敢直面鞑子,却弹劾武将畏敌不前,把一堆武将都得罪光了。

  终于,洪承畴、孙传庭带兵勤王,与刘宇亮合兵十余万。

  十多万人,愣在原地,不敢动弹,因为刘宇亮不许轻敌冒进。

  等杨嗣昌回到北京,对刘宇亮非常不满。

  薛国观想上位做首辅,于是找杨嗣昌帮忙,把刘宇亮给抓捕下狱,崇祯朝又一位首辅完蛋。

  多尔衮见明军不分兵,十多万人缩成一团,根本没办法吃掉。于是,多尔衮下令撤兵,带着无数人口、牲口、财货,大摇大摆的返回辽东。

  接下来,开始内斗。

  杨嗣昌要留下卢象升、孙传庭的部队,用以守卫蓟辽,防止鞑子再次入关。

  卢象升、孙传庭坚决反对,一番操作,被杨嗣昌丢进监狱。

  赵瀚带来的变化,似乎只是让卢象升、孙传庭成为狱友……

  当然不止!

  大明财政更加艰难,阵亡将士无力抚恤,立功将士无钱赏赐。

  鞑子仅离开三个月,保定就爆发兵变,紧接着河南也爆发兵变。

  河南兵变闹得非常大,面对官兵征讨,直接变成流寇,跑到陕西投李自成去了。

  被打残的李自成,因此恢复实力,带着官兵绕了一圈,重新回到河南招募饥民,瞬间又有了十多万人(多为孱弱饥民)。

  流寇过境,已经不用裹挟,百姓自会来加入。

  由于朝廷主动攻击,张献忠提前流窜,倒不算降而复叛,熊文灿也没有因此获罪。

  趁着官兵围剿李自成,张献忠跳出包围圈,重新跑去南直隶转悠,差点把凤阳老朱家的祖坟再扒一次。

  西北流寇,比历史上壮大得更加迅猛!

  面对如此局势,朝廷只能加派练饷。被赵瀚占据的江西、湖南、广东,自然不可能摊派,但练饷总额却没减轻多少,老百姓更加难以承受。

  不说北方战乱省份,就连四川都出现了好几股农民军!

  整整提前两年,山东起义,阻断漕运,北方粮价暴涨。围困李自成的部分官兵,还有防备满清的蓟辽官兵,被抽调到山东镇压起义军。

  由于加派,广西、福建民乱再起。

  之前贵州叛乱土司,由于朱燮元被调去江西征讨赵瀚,有一部分残兵躲在山里还没剿灭。而今也重新出山,攻占水西多个州县。

  整个大明,只剩浙江、云南没有兵灾,其余各省全部在经历战争。

  赵瀚带来的蝴蝶效应,在崇祯十二年彻底引爆!

  就算让明史专家穿越过来,也肯定看不懂局势,已经全他妈乱套了啊。

  现在的大明,就是一锅浆糊。

  赵瀚在南方闹得再大,崇祯都管不过来了,因为北方全都在打仗。

  ……

  江西却很安定,赵瀚小日子过得不错。

  把时间拉回崇祯十一年冬,满清还在肆虐,赵瀚下令改革制度。

  江西、湖南、广东正式建省,增加工商厅等衙门。三省商贾,必须办理工商执照,预定正月初一生效。过了正月初一,还没办理执照者,不得经营各种生意。

  妓院,也必须办执照。

  而且不得有色情业务,经营属性为“歌楼舞榭”。每月定期检查两次,突击检查看情况,抓到了就重重罚款。俗称,扫黄。

  肯定是无法禁绝的,没有哪个国家能做到,就算一时禁绝,也会死灰复燃。

  能不能禁是一回事,禁不禁又是一回事。

  即便是后世的日本,卖那啥也属于非法,隔三差五就要扫黄。

  一旦将其合法,必然催生大量犯罪,比如拐卖、囚禁、虐待妇女。

  政治改革的同时,军队也在改革。

  大同军,从16000人,扩充为23000人。

  南院军5000人,暂时驻扎广东。

  北院军5000人,暂时驻扎湖南。

  中院军5000人,暂时驻扎江西。

  赵瀚亲兵1000人,驻扎吉安府。

  江西水师,扩兵至4000人,驻扎鄱阳湖。

  广东海军,扩兵至2000人(含船员),驻扎于广州。

  增设广州海岸警备队,兵额1000人(含广州巡检司、香山巡检司),暂由被撤职的费如鹤掌管。

  赵瀚那1000亲兵,从中院军里分出。中院军兵额不足部分,从江西农兵中挑选补充。

  其余部队,就近招募士卒。

  比如广东水师,从沿海渔民招募。驻扎广东的南院军,补充兵额时,招募广东山民入伍。湖广的北院军,则招募起义矿工入伍。

  这些措施,同样也是为了平衡。

  否则的话,不仅江西籍官员一大堆,就连军队也全是江西兵。

  另外,还有军队内部改革。

  大明军制一直在变,而且明末军制,南方和北方还不一样。

  赵瀚之前的军队基层单位,分为伍、什、队、哨、总、营。

  若拿解放军来比较,什就是班,队就是排,连就是哨,甚至人数都一模一样。

  这些都不打算改变,但要取消总、增设团、旅,即伍(5人)、什(10人)、队(30人)、哨(90人)、营(450人)、团(1350人)、旅(4050人)。

  加上其他各种人员,一个营的兵力约500人,一个团的兵力约1500人,一个旅的兵力约5000人(含军医队)。

  旅团营什么的,赵瀚拿来就用了,很容易被将士接受。

  义师,劲旅,这些本来就是军队用词。

  三省改革,欣欣向荣,与大明的衰败形成鲜明对比。

  ……

  “拜见总镇!”

  几个广东、湖南士子,陆续抵达之后,集体前来拜见赵瀚。

  湘南巡抚王之良,由于担心五个儿子,一直不愿投降。此人关学、实学造诣颇深,被扔去白鹭洲书院当老师。

  长沙知府王期昇、长沙知县杨观吉,由于协助治理长沙有功,被扔在长沙那边当镇长,不用真的从小吏开始做起。

  陶氏四兄弟,皆有献城大功。

  他们的功劳暂且记下,因为年纪太小,老二、老三、老四被安排在吉安府读书。

  老大陶爱之,被招为总兵府秘书。

  在湘潭献城的王岱,也被招来赵瀚身边。

  另外,还有广东的张家玉、陈子升、邝露,如今都是赵瀚的秘书。

  胡梦泰被外放了,丢去湖南做县主簿。

  赵瀚之前的秘书,直接外放一半,反正现在到处都缺官吏。

  “你们都在吉安到处看过了吧?”赵瀚笑问。

  王岱拱手道:“晚生先去了白鹭洲,再去了庐陵县中学,接着又走访城内、城外,还去郊外乡村走访。所言所闻,叹为观止,虽还不能称为大同,却也并不远矣。总镇乃千古之英主也!”

  “怎不能称为大同?我看吉安府已经大同!”陶爱之立即反驳。

  张家玉笑道:“庐陵乡下,人人尚武,只村镇农兵就能席卷南方。”

  陈子升叹息:“样样都好,青楼……不提也罢。”

  由于强令青楼办理工商牌照,对外宣称是歌楼舞榭。于是在经营的时候,也以歌舞为主,想要上床还得加钱。

  赵瀚笑着问邝露:“邝先生怎不说话?”

  邝露叹息道:“蹉跎至今,只想做事,总镇偏偏让我做秘书。”

  “做秘书还不好?这相当于内阁的中书舍人,每日公文皆为天下大事,”赵瀚问道,“若是外放,你想做什么?”

  邝露反而苦恼:“不晓得,我什么都会一些。”

  这老兄文武双全,在外避祸数年,走遍半个中国,放荡性格已经收敛许多。

  赵瀚问道:“你走遍各省,看到了什么?”

  邝露回答:“民不聊生,王朝末世。”

  “跟着我好好做事,我会把这王朝末世,变得都跟吉安府一样安定富庶。”赵瀚说道。

  “若能如此便极好。”邝露笑道。

  赵瀚突然想起一个人:“郑森今日怎没来?”

  张家玉回答:“他去数学会了。”
4#
发表于 2025-1-25 16:47 | 只看该作者
骑兵短板:斥候不明追靠猜!写的不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0 04:55 , Processed in 0.202790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