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高老庄主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大清:也要尊儒保江山?

[复制链接]
16#
 楼主| 发表于 2025-2-18 18:18 | 只看该作者
 二月二十日,南京。

  江南贡院的大门之外,人山人海。

  已经当了几个月“大V”,还顺带着创了一回业——办了一份比真《儒门日报》还畅销的假《儒门日报》,并且赚到了超过一万银圆的周培公和李光地二人,也心情复杂地站在江南贡院大门外。

  他们俩是来看榜的!

  今儿已经是会试放榜的日子了,而周培公和李光地在当“大V”和创业办假报纸的百忙之中,居然还抽空参加了会试,而且考试结束后两人的感觉还特别好!

  因为这次会试题目都跟均田制有关,没有考八股,只考了策论、算学、形学三门。其中策论所占的权重最大,可以说一篇策论定前程。

  而策论的题目就是《论均田》!

  周培公和李光地已经和黄宗羲等人以真假《儒门日报》为论坛,论了好几个月的均田了......方方面面都论过了,而且那些写得比较好的正方反方的文章,要么他俩的大作,要么就已经烂熟于胸。

  这可不是一般的烂熟,而是真正达到了揉碎和吃透的地步。。可以说,他们闭着眼睛随便写写,就能有一篇大作。

  所以两人在考场中都做了一篇从各个角度分析均田制优点的策论。

  没错,他们在考场上写得文章都是支持均田制的!他们这么写倒不是为了讨好考官,而是他们真的已经改变了立场——经过几个月的大辩论,他们已经知道均田制的好处了,而且也知道包税制的致命缺点。

  虽说对于急需要用钱的康熙皇帝而言,引鸩止渴一样的包税制是当下唯一的办法,但是对于财力雄厚、工商业发达,但是部分地区的土地比较集中的大明而言,利用打天下时积累的巨大权威完成一次均田,才是上上之选。

  至于什么“王莽之政”的,根本就是生搬硬套。王莽孤儿寡妇手里篡的天下,没有足够的合法性和威慑力,他想要均田,下面豪强可以硬顶,而他拿那些豪强又名什么办法。

  新大明是打出的半壁江山!合法性是建立在强大的军事实力基础上的,而且新大明在夺取江南之前,已经在地广人稀的根据地广东完成了一轮均田。

  而新大明的军政高层又以广东人为主......这些广东人并没有因为广东的均田受害,他们在江南、江西、江北、浙江又没土地,所以肯定是支持均田的。

  有了他们的支持,朱和墭的均田制就能得到强大的新明军的支持,这还有什么均不下去的问题?

  所以周培公和李光地都已经知道,新大明的均田一定能成功!现在的问题只是三年成功,还是五年成功?

  而大明均田的成功,对大清和吴周而言......就是末日将至啊!

  明白这一点周培公和李光地,现在已经努力挤到了人群的前排,站在一堵贴满了贡士名单的长墙前面。

  这次科举的“中签率”还是很高的!

  因为朱和墭需要撤换江西、江南、江北、浙江四省的大部分县官、县丞、主簿、典史、六房典吏——光是这些人就是几千个职位了!

  虽然负责治安的典史和刑房典吏会安排老兵或重伤残疾后退役的官兵去担任,但是剩下职位还是足够多的。

  另外,朱和墭还打算在县衙之下设立乡公所,开设乡小学......这又是好多职位。

  虽然这么多空缺的职位也不可能通过一次科举就全部填上,但是这次的会试贡士名单上的名字还是超过了两千个!

  差不多七分之一的应试举子成为了贡士,跨过了成为大明朝廷鹰犬的门槛。

  而余下一万多没有高中的举子,又会分成两类,一类是“会试合格”;一类是“会试不合格”。

  其中“会试合格”的举子有资格被征辟为文官,通常都是县丞以下的小官。

  不过这些没有进士出身的小官将来也不等于不能升官......朱和墭会为所有官员安排在职培训和升级考试!

  “扬州周昌......培公兄,你看见了吗?第十八名,就在那个扬州黄履庄之前,排名很高啊!殿试再努力一下,没准能上第一甲!”

  李光地这个时候已经在高中的贡士名单上发现周培公的名字——因为周培公以字行,所以知道周昌这个本名的人不多,因此这次周培公就用扬州周昌的名义考了大明的科举,结果是......又中了!

  这已经是他第二次中大明的贡士了!

  周培公都要哭了,他考了那么多次的大清会试,每次都落榜,而大明的会试一考就中......他是不是投错主公了?

  “我也中了......第二十一名!”这个时候李光地也发现自己的化名了——扬州李光。

  他也中了,列在第二十一名,还没周培公高。

  不过他也不会嫉妒周培公,毕竟他们都是忠臣不二主的.....不能因为考大明的科举考得好,在大明这边“创业”成功赚了许多银子,还一不小心成了名人,就背叛大清到大明来当官吧?

  想到这里,李光地就拉着有点魂不守舍的周培公出了人群,往自己和周昌租住的院子而去。

  因为周培公和李光地已经发财了,所以他们就在秦淮河边,距离江南贡院不远的地方,租了个很不错的院子,

  所以这两人可以步行回到租住地点,才一进门,就看见一个负责替他们管理印刷作坊的老管事,已经等在院子里了。

  “二位东翁,”这名老管事看见两人,马上摸出一张《儒门日报》递了上去,“你们快看看这个吧!”

  李光地伸手接过报纸,看了一眼就惊呼了起来:“什么?”

  周培公被他吓一跳,赶紧扭头看着李光地。

  李光地却没有和他说发生了什么事儿,而是先将那位老管事打发走了,这才拉着周培公进了院子里的一栋小楼,又一头钻进两人共用的书房,还合上了门窗。

  “晋卿,你这是......”周培公不解地看着李光地。

  “出大事了!”李光地将那张报纸递给周培公,“张桐城和高余姚他们在桐城举兵了,而且还一度打破桐城县城!”

  “真的?”周培公一脸的喜色,“这可是好事儿啊!”

  “好个屁!”李光地咬咬牙,“他们俩个不知道发得什么疯,居然喊出了‘圣公出,大儒兴’和‘三分天下有一孔’的口号!”

  “什么?”周培公也给吓着了,“他们这是要......”

  “他们要拥圣公当皇帝......”李光地道,“可是圣公远在通州,又在皇上的掌握当中,根本翻不了天的。”

  “晋卿!”周培公已经低吼了起来,“你在说什么呢?”

  “哦,我......”李光地这才发现自己说错了话!

  不,不是说错了,而是整个思维出问题了!

  一是“反经”看多了,以至于生出了反骨,想问题的时候很自然的就有了“反贼思维”。

  二是通过这些日子的大辩论,他对大清王朝的前途命运产生了怀疑。

  也就是说,李光地已经不再是大清好奴才了......

  就在李光地发呆的时候,周培公已经站起身开始收拾银票、书稿和户册了,一边收拾还一边对周培公说:“我总觉得现在的情况很不对头,这南京不能呆了,咱们得赶紧走!”
17#
 楼主| 发表于 2025-2-18 18:21 | 只看该作者
 情况不对,逃之夭夭!

  这也是“反经”上面着重强调过的!

  熟读“反经”的李光地马上就反应过来了,然后就开始脱衣服了......得化妆潜逃啊!

  虽然他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被锦衣卫盯上了,但是要干反贼这一行,就得有最坏的打算。

  没一会儿,李光地和周培公就把自己装扮成了落魄书生的模样。银票、书稿、户册也都分了两包装好了。

  其中的银票都是蓬莱银号南京分号的票子......方便存入登州的蓬莱银号总号!

  书稿也不是他们俩平日里看的,都是一些落魄书生们苦读的四书五经和一些八股文章的草稿,也是早就准备好了用来应付搜查的。

  户册当然也是特别预备的,可不能拿着“周昌”和“李光”的户册跑路——这也是“反经”上面交代的。所以他们俩在扬州的时候就利用新明朝刚刚建立统治的混乱当口,报了几次户口,搞到了几本户册。

  “分头走,”看到周培公也已经利索的换上了衣服,李光地也用这些日子苦练出来的扬州口音对周培公说,“五月初五上午,登州蓬莱阁前见面。。”

  周培公也用扬州话回答道:“后会有期!”

  随后两个人就出了书房,下了小楼,没有走大门和后面,而是开在院子两侧的狗洞钻了出去,然后就消失在了秦淮河边密如棋盘的小巷子当中。

  不过两人并没有直奔南京城任何一座城门而去——他们在南京城内都有一处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的“安全屋”,连对方都不知道。

  所以锦衣卫的人如果只捕到他们当中的一人,是拷问不出另外一人的下落的。

  而且他们俩办了几本户册以及在南京城中搞了安全屋的事儿,还都瞒过了锦衣卫北镇府司的便衣缇骑——这些便衣缇骑盯上他俩的时候,他俩已经办好户口、设置好安全屋了,而且他们也从没泄露过自己有几本户册,也没去过事先设置好的安全屋。所以锦衣卫的缇骑根本无从知晓。

  另外离开住所后的周培公和李光地也没直奔安全屋而去,而是在秦淮河边的小巷子里钻来钻去,直到确定没有被跟踪后,才躲去了自己的安全屋。

  因此并没有打算抓捕二人归案的锦衣卫在一不留神之下,居然失去了两人的踪迹。

  而在确定两人已经失踪后,锦衣卫指挥所庞思明才气急败坏地亲自带领缇骑抄了周培公和李光地之前居住的小屋,并且找到了周培公所著的“反经”。

  ......

  “居然有这样的书......这是谁写的?”

  在刚刚修好的紫禁城文华殿围楼里面,坐在一间朝南的,窗户上还镶嵌着透光玻璃的大书房内的朱和墭,正一边翻看着庞思明送来的“反经”,一边发出慨叹。

  他也算是资深反贼了,打小就干反清复明的大事业,而且至爱亲朋当中干反贼这一行的人也不少。可是却从没听说过有“科班反贼”,今儿算是开了眼界......反贼居然还有教材!也不知道有没有证书?要不要考级?

  而且这本反贼教材中的许多知识,朱和墭这个内行一看就知道是很管用的。如果教给锦衣卫缇骑和军师府右司的侦查官,大明的情报和反间谍工作,都能上一个台阶啊!

  “圣人,臣觉着这样书不可能是一个人写出来的,”庞思明道,“应该是几代人,甚至十几代人不断搜集这方面的资料,才能写出这样的书!”

  “有道理!”朱和墭点点头,“这书里面造反的手段五花八门,而且都很实用,一看就知道不是胡乱杜撰出来的......可是谁家吃撑了去花多少代人的精力研究这个?难道是白莲教的反贼?”

  白莲教是造反专业户,而且他们还搞家族制,把造反干成了家族生意。在朱和墭的旗下,其实也有许多白莲教出身的功臣,比如杨起龙从直隶带出来的人,许多就混过白莲教,杨起龙自己搞得那一套,也是从白莲教学来的。

  但是白莲教的造反手艺一般都是口耳相传,不大可能写出这样的“反经”,而且这本“反经”所用的文笔极佳,看着就不是那群底层造反家们能写出来的。

  “不大可能是白莲教,”庞思明摇摇头,“圣人,臣觉得此书当中的许多造反法门和江湖经验可能来自白莲教,但是写出这本书的人一定不是白莲教。而是一个势力极大,传承很久,而且还能很容易接触到白莲教大头目的家族。”

  “有怎样的家族?”朱和墭问。

  “有!”庞思明很肯定地点点头,“山东曲阜衍圣公家就是这样的家族!”

  “衍圣公家是白莲教?”朱和墭一脸的难以置信。

  “不,衍圣公家当然不是白莲教,”庞思明摇了摇头,“但山东的白莲教素来闹得很凶,永乐年间出了个唐赛尔,天启年间出了个徐鸿儒,都快闹翻了天......徐鸿儒还曾经率众围困曲阜数月之久,曲阜孔家用心窥探白莲教,甚至和其中的一些首领有勾连也就不奇怪了。

  而且这本书是从儒宗大佬周培公、李光地的住处搜到的......另外,如今的儒宗首领还以圣公为尊号,这也符合白莲教的规矩!”

  朱和墭一愣,皱起眉头道:“那个孔毓圻不会是白莲教的首领吧?”

  庞思明摇头道:“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孔毓圻一定用了白莲教的办法来发展儒宗的势力,咱们不可不防啊!”

  朱和墭点了点头,但随即就笑了起来:“用了白莲教的手段又如何?这个孔毓圻现在是康熙的麻烦,不是咱们的麻烦了!”

  庞思明笑道:“如果圣人不怎么忌惮孔毓圻,臣倒是有个火上浇油之计......给北方儒宗的这个刚刚点起来的火堆浇上一瓶猛火油!”

  朱和墭想了想,“那就说说吧!”

  “臣建议将孔毓圻勾结白莲教的证据提交大学士会议,由大学士会议将之公告天下,并且以此为由,将孔毓圻逐出孔氏家谱,革去儒籍,然后再另立南孔族长为新任衍圣公。

  这样一来,全天下就都知道孔毓圻和白莲教有关系了!”

  孔子总是要拜的,而且孔子的后人也不能都揣一边去。所以朱和墭一直在琢磨着让南孔上位,不过他不会再封衍圣公了,衍圣公和圣公就差一个字儿。谁知道什么时候,那个“衍”字又给人去掉了?还是当奉祀官什么的吧!

  朱和墭琢磨了一下,咧着嘴笑了起来,“好,好主意......咱们还可以说,桐城的乱子是圣公孔毓圻指使江北西路的白莲教徒干的,如此便可暗指孔圣公乃是白莲教之主!”

  “大王圣明,”庞思明道,“臣这就去安排!”

  他说的安排,当然是要给占据桐城县城的祖大他们下达新的指示了。得给孔毓圻安排上一个白莲教幕后总指挥的罪名,然后才能“保着”张英的族人往淮河北岸跑——现在可不能让张英死在桐城,他要死了,他不就成了大清忠烈?那么居住在北京的张廷瓒、张廷玉不就成了忠烈之后?

  所以张英得回去,回清朝那边去当反贼......只有这样,最后才能得个满门抄斩啊!
18#
 楼主| 发表于 2025-2-18 18:24 | 只看该作者
 大明明王监国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从长江上吹来的湿冷的春风从桐城的墙头冷冷地掠过,吹得张英和高士奇两人的心头,那是哇凉哇凉的。

  因为这二人心里面十分清楚......他们已经被变了,变成了他们曾经最讨厌的样子!

  “跳!跳下去!”

  一个苍老而威严的声音忽然在两人耳畔响起,这是祖大祖老爷子在说话。

  “跳下去摔死了,你们还是玄烨妖头的好奴才。如果不跳,你们早晚会变成清妖朝廷的反贼,而且还会裹挟着孔圣公和伪儒宗一起反!因为造反是没有回头路的,只能一条道到黑......”

  这个老头子真不是什么好人,绝对是坏人变老了的典型,这会儿居然在劝张英、高士奇跳城楼。

  可张英、高士奇哪里肯跳?

  这高度往下跳,不是当场去世,也得摔个瘫痪在床啊!

  而且他们也不可能那么爽快就承认自己是反贼啊!

  “不,我们不是大清的反贼!”

  “对,我们是奉旨来江北反伪明的.....我们不是反贼!”

  祖大哈哈大笑起来:“你能两个现在穿衣打扮像反贼,说话行事像反贼,连心里面想的那些事儿也都跟反贼们一样......你们不是反贼,谁还是反贼?天下间还有反贼吗?”

  “我,我......”

  “没,没有的事儿,你胡说,你信口雌黄!”

  张英、高士奇知道这个老恶人说得没错,他们俩的确有那么一点像反贼了,这都是“周赔光”整出来的“反经”给害得!

  祖大这时又道:“老夫闯荡江湖多年,深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道理。康麻子把曲阜孔家抬出来搞什么儒宗和明王殿下唱对台,那么曲阜孔家的儒宗变成白莲教一样的反贼不过是早晚的事儿!

  因为儒宗要让康麻子满意,就得变着法的折腾......折腾什么?当然是折腾造反的事儿了。。熟能生巧的道理,在造反这一行中也是一样的。只要有心钻研,再多造几回,自然就熟了。”

  张英、高士奇都无语了。因为他们的确有在钻研“反经”!而且也在总结经验......这回的反没有造好,一是因为急于求成;二是过于轻信他人,以至于谋事不密,被祖老爷子“出卖”。

  以后再反,一定得吸取教训,行事一定要密不透风才行!

  祖大接着道:“等到你们把造反的本事练好了,吃透了,就会发现与其来大明造反,还不如就在清妖那边造反。毕竟来大明反根本没有成功的希望,都是白白送人头,反倒是在清妖那边兴许可以反出个名堂。

  而且康麻子也不是特别昏的君,他应该也知道儒宗圣公这一套路子是很危险的。他不过是需要一块能和儒门唱个对台,能在清妖的刀把子不再锋利的情况下帮着他继续统治汉人的招牌罢了。等他发现儒宗有了尾大不掉之势,就该动刀子了......这些道理,你们俩一定是知道的,老爷子我也不多说了。”

  祖大都能懂的道理,张英、高士奇当然也是清楚的。BIquGe.biz

  他们这次造反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选错了地方。江北省的安庆府是军事重镇,而且还是明军苦战、血战得来的地方。桐城的那些名门望族都近距离观察到了明军的厉害,哪里敢反?

  相比之下,正在推行乡贤制的康麻子对所辖地盘的控制力就比新大明这边弱太多了......再加之儒宗的儒学又是清妖境内的显学,儒宗也就很容易在各地乡贤之中发展门徒。要不了几年就能养成势力!

  祖老爷子看见张英、高士奇两人脸上阴晴不定,知道自己的这番话已经起了作用。这两个反贼应该愿意合作了!

  于是祖大就对两人道:“其实你们这一次闹得也够大了!南京那边搞出个假的《儒门日报》,桐城这边还占了县城......康麻子远在北京,没那么容易察觉到情况不对的。

  你们再给老头子我留下点孔毓圻操控白莲教,投靠清妖,意图夺取大明或吴周江山给清妖当儿皇帝的证据。然后你就可以带上桐城张家的人‘突围’逃去淮北了。说不定还能从康麻子那里讨到重赏呢!”

  张英一听可以带着自己的族人逃走,顿时就有兴趣了,不过他还是不肯马上松口,而是追问道:“你们要这种证据有什么用?”

  祖大笑道:“当然是为了开除儒宗弟子的儒籍,剥夺孔毓圻的孔姓了......你们儒宗子弟不仅剃发降清,投靠了夷狄之暴君,还勾结白莲教妖人,意图乱我大明天下,实属可恶,自然要革去儒籍,孔毓圻也不配姓孔了!”

  高士奇听了祖老头子的话哈的一笑:“这有什么用?你们凭什么开除咱们的儒籍?而且咱们儒宗也能同样宣布开除你们的儒籍啊!”

  祖大哈哈大笑:“那不是挺好?这样就天下无儒了......张大佬,你觉得呢?”

  张英叹了口气:“好吧......就依着您老的意思办!”

  .......

  南京,大学士院,会议堂。

  又到了大学士们召开会议,商讨天下大事和儒家大局的时候了。

  朱和墭已经如愿以偿的得到了孔毓圻操控白莲教和妄图在新大明境内据地建国的“铁证”。这些“铁证”有令牌、旗号、书信、手令,还有张英、高士奇给孔毓圻的禀帖和给康熙的奏折。

  总之就是铁证如山,不容狡辩了。

  “圣人,看来这个孔毓圻和曲阜北孔的确不配姓孔!他们不仅为虎作伥,当了清妖的走狗,而且早就和白莲教妖人勾结......还写出了‘反经’这样大逆之书,实在是罪大恶极,不配姓孔了!”

  正在对孔毓圻提出指控的是大明第一嘴炮黄宗羲......最近朱舜水说自己年老体弱,想要辞去大学士一职,所以黄宗羲就努力起来了,这回更是主动要求出席大学士会议,来公开向儒宗和孔毓圻开嘴炮。

  而黄宗羲说的那些铁证,的确也是够铁的!都是明军收复桐城的时候缴获的,足以证明孔毓圻实为白莲教主,而且还有为帝图皇的野心。

  “圣人,臣以为梨洲先生所言极是......北孔早年就有投降金朝和元朝的劣迹,现在又投降清妖,而且还和白莲教妖人为伍,早就丢尽了至圣先师的脸面,臣建议夺了北孔的孔门嫡系之名授予衢州南孔!”

  “圣人,其实南孔才是正宗,北孔本就是庶流,而且还有传闻说北孔其实是蒙古人的血脉,根本不是至圣先师的后人!”

  “圣人,臣也同意革去儒宗弟子的儒籍,夺取孔毓圻的孔姓!”

  “圣人,请下教令吧!”

  “圣人,请将孔氏嫡系之名还给衢州南孔吧......”

  面对如山铁证,又有黄宗羲这样的大儒背书,大学士院的大学士们自然纷纷表示支持对儒宗弟子行“革籍令”,并且剥夺北孔的嫡系地位。

  朱和墭看到所有的大学士都达成了一致意见,也就从善如流了,点点头道:“孤家也觉得孔毓圻之流不配姓孔,儒宗的那些人也不配为儒家弟子......他们统统都是伪儒,必须一律逐出儒家!

  现在就拟教令吧,孤家要代孔圣人清理儒家门户了!”
19#
 楼主| 发表于 2025-2-18 18:36 | 只看该作者
“哈哈哈,开除儒籍,不配姓孔......姓朱的这回可是被咱们惹急眼了!好好,周培公这回总算办了一桩漂亮差事。”

  北京紫禁城南书房内响起了康熙皇帝畅快淋漓的笑声。他已经很久没有笑得那么痛快了!

  南书房里面的大臣们看见康熙笑得痛快,也都露出了喜庆的表情。但也只是喜庆,却没有人开口附和康熙皇帝——“周赔光”的差事......大家还是没什么信心啊!而且大家对这个儒宗都是有保留意见的。

  而趴在地上的圣公孔毓圻却是一副诚惶诚恐的模样,在康熙的笑声收了以后,还一个劲儿的解释:“皇,皇兄,臣弟真的不是什么白莲教,臣弟家里面也没有什么反经,臣弟,臣弟冤枉啊!”

  说到冤枉,孔毓圻都哭了!

  他这是被冤枉惨了,又是白莲教,又是“圣公出、大儒兴”,又是“三分天下有一孔”......这个朱和墭是要灭了北孔的门是怎么着?也太狠了吧?

  康熙皇帝笑着摇摇头,对孔毓圻道:“圣公弟弟,你慌什么呀?你难不成以为朕会糊涂到相信朱和墭那个反贼给你安上的罪名?”

  “臣弟不敢......”孔毓圻连忙给康熙叩头,还连声说着“不敢”,眼泪更是止不住的往下流。

  虽然康熙现在还没有要杀他的意思,但他还是很明显的感到,康熙的刀子已经架在他的脖子上了。

  杀......不过是一句话而已!

  康熙皇帝笑道:“你就只是不敢?”

  “臣弟,臣弟不敢不敢......”这孔毓圻话都不会说了。。

  康熙看见他一副怂样,笑得就更开心了,指着孔毓圻对南书房里面的大臣道:“朕看朱和墭也就是仗着那点法术才得逞一时的,论起治国和权谋之术,实在不怎么样啊!他该不会真的以为儒宗是这个孔圣公在当家做主吧?他用的那些离间计,简直就是三岁小儿的把戏!”

  孔毓圻一听,赶紧附和道:“皇兄圣明,臣弟年幼无知,什么也不懂,儒宗事务,都是皇兄在做主,所以儒宗是不可能反的。”

  “就是啊,”康熙笑道,“朕怎么可能自己反自己?”

  他顿了顿,又道:“不过朕也不能让朱和墭占了口舌上的便宜。他可以革儒宗弟子的儒籍,朕也可以革儒门徒众的儒籍。他可以说圣公弟弟不配姓孔,朕也可以说他勾结北元,是背叛祖宗,不配姓朱。他说咱们大清的儒生都是伪儒,朕就说他们伪明的儒生都是法贼......玩弄法术的贼!”

  孔毓圻大松口气......这命啊,暂时是保住了!

  想到这里,他赶紧给康熙叩头:“皇兄圣明,皇兄圣明......他们都是装神弄鬼的法贼!儒法不两立,臣弟一定和他们斗到底!”

  康熙笑着点点头,“圣公弟弟,跪安吧!”

  听到这话,孔毓圻如蒙大赦一般,给康熙叩了几个头,才起身倒退着出了南书房。

  看见孔毓圻走了,之前一直没说话的大学士图海才出班给康熙跪了,“皇上,这孔毓圻或许真没有反心,但是这儒宗......”

  康熙摆摆手,阻止了图海,“朕知道......但是现在咱们不能没有儒宗了!没有儒宗,儒门就会独大。”

  图海还想再说什么,康熙却先开了口:“明珠!”

  “奴才在!”明珠赶紧出班下跪。

  康熙道:“明珠,你既是朝廷的大学士,又是儒宗大佬,朕想让你出使朝鲜,传谕朝鲜君臣,让他们奉儒宗圣公为儒家正宗!”

  这康熙进步还挺大的,居然还学会传教了!

  “奴才领旨。”明珠叩了下首。

  康熙又道:“还有个事儿也得和朝鲜国王说一声......朕要借用朝鲜的海州港口操练水师,用于从海上讨贼!

  另外,西洋各国来我大清朝贡的使臣,也得从海州登岸。如果朝鲜国王觉得不太方便,可以把海州港口附近的百姓清空,把地方借给朕就行了。”

  明珠听见康熙提出的“借地”要求,就觉得有点难办了,“万岁爷,朝鲜国王恐怕不肯借地吧?现在伪明已经在江南立稳跟脚了,若是逼急了朝鲜王,就怕他会遣使南京,向伪明称臣。”M.biQuge.biZ

  康熙哼了一声:“巴海!”

  “奴才在!”盛京将军巴海这些日子一直领着关外八旗精兵和索伦兵跟着康熙,现在听见康熙叫他,赶紧出来磕头。

  康熙放沉了声音道:“你的关外八旗新军也该回去了......也别都散了,留下五千精兵屯驻到鸭绿江北岸,如果朝鲜君臣敢抗命,就辛苦你走一趟汉阳!”

  “奴才领旨!”巴海叩首道,“只要皇上一声令下,奴才的兵最多十日就能打到汉阳城下!”

  “好!”康熙笑道,“海州的港口对大清而言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朕势在必得!”

  明珠有点不明白,“皇上,这朝鲜海州有什么要紧?”

  他可不相信那个履北履升,现在已经当上了北洋海军大臣的施琅可以在朝鲜练出能同大明海军对抗的水师。

  康熙笑道:“告诉你们也无妨......荷兰、西班牙、葡萄牙三国派出的密使,日前已经抵达了天津商埠。朕已经派安亲王和南怀仁去天津同他们会谈了。昨儿传来的消息说,这些洋人全都表示了对我大清的支持,并且愿意向我大清进贡他们手头最厉害的火器!

  荷兰人还愿意派遣工匠来大清,帮着朕打造燧发枪和新式的火炮.....这些工匠和荷兰人提供的燧发枪、火炮,都已经在来大清的路上了。朕担心这些工匠和武器在通过渤海湾入口时被伪明水师截获,所以才想拿下朝鲜的海州港。”

  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前一段时间因为他们派出的战舰被大明海军用“海上骑射战术”击溃,所以消停了相当一段时间。

  但是这两国在南洋的利益实在太大,不可能放弃。所以他们的本土在获悉此事后,都选择了加强在南洋的军事存在。

  特别是第三次英荷战争在1674年2月就已经结束,虽然荷兰还在欧洲大陆上和法国作战,但是他们的海军终于腾出手了。

  另外,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这两个荷兰的宿敌,也为了反对路易十四的扩张,而和荷兰结盟。

  因此荷兰和西班牙也能在南洋和东亚采取一致立场了。

  不过他们也不敢在中国沿海直接使用武力,毕竟之前的惨败教训太深刻。而且他们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摸清楚天雷的秘密。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当然不敢再战了......万一惹毛了朱和墭,把天雷的秘密输出给路易十四,那么荷兰人和西班牙人以后可就要说法语了。

  所以荷兰人和西班牙人就希望拼凑一个反明大同盟,团结各方面的力量,一起来以遏制大明帝国,粉碎大明试图改变南洋和东亚现有秩序的野心。

  在得到了荷兰执政官威廉三世的指示之后,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总督约翰.马绥克也顾不得年纪老迈和路途遥远,再一次登上了一条驶往中国的商船,还在康熙十五年的二月抵达了大清眼下唯一的对外通商口岸天津。

  而且还抵达天津后不久,见到了大清国的“二号人物”,皇叔父安亲王岳乐!
20#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11:30 | 只看该作者
大清天津海关衙门。

  “安王爷,马绥克总督的意思是,现在南洋一带的各国,包括越南的北郑、南阮,占婆国,真腊国,暹罗国,缅甸国,马六甲国,爪哇国,婆罗洲国等等的,对于伪明的崛起都是极为担心的。他们都害怕再一次被伪明所压服,成为伪明的属邦。另外,东洋日本国也有同样的担忧,他们担心伪明会再一次将他们保护的小国琉球夺去。所以这些国家都愿意和荷兰、西班牙站在一起,以遏制伪明的野心。但是这些国家都是小国,而荷兰、西班牙的本土又远离南洋和东亚,所以各国都希望大清可以挺身而出,成为这个反明大同盟的领袖!”

  说话的正是南怀仁,他跟着岳乐一起来了天津,担任岳乐的副使,同时还兼任通事。

  安亲王岳乐听完他的话,两道眉毛微微一皱,问南怀仁道:“敦伯,那些南洋小国小邦,真的那么害怕伪明?”

  南怀仁笑道:“巴达维亚的马总督是这么说的......”

  “我问的是你!”安亲王岳乐道,“那些国家可都是前明的不征之国,除了越南和缅甸之外,其他各国可都没被前明打过,还薄来厚往了二百多年......现在他们都不想再回去当明朝的属国了?”

  “这个,这个......”南怀仁尴尬地笑了笑,“王爷您圣明!这事儿点破了也没意思。。总之,只要大清国能出来当头,这些个小国都好说。

  当然了,大清也不能再要求这些国家臣服了......”

  “什么意思?”岳乐皱眉道,“难道要咱大清的皇上和那什么爪哇国的国王平起平坐?”

  南怀仁解释道:“也不是这个意思,只不过这个小国也有小国的主权,大国不能因为自己强大,就藐视小国的主权,让对方奉自己为主......”

  “瞎扯!”岳乐不乐意了,“照你这个说法,那我大清和朝鲜的关系怎么说?”

  南怀仁道:“朝鲜是自愿奉大清为宗主的,如果没有大清的保护,朝鲜就要被伪明给欺凌了......”

  岳乐噗哧就笑了:“你他M这不是在睁眼说瞎话吗?朝鲜王要是能自愿,早就派人去南京称臣了!”

  “这个......”南怀仁也不知道该怎么和岳乐说话了。

  岳乐挺精明一王爷,怎么在外交问题上就一窍不通了呢?

  “说实话!”岳乐看见南怀仁还那儿吞吞吐吐,“是不是那群南洋小邦听说伪明又支楞起来了,一个个都想过去抱大腿了?”

  “也不是都想......”南怀仁无奈,只好实话实说道,“缅甸和越南的郑主就不太想。”

  “也对,”岳乐道,“缅甸把永历捆了交给吴三桂弄死,越南国又被永乐灭国一回。不过这两国大概也不敢和伪明对着干吧?”

  南怀仁道:“倒是不敢......但只要大清可以出头,他们也愿意跟随。”

  岳乐点点头,“明白了,荷兰人是想借着大清的名义,把这帮小国都拉进反伪明的同盟。不过大清又有什么好处?”

  南怀仁知道哄不住岳乐这个王爷,只好扭头对荷兰人马绥克道:“总督阁下,大清的亲王想知道大清出头组织反明大同盟的好处在哪里?”

  马绥克皱着眉头道:“对大清而言,反对大明的国家难道不是越多越好的吗?”

  南怀仁耸耸肩,“总督阁下,大清的亲王殿下知道这些国家并没有多少实力。”

  马绥克思索了片刻,道:“费迪南德,你问问他想要什么样的帮助?”

  南怀仁笑着对安亲王岳乐道:“马总督请您开价。”笔趣阁

  岳乐伸出三根手指,“三十万斤白糖!”

  “什么?”南怀仁一愣,“三十万斤白糖?要那么多白糖干什么?”

  他本来以为岳乐会要燧发枪和火炮,没想到居然要糖!

  “吃啊!”岳乐回答道,“我们满洲人最喜欢吃甜食了。”

  “甜食?”

  说起这个,南怀仁忽然想起自己很久没吃到甜食了!

  他前一阵特别想吃鸡蛋糕,还和宣武门大教堂的厨子说了,可是对方却告诉他现在满北京都买不到一颗白糖。没有白糖,鸡蛋糕没法做。

  所以南怀仁就只能让厨子给自己摊了几个鸡蛋饼吃了......

  想到这里,南怀仁就对马绥克说:“总督,亲王想要三十万斤白糖。”

  “白糖?”马绥克也皱眉,“现在白糖很贵!”

  “很贵?”南怀仁一愣,“为什么?”

  马绥克说:“是大明方面在控制白糖交易,我不清楚他们为什么要怎么干?但这样的事情的确发生了。而且他们还召回了在爪哇岛上种植甘蔗榨取蔗糖的华人农场主......据说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南怀仁皱起眉头,若有所思,过了一会儿又对岳乐道:“王爷,您要的数目有点大,而且现在伪明方面限制白糖出口!”

  他一边说话,一边在观察岳乐的表情,他发现岳乐没有丝毫惊讶!

  这说明岳乐早就知道大明在控制白糖出口,而且他也知道大明控制白糖出口的原因。

  这原因肯定不是不想让满洲人吃上甜食......难道白糖可以军用?

  想到这里,南怀仁又试探道:“王爷,荷兰人当然是有点办法的,但花费巨大......”

  “要花多少钱?”岳乐马上追问。

  “五百文一斤!”南怀仁报了个价。

  “那就是五钱银子......”岳乐说,“三十万斤不过十五万两银子,我们出十万两,剩下的荷兰人出!”

  南怀仁似乎明白了什么,马上回头对马绥克道:“买进白糖吧!亲王殿下愿意为了这些白糖付出十万两白银!”

  “好吧,”马绥克点点头,“剩下的费用我们可以拿出来,只要大清愿意出面领导反明同盟。”

  ......

  “真的?荷兰人真的愿意帮朕搞来三十万斤白糖?”

  “真的!马绥克总督亲口答应了......咱们的人现在买不着白糖,但是他们荷兰人还是有办法的。皇上有了这三十万斤,咱们的白糖储备就能超过六十万斤了,足够应付几场大战了!“

  紫禁城南书房内,刚刚从天津回来的岳乐正在向康熙皇帝报告和白糖有关的好消息。

  虽然康熙已经在准备“无糖战争”了,但能搞到白糖还是最好不过的。

  “皇上,荷兰人和西班牙人还愿意帮着咱们拼凑一个反伪明的同盟!”

  岳乐接着又抛出个好消息。

  “都有谁?”康熙问。

  “有越南的北郑、南阮,占婆国,真腊国,暹罗国,缅甸国,马六甲国,爪哇国,婆罗洲国......可能还会有日本国和琉球国。”

  “就是十国了!”康熙掰着手指头算了算,“如果再算上咱们、朝鲜、吴周、荷兰、西班牙、葡萄牙......那就是十六国联军啊!”

  十六国联军,比八国联军还多一倍!

  虽然这十六国中的大部分都是凑数的,但是这么多国听上去还是蛮威风的,至少可以给自己人壮一壮胆。

  岳乐接着又道:“马绥克总督的意思是,咱们各国一起签个条约,共同反对改变什么东亚和南洋的现状,然后再迫使伪明接受这份条约,以后就能有安生日子了。”

  康熙哧地一笑:“这条约有什么用?不过只要有白糖可以拿,签就签吧!”
21#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11:33 | 只看该作者
“皇上,虽然这个十六条约和废纸没什么两样,但是奴才觉得荷兰、西班牙两国对咱大清的抗明还是大有助益的。”

  康熙知道自己的这位皇叔父还是非常靠谱的,听他这么一说,也就收起了对荷兰、西班牙的轻视,并且顺着岳乐的话往下问,“安亲王,你觉得这两国能在咱们和伪明大战的时候出兵?”

  岳乐摇摇头,“据奴才所知,这两国本土距离我中华十分遥远,在南洋的兵力也非常有限,他们的战船也许还能和伪明水师较量一番,陆师是不可能远征伪明的。不过他们却可以帮着咱们练兵!”

  “练兵?”康熙一愣,“安亲王,你不会觉着他们的西洋兵法比咱中华的兵法更高明吧?”

  “皇上,”岳乐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西洋的兵法亦有所长。奴才在天津的时候已经和荷兰总督马绥克,西班牙特使塞万提斯打听过他们西洋的兵法了,发现他们在火器的运用和**兵、**兵、炮兵、轻重骑兵的协同运用上颇有一套......这当然也是在多年战乱中总结出来的!

  他们西洋的情况,有点像我中华的战国乱世,列国争雄,战乱不休,已经上千年了!”

  康熙对西洋的历史也是有所了解的,当下就点点头:“说的也是,千年争战下来,就是再蠢也该摸着打仗的窍门了。”

  “皇上圣明,”岳乐又道,“奴才从马绥克和塞万提斯处得知,这西洋陆师的阵法虽然简单,只有方阵、横阵、纵阵、散阵等几种,但是他们玩得很透很精......兵和兵之间的间隔,横队与横队之间的距离,步军行军的步速,骑兵冲锋时的步速,还有**装填的步骤和速度,都有精确计算。这些东西咱们自己虽然都能摸索出来,但是费时费力,不如直接拿他们现成的东西来用。”

  康熙点点头,道:“可以借鉴,但是也不能照搬......毕竟西洋人没有发现糖药之秘。。”

  “皇上圣明,”岳乐道,“奴才觉得西洋人的燧发枪横阵和纵阵还是可用的......另外,奴才还发现西洋人有一种来福枪,射程远、精度高,可以用装备神枪手,专门来对付伪明的手榴锤兵。”

  “朕也听说过!”康熙点头道,“这种**就是在枪管内侧开了线槽,据说有了这线槽,弹丸的射程就能增加一倍,而且打得更准。若是荷兰、西班牙愿意派工匠来教咱们制作来福枪,倒是一桩美事儿。”

  “那奴才可就要恭喜皇上了!”岳乐笑道,“马绥克总督和奴才说,和他一块儿来天津的西洋匠人之中就有会造来福枪的。”

  “这可太好了!”康熙的麻脸上终于露出满意地笑容了,“看来这些荷夷、西夷是真心想和我大清联手的。”

  “皇上圣明。”岳乐又给康熙送上一句恭维话,“奴才还听马绥克总督说,他们还会派人通过越南进入广西联络上吴周......若是吴周也有了来福枪,还学会打造西洋人的火炮,还学了西洋人的阵法,咱们说不定能联合吴应熊一块儿夹击朱和墭了。”

  康熙点了点头,笑道:“你这么一说,朕还想起个事儿......皇叔,朕想请您辛苦一趟,率领一旗新军走一趟甘肃。”

  “走一趟甘肃?皇上的意思是......”

  康熙笑道:“朕想让你送陕甘总督莫洛去兰州上任,顺便再把朕的师兄桑吉加措从兰州接来北京......对了,再带上一两个会种痘的郎中,帮桑吉加措和他的手下都种上痘。”

  听康熙这么一说,岳乐的面孔上就露出了惊喜,“皇上,大喇嘛他......”

  康熙点点头,“朕刚刚接到了索额图的密奏,大喇嘛已经同意收朕为他的俗家弟子,还派他最信任的弟子,喇嘛总管桑吉加措代表他来北京向朕传授佛法,并且赠与朕恩赫阿木古朗汗的汗号和持教法皇的地位。”

  “奴才恭喜皇上!”

  岳乐连忙给康熙道喜。

  这个五世大喇嘛可不是一般的大喇嘛,他领导下的黄教正处于鼎盛时期,甚至被后世称为雪域教廷。因为此时的大喇嘛通过传教、册封持教法王和赠与汗号的手段,拥有了向卫拉特蒙古各部台吉下达法旨的能力!

  特别是五世大喇嘛的得意门生噶尔丹成为强大的准噶尔部台吉之后,五世大喇嘛的权威已经达到了顶峰,几乎成了和硕特汗国和即将成立的准噶尔汗国的宗主!BIquGe.biz

  对于喀尔喀蒙古、漠南蒙古,五世大喇嘛同样拥有相当强的影响力。

  现在五世大喇嘛收康熙为弟子,并且赠与蒙古汗号和持教法皇之位,就等于支持康熙成为全蒙古的大汗。

  而且噶尔丹和和硕特汗国的汗王和一众台吉也会站在康熙一边,共同反对黄金家族的嫡系继承人布尔尼。

  康熙笑着道:“皇叔父,你这次在甘肃应该还能见到一些护送桑吉加措的和硕特汗国的台吉,你告诉他们......朕还要再准备一年!”说到这里,康熙的语气突然就放沉了,面如也变得狰狞起来,“一年以后,朕就将亲率大军,与朕之安答噶尔丹一同出兵河套草原和喀尔喀草原,铲除布尔尼这个伪汗!

  朕向列祖列宗起誓,一定要将布尔尼碎尸万段,挫骨扬灰!”

  ......

  “阿......嚏!”

  在阴山脚下,黄河北岸大草原上的一座被无数顶白色的蒙古包环绕着的一顶金顶大帐之中,目前还不是蒙古大汗的大元天佑皇帝布尔尼忽然打了个喷嚏。

  大帐内的漠南、漠北蒙古各部台吉听见他的喷嚏声,都投去了关切的目光——这位草原上的雄鹰,大漠上的苍狼,大蒙古的希望不会染病了吧?

  布尔尼这个时候正坐在一套组合式的御座上——不是一张椅子,而是一套包括了平台、屏风、椅子和悬挂正大光明匾的木架子在内的组合家具。

  打造这套组合家具的目的,当然是为了悬挂这块正大光明匾了——这可是照着顺治皇帝的亲笔打造出来的牌匾。

  另外,在布尔尼的大帐外面,还有另外一个木架子,上面还摆放了一块石头打造的牌匾,一面刻着“大清门”,一面刻着“大明门”。

  而这两块牌匾,就是布尔尼“征服”北京城最好的证明。

  被布尔尼请来开库里台大会的蒙古各部台吉中有不少去过北京,见过这两块匾,现在又在布尔尼的金顶大帐内外看见了它们,无不是激动得热泪盈眶。

  大元朝真的回来了!

  甚至还出现了传言,说布尔尼其实就是成吉思汗转世!

  布尔尼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然后笑了起来:“五百多年了......咱们蒙古人的大军,终于又聚集到了西夏的家门口了!”

  听他这么一说,一帮子蒙古台吉都露出了心潮澎湃的表情——成吉思汗就是在第六次攻打西夏时病逝的。

  现在布尔尼突然提起西夏......难道是想起了前世的记忆?

  他真的是成吉思汗转世啊!

  布尔尼目光在金帐当中一扫,接着又道:“我刚刚得到消息,雪域大喇嘛派遣他的弟子桑吉加措去北京赠与康熙汗号了......看来卫拉特人是不会来参加这场库里台大会了!不过没有关系,有你们的支持,有上天的保佑,我布尔尼一样可以成为全蒙古的大汗,从今天起,我就是成吉思天佑汗了!”
22#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15:45 | 只看该作者
“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台吉每根底、塔布囊每根底、城子里达鲁花赤和人每根底、往来使臣每根底宣谕的圣旨:如今大元又有了皇帝,大蒙古又有了大汗,都是同一个,是成吉思皇帝的嫡传子孙,名叫布尔尼,称大元天佑帝和成吉思天佑汗。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漠东蒙古各路台吉都快些来阴山脚下向大皇帝和大汗称臣效力。大皇帝和大汗会依照成吉思汗的规矩,封你们当千户台吉和万户浑台吉,然后和你们一同整顿兵马,大家一起再去打北京、入中原,把康麻子的花花江山抢来分了......钦此!”

  随着一道颇有大元遗风的圣旨,被不识字儿的察哈尔铁槊科诺特勇士们传达到阴山脚下的蒙古大营各处,大营当中所有的蒙古人全都沸腾了。

  汇聚在这里的蒙古人有些是察哈尔部的人。有些是乌兰察布盟、伊克昭盟和阿拉善部的勇士,他们所在的部落已经完全在布尔尼的控制之下,即将被改编成土默特万户、鄂尔多斯万户和阿拉善三千户。还有一些则是喀尔喀的土谢图部、札萨克图部和车臣部的蒙古人,他们的部落还保持着相当大的独立性。

  他们当中的一些人已经跟着布尔尼去过一趟北京了,但还想再去一次!

  而没有去过的,那就更想跟着这位成吉思天佑汗去北京开开眼了。。

  至于上回布尔尼打进北京时又多侥幸,已经没有人考虑了......甚至布尔尼到底是真想再杀回北京,还是只想利用杀回北京为号召,将察哈尔、土默特、鄂尔多斯、阿拉善、土谢图、札萨克图和车臣等部蒙古人全部整合起来,然后再去和康熙争夺东道蒙古和漠南东部蒙古各部的统治权,都没人去想。

  大家伙尽想着好事儿呢!

  而在蒙古人营地当中金顶大帐内,已经换上了成吉思汗同款白色皮袍,头戴成吉思汗同款风帽的成吉思天命汗的头脑却还保持着必要的冷静。ŴŴŴ.BiQuGe.Biz

  北京是不敢去的,至少在大明和大清打得两败俱伤之前,他是不会真的向北京进军的。

  在这之前,他只会打着“进军北京”的旗号,在河套草原和漠北草原之间往来,一边吓唬康熙,一边静观明清之争......即使不能再一次入主北京,只要能称着大清灭亡的当口吞并漠南、东道蒙古,然后再西把卫拉特蒙古给合并掉,从而一统蒙古各部,他布尔尼也配得上一个成吉思汗第二了!

  正得意到不行的时候,他的兄弟罗卜藏突然从大帐外面快步进来,到了他的身边,压低了声音对他说道:“大汗,耿精忠和尚之信遣使来报,他们已经从吴应麒那里拿到**和火药了......”

  “好!”一脸志得意满的布尔尼叫了一声好,然后就猛地从座椅上站了起来,锵一声抽出了一把成吉思汗同款弯刀,猛地一指东方,“大蒙古的勇士们,向东进军的时候到了!”

  ......

  当大蒙古成吉思天佑汗兼大元天佑皇帝亲率察哈尔、土默特、鄂尔多斯、阿拉善等各部蒙古勇士二十万东进的消息传到北京城的时候,这座城市已经陷入惶恐了!

  因为随着大清和吴周、日本、朝鲜、越南、缅甸、暹罗、荷兰、西班牙等国缔结十六国反明盟约的消息传开,大明朝廷在淮海以南屯兵二十万,并且即将北伐中原的传言几乎前后脚就在北京、天津、保定、太原、开封、徐州、济南等地传开了。

  现在又加上一个蒙古东征的消息,这还了得?一个大明就够大清喝一壶的,现在又来了个大蒙古......这大清国岂不是要腹背受敌,叫人南北夹击给夹死了?

  已经在去年遭过一回殃的北京城的居民们,这下可真的有点慌张了。

  “听说了没?那个布尔尼,就是去年把太皇太后和皇后都撵到八大胡同去的那个蒙古王爷,现在已经是蒙古大汗了,据说还是成吉思汗转世,现在集结了二十万蒙古大军要再打北京!”

  “二十万蒙古人还不打紧,还有二十万伪明的**兵也要来打北京!那个什么十六国同盟的可把姓朱的惹毛了,听说现在淮河南岸到处都是伪明军的兵营......马上就北伐了!”

  “这大清国到底造了什么孽?有个反清复明已经够受了,怎么还来个反清复元呢?”

  “就是......这样下去,怕是要完啊!”

  “小声儿点,圣主临朝,天兵无敌,怎么可能要完......”

  在北京外城的茶馆里面说“要完”的,当然都是一些市井百姓了......他们有些是居住在外城的“老北京”,亲身经历了造成大清太皇太后和皇后流落八大胡同的那场动乱。还有一些则是刚搬来北京的新八旗的家眷,也有一些是被施琅他们从扬州抓来的盐贩子和人贩子。

  总之,这帮人对大清朝的信心都不大够用啊!

  北京的市井民间如此,在距离北京城不远的那个“大通州”,也有一群同样心神不宁的家伙。

  “大通州”现在可是北方儒家的圣地了!不仅有儒宗总坛,有山东迁来的许多孔家子弟,而且还是那些进京走门子的包税乡贤们汇聚的场所。

  乡贤嘛,当然都是儒生,多半还有举人、秀才的功名在身上。他们和北京城内的八旗大爷不能算是一伙儿的,所以进京办事走门子的乡贤或是乡贤子弟,都会把自己归类成儒宗子弟。

  而儒宗五大佬之一的黄植生又奏请康熙同意,在通州城内开办了山东会馆、山西会馆、直隶会馆、河南会馆、陕甘会馆,专门用来接待进京的乡贤和乡贤弟子......当然了,这只是为了方便大家,而且一切都在康熙皇帝的控制当中!

  另外,即便这些乡贤和乡贤子弟都加入了儒宗,那他们也是大明和儒门的死对头啊!

  而这些大明和儒门的死对头,现在也慌得不行啊!

  他们怎么可能不慌?他们的老大,儒宗圣公孔毓圻,现在也跟个热锅上的蚂蚁似的。

  不过刚刚从登州回来的周培公和李光地,还有一直陪在孔毓圻身边的黄植生倒还比较镇定,今儿还在儒宗总坛的书房里面好言劝慰孔毓圻呢!

  “圣公莫怕......实在不行还可以去登州避一避。”

  “是啊,属下刚刚从登州那边过来......这登州真和传闻中说的一样,是不问来路皆可安居的。”

  “什么叫不问来路?”黄植生还在明知故问。

  “所谓不问来路,就是人从哪儿来,钱从哪儿来,人家一律不问。”周培公笑道,“人到登州,只是租个房子,然后报个假名就能报上户口了。”

  李光地说:“去登州的蓬莱银号开户也是一样的,不看什么户册......报个假名,阿猫阿狗都行,就能开立户头。然后银号就会给你一块刻了数字的铜牌和一张纸质户卡。只要铜牌在手,哪怕没有了户卡,也能把银子取出来。即便没有了铜牌,只要记得上面的数字,还记得留在蓬莱银号内的暗码,照样能取出存银!”

  黄植生故作惊讶,“那岂不是说,只要把银子存进蓬莱银号,就能高枕无忧了?

  圣公,卑职想请个假,去山东省亲......”
23#
 楼主| 发表于 2025-2-19 15:45 | 只看该作者
黄植生一个广东人居然要去山东省亲?

  圣公孔毓圻虽然年轻识浅,但是也知道其中一定有古怪了!

  他哼了一声,又回头看着周培公、李光地二人,低声问:“你们可以亲自去登州,可是本圣公却走不开......当如何是好?”

  孔毓圻也有银子啊!

  他是第六十六代衍圣公,曲阜孔门几十代剥削来的银子都落在他手里。

  现在孔家的二三十万亩土地都被康熙划给了儒宗,但是孔家的银子却还在曲阜的孔府地下埋着......本来这些银子是万无一失的,“无能无为”的曲阜孔门是任何一个统治者都不会去查抄的。ŴŴŴ.BiQuGe.Biz

  哪怕是李自成也不会那么干!

  可是现在世道变了,曲阜孔府因为孔毓圻受封儒宗圣公的缘故,被迫卷入了儒家内战和明清之争。

  一旦卷入了权力斗争,那可就凶险了!

  现在孔毓圻已经被南京的儒门革除儒籍、剥夺孔姓。一旦大明天兵打到山东,曲阜孔府一定会被没收,到时候孔家几十代的积蓄可就都归了他人。

  孔毓圻怎么心甘?

  而且他也不甘心把这些银子献给康熙皇帝......当年前明对孔家那么好,在崇祯皇帝快穷死的时候,孔家也没捐出过一两银子,现在给康熙这个害人不浅的夷狄之君?凭什么呀?

  所以孔毓圻能想着的办法,就是把这笔银子转去登州存进那个什么蓬莱银号了。

  可问题是孔毓圻离不开通州,不可能亲自去登州存钱啊!

  “圣公,卑职有个法子。。”黄植生早就在等孔毓圻提出这个问题了。

  “什么法子?”孔毓圻问。

  “您可以开个钱庄!”黄植生道,“让您最信任的家人和奴仆去管理......这个钱庄可以在登州、曲阜、天津各开一个分号,总号摆在通州,专做汇兑业务。这样您的银子就能通过自家的银号慢慢向登州的蓬莱银号转了!”

  孔毓圻想了想,觉得这办法挺好的,可是也有点问题,“可是我家的人哪里懂得开钱庄?”

  黄植生笑道:“圣公,您家的人不会,北京外城开买卖的那些山西老坑会啊!您出本钱,出圣公孔家的金字招牌,出儒宗的势力,让他们出人才,这钱庄不就开起来了?”

  “高!实在是高!”孔毓圻终于露出了笑颜,然后望着周培公、李光地二人,“你们觉得怎么样?”

  周培公笑道:“这的确是好办法......有了这样一间钱庄,方便的可不是圣公一个人啊!”

  李光地点点头道:“就是,圣公,您这可是自家方便,也与人方便。”

  “好!”孔毓圻道,“那说干就干吧......植生,你和那些山西老坑熟悉,和晋商联络的事儿就交给你了。”

  “属下遵命。”

  “晋卿,”孔毓圻又对李光地道,“劳烦你再走一趟登州,把开办钱庄分号的事情办了......顺便在登州再办一个儒宗分堂。”

  “属下这就去办!”

  “培公,”孔毓圻又对周培公说,“朝廷那边也需要人去打点......你看走谁的门路妥当?该花费多少?”

  周培公笑道:“当然是走当朝大学士图中堂的门路了!这事儿有一万两银子就足够了!”

  “好,那就有劳培公兄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2-22 21:34 , Processed in 0.253096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