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399|回复: 2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葬花吟:心疼与绝望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18 12: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儿时对第一部电影的记忆,是越剧《红楼梦》,记住的细节除了宝玉和宝钗结婚,就是黛玉葬花。我哭得泪流满面,抽抽噎噎,难以控制,以至于使带我看电影的小姑姑感到羞愧、难堪。回去的路上,小姑还在训斥我,说那又不是真事,是假的。我扯着姑姑的手,磕磕碰碰地小跑着才能跟上。昏黄的月光笼罩着寂静的乡村,时而有看电影回家的人在评论着,争执着。我感觉一层薄薄的纱一样的东西缠绕着小路、树木及整个村庄,缠绕得我的心有种隐隐约约的堵。直到现在,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听到越剧缠绵婉转的旋律,那种悲伤的、难言的、忧伤的感觉就会一下子袭击住我。

  黄昏,窗外狂风大作,雨透过窗纱,卷起窗帘,肆意扑来。我打开电脑,仍是播放箫曲《葬花吟》,站在阳台看雨听雨听箫。楼前的邻居家院子里种着几棵枣树,结满栗子大小的青枣,在雨中格外翠绿。一棵粗壮的石榴树,开满鲜红的花朵。狂风中树的姿态显得十分冷静,风吹时,简单地摇摇树顶的叶子,似乎不以为然。也许是四处高楼的阻挡,风赶到小院就有点筋疲力尽。娇弱的石榴花终抵挡不住,纷纷飘落。我看着风雨中花朵飘落的过程,感到很美!

  这几天喜欢了听箫——《春江花月夜》、《葬花吟》,我想写篇散文《葬花吟》,描绘出花落风中淡然而悠长的余味。我不想写的悲悲切切,其实,花开花落是很自然的现象,甚至是一种喜庆。一粒种子发芽长大,需要历经多少风雨期盼多少个日夜,终于可以长大开花。红黄紫白,大小不一,不管“明媚鲜妍能几时”,今生开出自己的花,已经难得了,不是每颗种子都有机会开花的。只是人贪得无厌,竟要鲜花常开,看到落花悲叹岁月老去,殊不知花若不谢,怎可结果,无可结果,代代怎可续传。

  在网络上无意看到陈晓旭的版面。看到熟悉的林妹妹,哀怨的目光,刁钻的精灵样,在懂得自己人的宝玉跟前,被包容被疼爱被呵护幸福的笑靥,寄人篱下时凄凉、伤感的眼神,心被柔柔地牵疼。看到皈依佛门的陈晓旭病逝的画像,苍老的容颜,虚弱的神色,光洁的头,再也忍不住地哭出声来。滴滴答答的雨声打着窗棂,缠缠绵绵的箫声回转,一种形容不出,道不明白的感觉穿透我的内心。好像是遥远的从前,看着从前的自己,就像跟现在的自己有着息息相干的外人,贴近而又虚幻,似乎抓不住却又真实具体。箫声在房间里回荡,无形的冲击,抵达的硬度,灵魂的存在——所有对生命的热爱,对命运的无力,直至坚强而服从,迷茫而清醒。

  似乎唯有眼泪才能表达一份情感,多年来林妹妹已经真实地活在我的内心。对她的怜爱从对书中人物刻画形象的想象,到对荧屏中陈晓旭扮演林妹妹的认可,陈晓旭版的林妹妹,早已潜移默化到刻骨铭心。第一次在同学家高大的书橱看到三本厚厚的《红楼梦》,最初的好奇、迷茫,到如今喜欢终生,《红楼梦》贯穿了我整个的少年、青年的岁月。不知道是不是受林妹妹的影响,开朗而洒脱的我,竟然有了不可改过的多愁善感的坏毛病。对别人一句话一个眼神,禁不住地怀疑、伤感,沉浸在自己的误解里委屈,直到对方一遍遍的解释,心中才释然。对于物质财物,却丝毫不会计较。我喜欢林黛玉冰清玉洁的人品,聪慧、善良的个性,可我特别讨厌她动不动就伤心,就哭哭啼啼,埋怨林黛玉不如宝钗豁达、大气。就像我非常厌恶自己很容易就多心的性格一样,明知道不好,就是没办法改正。

  如今,还深刻地感受到在另一个公社中学上初一的我,每回到公社爹娘所工作的家时,胆怯、卑微和陌生的不敢吃饱饭。父亲用吉普车把我从学校接来,就匆匆出去忙了,被疾病折磨的瘦弱得娘,迟缓地在家收拾着,忙碌着,时而对我笑笑,问我学校的情况。我局促地双手交叉,也想不起来接过娘的笤帚(在学校我是第一批优秀团员,扫地,打扫厕所,自豪着自己的行为。那时候,写在每一本日记本上的第一句话——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狂妄之极)。我拿眼看着放在矮厨前的一篮子苹果,馋得偷偷咽口水。姐姐随手拿起几个说要捎给同事,我看着她好看的背影,穿着粉红色的短袖,摇摇摆摆地消失在公社开满红、白花朵的扶桑花中。我感觉出娘的疑惑,母亲迟疑着,小心地拿给我一个大红的苹果,让我吃,有点窘,语气似乎是亲戚般的客气。我接过苹果,咬一口,眼泪唰地就出来了。现在翻看那个时候的日记,几乎篇篇有流泪的记录,也不知道年龄那么小,怎么有这么多伤心的事。是接连不断的疾病、痛疼造成的吗?虽然年龄尚小,寄人篱下的林黛玉的心情可想而知。
  
  还有一件事,让我至今想起来愧疚不安。有次娘去县城赶集,路过我们学校,给我送收音机、钱和一本《红楼梦》(我求爹从省城捎来的,爹不懂捎来一本缩写的)。想到娘的腿有点瘸,我忽然感到羞耻。我期期艾艾地走近娘,接过娘捎来的食物、书和收音机,怕同学看见转身就想走。下意识地,我感觉出娘的不自然地笑笑,娘张张嘴没说出什么,然后坐上婶子的自行车走了。等娘走远后,我忽然觉得自己可耻,混蛋。多年来,我对林黛玉唯一的不满,就是林黛玉嘲笑刘姥姥是母蝗虫那回。其实,身在繁华深院的富家小家,哪里懂得庄稼人的艰辛,和没有文化熏陶素养,所表现出来在底层生活的人们的本性。这也正是曹雪芹的伟大,人是没有绝对的完美。我拿着娘捎来的吃食、书和收音机,第一次觉得自己的特别没良心。那个夏天,每到下午放学,教室前高大的梧桐树下的空地上蹲满了吃饭的学生,干巴的馒头,乌黑的干菜,浑浊的水,大家吃得鸦雀无声。收音机正按时播放刘兰芳的《杨家将》。回到家,姐姐还抱怨爹娘,就那样惯着她,她要箫买箫,还有谁跟她那样拿着收音机到学校明目张胆地听说书的?还有她说要课外书就买课外书,爹,那是《红楼梦》,好多家长不让看。“看了《红楼梦》,得了相思病”那个年代流传的俗语也许还有人记得,年少的心对禁锢书籍本能的好奇和沉下心阅读后的侵入骨髓的触动,时断时续的不成熟的想法——矛盾、犹疑、困惑、感悟、羡慕、排斥,懵懂的心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是被唤醒或被侵蚀,真是无法说清。

  少年时,我读的书极少,数过来的只有巴金的《家》、《春》、《秋》,琼瑶、金庸,还有张贤亮也应该是那个时期接受的。初中时还做梦梦见过琼瑶和巴金,急切兴奋地向巴金请教写作方法。记得那时候校园流传李国平的一部长篇小说《梦泪梦》,写的是一个女青年对文学的热爱和痴迷,以至于冷落了一直对她关心和喜欢的男友。终于,她出版了一本书,兴奋地告诉她的男朋友,男朋友却告诉她,他结婚了。同学讲到这里,哭得泣不成声。现在觉得小说很一般,当时是一个比我高一级的同学看过后,一口气给我讲完的。故事讲完,我的心就暗暗许下了一个心愿。除了这些小说,就是《西游记》、《红楼梦》,《红楼梦》成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对爱情的朦胧认识,对坚贞不渝的崇拜,对金钱富贵的抵触,对人生无常的悲观认识,对古典诗词的喜爱,或多或少都从《红楼梦》开始的。有一段时间,对《红楼梦》中生活俗事和人物的表情反应过于细致的描写感到困惑,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体会出到曹雪芹的伟大,明白“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含义。人是生活中在各种人际关系中的人,离开了复杂的社会关系,人性的体现是有缺陷的。也正是这些琐碎的、俗气的、小小不然的细节,把人情世态写得淋漓尽致,才使得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贴近人心。

  88年才有机会挨上看电视剧《红楼梦》,几年来反反复复地重看了好多遍,那些演员对人物的心理变化、神情神态、气质、灵魂的把握,真的震撼、撷取了观众的心。看着他们,好像自己也成了他们中的一员,与他们一起哭、笑、悲、欢。三年前,听说拍新《红楼梦》,当天我高兴地睡不着,简直要喜极而泣,甚至害怕自己会出现意外,等不到那一天。直到有幸看到新版的《红楼梦》,想着无论场地、衣服、头饰和故事情节,怎样的耳目一新或别出心裁,都无可非议的。可是,曹雪芹笔下赋予《红楼梦》中人的灵魂,骨子里透出的气质,是不能篡改的。新版的宝黛等人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红楼梦》中的宝黛等人,他们只体现了宝黛的形体而失去了宝黛的灵魂。


  《葬花吟》还在哀婉重复播放着。我知道,生活本身就是充满艰辛、苦难的,世态的炎凉,人情的冷暖,疾病的缠绕,地位的卑贱,感情的善变,都会让人有种无力感,有种命运无可把握的悲哀。可是,走在坚实的大地上,看到天空飞翔的小鸟,热闹的蝉声,人群的笑声,生命能感知感受这些的存在,其实很幸运的。鲜艳与败落,短暂与绵长,瞬间与永恒,得到与失去,其实都是相同的,没有谁比谁优越。花落,心疼是一种自然;人去,绝望同样也是一种自然。从自然中来到自然中去,重要的是我们走过一遭,在走的过程,我们珍惜、付出、流泪、欢笑过了。有多少生命的种子,根本没有成长的机会呢。

  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奥修说过:“当你看着一朵玫瑰花的时候,你感到快乐,你的快乐是玟瑰花创造的。而当你快乐的时候,玫瑰花也感到快乐。它依赖着你,它等着你来。如果你不来的话,它就像一个爱人似的感到难过……”即使我来了,花该落的时候,也会凋落的。我知道我不会太难过,花也就不会太难过,因为有着新的生命催生着,新的梦想和生命会重复感受该经历的一切。




[ 本帖最后由 扁舟一叶 于 2010-7-18 16:18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12:29 | 只看该作者
从曹雪芹版转移过来,听听高手们的意见,给砸砸,好修改!
3#
发表于 2010-7-18 12:44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4#
发表于 2010-7-18 12:50 | 只看该作者
  
  在曹版那里读过了,看到你又转过来,就在这里说说:

  应该说,从你行文、立意的角度和已经达到的效果来说,这是一个记述了更多个人经历、情感和寄托的散文:
  于事,你真切地记录了自己与书、与红楼原著与影视作品以及亲人的微妙关系,似乎看到一个过早就懂得世事的孩子是怎么长大的;
  于情,你表达了自己一路过来的心路历程,细腻感伤,真诚也坦荡,所谓柔中带刚,也许就你这样。

  本文的主题(题目的指向):我个人以为你更多地想说出对新版红楼梦的绝望,如果从影视作品的层面切入,这应该是另一个主题了;当然,扩大一些看,作为本文的标题,仍然足以含盖你所要呈现的思考与感悟!并不影响这个优秀散文的可读性!

  一个题外话:就是关于李少红,作为优秀的女导演,其才华是有的,但从《橘子红了》开始(其我也就关注了她这个),她基本醉心于华丽场面的情景剧,对人物命运的把握、对作品真实内涵的理解是她的弱项,我没看到她的新版红楼,但从大家的普遍反应看,她还是在老路上,仍然以文火慢炖情景剧,那就当作一场古典时装剧看看罢了!

[ 本帖最后由 @边走边唱@ 于 2010-7-18 13:01 编辑 ]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12: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边走边唱@ 于 2010-7-18 12:50 发表
  
  在曹版那里读过了,看到你又转过来,就在这里说说:

  应该说,从你行文、立意的角度和已经达到的效果来说,这是一个记述了更多个人经历、情感和寄托的散文:
  于事,你真切地记录了自己与书、与 ...


非常感谢边走边唱。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几乎在心里把所有有关《红楼梦》的事过滤一遍,发现自己的成长过程中,《红楼梦》竟在我成长经历站这么多的成分。

昨天看到陈晓旭的剧照,和她出家时的照片,实在忍不住哭了出来,心里难过的。好多天就看新版的《红》了,简直什么也不想说。昨天看到陈晓旭对比鲜明的照片,忍不住了把想说的话说出来,心里舒坦些了。

也许是我文字功力欠缺的问题,我还觉得自己意犹未尽。

[ 本帖最后由 扁舟一叶 于 2010-7-18 14:52 编辑 ]
6#
发表于 2010-7-18 13:02 | 只看该作者
特别更正一下(已修改):文活慢炖情景剧=文火慢炖情景剧,活=火
7#
发表于 2010-7-18 18:46 | 只看该作者
今生开出自己的花,已经难得了,不是每颗种子都有机会开花的。看到这句话我感到就是说给我的,沮丧的心情一下子晴天了。
点点滴滴的小事给春华串起来一下子就光芒四射了。
8#
发表于 2010-7-18 19:03 | 只看该作者
读红楼,要看是在何种心情下读,别样的心情别样的感悟。所以说,女人读红楼,最好避开伤感的时候。
9#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19: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天边的彩霞 于 2010-7-18 18:46 发表
今生开出自己的花,已经难得了,不是每颗种子都有机会开花的。看到这句话我感到就是说给我的,沮丧的心情一下子晴天了。
点点滴滴的小事给春华串起来一下子就光芒四射了。


问好彩霞,能给你带来愉快的心情,我觉得很值。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7-18 19:16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峻毅 于 2010-7-18 19:03 发表
读红楼,要看是在何种心情下读,别样的心情别样的感悟。所以说,女人读红楼,最好避开伤感的时候。 [/quote


大姐姐可能没细读,呵呵。

[ 本帖最后由 扁舟一叶 于 2010-7-20 09:44 编辑 ]
11#
发表于 2010-7-19 06:38 | 只看该作者
多疑,联想,自恋,小性,刚愎,不善解人意,这就是林黛玉不如薛宝钗处。林黛玉身世可叹,但她小女人心态是不敢恭维的,最后弄得人人对她敬而远之。个见。文章写得不错,学习了。
12#
发表于 2010-7-19 08:27 | 只看该作者
先顶上,最近网络出了点儿毛病,来迟,随后细读!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0: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阳神 于 2010-7-18 20:12 发表
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


一个人的成长,总要受一些影响,不知不觉,侵入骨髓。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0: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王九峰 于 2010-7-19 06:38 发表
多疑,联想,自恋,小性,刚愎,不善解人意,这就是林黛玉不如薛宝钗处。林黛玉身世可叹,但她小女人心态是不敢恭维的,最后弄得人人对她敬而远之。个见。文章写得不错,学习了。


人的经历造就人的性格吧,也许是人的性格注定人的命运。
15#
发表于 2010-7-22 13:19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写出了我的心思。你开头这样“儿时对第一部电影的记忆,是越剧《红楼梦》,记住的细节除了宝玉和宝钗结婚,就是黛玉葬花。我哭得泪流满面,抽抽噎噎,难以控制,以至于使带我看电影的小姑姑感到羞愧、难堪。回去的路上,小姑还在训斥我,说那又不是真事,是假的。”和中间对林妹妹的牵挂。仿佛都是我的牵挂。我觉得挺好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8 18:51 , Processed in 0.17310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