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80|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高山版主《蝉》之我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3 01: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初来这里,仅有的一点新奇之处也被一些不尽人意的因素弄得望而却步。最近,密友远游,我一个人百无聊赖,想到这里是他非常在意的地方,就又重新打开了论坛徜徉其中,偶然间,看到了高版的第一篇精彩诗评,不仅精准、细致、透彻,更通过他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娴熟、从容、如行云流水般的叙述使原作得到了升华,让我赏心悦目的同时不禁陡升赞叹。

    每周一评,他无疑是给自己套了一个紧箍咒。因为他首先得确信自己在这一周之内能从这些鱼龙混杂的作品中找到灵感来供他解析,然后再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启发更多的读者了解诗是应该怎么读,怎么解,甚至怎么写的。同时,这对于他自己也是一个莫大的鞭策,使他始终处于一个勤奋的状态中来不断攀登不断进步。作为一个无酬版主,一个有见树的诗人,他能够这样放低自己,以一个敬仰的姿态来解析会员的作品,这种谦恭、这种敬业以及襟怀不禁令人肃然起敬。版主我见过不少,这样的版主,这样的诗人,我却从未遇到,因而引发了好大的兴趣想去探究他的诗。

    众所周知,诗是人的心境、物境以及情境的抒发和直接触动。有的人是迸发于一时,比如我,基本是随兴而至,一气呵成,一般不去为了写诗而写诗,况且自己也不具备随时随地出动灵感的素质和底蕴。高版的诗表面上看也似是信手而成,还颇多产,深究下去,却件件似是出于灵动,产于学问,精妙于无形中的。想必他的功夫一定是到达了随处而出的境地,到达了一个纯诗人的境界中,作品才能够以如此丰厚的底蕴和超强的想象力呈现出来,才因此那么令人心悦诚服。

   由于时间关系,我仅在最近几天才从论坛上拜读了高版的寥寥几篇大作,过去的都未曾翻看,所以压根也不晓得哪篇是他的得意之作,更无从把脉他写诗之灵动之处,单从最近的作品里随手挑一个,就觉得有好大的空间和况味值得我来研读,来赏阅,来汲取养分。

   昨天读了他的《七月的几个关键词》,其中的《蝉》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注意,这篇看似平淡无奇的小诗却蕴藏了异常深邃的意蕴和力道,其鲜明的特点就是他没有刻意去造太多、太杂、太大的意象,而是通过大众化的拟人方式,以最简洁,流畅,平实的叙述来展现他的诗歌,而产生效果却是非比寻常的,因为它集了巨大的趣味和辛辣于一身,让懂诗者和不懂者都能看明白,都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共鸣,都会喜欢上这样流畅和朴实的表达方式,从而达到了诗的最高境界。我就一直不赞成那些所谓的大师们的极其晦涩的作品,因为如果写出来的诗只能供极少的人来感触来赏阅,其诗意诗性也少有共鸣的话,那么他们基本等于是在玩文字甚至耍技巧,这样的诗即便再精湛也只能是曲高和寡。不能为大众所理解所接受的东西必定成不了大气候。

    回到诗里来,我将以自己浅薄的见解来赏析一下,希望不到之处明者指正,不当之处作者谅解。

    先从题目说起。自小,虞世南的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之诗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所以,蝉在我的意识里一直是孤傲的化身,它的翼更是让我每每倾心、爱慕不已。这次高版的诗却给《蝉》赋予了格外一种含义。且让我把它想成是某种官员,因为我想把树比作一个高位,那么能栖居在高位上的自然不可能是草芥平民,那就只能是官员了。


    “房屋倒塌了 道路冲毁了 山体滑坡了”这众多的灾难所动摇的也是平民的根基。我们不妨把房屋比做平民的家,把道路比作平民的前程,山体比作平民的能力,所有这些的撼动只要还没有涉及到那棵大树,只要这棵大树还依然挺立,那么栖居在这棵树上的官员最直接的反应八成就是下面的“无动于衷”。但是,它们的无动于衷还不能表现得太过露骨,因为位置毕竟是大众给的,也并不是什么龙椅。说到这儿,我最想要强调的是文中的一个“蹲”字。这个“蹲”字在这里用得实在是妙不可言,它表现出一种姿势,一种状态,同时也隐喻出一些的利害关系。试想,如果这里用个“站”字,给人的直接反应是它高高在上,漠视这些灾难,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既然官袍加身,它就不敢漠视百姓的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妇孺皆知,那它就是装也要装出一种姿态来跟劳苦大众共患难,来尽可能的赚取民心;同时,“枪打出头鸟”的道理也不容忽视,如果它是站在树上的,那么他的危险系数必然就异常突出,这无疑是官员们的忌讳;再者,但凡有点人性,它就不能如此漠视天灾人祸,毕竟“人之初,性本善”嘛。再做个比方,如果是“坐”在树上,那么,它给人的印象是就太过安稳了,这样的可能也不大,因为官员们几乎人人心里都会有个小打算小危机,乌纱帽毕竟不是铁打的,因此作者用的这个“蹲”字,真就惟妙惟肖,精准之至了,想必也只有“蹲”着,才更有利于它的生存、它的安稳和它虚虚实实的做派,让我们更直接地看到不论是起是落,树上的这个“蝉”都早已为自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伺机而动。最后,从诗的构造上来讲,这个“蹲”字又承载了整个诗的灵魂,使作品从这里立刻鲜活起来,生动起来,趣味起来。因而,这个“蹲”字在这里用得实在是精巧、灵气之极,是真正的点睛之笔,神来之笔!


    再往下看,“一如继往地弹着老调”,这个老调我把它理解为一种官腔,一种官家处理事务之基本定式和通病,无需多描,味道就自然呈现了。“儿童的手里拿着竹杆”只是引起“蝉”的警觉,尚不足为惧,作者在这里只是给我们轻巧的一点,一引,而这小小的点引中却蕴含了四两拨千斤的精道,它不仅进一步增强了诗的趣味性,同时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因为后面才是整个诗的重心所在。竹竿上的丝网不仅预示着一层官官相护的网将被揭去,还预示着一张恢恢天网将张开,它可是不会允许有遗漏的,同时,诗走到这里,也来了个巨大的转折,而这个转折,转得是那么轻巧、流畅与意趣丛生,作者通过儿童,竹竿,丝网三个非常简单的物象、用非常平实的语言使诗在有形无形中消解了转折位置的突兀和晦涩。这种巧夺天工的手法,着实让我啧啧称奇,叹为观止,也深刻体会出作者扎实的功底和超强的文字驾驭能力。


    诗走到最后,“南无 阿弥陀佛”,这原本是一句佛号,在这里被作者分成两节托出,更是深藏技巧。它首先代表了一种意义,就是说,在天网之下,在我们神圣的法律面前,无论你有多大的能耐,一旦被捉,就只能是一尊尊高喊佛号的泥菩萨了。再者,读诗,我们都讲究个语调和语顿,看诗,也讲究个整体和错落,倘若“南无 阿弥陀佛”这句话在这里合盘托出,那给我们的直接感觉肯定是读起来太滑,看上去太整,那么这个结尾就会使诗的氛围大打折扣;相反,作者这样一顿开,立刻让全诗处于高度的意韵中,仿佛一杯醇酒,正置于杯中,一摇一晃间,其芳香漫漫,弥散而出,给我们留下持久的回味。


    纵览全诗,其洁净历练自是无可挑剔,它在无形有形中所呈现出来的诗之魅力更让我们叹为观止。而在这首诗里,我还见识到了一个诗人的难能可贵的大悲悯情怀,并从其苍劲的笔力中嗅到了些许鲁迅先生之辛味呢。

附:原作《蝉》


/高山流水

房屋倒塌了
道路冲毁了
山体滑坡了
你仍然无动于衷,蹲在树上
一如继往地弹着老调
儿童的手里拿着竹杆
竹杆上梆着丝网,这时
你的经文开始变调
南无
阿弥陀佛



[ 本帖最后由 问月 于 2010-8-3 01:05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8-3 07:40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并问好作者!
3#
发表于 2010-8-3 10:31 | 只看该作者
高版的诗歌我也很喜欢,问候作者,夏天好。
4#
发表于 2010-8-3 15:55 | 只看该作者
你的评论写得太好了,尽管有些言过其实,但却无限地拓展了诗意的空间,提升和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这样的诗评,无疑是一种再创造,让读者和诗歌的作者都能够受益,同时还能够启迪大家的思维,激发大家的创作激情。为此,高山向你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5#
发表于 2010-8-3 17:38 | 只看该作者
写得很好,学习了!
6#
发表于 2010-8-3 17:42 | 只看该作者
诗和评我都喜欢,学习了!
7#
发表于 2010-8-3 17:52 | 只看该作者
这样的诗评是好,但不能过于、、、、
8#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8:3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邱天 于 2010-8-3 07:40 发表
拜读并问好作者!

谢谢,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8: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湮雨朦朦 于 2010-8-3 10:31 发表
高版的诗歌我也很喜欢,问候作者,夏天好。

谢谢,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8: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山流水 于 2010-8-3 15:55 发表
你的评论写得太好了,尽管有些言过其实,但却无限地拓展了诗意的空间,提升和丰富了诗歌的内涵,这样的诗评,无疑是一种再创造,让读者和诗歌的作者都能够受益,同时还能够启迪大家的思维,激发大家的创作激情。为此 ...


问月愧不敢当。说实话,从发上去,我就一直在忐忑中,其原因有三:

其一,此篇乃我第一次给别人写评,不知道效果如何;

其二,在极不了解的情况下,我无从揣摩您的创作意图,只是盲人摸象一样的凭自己的感觉来评,更不晓得这样的解析能不能够契合到您的构思技巧中去;

其三,就您的诗来说,我理解的还相对广些,深些,而在文章里多处却是点到为止,一带而过,不好意思。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8:5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紫衣 于 2010-8-3 17:38 发表
写得很好,学习了!

谢谢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8: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萧仲莲 于 2010-8-3 17:42 发表
诗和评我都喜欢,学习了!

谢谢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8-3 18: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0-8-3 17:52 发表
这样的诗评是好,但不能过于、、、、

谢谢指教
14#
发表于 2010-8-3 19:51 | 只看该作者
评得真好。看了三遍。仍沉浸在好诗好评中。学习了。遥握。
15#
发表于 2010-8-3 21:04 | 只看该作者
嗯,好好体会这篇评论。为高版高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8 06:27 , Processed in 0.05049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