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文佳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纪实散文]山城的足迹

[复制链接]
181#
发表于 2012-6-24 20:52 | 只看该作者
有空再细读。
182#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9:45 | 只看该作者
                                                                             王克楠
  
                                                            读《光华之路》想到的
  
  2011年11月15日,我在中财论坛短消息里收到了王老师的短信:“给我一个你的地址、邮编,姓名,我寄一本我的散文集给你。”
  
  我与王老师并未深交,只是曾在岁月文学论坛知道他一些,他是那里岁月评论版的首席版主,我是论坛会员,听过他在群里给文友们讲过关于如何写好散文的事,也读过他予文友散文的点评,粗觉他是一个爱好写散文并且热情对文友的人。
  
  12月的有一天,我收到了王老师主编的报告文学集《光华之路》,迫不及待地翻开它,认真阅读了萧凤兰写的序言,这才对王老师有了较全面的了解。
  
  王老师和萧凤兰(原邯郸市教育委员会政教处处长)是同事和多年的朋友。他们曾经一起办过“飞旋文学学社”和一份反映企业精神面貌的《飞旋报》。那时,萧凤兰是厂党委宣传部负责人,而王老师却是一名普通工人。王老师担任副社长。在王老师的积极参与下,报纸办得有声有色。后来,萧凤兰调离,报纸停办,原单位众多新闻、文学爱好者也中断了写作,但王老师却坚持不懈,笔耕不辍,终于“修成正果”:他现在是全国知名散文家、资深散文评论人。他加入了河北作家协会、中国散文学会,任河北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邯郸市作家协会秘书长、邯郸市散文学会主席。散文散见于《散文》《美文》《散文百家》《中国文化报》《中华散文》《小品文》《长城》《散文家》等文学杂志,有散文分别被选入《散文选刊》《中华散文百人百篇》和各种散文年选。散文《废墟》被选入《中国二十一世纪散文选》,《太阳照在赵王城头》被选入2007年中国散文排行榜。《太阳照在赵王城头》于2007年获中国第三界冰心散文优秀奖,2010年,他的散文《巷子里的阳光》被全国各地28个教育机构选为高考复习文学欣赏题,著有散文集《巷子里的阳光》《放飞年轻的梦想》等。
  
  光华中学是太行山深处的一所民办公助学校,为了支持光华中学办好文学社团和校刊,王老师应邀到学校进行指导,并被聘为校外辅导员。每年去该校讲座,深入采访,与30多位名校领导、教职工和众多学生密切接触。花费了三年心血,以高度的热情潜心写作,终于完成了这部洋洋洒洒14万字,全面反映光华中学二十多年奋斗历程的作品《光华之路》。这本书用了82个小故事全面描绘了光华中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土到“洋”的发展历程,详细记述了光华中学以人为本,以德育人,以师为表,以严治校的育人途经;热情讴歌了刘金鱼、赵姣娥母女两代办学人及山区教职工发奋图强,与时俱进,为发展山区教育建功立业的感人事迹。
  
  “后进生也是可造之才”这个故事给我启发挺大。
  
  在校长赵姣娥眼里,“只有可以上进的学生,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赵姣娥组织“后进生”座谈会,倾听学生们的发言,然后,主动与这些学生接近,拉近师生距离,取得学生信任。在此基础上,抓准突破点,解决问题。赵姣娥工作得很细致,对喜欢做好事而成绩上不去的学生,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做几件好事,在同学面前先树立一定的威望,让他体会到自己在班里有一定的地位,以增强其做人的信心,然后再结合他的实际情况,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实行一对一的帮助,促使其学习成绩提高。赵姣娥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对症下药,各个击破,循循善诱,择善而从。经过艰辛而细致的工作,奇迹出现了,“后进生”成为了优等生。
  
  听了赵校长的故事,我在想“后进生”在常人眼里,无外乎就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差但表现尚好的学生吗。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能急功近利,只能细水长流,少批评多鼓励,用爱去感化他们才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我国教育家孔子对学生十分和蔼。他的学生颜渊说:“夫子循循善诱。”子贡说:“夫子温、良、恭、俭、让。”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对学生也十分热爱。他为学生日夜操劳、呕心沥血、自己作序、改稿、抄稿、跑印刷厂,还自己掏钱给学生印书,给交不起学费的学生交学费,有时甚至借钱来帮助经济有困难的青年。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更是感人。他曾经留学过美国,获得两个学位。回国后,任南京师高等师范教授、教务长、教育系主任,还当过武昌高等师范校长。后来,他脱下西装革履,穿起布衣、草鞋,同师生一道开荒生产、挑粪种地,创办晓庄师范、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等。几位教育家的事例和言论告诉我们,热爱学生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也是教育成功的关键。热爱学生,尤其是热爱“后进生”更是如此。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师生关系是否协调,直接关系到教育方针的贯彻和教育目标的落实。而协调好师生关系的关键就是对学生要充满爱。苏联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得好:“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好孩子。”是啊,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这样写道:“教师这种职业,据我想,并不是靠这种或者那种教学法,这只不过是一方面,也许更重要的是他有一颗热爱儿童的心。”魏巍为什么要强调后者,这是因为他有实际的感受。小时候,他父亲在军阀部队里,母亲为了父亲的安全,在神像面前焚香祈祷。这件事情被同学知道了,就奚落他,嘲笑他,使他非常难过,“真好像父亲死了那样地悲伤”。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很难忍受的。这时候,他的老师援助了他,批评了嘲笑他同学,并写了一封信安慰他。信中说:“你是一个心清如水的学生”。这让魏巍很感动!他回忆这段往事时说:“一个教师排解孩子世界里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的慈祥,多么的公平,多么的伟大啊!”这位老师为什么被学生永远怀念?那就是因为她有一颗赤诚的心,给学生留下了无法忘却的印象。
  
  马克思曾经指出:“作为确实的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都是无所谓的。”那么,教师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是什么呢?我们说,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精神文明的建设者,党的教育方针的贯彻者。对“后进生”只能热爱,不能厌弃;只能关怀,不能冷淡;只能耐心,不能粗暴。否则就是与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的相背离。教师职业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学生就是他们的服务对象。热爱学生是教师应有的服务态度和服务方式。
  
  要服好务,必须对服务对象有爱护的态度,服务的精神,责任的作风。这是教师的职业责任,是应自觉遵守的人格。它对改善师生关系有好处,对于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更有好处。如果不这样做,或者颠倒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就会在工作中简单粗暴,导致教育学生出现偏差。
  
  情感是连接师生的一条纽带。教师真诚热爱“后进生”,尊重“后进生”,天长日久就会使他们内心感受到温暖,产生一种精神力量。就会从精神中产生内心体验,化成尊重老师,努力学习,发奋学习的动力。又将这种信息反馈给教师,从而使教师受到鼓舞,得到力量。
  
  发现某些“后进生”有独到的见解,感受到“后进生”诚实的性格,纯真的情感以及看到“后进生”显著的变化,高尚的品德,这些都必须要反馈于老师使老师更加热爱“后进生”。
  
  情感就是这样,它不是单项流程,经过反馈再反馈而得到加深和升华,这已经成为教师的重要精神支柱。这如孔子所说:“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诲乎?”教师只有关心“后进生”,才能取得“后进生”的信赖,使“后进生”才乐意接受老师的帮助。“后进生”对教师的态度和他们的学科兴趣、学习成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后进生”喜欢的老师,他的学科就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后进生”对该门学科的努力程度就高,学习成绩也就好。反之,“后进生”不喜欢的老师,连同他教的学科也受到“后进生”的轻视,学习成绩也就不好。“后进生”所喜欢的老师,一般都是关心爱护他们的老师。所以对“后进生”更应付出比其他学生更多的信任和关爱,一点点打开他们闭锁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老师对他们是一片真心,是真心对他们好。所以教师的爱对“后进生”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的教育要求只有溶解在“后进生”的爱的情感中,才能转换为“后进生”自身的需要,引起他们积极的反应,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获得教育的成功。
  
  总之,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用自己满腔的爱去关心、尊重“后进生”,耐心细致地指导他们,沟通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才可能使自己成为“后进生”所爱戴的人。
  
                                                                  阳光照亮我心
  
  我时常去中财论坛“天籁之声”版听音乐和唱歌,喜欢散文,也不时到“春夜听雨”版去读朋友的文字,在那里,我见到了王老师。有一天,我读到了王老师写的散文《永年洼的夜行船》,一抔山水情怀,让笔下的景物流淌出动人情愫韵致的文字。我给他留了一句话:“又是一篇可作考卷的范文。”王老师回我:“谢谢文佳,我的《巷子里的阳光》曾经作了考卷。”他以为我不知道这篇散文,其实我读过。曾经好多省市学校把它列为高考复习专题精选篇呢!
  
  这篇优美的散文,至今那些富含深意的文段还深深印记在我的脑海里。
  
  “巷子是一个漏斗型的死胡同”。客观上看,这是一条封闭、走不通的巷子。然而这里有热情好客的主人,留你“小坐一会儿”;有温情的阳光,可以让你享受自在、质朴的生活,给心灵一个舒缓的空间。
  
  “它像画家手中的画笔,横一笔竖一笔,紧一笔,慢一笔,就把小巷子画滋润了,画温热了。”“阳光扑扑扑地投在他们的脸上,胸上,腰上,和身上的一切部位,阳光点燃了他们不灭的灵感。”好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的文字啊!那早晨阳光温润小巷的情景,充分表达了作者对阳光的喜爱与赞美。王老师运用拟声词,化静为动,让阳光澄明灵动可感,突出了阳光的博大和温厚。
  
  写到傍晚的阳光,王老师好多笔墨都写了老人。我在想,他是以写老人,来表现人生总有暮年,如日落的阳光,何等从容自然、温存平常;也道出了人们对阳光的依恋,愿与它生死相随;体现阳光、巷子与生活在这里的人的和谐与温馨。
  
  散文的末尾说“看看小巷子意味无穷的阳光呵”。这里的阳光“不会唉声叹气”“不露声色”,教人乐观、谦和;这里的阳光“也有委屈烦躁的时候,过一阵子就好啦”,告诉人一生中难免失意和挫折,关键是要调整自己,淡然处之;滋润巷子里的生命,“点燃老人不灭的灵感”,教人博大、慷慨;“阳光也是重复的”,启示小巷的幸福生活在延续,人坦然面对生死,让人生有意义。
  
  我从小生长在大城市,没有农家亲戚。住的是砖房,出门就是大公路,坐车来坐车去,很少和家人周末去感受郊外的农家生活。爸爸在世的时候,那些年,妈妈认了一个在家门口收潲水的农民作亲戚,他妈妈和我爸同姓。他家没有城里人,正好我家没有农村人,他嘴甜,管我妈妈叫舅娘。爸爸去世后,我们在他家买了一块胡豆地,把爸爸的骨灰埋在了那里,每年去给爸爸烧钱纸就去他家感受农家风情,吃他家做的腊肉、香肠、血豆腐,感受农家人好客、热情淳朴的性情,呼吸那里的新鲜空气。我在他们家堤坝不远的山坡上去踏青,扯些清明菜回家,洗净切碎,用面粉搅拌烙粑吃,好似回到我小时候的岁月。后来,他家胡豆地被规划改造占了地,修了公路,爸爸的坟墓就移迁到重庆华岩寺了,我们依然保持着亲戚关系。每年大年初一我妈妈的生日,他会带领他的子孙一大家子来到茶楼和我们一大家人共庆我妈妈的生日,我妈妈还会给他的孙子们发红包呢,我们像一家人一样。他们感到很幸福,总说,我们家比他自家亲戚还亲,认识我们家是他们的福。
  
  王老师的文字感染着我,自始至终都让我读得很满足。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我家认识的亲戚,也不由自主地对乡下心生欣羡之情。
  
  有一天,我做了一个梦,与家人架着轿车离开了喧嚣的城市,避开了烟尘的困扰,来到了王老师的家乡,我们看到了那里的乡村生活:那黄澄澄的稻穗随微风翻滚,农民忙于收割,旁边几头小牛慢悠悠的游荡,一群小孩光着脚丫,在田里一边拾稻穗,一边玩耍,远处的山,树木郁郁葱葱,蓝天飘着几朵白云……欣赏到了那里乡村的美景:一条泥泞的小路,弯弯曲曲伸向远方,路面上留下脚印有大有小,有深有浅,路旁,知名不知名五颜六色的小花在微风中快乐地摆着手,招引着蜜蜂和蝴蝶,蜜蜂在花丛中嗡嗡地闹着,好像在说悄悄话。花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它们把小路打扮得如此美丽……观赏到了那里美丽的田园风光:田边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鲜花,她们争奇斗艳,独具一格,远远望去,是一片缤纷的图画,鲜艳明丽。瞧,那勤劳的报春花,它在给人报告说,春天来了。有白的、粉的、紫的。有黄的……真是五颜六色啊!在阵阵微风中,它们成群结队地扇动起柔美的花瓣,好像在欢乐地迎凤跳舞呢!
  
  梦好美,相信真实的乡村更美!
  
                                                               《天目集》的遐想
  
  王老师随散文集又送我了一本他的个人诗集《天目集》。我是一个不懂诗歌的人,无法评说王老师的诗歌,却要说,我被这本诗歌集感动了
  
  一般出书都有图书在版编目数据、出版社、地址、邮编、印装、经销、开本、印张、字数、印数、版次、印次、定价,王老师这本书却没有。除此之外,和丛书没什么两样。我纳闷?王老师为什么要选择用这样的方式出书?要知道一个作家出一本书得花多少年的心血啊?难得出一本书,为什么不出带书号的图书呢?这样,大家都能记住你的名字,你就有了名气。带着疑问我开始读序《用中原文化点燃自我》(王克楠)。
  
  “本不是诗集的诗集终于要以最民间的方式‘出版’了,就像是月亮,终于在天空发出了亮光。”
  
  这种“最民间的方式”不正是指这本没有书号的诗集吗?把这本诗集比做天上的月亮,是要告诉读者,作者为这本诗集的诞生感到快乐。不是吗?月亮代表上升、新生、幸福、吉祥、初始光亮、新的时光。此时的王老师有千言话语要对读者说,有千言万语要对读者道。说不尽,道不完,就让这人们熟悉的月亮代表王老师那颗充满喜悦的心啊!
  
  “人到五十岁,终于开了天目,看到了宇宙深处的光。”
  
  是啊,这五十年,王老师从工厂工人、厂宣传部干事、教师、公务员到作家,一路走来,路途上的酸甜苦辣,艰辛的拼搏与奋斗,只有他自己最清楚。劳苦到了今天,能将其编辑成文字变为书本,让更多的朋友去感受他,去了解他,与之产生共鸣,他能不高兴吗?这将是一本用金钱也买不来的书啊!
  
  从王老师的简介中,我知道我们是同年人,经历差不多,我也当过工人与教师。可与王老师相比,我汗颜!我没有他的勤奋。他工作之余,凭着对文学、诗歌的兴趣、热爱与执着,参加了大量的文学活动和各种社会活动,还要读书、写作,要给全国各地许多诗友、青年作家写评论,每年都有几十部的诗集、散文集的写评写序的“任务”,可以说是不堪重负。我只满足于干好我的分内工作,并没有业余的更高要求。
  
  “有了这本诗集,就可以穿过时光检点自己,也可以听到自己的心跳,哪首诗歌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产生的?”
  
  是这样。就像在教学科研课题揭晓会上,领导爱说的一句话:“不是你没做好,是你没有平时记载。”强调的就是留脚印,即把自己平时的教学体会变成心情随笔,留于笔记,最后变成一篇说理性强的文字,以便大家感受与借鉴。王老师的诗歌本就是如此。它是一盏指引人如何走好精彩人生路的明灯。人都希望自己的人生过得灿烂些,而灿烂的人生就需要精彩的图画,那样方显意义。王老师在这个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王老师的感慨,无疑告诉读者,多给自己留下文字,等于给自己留下一本座右铭。时时警醒自己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该怎么做才好。同时也看到自己这一生是怎么走过来的,不枉来人生一趟。
  
  这本诗集,是王老师请他的好朋友王建民“非正式”形式印刷的一本书。我之所以感动。其一,我并不很熟悉王老师,他却能从遥远的邯郸赠书过来;其二,他不图名不图利,将书作为朋友间互相传送的版本;其三,他相信只有诗歌好,不必在意有没有书号。
  
  这是一本外表并不华丽的诗歌集,但他代表了王老师对朋友的一片真意。我会好好收藏它。谢谢您——王老师!
  
  
183#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9:47 | 只看该作者
   


        55年的时间把一切都交给了我,说不准哪一天,时间也会把交给我的一切又收回去。我不愿意把时间交给我的东西再让时间带走,于是把它记录下来,留给我的亲人,留给我的朋友,留给我自己。

                                                                                                                          2012.3.22于山城

[ 本帖最后由 文佳 于 2012-9-2 19:51 编辑 ]
184#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9:52 | 只看该作者
                                                       物事山城厚以载心(代序)
  
                                                                      天疆
  
  拿着文稿,我感到了她的温度。文字是心情,是寄托,它载着生活,载着山城,与一位普通的女子谋面,彷如一个中学教师的呼吸与心跳,在人生的长河中潜心地搏动。
  
  写些什么?我倒是为这份重重的托付忐忑不安。早就拟定的提纲,总也不能行笔。一个独立的个体,如果心里有了寄托,是不是会游离在人群之外?在夜海茫茫的孤独中回望。思想载着灵魂憩园,彷如一汪湖水,平静地回归心的港湾。朝天门,曾经也是我早年父辈出行落脚的码头。祖屋遥远,水路沉沉长长,荡涤着漂泊之旅,终究消失在悠远的地平下线。岁月的风尘,淡忘在模糊的记忆里,那些川江号子仍然是我的乡音。正因为如此,对学姐我才感知到一份乡音的厚重与亲切。寻找答案,就在她朴实无华的文字里。
  
  不惑已将过逝,55岁,飞逝的青春已经不再张扬。睁大的瞳眼,不再需要细心揣摩世途的艰难。看着她呱嗒坠地的新书完稿,看着她儿子婚典上完成血脉的接力。我知道,她的心血将在稚嫩的啼哭中延续。书是她的成长纪实,是希冀,是自我的留存,在讲诉一个她与世界的因果缘分。老去的终会流逝,故事会留在朋友的记忆里。一寸光阴,祈求诚心喂养,乳汁丰满了行进的翅膀,哪怕高心病缠身,仍就顽强。彼岸是强大的友邦,张扬总在不断地学习和效仿。所以,总在虔心地拜访。梳理羽翼,才可以振臂翱翔。脱不了的印记在骨子里流淌。我知道那貌似强大的躯体,终有一天会轰然倒下,这是自然的生命现象,谁也摆脱不了自然轮回,这就是一个生命书写的不尽惆怅。
  
  生活千头万绪,沉潜与憔悴,偶然才在网络中发现了她。想告诉她我心中的敬意,在文字的路途走走停停,不曾放弃。月白如洗,夜静蝉鸣,灯烛燃尽流韵的寒舍,网络将我们牵起,于是就有了文字交流的一片天地。一条长江绵绵千里,连着江城和山城,连着心底的文字秘密。不是放弃,也不是浮世的拍马溜须。放飞文字的孤旅,去寻找一方净土栖息。
  
  走过新中国成长的道路,相同的时代,相同的背景,跟着新中国一起成长。“一颗红心,两手准备,随时听从党的召唤。”这些熟悉的语言现在听来,仿佛太过纯粹,而在那个年代,确是每个少年的真实声音。文革风暴,记得父亲靠边站,独家迁居在一处破陋的气象站居住,而他爷爷也无辜地受到殃及,就为了进城看大字报,却被砖块砸死。那种黑色的幽默真有一种疼痛的感觉,这种感觉要她的家人用生命的代价来认识和承担,真有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感觉。记得父亲说过重庆的武斗很凶,刀枪相见,姑妈怕见血腥才躲到了乡下。那个时期,学生常有一个共同的科目,野营拉练是很多学校采用的相同学军方式。高高的山峰,艰苦的行程,弱小的学童身背军训背包,蜿蜒行进在陡峭的石阶与泥泞的山路上。直到高中投弹,实弹射击,水田里匍匐前进,用这种严格的军队方式磨练革命意志。忆苦饭用南瓜瓤和淘米水煮成,谁吃的多就表扬谁,在忆苦思甜中牢记阶级苦。早年,政治运动造就了她小小的活动天赋,宣传队汇报演出,同学们尊称她雅号“冬子妈”、“小仙姑”,都带着很重的政治色彩,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政治气息。然而,尽管当时学习氛围很少,但她还是对知识求知若渴。在学校红医班学针灸医术,她在妈妈买来的猪肉上练习指力,掌握扎针要领,这给以后上山下乡插队劳动,行医治病埋下了伏笔。求知若渴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本上获取知识,汲取营养,明白了生活中的道理及做人的智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成长会深深打上时代的烙印。那个年代上山下乡是每个青年的必修课,有人戏称为“垄沟系”大学。告别学校,社会舞台从教室转换到地头,这种生活的落差在简陋的居住环境中呈现,有的年轻人甚至要用长长的青春岁月去体验。风雨历程,在乡村小路,田间地垄,孤身一人住在潮湿、农药味扑鼻的仓库保管室里,望着父亲与姐姐远去,“倚着门框,眼泪汪汪地目送着他们,直到他们的身影完全消失。”一种孤独的凄凉,生存现状的画面也仿佛回到了我的天山牧场。生活的现实教会每个人成熟。队长的妻子在生活中无微不至的关怀,大田里摘棉花劳动及队里分给她的一亩五分地管理,都是她的课题。“唯一的想法,就是在地里好好干活,争取早点回城。”泥一程,汗一把,我仿佛看到一个奋进的弱小身影,不向命运低头,用勤奋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时代不会抛弃有志的青年,一步步打拼,顺应潮流,积攒了一笔丰厚的社会财富。
  
  命运不薄待每个强者,终有一天她从乡村走向了矿区的学校,这也是奋斗换来的命运眷顾。从矿区高中到回山城小学、初中教学,一个人只要不放弃,就会有所成就。学习改变命运,一个当初的高中生由高中教学起步,不断潜心学习,再进师范学校深造,高师函授学习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爱心温暖学子情,甘苦乐业有心人。人们说教学是付出与热情,学姐就是用这种“奉献的职业精神”,一生敬业,去实现自己的事业和抱负。早年38岁的丈夫离开重庆去了北京工作,一去就是五年。一个母亲,只身一人带子、教学。初次跨进中学校园,个别同事不相信她的教学能力,认为她毕竟从小学来,不熟悉中学教材,找借口把自己的亲戚转出她的班级。随后,接二连三,同年级三个班主任都来给她递条子,要求用三个中下生换她班里的三个优生,可她都一一同意了。教书多年,优生意味着什么,其实她心里有数。可又有什么法子呢?教学是要用成绩来证明的。从那一时刻起,他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班级打造成年级的尖子。精心准备,虚心求教,找出中学教学的特点,从中注意初一学生接受知识的过渡特点,在学生中建立互信乐学的师生良好氛围。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学期下来,全班语文成绩就遥居年级之首,得到了领导的肯定。随后,渐渐步入名师行列,成为教学骨干。在教改实践中,她承担起全校唯一的实验班。爱心,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只要老师善于引导就有收获。
  
  事业顺风行舟,而每天她付出的艰辛却是常人不知道的。早晨7点走进教室,期间,没有更多时间送儿子去幼儿园,于是,就买了一辆自行车,送儿子过一个路口,让他蹬着自行车自己去幼儿园,那时他的儿子才三岁。这种无奈的办法对一个深爱自己儿子的母亲来说是多么不忍心的举措,而她没有办法,这是一个教师无言的苦楚。工作忙时,她总是很晚才去接儿子回家。当急急忙忙赶到幼儿园,看到只有儿子一人“乖乖地坐在小凳上独自看着老师弹风琴,见了我,‘哇’的一声哭了,那时,心酸极了。”童言无忌,儿子有一句话最能反映母亲的爱心:“妈妈,你对学生比对我好”。这是与她有骨肉之情的儿子得出的结论。实际生活中,由于班主任教学工作繁忙,忽视了对自己儿子的照顾。一次,儿子已住院报病危,她才匆匆赶来。看到儿子病历上打了三道黑叉,此时才恍然感悟,儿子的名字已经挂在了死亡的病卡上了。它撕心裂肺的哭声成了对医生的跪地乞求:“千万要救救我儿子!我给你跪下了!”一生的追求留在课堂上,却忽视了自己儿子的关注。直到有一天自己坚持不住,才在同学的催促下走下讲台,到医院诊断,方晓得自己得了高心病。
  
  他说“教书首先得做人,循序善诱,做学生的朋友。”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鼓励学生,她自己拿出钱来,买奖品,奖励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和鼓励“差生”。看到优秀的作文,还常常帮助他们投稿发表,让学生有更足的自信力,这些都能动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班级充满了活力。在矿区学校,为了不让贫困生缀学,她拿出自己的工资自助学生继续学业。而当面对学生家长报答她辛苦培养学生送来的购物卡时,又婉言和悦地推诿接受,其品行受到学生尊重由此可以想见得到。
  
  社会在进步,新生事物层出不穷,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地面对。走进电脑时代,教学的手段开始多样化了,电话教学成为老师的辅助和常见的教学模式。而她在不懂电脑的情况下,积极迎接挑战。从课件入门走进去,又从网站带着相关的知识走出来,去丰富补充教学外延,让教学更加多姿多彩。正是网络平台搭建了一个无限的魅力空间,我由此认识了她,那些QQ空间的传记与写作,那些辅导学生的优秀作文吸引了我,使我对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相同的文字爱好,一样的山城乡亲与诚意的帮助,让我知道她是一位热情开朗,充满热心的好强女性。我对她这种生活的乐观精神挺是敬佩。
  
  其实,自从西北回到江城,我已经放弃了十几年的文字,虽然喜欢,但是,因为生活坎坷,工作关系的不同已经与自己喜爱的文字疏远了很久。而在文字的路上,她的毅力要比我强很多。为一份心情,也为生活的记录,她总是日积月累不曾间断。原来,这个网络给人提供了一个拓展个性,展示自己的平台。便捷的交流可以广泛地浏览和阅读不同的个人空间,是我触网前所不曾知道的。过去在西北,新闻曾作为我工作的一部分,在报刊上发表过一些稿件,那时的写作都是在纸笔间完成,从来没有在网络写作的体验。短短几十年,网络就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或娱乐、或写作,每个人展示的姿态不同,选择取决于自己的兴趣。而坚持网络写作是要耐得住寂寞的,那是要付出辛劳和持之以恒的代价。我得承认,去不同的空间结识了不同的网友,生活的轨迹也会自觉和不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整。游戏、股票、彩票眼花缭乱,都能吸引不同的群体。而书写文字又看到了一种模式。正是这种共同的兴趣才能使我更多一份关注的目光。走到一起互相鼓励,充实业余生活,是一份老来的寄托。记得有一次我的文章被一个人剽窃拿去发表,她却直言此人,为我撰文打抱不平。她的行动感动了我,让我对她有了一份更深的了解。
  
  不敢说我的文字对她有多少指导,但我知道她是在用心书写的。人生的时光对于一个已身患严重高心病的患者不知会不会怜悯,但是,我总是这样对她说“你能行”。记下生命的行程留作纪念。
  
  因为爱,她不后悔。因为爱,她充实地走过每一个脚步。是言,以做朋友文集的序言,倍感惭愧也倍感欣慰。
  
                                                                                                 2012年3月写于江城
  
  
185#
 楼主| 发表于 2012-9-2 19:57 | 只看该作者
                                                            《山城的足迹》后记
  
                                                                        敬一兵
  
  文佳嘱咐我为她的书稿《山城的足迹》进行审校和修订。说句老实话,接到书稿的那一刻,我就有了一种沉甸甸的重量感。
  
  记得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西尼说过一句话:人的灵魂,和一只小鸟的重量差不多。这句话的意思告诉我们,人与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在地位上都是平等的。当然,在我看来,西尼所说的灵魂重量,是剔除了象征人类贪婪、妄为、倾轧、功利和一切突出人的能动性所带来的自以为是的沉重肉身后,唯一留下来的悲悯和善良的纯粹情愫。《山城的足迹》的重量,就是如同沙砾梗在脚趾间那般客观真实的情愫记录。
  
  “幼年时代”、“小学时代”、“高中时代”和“知青生活”中作者对亲人血浓于水的真挚情愫,对周围生活者朴实的善良与悲悯,浸满了温度和柔曼的湿气,让我流连其中不舍离去。特别是“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这两章,我反复读了多遍。作者作为老师与学生身心交融,呕心沥血教书育人,带病上课言传身教,奉献教育事业不计个人得失的生动细节,令我这个比较自我的悲观主义者,在心灵上获得了一次次的震撼和一次次的洗涤,并在相形见拙的同时,感动得流下了泪水。
  
  用情愫的每一个细节重建人的精神世界,是《山城的足迹》这本书里每一个文字传递给我的印象。散文的文字就是善良、真诚和淳朴的砖块。一篇散文就是用这样的砖块打造出来的吊脚楼、杜鹃花。写散文的人是好人。我愿意通过阅读这本书,洗涤自己的心灵,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好人。
  
  就我的认识感觉而言,文佳一直以来作为一名教师和一个写作者,她的姿态是低调的。在这个世界热闹得摆不下一张书桌的时候,她的这种姿态是难能可贵的。更难能可贵的是,她能够持之不懈地呵护自己心中的真挚情愫。这是一种情结,一种深埋在心里的长久的热爱,也是她为之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文字进行歌唱的内心使然。
  
  “一个人来到世间是一种缘分。珍惜缘分就是珍惜生命,如果还能够让生命逐渐丰腴起来,有颜色,有手感,有重量就更值了。我一直是这样希望的,也一直朝着这个方向行走。”这是她在书中写下的话,也是她不失优美之态的全部内涵和真谛所在。直到书稿付梓之际,直到未来,我想,我都会一直为之感动。
  
  时间可以把一切都交给我们,说不准哪一天,时间也会把交给我们的一切又收回去。“我不愿意把时间交给我的东西再让时间带走,于是把它记录下来,留给我的亲人,留给我的朋友,留给我自己。”能够说出这样富有仁厚之爱的话语,背后必然有浓烈的情愫。但愿这沉甸甸的情愫,在继续被她坚守的同时,也能够让我从轻飘飘的游荡中沉淀下来,踏踏实实地躺在石板上接地气。
  
                                                                                                       2012年6月6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5 04:36 , Processed in 0.04787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