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239|回复: 4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读<汉准源庙之碑>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26 17: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读《汉淮源庙之碑》碑贴



                                                                              王九峰        
   

      桐柏以四大文化闻名于世,淮源文化以其历史久远、内蕴厚重、姿彩绚丽、承载有序而名列其中。早在四千多年前的洪荒时期,天下大水泛滥,禹受命溯源导淮,三到桐柏,至今佳话不衰。秦始皇二十六年(221年)统一六国,实行郡、县制,天下划分36郡,桐柏归属南阳郡。并敕令定祭名山大川,山五川二,川曰淮曰济。自此始,在淮河发源地潜流见诸地之阳口即今淮源镇,建淮渎祠(后改称淮渎庙,亦称淮源庙),有秦一朝,祭祀不断。后因秦失其鹿,天下共逐,祭祀渐废。

       汉朝立,天下定,各类祭祀活动复大盛。根据碑文记载,汉桓帝延熹年间,淮河中下游大旱,造成赤地千里,哀鸿遍野的悲惨局面。皇帝诏命南阳太守卢奴赴桐柏祭祀淮源,祈祷灵渎,泽润苍生。卢奴见淮源庙隘陋颓废,威仪不彰,特拨银两重修。既成,时人感其德,镌太守祭文于碑石,碑额所勒《汉淮源庙之碑》,此碑刊于延熹六年(163年) 正月。

      纠结史实,钟情文化,是需要有种耐心解读的韧性。对历史,更需要有种不谬不妄的求证态度。今读淮源庙碑贴,使我忽然生发出惶恐来,原因很简单,一是桐柏历史积淀如此厚重,文化蕴涵如此精妙,身为桐柏人,以前竟视若无睹;二来运思这篇读碑贴感受,苦于手边资料太少,生怕一着不慎,便成笑柄。但缘于对淮源文化挚爱之所系,在此也就顾不得许多了。

       据出版此碑贴的“吉林文史出版社”在解说中所记:传说此碑于唐时已毁,流行世间的淮源庙碑贴为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吴炳重书,而碑贴题签《汉淮源庙碑》五个字,系出自清代学者陈鸿寿之手。此次影印出版的碑贴为明代拓孤本,更是书法艺术珍品。碑额《汉淮源庙之碑》六字实属原始既存,这在传布于世吴炳重书的碑贴中是没有的。再从这篇碑贴整个文字上去看,其隶书已隐然含有楷意,说明汉隶至此已达到极为成熟之地步。毋庸置疑,此碑毁于唐之说有误,至少在明代尚存于世。

        其碑文曰:“以淮出平氏(汉置平氏县),始于大复,潜行地中,见于阳口,立庙桐柏,春秋宗奉。”碑文开篇,举出淮源出处,简明扼要,一目了然。接着讲到淮源地位之重要,并联想到因未循例奉祭,是为不敬。可以想见此次奉旨祭祀之隆重。“泫泫淮源,圣禹所导,汤汤其逝,惟海是造,疏积济远,柔顺其道,弱而能强,仁而能武,昼夜明哲所取,寔为四渎,与河合矩,烈烈明府。”寥寥数语,道出了大禹来此疏浚的史实,并明确了东汉时期淮河还是直达入海的。至于雍蔽积塞,实因后来治水不力,在宋、金、元、明时期,黄河多次泛滥,黄水夺淮,造成拥堵,使淮河流通不畅,沿淮灾害频仍,引起朝野震动。

        撇开文字意义不说,仅从桐柏历史和淮源文化角度考量,它对后世的影响亦甚巨。历史链条的形成,无外乎文字(史志、族谱、家谱、人物传记、私乘笔记等)、实景、碑文、拓片、出土文物等等。碑贴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证,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其地位非常突出。它集时代背景、事件缘起、书法源流、文化脉络于一身,为后人提供了十分可信的实证。作为文化大家族中重要的一支,始终与历史文明互为表里,两相辉映。仅此,就足证该碑贴对淮源文化贡献之大。

      从这通碑贴中不难看出桐柏历史和地域文化的渊源流长。发轫于中原腹地的淮河,它所承载的是华夏文明的一部分,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更是至关重要。千百年来,在它身上流淌着的是一部时代变迁史、社会文明史、华夏文化史、流域民俗史、还有林林总总的各类艺术(戏曲、民歌、曲艺、传说等)。这些种类繁多的文化遗存,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绚烂了中华文明,在中华艺术宝库中,争奇斗艳,摇曳生姿。同时,在古往今来,无论朝野,惟愿淮河流域物阜民康之思想,始终一以贯之。据此,淮河安澜与否,直接与国家兴衰血脉相联,所以淮河又被视为中华“风水河”而被历代所重视。可以说:秦岭被看作中华民族的生命山,黄河长江被谓之孕育华夏文明的母亲河,做为贯穿五省一市的淮河,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把她称之为衍生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亦当之无愧。

       更为难得的是,汉碑存世只有二百余通,其中庙堂碑只有十余通,更是其中的精品,但多已漫漶不堪,唯明拓本《汉淮源庙之碑》,以及《华山庙碑》、《礼器碑》三贴则示之以原貌,可见弥足珍贵。一通小小碑贴不仅仅是专供艺术家们对书法和篆刻的鉴赏,但从它的内涵中所透出的消息而论,其意义早已大大超出了碑贴本身。抉幽发微,它担负的应是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和文化;它所蕴涵的无疑是一部大历史。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王九峰 于 2010-8-27 06:19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8-26 17:29 | 只看该作者
偶然碰上了九峰的沙发,还没有编辑好吧?
3#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7: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高迎春 的帖子

香茶奉上,高版慢用。
4#
发表于 2010-8-26 17:37 | 只看该作者
透过碑帖发掘淮源历史文化积淀,精神可嘉!
5#
发表于 2010-8-26 17:41 | 只看该作者
提上。尽快来欣赏。问好!
6#
发表于 2010-8-26 17:44 | 只看该作者
厚实,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学习
7#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7:5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高迎春 的帖子

热爱故乡,歌颂故乡,正是我辈的责任
8#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杜永生 的帖子

美酒待永生
9#
 楼主| 发表于 2010-8-26 18:01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季大相 的帖子

季老师好,秋安
10#
发表于 2010-8-26 18:15 | 只看该作者
从碑记中折射出地域人文的深厚,同样也彰显出王老师神韵之笔!
11#
发表于 2010-8-26 21:10 | 只看该作者
史文厚重。祝好!
12#
发表于 2010-8-27 00:21 | 只看该作者
好深奥哦,俺读都读不通来,惭愧滴!
13#
发表于 2010-8-27 00:27 | 只看该作者
王老师进入了古文化系列。这深厚的文学功底,令我实在敬佩!
拜读学习!
支持精华!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06:07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曹国魂 的帖子

曹版早晨好,谢谢鼓励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8-27 07:1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天疆 的帖子

天疆早晨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21:50 , Processed in 0.06262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