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179|回复: 3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府南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30 0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府南河

            ■
敬一兵

  化雪为水,从青藏高原边缘的弓杠岭,顺应地势张敛,弯弯拐拐流淌到成都,就成了逐水草而居的人喊的府南河。

  一段流淌的河水,不管人喊它什么名字,两岸峻峭的山峦从出现到消失,云杉、冷杉、苔草草甸与白茅草草甸、绣线菊灌丛、瑞香灌丛、小花滇紫草灌丛、白刺花灌丛和莸灌丛被芙蓉、小叶榕、柳、梧桐以及各种花草替代,都不会改变它奔流的姿势。天晴的时候,落在河面上的光线有剑的锋芒,但少了黄铜的色泽,黄铜的色泽,都被河水蒸发出来的水汽吞噬了。到了阴天,岸边上的树木、护栏、跨在河上的桥的轮廓和线条,连同我身体的影子一投射到河水里,立即就失去了呼吸的景象,就连鹅卵石砌成的河坎,也在灰蒙蒙的低沉调子笼罩下,丢失了自己坚硬的力度,柔软得像漂浮在水上的落叶,只剩下头顶一把捏不住的雨,还有硬度,还在河的流淌中悄悄孕育,然后说来就来。春季复苏的萌动和秋季成熟的招摇,可以让人眼花缭乱血脉膨胀,但到了府南河这里,就全部沉沦到了寂静的河底,成了淤泥,而不是我眼里从花到果实的过程。春秋两季是游在水里的鱼,再怎么游也不能成为水的一部分,仅仅只是这条河流的匆匆过客。夏天才是河水的高光点。流量和流速的增加,让水越来越汹涌,喧嚣的动静越来越强,冲刷的本性也越来越突出。青藏高原原始的雄浑气魄,顺应地气张敛积淀的冰川力量,还有沿途吸收的植物动物的最活跃的元素,都在夏天这个刚刚出浴的妩媚女人的诱惑面前,彻底爆发出了类似快感的那种冲动,甚至就连每一次波浪抛出来的水珠或者四下弥漫的湿气,都可以让人的情绪一下子就摆脱了酷暑的压迫,有一种飘飞的感觉。夏天的酷热是河水苏醒的灵魂,情形很像看见心仪的姑娘就想恋爱的青春成熟期里的我,而每一场雨水都给它的灵魂提供了飞翔的空间。冬天给这条河带来的不是睡眠而仅仅是一次性爱结束的休息,它的心还在跳,只是跳得没有先前那样激动,越来越多的淤泥从河底暴露出来,把河水挤成了一根瘦弱的曲线。这是一条河顺应冬天而作出的收敛决定。

  垂钓,散步,坐在河边喝茶。不管是什么目的,只要走近这条河,就是从不同的截面,走进了河的世界。河水不会因为我的到来而改变,改变的只可能是我自己。

  读高中的时候,我不止一次来河边上坐过。我从口袋里掏出口琴对着河水吹过红梅花儿开的曲子。琴孔里涌出来的音符,开始在水面上舞蹈,仿佛掠水低飞的燕子。时间随了音符逝去了,周围的人和对岸的汽车消失了,午后强烈的光斑也从水面上一点点散掉了,只有那个上课坐在我前排、头上扎了一个马尾巴的她的影子,留在暗青色的水面上,陪着河中垂钓的小船和岸边上的我,直到太阳西下,直到从河里吹来的风越来越凉。我收拾起了我的口琴,但我无法收拾起从口琴里吹出去的音符,它们全都被河水埋葬了。不吹口琴也不思念一个人的时候,我喜欢在河边静静地看沿河而居的人,一次又一次从低矮的瓦屋里走出来,要么肩挑水桶,要么手里端了锅碗瓢盆,要么拿了一堆脏衣服或者蔬菜,到河边挑水和仔细清洗,忘掉了什么还需要淘洗的东西,他们就会扯开嗓门喊屋里的人去拿。从他们知足而又愉悦的表情上,可以看见他们从河里挑走了水,洗干净了衣服和蔬菜的生活情景,踏实得就如我脚下的泥土。桶里装满了水,洗好了衣服和菜,人就离开了河岸,走得干干净净,连影子也没有留下。以前我看见这样的景况,心里就伤感——河水可以埋葬我忧愁的音符,为什么不埋葬他们幸福的影子?后来面对河水边居住过的人我才发现,他们头上的每一根白发,额上的每一道皱纹,都是河水埋葬了他们生活岁月的印记,这些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而我当时根本就看不见。

  浣花溪旁边残存下来的芭茅与芦苇,还有杜甫草堂里的柴门茅屋,是府南河的历史留在岸上的鱼鳞残片。那条被历史刮掉了几片鱼鳞的大鱼,已经随了时间的浪花溜掉了,但这丝毫也不会影响我从散落下来的鳞片上,复原出府南河岸边芭茅芦苇茂盛生长,柴门茅屋炊烟萦绕和野鸟啾啾的昔日景象。这些昔日的生动情形,依然还会让我这个试图逆流而上寻找历史痕迹的人,美得心头发痛。并不是所有的美景都在深山里。在心里想一遍这样的情形,深山里的美景就不再神秘,不再是我的名胜古迹。择水边而居,与水为伴,或者干脆就说我们的繁衍必须依赖一条河的人,都是具有大智慧的人。他们的智慧不是来自于天天都能吃到河里的鱼,而是来自于他们懂得在一条河形成的止境面前停步。

  在一条河的面前止步,不是因为我们无法跨越,而是跨越之后才会发现,自己又倒退在了向往一条河的老路上。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辈分差别不在皮肤、头发的颜色和年纪的大小,而在于一条河是以怎样的形式,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这样的差异,通过景象的变化,在成都表现得尤其突出。年轻人除了谈恋爱和结婚喜欢跑到府河与南河两河相交的合江亭去拍照留影外,只有在不高兴的时候,才会来到府南河边慢慢化解忧伤,化解不开就投河。而在平时,他们是很少牵挂一条河的。对一条河没有太多的牵挂,肯定也就不太在乎河边的一切存在物,是不是还有沉甸甸的重量。他们不可能改变一条河的存在和流向,这样一来,原本一直与府南河相伴的芭茅芦苇,柴门木栏,瓦檐板壁和香火梵唱的小胡同,连同河边随处可见的鹅卵石一道,轻易就被钢筋混凝土覆盖了。在行将就木的老年人的眼睛里长大的年轻人,天天呆在有空调的写字楼里,减少了身体与一条河接触的机会,自然在皮肤上就比他们的前辈显得更加光滑和丰腴,甚至就连他们说出来的话,也很少能够闻到他们父辈说话时散发出来的芭茅芦苇的味道了。他们的父母肯定会为他们的高兴而高兴,但他们却不知道,他们的父母在高兴的时候,是以牺牲了自己的高兴为代价的。他们的父辈大多到了退休的年龄了,但他们的记忆和情趣爱好,还继续走在生长的路上。即使没有沿路继续走下去的意思了,他们的灵魂,也会长久地徘徊在府南河边,仔细寻找一切曾经在他们眼睛里熟悉的事物,等待一支曾经在他们耳朵里呆惯了的老曲子,然后再把一边喝盖碗茶,一边扇蒲扇听锣鼓、金钱板、高胡或者《子胥渡芦》《伯牙碎琴》《活捉三郎》这些茶馆里时常传唱的段子的记忆,在河边找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细细咀嚼一番。越是慢慢地反复咀嚼,里面的味道就越是浓酽。味道越浓酽,这些年轻人的父辈,对他们自己的前辈的思念,也就越加迫切起来。他们没有太多的感叹,也不需要太多的感叹,他们祖先的感叹,已经把他们要说的话都说完了。陈子昂说的“蜀为西南都会,国家之宝库,天下珍货,具出其中。又人富粟多,顺江而下,可以兼济中国”,诗仙李白说的“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濯锦清江万里流,云帆龙舸下扬州”,还有诗圣杜甫说的“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以及“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些离不开府南河的诗句,就是他们共同的感叹。


  成都的历史,就是府南河的历史。成都人的德行,就是府南河的德行。

  府南河的边上看不见山,人的性格和脾气自然也就四平八稳,很少有大起大落的现象。在府南河平平稳稳不掀风浪的日子里,住在河边老房子中的人最是惬意,垂钓、遛鸟、喝茶、摆龙门阵(聊天)、听戏、鉴宝、斗蟋蟀、搓麻将、下象棋、打金钱板、烹饪小吃或者嗑花生米再饮上几口小酒,一天的日子就不温不火不疾不徐打发完了。一条悠悠缓缓的河流过成都平原,盆地形成的封闭状态带来的相对稳定与安全,积淀在人心头上的是惬意与踏实的感觉。盆地旁边富甲一方的关中地区,汉民团练血洗八百里秦川整整持续了七年之久的那场战争的一丁点动静,都没有传递到成都人的耳朵里,即使传递过来了,他们也会觉得还没有川菜在他们嘴巴里所产生的麻辣味的动静大。上古时期的成都平原,前生是海。内海消失以后,便成为水泽密布、水道乱流的潮湿盆地,水患相当严重。真正的大动静,是府南河泛滥和随之而来的河流治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治理有四次:古蜀憋灵,先秦李冰,西汉文翁和晚唐高骈发起的治水过程。因为顺应民心,百姓有力出力,有钱出钱,没有一丝怨言,全听官吏调遣。经历一次治水过程,安居乐业的信心就增强一次,协作、调和、从容和忍让的精神就得到了一次砺炼。珍惜每一个风平浪静的日子,就是成都人所有德性的核质。府南河在被治理的同时,也就成了见证和传承的使者。想起古人说的那句话:少不入川。从字面上理解,大概就是指成都是一个平和、懒散、会消磨意志的地方,没有成器之前,最好不要跨入。其实不然,正是因了这样的平静,才让恬淡、知足、自在和安逸的所有成都人文韵致,像一个民间故事,在一个没有战乱肆虐、安分悠闲、接满了地气的踏实日子里,得已蔓延和流传。

  老成都的恬淡、知足、自在和安逸的所有人文韵致,不仅沉淀在了川菜的味道里,人情世故的见识中,也凝固成了老建筑的风格与神采。望江亭,锦里,宽窄巷子,文殊院,青羊宫就是这根丝线上散落的珍珠,虽然现在已经光泽黯然,在高楼大厦的夹逼与合围中,日渐苍老萎缩。只有一条府南河,还能记住它们的原始相貌,还能够让它们像一条鱼那样,继续在时间和上了年纪的人心里翔泳。

  昔日成都的习俗和景象,渐渐沉在河底,也渐渐走出了年轻人的视野。超前消费,飚车,自我显示,全盘西化,标新立异,讲究享受和追求刺激,已经彻底取代了府南河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面对如此情形,我除了悲伤,还是悲伤。河水继续在流淌,熟悉的面孔却在不断消失,不是星散四野,就是被时间埋葬。河水的颜色还是老成都时期的那个颜色,坠入河里的物体产生的响动和荡漾出来的水花,依旧是杜甫或者司马相如曾经看见的那个情形,但什么也打捞不出来了。鱼虾少得可怜,好不容易长出来的水草也被定期清除,就连过去我时常能够看见的鹅卵石,在府南河底也很难寻到踪影,更不要说从河里,我们还可以意外打捞出一个神话了。

  成都还在变化,从表面到核质,视觉到嗅觉,局部到整体,骨骼到细胞。甚至就连我怀想的许多与府南河有牵连的东西也在变化——河床越变越空,河水丢失了质量,没有丢失的质量,也与河水的颜色、流速、质地和重量,有了很大的隔阂。就是我自己这个与府南河有牵连的人,也不知道我过去的生活时光,沉在了河里的什么地方?有没有被别人打捞出来,在太阳下暴晒后再碾成粉末?

  我很卑微,也很低贱,简直就像偶尔被风吹落在河里的一片枯叶,随波逐流。河水湍急的时候我只能拼命挣扎、喘息和尖叫。遇见一个浅滩,我才有机会停下来,休息一下,还来不及晒干身上的湿气,下一波涌来的水浪,又把我推到了流水里。很多时候河岸就在我的身边,但我没有力气爬上去,枯萎单薄的身体又不能沉到水底。高不就,低不成,在府南河里继续漂浮,是我唯一的选择,直到精疲力竭,也不让我有机会,像我过去从口琴里吹出来的那些音符,能够静悄悄躺在这条河底的某个部位上,变成一条河的守护神。



2#
发表于 2010-8-30 08:05 | 只看该作者
终于坐了敬老师的沙发
3#
发表于 2010-8-30 08:11 | 只看该作者
一条河流,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更是一种跋涉的歌.这条河,因多种元素所致,缺失了一种自然色调,文字中透视出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存的思考.好文.学习并问好敬版,遥握
4#
发表于 2010-8-30 08:22 | 只看该作者
河流是一本历史书籍,是一幅自然风景画。当这幅风景画受到损失,岸边的臣民定然会黯然神伤。美丽的文字,深沉的文章。
5#
发表于 2010-8-30 08:28 | 只看该作者
再次面对府南河,内心还是不能平静,那阵阵泛溢而起的情愫与思考,犹如平静的湖面丢下的一粒石子,溶溶滟滟。作者以感念时事、伤怀往事为主线,在大量的场景和感怀下,由远及近,由近及前,鲜明而显豁地拼缀出与府南河所息息相关着的人事、物事。正如作者所说:“成都的历史,就是府南河的历史。成都人的德行,就是府南河的德行。”这样的抒发更是存在于感觉和情感的直接性之中,耳旁仿佛响起着深沉悠远的音符,成了磨缠我们的、打动我们心灵的力量。整篇文章里氤氲着的情感光芒像锋刃一样,在我的阅读中会愈磨愈亮!问好!
6#
发表于 2010-8-30 09:02 | 只看该作者
没赶上沙发,敬老师给个马扎吧。 :) :)
7#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0: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曹国魂 于 2010-8-30 08:05 发表
终于坐了敬老师的沙发
还请多提意见!
8#
发表于 2010-8-30 10:11 | 只看该作者
流畅自然的文字
文化氛围很浓厚
9#
发表于 2010-8-30 10:13 | 只看该作者
这条河,也曾无数次的徜徉在她的岸边。
由历史到人文发展解读这条生养休憩的河,很精深,学习。
10#
发表于 2010-8-30 10:3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欣赏学习,问好!
11#
发表于 2010-8-30 11:00 | 只看该作者
一条故乡的河,孕育了生命与文化,徜徉于府南河,醉着不只是两岸的风景,更多的涤荡了尘世里的那颗烦乱的心,这些沉淀后的文字大气不失优雅,学习了。
问侯敬老师,近来可好?
12#
发表于 2010-8-30 11:09 | 只看该作者
府南河的德行就是成都人的德性。总结的高明,本文对府南河的生命感悟及深刻内涵诠释的很到位。欣赏!
13#
发表于 2010-8-30 12:09 | 只看该作者
学习敬老师美文,问候!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8-30 13: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季大相 于 2010-8-30 08:11 发表
一条河流,承载着岁月的记忆,更是一种跋涉的歌.这条河,因多种元素所致,缺失了一种自然色调,文字中透视出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存的思考.好文.学习并问好敬版,遥握
谢谢鼓励,问好老朋友!
15#
发表于 2010-8-30 13:27 | 只看该作者
 我很卑微,也很低贱,简直就像偶尔被风吹落在河里的一片枯叶,随波逐流。河水湍急的时候我只能拼命挣扎、喘息和尖叫。遇见一个浅滩,我才有机会停下来,休息一下,还来不及晒干身上的湿气,下一波涌来的水浪,又把我推到了流水里。

府南河里深蕴着难忘的回忆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一方水土造就一方人,在这里捡拾起民风民俗,体味府南河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感悟生命在滚滚红尘中的不可预知,此文蕴含丰厚,内蕴深刻,匣子学习了,当以精华支持,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9 08:28 , Processed in 0.106957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