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810|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永远的颂歌,世纪的经典:《北京颂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2 2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个歌曲在作曲家眼里像一个孩子,有的孩子,几十年后也被家长自豪。这个现象比比皆是。作曲家傅晶谈起已有三十七年经历的《北京颂歌》,也直言说像是面对自己一个值得骄傲的孩子。

  从来都没有空穴来风,北京颂歌的歌词作者,因为此歌获得五洲杯四十年广播金曲奖的原战友歌舞团创作员洪源,就是一位在天安门广场的站过岗的战士,他说自己最喜欢在金水桥这班岗,喜欢日出之前早晨这班岗,当他顺着长安街往东边看去以后,霞光渐渐升起来,北京车站传来钟声,他没有办法抑制一种来自内心的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自然而然的发生和蒸腾。

  一群文革年代的干部、学者、教授、工程师,都在地方上劳动,跟首唱这首歌的李光羲老师一样,在1973年国庆节,坐在板凳上在场院里听完了广播,往回走的时候,听到收音机里传来李老师的歌声,很多人都站住了,人们猜出了是老李在唱歌,许多人都哭了――处在当时的环境下,人们还不知道能不能恢复业务,还能不能从事文艺工作,人们从歌声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解放。而6年之后在人群中的老艺术家孙道临在北京开文代会的时候,对老友李光羲说出了这个令人感怀的经历。

  这种感它觉真是太意外,也太让人惊喜了。在受众面达到全国通向世界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里播出,绝对不只是一首简单的歌曲的演唱啊,它透漏出的信号如此强烈,一个艺术家开始回到艺术园地之中了,一些类似遭遇和境遇中的人们,怎么能不产生一些兴奋的联想和想象?

  听李光羲老师在讲述这些曾经的往事,感受到中国特色的政治风云携裹之下的人们遭遇的种种变数之一。本来感到身上的艺术才华都已成多余之物的人们,而他们的命运,还在大人物的闲谈和笑语中转变和起伏。

  一个外国领导人生日,想听一下中国的抒情男高音来演唱自己创作的歌曲,涉及到大国风范和好客热情的声誉,中央领导周恩来想起了老李,一个文化部急调,迅速把劳改分子化身为国宾服务的艺术家,这也是北京颂歌即将演唱的一个转机。

  多少年后我听到这些陈年逸事的时候,其实还是感到,一首歌曲被赋予的太多太丰富的内容,尽管有时候不免有些荒诞和匪夷所思。但是这个时代就是如此书写着人们的命运,无论一本书,一首歌的命运,和一个个人在有意无意间,发生了千丝万缕的关联和故事。

  这首歌首唱尽管是李光羲,而自己最早听到的歌曲,应该是李双江演唱的版本,文化大革命中,听到最多的男高音,应该是李双江。火一样的热情,金子一般的声音,是对于李双江老师的经典评价。他演唱的这首歌曲,激情似火,激越澎湃,至今都是一个经典的范本,也是最多被收听被感动的一个。一首具有抒情气质的歌曲,在众多革命化政治口号汇成的歌声里,因为特有的抒情气质,具有别有的吸引力。再遇到一个具有非它凡实力的歌者来演绎,无疑会让它长出翅膀。

  别说我们这个小小的城市的公园里,有名无名的唱歌爱好者们自发进行的演唱经常听到。而在景山公园,北海公园,紫竹院公园里常常见到和听到业余发烧友们演唱这首歌曲。申办奥运成功的夜晚,人们自发到天安门广场,戴玉强戴大师也和别的演员在广场纵情此歌,群情为之激昂。走出国门,被异国的歌唱家青睐和喜欢,那更是早就发生流动故事。

  《北京颂歌》洪源词,田光、傅晶曲,作于19744月。艺术形象富有光泽,笔墨凝练,洒脱。情感逻辑严谨。情感浓烈,艺术概括力强烈。为了体现各族人民的共同的意愿,作曲家在音乐素材选用上,没有局限在某一个民族和地区的音调中,而是在民族音调的基础上创造出庄重巍然,亲切细腻的旋律。乐段中,揉进了国歌和《东方红》的曲调因素,描画出北京充满朝气的黎明景色。还有层层递进的意境,排比语句推动着音乐的动机,把情感推向高潮。一个7度大跳引出叙述的高峰。表现出各族人民对祖国首都的敬仰和喜爱之情。歌曲中还有着进行曲的特征,富有动力而又稳健,表达出人民向前迈进的昂扬激情,使音乐形象不断展示新的境界。结尾处倚音的装饰,有着民间音乐甩腔的特色,增添了旋律的光彩,让“美好的前程”更加富有光彩。多年来一直在群众中传唱,成为北京的一种象征。做为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开始曲,每天都伴随着首都的清晨,回响在人们耳边。

  随着时代的变迁,歌曲再次被歌者选用的时候,可能会对个别词句进行修改。而有些时候不被接受。如做为大奖赛中规定好的歌词曲目,一个词句的遗忘和错用,都会导致扣分。如果歌手紧张和记忆有误,则可能会付出代价,尽管语句中分析和歌词的角度上推敲,并无不妥。

  作曲家在谈及对演唱者的看法的时候,其实都有侧重,比如更喜欢李光羲的演唱,庄重华美,完整地演绎出作品的艺术内涵。而李双江更像是一把激情的火焰,灼热和高亮着作品的情感与品质。而女高音的演绎,则为作品打上了一层女性化的柔中有钢和底色,细腻而丰满。

  上个世纪70年代初,人们几乎没有什么抒情歌曲可唱。19714月,田光受托为总政歌舞团写一首以北京为题材的独唱曲。他和洪源、傅晶合作,写出《北京颂歌》后,历经一年多的时间,反复征求意见,加工修改,终于在1972年冬由李双江、张越男、李光羲演唱,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后风靡全国。

  歌唱家李双江1970年从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已经被分配到了新疆军区文工团。从田光手中接过了《北京颂歌》这首歌,田光嘱咐说要用你的真诚和热情为这首歌加上翅膀。第二年正赶上全军分片汇演,演唱这首歌时,伴奏乐器尽管只有一架手风琴,但《北京颂歌》唱出后,即刻引起了轰动。

  1973年,李双江被调入总政歌舞团,回到了北京。不久,中国唱片总公司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找到李双江,请他灌制唱片,当时文化部和广播电台领导建议找三种不同演唱风格的人,分别演唱《北京颂歌》,一位是李光羲,一位是张越男,当然另一位就是李双江。这首歌就这样唱红大江南北。

  当然,也是从小开始,那首《北京颂歌》就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听过李双江版、李光羲版,还有一些女歌唱家演唱的版本,尤以李双江演唱的最为我喜欢。那时还没有录音机,听歌也就是收音机或者公用大喇叭的播出。所幸我们的小学校园,有高架在巨大宣传牌上面的高音喇叭,很偶然的时候也会播出这首歌。对我而言,那是一个很幸福的时刻,我会放下一切,屏住呼吸,等待那段美妙时光的降临。优美庄严的前奏,使人立刻进入那种特定氛围之中,一种难以言表的幸福感和自豪感充满身心。激昂的旋律,明亮结实的高音,震撼着心灵,荡气回肠。作为一个生长在普通工人家庭,缺乏良好素养的小孩,不懂得为什么每一次聆听都那么投入和着迷,后来才意识到,这就是一首精美的艺术歌曲焕发出来的魅力。就仿佛西藏的歌曲,染上西藏的元素,常常带来特别强烈的民族元素和特征,而歌唱北京的歌曲,也常常因为北京的博大精深,而让歌曲显示出特有的魅力和光彩。一些关乎北京的歌曲中颂歌应该是其中的翘楚,北京 和当仁不让的代表之作。网络上有许多人为了这首歌曲的首唱是谁而争论,究竟是谁也许不重要,只是透过这个现象,说明了这首歌曲是多么被人在意,被人喜欢和重视。这首歌曲已经被国内重要音乐赛事的青年歌手大奖赛吸收为选手演唱的节目,也说明其地位早已名列经典行列。

  一个偶然的时间,在一个电视节目里,看到了记者采访李双江,现在已经是解放军艺术学担任校长的李双江,用略带沙哑的嗓音谈起当初演唱《北京颂歌》的经历。他说,他一接触这首歌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可演唱时缺乏激情。为了寻找这种歌曲所需要的情感,李老师特地去了天安门广场,去体会黎明时广场的神韵。第一次去,晚了,太阳已经升起来了。第二次去,下雨了,还和一个卫生工拉的大粪车撞到了一起。可偏巧,这时候雨停了, 只见太阳在地平线上升起来,天安门的红墙碧瓦,立刻披上了一层辉煌的金色。这种情景一下子把李老师给震撼了。在接受采访时,李老师回忆当时的感受,仍激动不已,他晃动着他的拳头说,在那种情景交融的时刻,他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多么地自豪和多么地幸福。他还说,为了唱好这首歌,不唱过一百遍他是不进录音棚的。一个被感动的歌者演唱的歌感动了听者,这似乎是一个普通的道理。能感动自己的作品,必然能感动别人。

  我喜欢大气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经典歌曲《北京颂歌》,我知道它会感染着一辈辈中国人,热爱北京,热爱伟大的祖国。

  晨风涤荡,朝霞飘动在天宇,我永远都会记住这样的经典记忆:乘坐列车到达了中国的首都,列车员恬美的声音提醒着旅程事项,熟悉的音乐响起,那是无数人熟悉的歌曲和音乐,那是从小就喜欢和熟悉的旋律,到达了北京,到达了一个中国人心目中的心脏。没有走下列车的时候,心跳和音乐一起开始沐浴着明朗和愉悦的光芒,而当走下车来,就是走进了北京的怀抱。

                            2010922

    

[ 本帖最后由 万里山水 于 2010-9-23 00:02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9-23 00:05 | 只看该作者
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3 00:07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3 09:08 | 只看该作者
5#
 楼主| 发表于 2010-9-23 12:35 | 只看该作者


分享一下李光羲老师演唱的《北京颂歌》,给喜欢的人们:)
6#
发表于 2010-9-24 10:33 | 只看该作者
“晨风涤荡,朝霞飘动在天宇,我永远都会记住这样的经典记忆:乘坐列车到达了中国的首都,列车员恬美的声音提醒着旅程事项,熟悉的音乐响起,那是无数人熟悉的歌曲和音乐,那是从小就喜欢和熟悉的旋律,到达了北京,到达了一个中国人心目中的心脏。没有走下列车的时候,心跳和音乐一起开始沐浴着明朗和愉悦的光芒,而当走下车来,就是走进了北京的怀抱。”

万里版主的此篇新创文章,以《北京颂歌》这首饱含着对祖国北京无限热爱、对新中国赞颂的,并且富有激情美的歌曲为背景,作者以翔实、质感的文字,用饱蘸对歌曲和北京热爱的感情笔触,深情写下了感悟和叙述相交融的文章,读之,特别能随着文章的纹理走向和不断地深入解读而感动于怀。不仅写出了那个时代的歌曲演绎的背景,同时对歌唱家们的歌唱特点和生活的境遇进行了描述和表达。经典和怀旧的情愫,始终跳跃并且组成了文章的无形脉搏,而贯穿、引导,引起人们一种感动和美好的回忆。不错的文章,精华支持!问好万里版主!

[ 本帖最后由 娴情逸致 于 2010-9-24 10:42 编辑 ]
7#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14:57 | 只看该作者
感谢娴版细致的分析和鼓励,一直想写对这首歌的喜欢呢。终于了结了一个心愿,轻松了一下。问好:)
8#
发表于 2010-9-28 14:48 | 只看该作者
知道了许多隐藏在歌曲背后的故事。我也喜欢李双江版的,有激情。
是那天 该用户已被删除
9#
发表于 2010-10-17 01:37 | 只看该作者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10#
发表于 2010-10-17 19:59 | 只看该作者
广告帖子一律屏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5-8 12:01 , Processed in 0.05953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