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268|回复: 5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桐城派文论在今天的意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4 10: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桐城派文论在今天的意义

武俊岭

  桐城派于“五四”时之所以被学人诟病,詈为“桐城谬种”,大概源于其作品立意有迎合清代统治者的地方。这也可以理解,在残酷的杀戮面前,读书人大都吓破了胆子,一头钻进了古纸堆里。在这种情形下,也不能偏偏要求方苞等人例外。

  站在今天的角度重新对桐城派进行审视,我看重他们对散文艺术性的热情不倦的探讨。其理论,对现在的散文创作具有极大意义。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现的散文三大家,以其极具时代特征的文章,影响中国文坛很长时间,至今余风不散。三大家散文当中虚夸、掩饰、溢美等毛病,被一些浅学者盲目继承,时有表现。新时期以来,散文队伍虽然好象是繁星满天了,但思想与艺术皆佳者微乎其微。九十年代,虽然出现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余秋雨,写出以《文化苦旅》为代表的几本书;但此人的文章不过是美化帝国强权的丑花,缺少人文精神的历史知识堆砌而已。难怪一个研究当代散文的中医发出浩叹:“世无英雄,遂使董桥、汪曾祺、张中行三人成名。”

  之所以如此,除了言论自由度的相对较低之外,还与散文理论知识的缺乏普及有关。党报副刊编辑几乎不值一提;杂文专门报刊也极平庸,毫无峥嵘头角;杂志的散文编辑当中,半瓶子醋乱晃荡的角色不少。他们掌握着文章发表与否的权力,胡乱作为,是造成当代散文萧条局面的一大原因。

  除了编者的原因外,作者自身的因素也值得好好地检查一下。应试教育,使得人们在学校里受到的汉语言文学方面的教育比较片面,或者说缺少审美、人文内容。这样,毕业之后爱好文学了,仗着那点可怜的基础,加上一点对时下报刊文章的阅读,便想写出像样的文章来,真的是勉为其难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好多行文无序、内容杂乱、识见狭隘的文章。

  因此,需要对清代的桐城派文论,进行一番大致梳理。

  方苞为此派的创始人。其主要观点是“义法”,内容为“‘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与这主要观点相应,他还提出古文写作与“诚而形者”的诗赋不同,奸佥污邪之人难以措手(于此可想到余秋雨氏在文革中的表现,于现实中的手弄姿);提出学术、道德修养并重的主张;提倡学习《左传》《史记》。进而,对文章,他提出“雅洁”的要求;就是文章要思想纯正,语言纯洁。说来说去,方苞文论的核心,还是“义法”;并且“义法”的内容主要是材料的选择,论据的组织而已。

  刘大櫆是方苞的后继者,他的观点有三:

  一是神气。他说“行文之道,神为主,气为辅。”神就是精神,气则为气势。

  二是章节。他说“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章节无可准,于字句准之。”“一句之中,或多一字,或少一字;一字之中,或用平声,或用仄声;……则章节迥异。”

  三是论文之贵。他提出来十二贵,具体是:贵奇、贵高、贵大、贵远、贵简、贵疏、贵变、贵瘦、贵华、贵参差、贵去陈言、贵品藻。

  刘大櫆提倡纵声或者低声吟诵古文;用这种方法潜移默化,以期收学习之效。

  姚鼐是桐城派文论的总结者,与前两位比起来,他的理论更加深刻、全面。

  第一,提出了“义理、考据、文章”三者相统一的观点。力图把汉学、宋学、唐宋古文融为一炉,把真善美合为一体。

  第二,把文章要素归纳成八方面,为神、理、气、味、格、律、声、气。具体可解释为精神、脉理、气势、韵味、篇章、结构、句法、音节、辞采。

  第三,提出阴阳刚柔兼济说。此观点见于他的《复鲁洁非书》。此文用大量比喻说明阳刚、阴柔之美,读来如饮甘醴:“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桐城派文论,重点便是分析散文的艺术性。这点十分重要。文章之法虽然不如书法来得严格,但又是绝对不能忽视的。不然的话,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

  《左传》、《史记》两种古书,不独桐城派,重视者可说是代不乏人。既然这是共识了,我们就可以放心去学习了。学此二书的艺术,可治行文无序、字句芜杂等毛病。自然,如果阅读古文有障碍的,可以去读一下周作人;英国兰姆的《伊利亚随笔》,文章多写人生观察与体验,风趣幽默,美丽多方,也可学习。

  思想上,我们自然不会仅仅满足于桐城派提出来的“六经”了。也不能去迎合什么。我们应该以东西方一切优秀的学术、文学为自己的文章源流(自然只是一方面),上穷碧落下黄泉,不知疲倦地去吸收。这样,我们自然也就容易有自己的话可说了。1804

  [/copyright]


[ 本帖最后由 武俊岭 于 2010-9-30 09:13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10:18 | 只看该作者
方苞《狱中杂记》
  

  康熙五十一年三月,余在刑部狱,见死而由窦出者,日三四人。有洪洞令杜君者 ,作而言曰;“此疫作也。今天时顺正,死者尚稀,往岁多至日十数人。”余叩所以,杜君日:“是疾易传染,遘者虽戚属不敢同卧起。而狱中为老监者四,监五室。禁卒居中央,牖其前以通明, 屋极有窗以达气。旁四室则先之,而系囚常二百余。每薄暮下管键,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又隆冬,贫者席地而卧,春气动,鲜不 疫矣。狱中成法,质明启钥。方夜中,生人与死者并踵顶而卧,无可旋避,此所以染者众也。又可怪者,大盗、积贼、杀人重囚,气杰旺,染此者十不一二,或随有瘳。其骈死,皆轻系及牵连佐证法所不及者。”
  

  余日:“京师有京兆狱,有五城御史司坊,何剂部系囚之多至此?”杜君日:“ 迩年狱讼,情稍重,京兆、五城即不敢专决;又九门提督所访缉纠洁,皆归刑部;而十四 司正副郎好事者,及胥吏、狱官、禁卒,皆利系者之多,少有连必多方钩致。苟入狱 ,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然后导以取保,出居于外,量其家之 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中家以上,皆竭资取保;其次,求脱械居监外板屋,费亦 数十金。惟极贫无依,则械系不稍宽,为标准以警其余。或同系,情罪重者, 反出在外 ,而轻者、无罪者罹其毒。积忧愤,寝食违节,及病,又无医药,故往往致死。”…… 余同系朱翁、余生及在狱同官僧某,遘疫死,皆不应重罚。又某氏以不孝讼其子,左右邻械系入老监,号呼达旦。余感焉,以杜君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
  

  凡死刑狱上,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罗”。富者就其戚属, 贫则面语之。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其绞缢,日:“顺我,始缢即气绝;否则,三缢加别械,然后得死。”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用此,富者赂数十百金,贫亦罄衣装;绝无有者,则治之如所言。主缚者亦然,不如所欲 ,缚时即先折筋骨。每岁大决,勾者十三四,留者十六七,皆缚至西市待命。其伤于 缚者,即幸留,病数月乃瘳,或竟成痼疾。
余尝就老胥而问焉;“彼于刑者、缚者,非相仇也,期有得耳;果无有,终亦稍宽之,非 仁术乎?”日:“是立法以警其余,且惩后也;不如此,则人有幸心。”主牿扑者亦然 。余同逮以木讯者三人: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病间月一人倍之,伤肤,兼旬愈一 人六倍,即夕行步如平常。或叩之曰:“罪人有无不均,既各有得,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日:“无差,谁多与者?”孟子日:“术不可不慎。”信夫!
  

  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其上闻 及移关46诸部,犹未敢然。功令:大盗未杀人,及他犯同谋多人者,止主谋一二人立决; 余经秋审,皆减等发配。狱词上,中有立决者,行刑人先俟于门外。命下,遂缚以出,不羁晷刻。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胥某谓日:“予我千金,吾生若 。”叩其术,曰:“是无难,别具本章,狱词无易,但取案末独身无亲戚者二人易汝名, 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共同事者日:“是可欺死者,而不能欺主谳者;倘复请之,吾辈 无生理矣。”胥某笑日:“复请之,吾辈无生理,面主谳者亦各罢去。彼不能以二人之命易 其官,则吾辈终无死道也。”竟行之,案末二人立决。主者口呿舌挢,终不敢诘。余在狱 ,犹见某姓,狱中人群指曰;“是以某某易其首者。”胥某一夕暴卒,众皆以为冥谪云。  
  

  凡杀人,狱词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吏因以巧法。有郭四者,凡四杀人,复以矜疑减等,随遇赦,将出,日与其徒置酒酣歌达曙。或叩以往事,一一详述之, 意色扬扬,若自矜诩。噫!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而道之不明,良吏亦多以脱人 于死为功,而不求其情,其枉民也,亦甚矣哉!
  

  奸民久于狱,与胥卒表里,颇有奇羡。山阴李姓,以杀人系狱,每岁致数百金。 康熙四十八年,以赦出。居数月,漠然无所事。其乡人有杀人者,因代承之。盖以律非故杀 ,必久系,终无死法也。五十一年,复援赦减等谪戍。叹曰:“吾不得复入此矣!”故例,谪戍者移顺天府羁候,时方冬停遣,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至再三,不得所请,帐然而出。
1644


[ 本帖最后由 武俊岭 于 2010-9-24 10:23 编辑 ]
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10:19 | 只看该作者
姚鼐《登泰山记》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去漫,稍见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543


[ 本帖最后由 武俊岭 于 2010-9-24 10:25 编辑 ]
4#
发表于 2010-9-24 10:21 | 只看该作者
思想上,我们自然不会仅仅满足于桐城派提出来的“六经”了。也不能去迎合什么。我们应该以东西方一切优秀的学术、文学为自己的文章源流(自然只是一方面),上穷碧落下黄泉,不知疲倦地去吸收。这样,我们自然也就容易有自己的话可说赞成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10:22 | 只看该作者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这两句便极厉害!
6#
发表于 2010-9-24 11:43 | 只看该作者
文章观点鲜明,有着厚重的学术深度,对当下文学时弊也是切中要害,值得每个文字爱好者好好思考。

对余秋雨的认识,可能会有不同的争议,但有一点我是很赞同的,那就是人品很难脱离文字,散文是真性情的文字,杂文是大义凛然的文字,否则,文革中那些大字报都变成大义凛然的了。所以,余秋雨是不能回避文革历史的。

如果一个人散文中流露的情感再真,但是现实生活却不是那么回事,总是让人有点格格不入的别扭之感。如果一个人品行恶劣,杂文中却满嘴仁义道德,也让人觉得太吊诡。

如同吃大米饭吃到一个沙子,磕牙!
7#
发表于 2010-9-24 12:24 | 只看该作者
 之所以如此,除了言论自由度的相对较低之外,还与散文理论知识的缺乏普及有关。党报副刊编辑几乎不值一提;杂文专门报刊也极平庸,毫无峥嵘头角;杂志的散文编辑当中,半瓶子醋乱晃荡的角色不少。他们掌握着文章发表与否的权力,胡乱作为,是造成当代散文萧条局面的一大原因。

  除了编者的原因外,作者自身的因素也值得好好地检查一下。应试教育,使得人们在学校里受到的汉语言文学方面的教育比较片面,或者说缺少审美、人文内容。这样,毕业之后爱好文学了,仗着那点可怜的基础,加上一点对时下报刊文章的阅读,便想写出像样的文章来,真的是勉为其难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好多行文无序、内容杂乱、识见狭隘的文章。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哈哈!
8#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15:1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微风轻拂 于 2010-9-24 11:43 发表
文章观点鲜明,有着厚重的学术深度,对当下文学时弊也是切中要害,值得每个文字爱好者好好思考。

对余秋雨的认识,可能会有不同的争议,但有一点我是很赞同的,那就是人品很难脱离文字,散文是真性情的文字,杂文 ...

谢谢微风版主!
对余氏,我的观点是明朗的。
9#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15: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辛文 于 2010-9-24 12:24 发表
 之所以如此,除了言论自由度的相对较低之外,还与散文理论知识的缺乏普及有关。党报副刊编辑几乎不值一提;杂文专门报刊也极平庸,毫无峥嵘头角;杂志的散文编辑当中,半瓶子醋乱晃荡的角色不少。他们掌握着文章发 ...

呵呵,谢谢辛文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15:1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阳神 于 2010-9-24 14:55 发表
赞成这样一个态度来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谢谢太阳神。问好老友。
11#
发表于 2010-9-24 16:03 | 只看该作者
读老朋友文章,受益匪浅。
12#
发表于 2010-9-24 16:39 | 只看该作者
读了,也看了关于桐城派的两篇文章,还是了解不多,不敢评。不过看先生第一段有两句话:桐城派于“五四”时之所以被学人诟病,詈为“桐城谬种”,大概源于其作品立意有迎合清代统治者的地方。这也可以理解,在残酷的杀戮面前,读书人大都吓破了胆子,一头钻进了古纸堆里。

不知这种“迎合”到什么程度?和余秋里的表现可有一比?余氏我也知之不多。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16: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玉德 于 2010-9-24 16:39 发表
读了,也看了关于桐城派的两篇文章,还是了解不多,不敢评。不过看先生第一段有两句话:桐城派于“五四”时之所以被学人诟病,詈为“桐城谬种”,大概源于其作品立意有迎合清代统治者的地方。这也可以理解,在残酷的 ...

回玉德先生!
桐城谬种,出自五四的钱玄同。当时,五四先锋们把桐城派文章当成清代统治者的工具,攻击不遗余力。

我说的“大概源于其作品立意有迎合清代统治者的地方”,也算是工具之一种性能吧。
现在看,五四先锋们,自然有些过火。
至于余秋雨氏,其作品不脱红色神话思潮,其不足取也在此。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17: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渭水河 于 2010-9-24 16:03 发表
读老朋友文章,受益匪浅。

谢谢渭水河老友!
近来可好?
15#
发表于 2010-9-24 17:37 | 只看该作者
我看了一篇舒芜的文章,对桐城“义法”的批判,不自“五四”时期始。早在乾嘉时代就有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0 19:06 , Processed in 0.08795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