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070|回复: 4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暗香浮动又金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8 08: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暗香浮动又金秋

若荷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这是诗人对季节变迁的谓叹,在我国,流传着丰富的与秋有关的美好诗歌,以抒情的方式高度集中地、凝练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的韵律美,引发无数人此心与彼心的共鸣,一再成为人们进入秋天的感怀。古往今来,无论是勤于读书挥墨的书生,还是忙于金钱利益的凡夫,无不为秋天的变化而感慨。某一天,就曾经有个朋友对我说,最近老是没有气力,身心总是懒懒的,很是忧伤的感觉。我建议她看些动画片或喜剧,笑一笑,抖落心头的忧伤,驱去悲愁的阴霾,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我自己,却喜欢在这样的日子里出游。秋日出游,是诸多旅行者的喜好,金秋十月,天高气爽,尽管时令渐进,寒意将侵,然而大自然仍不失繁华风貌,或去登高望远,或漫步湖畔,欣赏月光浸水水浸天的景象,总给人一种空明澄澈,心生一派昂然豪气的感觉。这个季节可以说是山温水软,浅浅秋意,朗朗天气,触目之下无不是流水淙淙,天空蔚蓝,一步步攀登山上,只见高处白云悠悠,草木苍然,怎不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沿途少不了等人收割的庄稼,一片片成熟的大豆高粱。现在的农民,已经不像以前收割庄稼那样,三五成群地在地里忙活,而是显得有些人员零落,问同行的好友,知是人均土地少了,用不着起五更睡半夜收秋了。
  
  收秋,是一个多么好的字眼,幼年曾经生活在乡下,这个字眼对我来说是既熟悉而又亲切的。记得很多年前,在乡下看乡人收秋,全家一齐出动,将庄稼一一收拢归仓,这是一项艰苦的劳动,农人有句谚语:“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再忙也不能误了庄稼。”曾经,庄稼是庄户人心头的肉,生活的指望。现在,随着可耕种土地的减少,家家户户再也不用那样忙秋了,秋天收割成了他们的一种快乐,一种生活的点缀,如果没有了这种快乐和点缀,农村便也不再是农村,农民也算不上农民了。
  
  在县城的城乡结合部,我经常看到一些妇女骑摩托车扔在垄下,挤身庄稼地里,在寒光闪闪的镰镢挥舞之中,一棵棵成熟的玉米在手底下横卧成排,收割完毕,把玉米编结成锥形悬挂在家门前的树上。据说门头悬挂玉米是有所讲究的,目的是展示一年来丰收的成果,告诉人们这户人家是勤劳的,尽管劳苦掺半。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劳动方式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一些习惯却在农民的日常生活中没有多大改变,这些习惯往往带着美好的向往以及美好的祝福,怎么能随便去改变呢?于是该悬挂的仍然悬挂,该张扬的必然得到张扬,日子便是这样在心田里上理成行,岁月便是这样在手掌里温暖起来。
  
  更为喜人的是那沁人心脾的菊花。秋天是菊花盛开的季节,在略显微黄的草木之中,低浅的野花丛里,傲然挺立菊花那摇曳的花枝,一簇簇醒目清丽,十分赏心悦目。山中的野菊,以白或浅黄色居多,白色之中又带几分若有若无的蓝紫成分,愈加显示出高洁剔透,清新质朴,透出一种自然的美丽。她们并不以是野花而卑微,而是把自己打扮得娴静娟雅,我喜欢世间花朵的繁复华丽之美,亦喜欢清新质朴之美,这种喜欢,只有菊花可以无私倾目给我。
  
  菊香可以安眠,很早就听老人们说过,故每次登山,都以遇见满坡菊花为喜,但始终没动手采过,不舍得,想任其在山野里自由璀灿。据说把菊花采回晒干,填成抱枕放在床头,晚来静卧之时,能闻到淡淡的清香,在紧张的工作与生活双重压力之下,有菊香为伴,可以安然入眠,亦可醒脑明目。倒是有菊花泡饮的习惯。到茶叶店里小买几两,与枸杞配在一起泡茶喝。从初夏开始,到深秋而止。那种菊,或许不是眼前的山菊,但其香如此,别无二致,只是花瓣繁复了些,有名曰黄山贡菊。
  
  我国历来有赏菊的风俗。农历九月亦称菊月,别称还有授衣月、青女月、小田月、霜月、暮秋、晚秋、残秋、素秋等,但都不及菊月受听,诗意优雅。所以九九重阳时节,又有菊花节美名。古时的这天,届时要举办菊花大会,清•富察敦崇编著的《燕京岁时记》载:“九花者,菊花也。每届重阳,富贵之家,以九花数百盆……”就是当时的写照。古人讲究雅兴,闲时或者耕作,或者闭门读书,然而每到节日之时,亦会人潮倾城,无论稼穑躬耕、文人墨客,皆赴会赏菊。在古俗中,菊花又是健康长寿的象征,于是又赋予新的含义,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将传统习俗与时代风尚巧妙地结合,成就了无数尊老、敬老、爱老的佳话。
  
  “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读古人的诗句,总给人添将几分情思,几分愁绪,所以秋日出游,登高望远,赏菊抒怀,可调节气氛,可缓解多愁善感的情绪。大概古人,早就知道,秋日出游,胜过追逐春天的远足,唐代诗人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在这一天写的。茱萸是一种常绿含香的植物,叶可以入药,可制酒养生保健,根可杀虫,《西京杂记》卷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华酒,令人长寿。” 当“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的时候,山茱萸业已结成果实,润红若如丹珠。茱萸不似桂花那般幽香可人,但久闻必神清气爽,曹植曾在《浮萍篇》写道:“茱萸自有芳,不若桂与兰。”故而怀揣茱萸者,总是两袖清香暗浮,一缕药香点染胸襟。
  
  在我家乡的山上,茱萸满山皆是,偶尔还有人做“茱萸囊”,用两寸见方的大红布块,将茱萸的种子与朱砂缝制在一起,形成一个玲珑小巧的荷包戴在孕妇、老人或小孩的身上,据说可以起到祛病、养身、辟邪的作用。在山东鲁地,这种习俗由来已久。古人于九月九日重阳前后登高之时,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以示对亲朋好友的怀念,这就是“茱萸囊”最初的来历。  

  “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在芳香暗飘的日子,我看到的不只落花满地,百木凋零,还有丰硕的果实与期待的收成。虽然没有了百花争艳,芳香怡人,但那饱满的稻谷,宝蓝的湖水,湛蓝的天空,还有不畏寒霜的菊花,更能丰富我的心田。秋来暗香又浮动,一年之中最佳时,菊是隐逸之花,历来得到清流名士的喜爱,何况于我?这是我与秋天的美丽邂逅,她会使我的心灵宁静,精神充实,灵魂坦荡,这份感受将是我人生最珍贵的财富。
  


  


[ 本帖最后由 若荷 于 2010-10-10 08:49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10-8 09:11 | 只看该作者
抓住秋天的种种意象,写出了浓浓的秋意,秋思,让人感觉秋天的气息包裹在身边。
3#
发表于 2010-10-8 09:47 | 只看该作者
秋来暗香又浮动,一年之中最佳期,这是我与秋天的美丽邂逅,她会使我的心灵宁静,精神充实,灵魂坦荡,这份感受将是我人生最珍贵的财富。-------经典的总结
  
4#
发表于 2010-10-8 09:59 | 只看该作者
标题诗意,写景、抒情、述志,笔致清疏,浑然一体,令人有一唱三叹之感。问好若荷。
5#
发表于 2010-10-8 10:2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是个逢秋易伤感的人,读了你的文章,感觉到一种宁静、平和、蓬勃向上的心境,让我不禁想起刘禹锡的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谢谢你的美文,欣赏学习了!问好!
6#
发表于 2010-10-8 10:49 | 只看该作者
“人人解说悲秋事,不似诗人彻底知。”在菊香暗飘的日子,我看到的不只落花满地,百木凋零,还有丰硕的果实与期待的收成。
最重要的还有秋收后的播种与希望。顺颂秋琪!
7#
发表于 2010-10-8 10:59 | 只看该作者
若荷的文字,总是这么出彩。诗意灵动而不单薄;质感精美给人以生活的思启。
8#
发表于 2010-10-8 11:00 | 只看该作者
读若荷文字,如闻香气,秋的美丽在字里行间洋溢。问候。
9#
发表于 2010-10-8 11:05 | 只看该作者
罗列秋的意象,体味秋味盎然,问好。
10#
发表于 2010-10-8 14:45 | 只看该作者
写出了季节的风韵之美
11#
发表于 2010-10-8 15:03 | 只看该作者
问候若荷,我现在还在农村收秋累死了!文章精彩
12#
发表于 2010-10-8 16:51 | 只看该作者
历代文人骚客,对秋天的感怀,多是认为“秋声不可闻”,总是把秋天描写得那么凄凉萧杀。今读若荷的秋天感怀,别有一番滋味。
若荷的秋天是“山温水软”“暗香浮动”!那出外秋游观赏的秋景,那农人收秋的快乐场面,那沁人心脾的菊香,那漫山遍野的茱萸,无不让人心旷神怡,愉悦兴奋!
好文章,欣赏了。
13#
发表于 2010-10-8 17:41 | 只看该作者
文友的点评得确让人佩服.欣赏了.学习了,问好.
14#
发表于 2010-10-8 18:02 | 只看该作者
秋到人间,好时光,品楼主美文,好享受
15#
发表于 2010-10-8 18:43 | 只看该作者

赏秋色,解心语

修身养性,一篇读秋的好文章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9 16:14 , Processed in 0.13578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