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782|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山村小名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13 2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货郞窑


    从村子的北边出来,眼界很开阔,滿眼的山色与挤在山峁里的村庄。在村子北头,俯视葫芦河时,她的色彩变化竟然成了现代工业发展的缩影。河水小了,颜色也失去了水的纯美与清朗。向上看,路只有一条,通向乡政府所在地的杨家岘村。但在通往杨家岘的半路,有个地方叫从我能辨识村里的地理与名称时,有觉得那个地方很特别:货郞窑——似乎那里堆滿了我喜爱的全部———水果糖、大豆、拨浪鼓等等。

    货郞窑真有一口窑。

    这口窑很浅,进深比一根扁担长不了多少,宽度能容得下两个半人。要进去,得猫着腰。窑在山塬越来越平缓的坡下,很似山张着口,成为饥饿伏地的旅人。小时候,只依稀中听老人说,这里住过一个秦安县货郎,人很好,他走后,这里的名字就改成货郎窑了。显然,这个说法不能满足我日渐探究的好奇心,太简单了。

    上次回家,与父亲坐了很长时间。父亲是读书人,对村上的事有自己的见解与评价。我问父亲,货郎窑为什么叫货郎窑?父亲从炕上坐了起来,给我讲起货郎窑的故事———

    货郎窑原先叫龙王嘴。因为村子以那种山塬为龙山,村上有个祸福,一般都于那座山塬有关。龙山,这成了村上祸福的主宰之山。有一年,一个货郎转乡来到了丁家坪。货郎四十开外,个子也不高。当他转到村南头时,天已经晚上了。俗话说,货郎吃得千家饭,睡得千家炕。但他进了一个寡妇的家。货郎怕村上人说闲话,想出来再找个地方。但寡妇要他住下,并给他在厢房烧上了炕。其实,寡妇的生命已经到了结束之际,因为她得了肝癌。村子里人都怕传染,不敢进她家门。但寡妇有个愿望,就是她死后有个荷包装带在胸前。因为,寡妇的男人被抓壮丁,临行前把两个荷包分开,一人一个。走时男人说,如果他回不来,死后以荷包为信物在阴间等她。但寡妇不小心把荷包丢了,她担心死后找不到自己的男人。听说货郞当晚把自己的花花线与一些香料都给了寡妇,并帮助寡妇做了一个很漂亮的荷包。

    第二天,寡妇死了。是货郎主要配合村上办了寡妇的后事,村上以为货郎是为了寡妇家的财产。但货郎什么也不要,到村外去了。

    货郎并没有因为寡妇死了而走,相反,他留了下来。并自己在龙王嘴挖了口窑,住进窑里。而每到七天,货郎还要到寡妇的坟上去烧纸点香。村上的人对这个货郎说什么得都有,但不让货郎进村,因为怕货郎也得了传染病。货郎在这口窑里住了四十九天,他每天用自己的货换些饭吃。并把好多东西送给了村子里的人。村子里的人也觉得货郎是个好人,要他进村找户人家,要不到寡妇家去,最少那房子是干燥的。但货郎告诉村子里人寡妇的事,并说:这种病他是不是真的传染上了,也不知道。他要在这里住下,看一下自己的身体情况。保证不能传染给任何人,包括他的家人。如果要死,就让他死在这口窑里。

    四十九天后,货郎走了,除了空了的货郎担外,什么也没有带。村上为了纪念这个有情有义的好货郎,就把龙王嘴叫货郎窑。



岘背后嘴


    从货郎窑经过,朝着山塬的路一直慢坡向上走,可以到杨家岘村。我对“岘”这个字没有研究过,也不知道怎么写。但对“岘背后嘴”有了兴趣要写点文章时,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但上面的解释并不是我想要的:岘山,山名,在湖北。后来又查了《辞海》,上面的解释也算是满意了许多。岘:小而高的山岭。谢灵运《从斤竹涧越岭溪行》诗:苕递陟陉岘。

    ——但是,岘背后嘴在童年里尽然如烙印一般,常常浮动起太多想像。走向杨家岘的路,如同老人弯曲的胳膊朝外,对于要出门的人,走到岘背后嘴,就走出了村子的视野。而对要来村子的人,走到岘背后嘴,也就意味着进了村子。岘背后嘴,占据在村子一个突出的位置,也成了村民们无法表达,但总要惦记的地方,小时候,经常会和几个小伙伴在村头,朝着岘背后嘴张望。岘背后嘴,也给我们的童年带来太多的希望与幻想。如果从岘背后嘴来一个人,当他走到村子里可以看到时,我们学会有好几种对来村子里的判断标准:走起来笔直者,是乡上的干部;穿着新衣服,胳膊上挂着竹篮子者,是走亲威的人;走起路来悠闲者,肯定是村子几个爱看戏的人;担着担子,走起来很稳当者,一定是货郎来了……凡是种种,对岘背后嘴,有了某些想去自己走一走,让村子里的伙伴猜想的渴望。

    记忆中,对岘背后嘴最大的张望是谁家娶媳妇。多半个村子里的人都站在村头,一边闲扯,一边不停的盯着岘背后嘴。当娶亲的队伍走到了岘背后嘴,村头等待的人和看热闹的人会一下子沸腾起来。有些小孩子挣脱母亲的怀抱,跟着比他大的孩子,顺着路跑了。而在村头接亲的人马上分成两路,一路回家报信,准备设席,一路朝取亲的队伍迎去,以表示对送亲人的敬重。岘背后嘴对我还有一个记忆,就是大哥被乡里的干部抓去的情景。大哥和邻居家一个同龄人打了架了,对一个十五岁的少年而言,本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父母在那个非人的年代被囚,一家人同样跟着受苦。对方的父母非要把大哥当反革命子弟野心难改的特例进行批判。乡上的人来到家里,带走了大哥。我们一家人都流泪去无奈的送着大哥,在干部的吓诉中走出村去。奶奶一双三寸小脚,一直流泪跟到村边,直到大哥被送到岘背后嘴,她才悲恸的回到家里。

    岘背后嘴,成了奶奶精神世界的结,也是村人心里的结。

    只要是一个村子,就有路。而路的某一段,肯定和村上每一个人的心灵相联。后来,我上中学,每天要从岘背后嘴去,从岘背后嘴来。我努力寻求着岘背后嘴的神秘与被关注的原因,但越走越觉得平淡。直到有一天晚上,因为老师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不满意,全班的学生都留下来受批评。这个批评也超越了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度——怎么还没有回来?在新月夜里,父母们三五成群的或打着手电筒,或手里拿着棍子,都在岘背后用手电光与喊声接孩子们。当孩子和家长会合在岘背后时,一种亲切,一种释然,一种焦急后的欢乐,一种顾虑后的坦然,在岘背后凝结。

    如今,很少去岘背后嘴了,但那里是我远望无法忘记的地方。在城市里的楼宇中生活,我很快发现,有和岘背后嘴一样的一个楼角,我送朋友到那里而止,我看到妻子回来,妻子也看我回来。我给妻子说,那是我眼里新的岘背后嘴。


水泉下

    水泉下(方言读ha音,地方之意。),就是有泉水的地方。

    在村子西北角一个沟壑里,有一眼清洌的泉水从地下冒出来。这眼泉水养育着两个村子近两千人口。虽然它处地方也有一沟槐林,但村里人直呼它:水泉下。

    水泉下的水,养育着两个村子的人。一个村子叫丁家坪村,一个叫赵家湾村。因为同饮一眼泉水的原因,两个村子的人关系很密切。一次,赵家湾村的人在集市上因为踩了别人的脚,那个人吵了起来,很有些打架的势头。旁边看热闹的很多,就是没有人出面说个公道话。这时,丁家坪村的一个人正好路过,但出面说:“这是集市,人多拥挤,踩一脚下是正常的,有什么吵的,又不是故意的。”那人道:“你是他什么人,多管闲事!”丁家坪人说:“我们吃同一眼泉水,你说是什么人!”那人一听这话,什么也没有说,自己走了。赵家湾村的人和丁家坪村的人对视一笑,各自购买东西去了。

    当然,丁家坪村和赵家湾村的青年,也把水泉下当谈情说爱的地方。他们利用担水的时间,约定见面。家里的活干了,爱情也收获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丁家坪的女孩圆娃和赵家湾的少年海明相爱了。但是,两个人的爱情受到女方家庭的阻挡。海明写了好多情书表达自己对圆娃的爱,也没让圆娃感动,更没有让圆娃下决心和他坚持爱情之路。海明思前想后,写了一首乐府调的诗,很简单,简单的让圆娃动心。圆娃最终冲破家庭阻力,和海明成了一家人。其诗这样写:



      君在丁坪村,我住赵湾里,共饮一泉水,夜夜想着你。

    一泉水,以她无言的魅力,说服了一个心如飞燕的少女之心。

     水泉下的若两个村子只用以人畜饮水,是用不完了。为了让泉里的水以更丰富的方式养育一村人,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村里修建了水渠,让泉水以下的地都能得到泉水的灌溉。就是因为一条水渠,向阳山坡的庄稼长得很喜人。在不是灌溉的季节,泉水则顺沟而下,流经一沟槐林,在沟槐林得到泉水的惠泽,枝叶茂盛。泉水从槐树林经过,汇入葫芦河,再与渭河携手,成了黄河一支较大的支流。

     我每次回家,都有到水泉下看一看的想法。现在,泉水被电力提到村顶,泉水变成了自来水。但是,那道曾经灌溉过几百亩的水渠不知道为什么被毁了,只剩下一截截水渠的残骸。而那沟槐林,也稀稀拉拉,没有了蔽日抵风的势力。
水泉下,我用感恩的心对你进行怀念,如果有轮回,真想回到你曾经的怀抱……



麻子沟



    麻子沟没有麻子。

     儿时的记忆里,麻子沟有一大片槐树林和一眼清澈的神水,那么美好,记忆犹新。

     或许是西北地质的偏爱,随便播种下一粒槐树籽,就能生长出一棵树来。槐树的生命力之强,是其它好多树种无法比拟的。好多槐树长的七拧八歪,就是因为被羊吃,被人折等,以致槐树没有笔直的身躯。虽然槐树也为了保护自己也长了刺,但在长刺植物里,槐树也过于小心,刺小,而且长着长着,尽然把保护自己的刺脱落掉。

     麻子沟对几个村子里的来说,都是有恩的。一大沟的槐树林,在那个饥荒的年代,尽然养活了周边五六个村子的人。在槐树发芽后,村子里的人就开始朝槐树林涌去。摘一半篮子嫩嫩的槐芽,在家里水溜后,凉拌、热炒,都是很好的上品菜。特别是凉拌,煮好的槐芽放在盘子里,上面切些葱丝,几粒花椒,适量盐,会香气四溢。再倒少许醋,让醋的味道淡淡的,一盘凉拌槐芽,绝对是现代厨师在过多的调料里调不出的美味。而槐树长到开花时,槐花又成了村民的另外一种食品。槐花和槐叶同时摘下后,槐花洗净后,轻轻一炒,然后倒入适量水,在槐花上撒些面,蒸煮后调入盐拌得让面裹住槐花,就是村民青黄不接时最好的口粮。村上虽然当时也派驻人看守槐树,但命比村规重要。村上看守槐树的人,也变了方向,让村民摘花与叶时,尽量不要伤了主枝。秋天一到,槐树又落叶了。槐树的叶子,又了一个生产队所有羊群冬天的饲料。

     一沟槐树并没有人们的采摘而消失,槐树以自己特有的包容,哺育着一个村子的人民。于其说是槐树的大度,还不如说是麻子沟的胸怀。因为麻子沟还有一眼泉水,成了好十几个村民顶礼膜拜的神泉。

     在麻子沟的山涧,有一泉地下水,水的量虽然不大,但很甜,很清纯。与村边泉里的水有淡淡的咸味相对,麻子沟的水香甜,清洌。小时候,记得村上在麻子沟盖了豆腐坊,主要是那里有眼泉水。同样一担黄豆,用村边是的水做豆腐,只有做两担,而用麻子沟的水做,就能多出一筐豆腐。也有些老人,在干活时顺路提上一瓦罐麻子沟的泉水喝茶,茶味道好,而且人精神。至于被人当神泉,以烧香磕头的方式求水,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事。四山八村的人,到麻子沟来,提着香,很虔诚的上一柱,才打上一瓦罐,满意得走了。这种情况维持了大概一年多。听说有一回,三四个人去求水,看见麻子沟的泉边有两条很大的蛇,一连三天都在泉边,人们不敢朝前舀水。人们也开始议论,可能是求水的人多了,神仙不想给了,派驻蛇来守护神泉。不管这个传闻是真是假,从那以后,再没有人到麻子沟专门求水了。

     秋天如期而至,当我再次去麻子沟时,昔日的槐林已经荡然无存,代而取之的是一眼庄稼。只有那眼泉水,还是清澈、甜美如初的在麻子沟的山腰,静如处子,与麻子沟相依而存。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10-10-14 08:11 | 只看该作者
故事传说与现代人文相结合,使浓郁的乡土文字更具厚重感与特色。
拜读朋友好文。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0:3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阳神 于 2010-10-14 05:12 发表
非常精致的地理写生。问好。
感谢版主点评。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0:3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10-10-14 08:11 发表
故事传说与现代人文相结合,使浓郁的乡土文字更具厚重感与特色。
拜读朋友好文。
热爱家乡,是我关注的。问好!
5#
发表于 2010-10-14 10:56 | 只看该作者
好有特色的家乡.有一定的文化沉淀.
6#
发表于 2010-10-14 12:19 | 只看该作者
民俗之风清新扑面,读过,好文,问好
7#
发表于 2010-10-14 12:34 | 只看该作者
丰富的一组,文笔简约,乡风扑面,好文!
8#
发表于 2010-10-14 16:00 | 只看该作者
地理风俗的描写,带着浓郁的乡村气息,问好朋友。
9#
发表于 2010-10-14 16: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天水丁丁 于 2010-10-13 22:58 发表
货郞窑

    从村子的北边出来,眼界很开阔,滿眼的山色与挤在山峁里的村庄。在村子北头,俯视葫芦河时,她的色彩变化竟然成了现代工业发展的缩影。河水小了,颜色也失去了水的纯美与清朗。向上看,路只有一条,通 ...


  一个地名,一个故事,很是动听。文笔虽然朴素,但却细腻生动,很能打动人心。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21: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潇湘渔父 于 2010-10-14 16:29 发表


  一个地名,一个故事,很是动听。文笔虽然朴素,但却细腻生动,很能打动人心。
谢谢点评。冬天了,主意保暖!
11#
发表于 2010-10-14 21:23 | 只看该作者
小村子的货郞窑,岘背后嘴,水泉下,麻子沟,在天水的笔下都成了有着动人传说的景点。结尾干净诗意,寓意深刻。问好
12#
发表于 2010-10-15 07:55 | 只看该作者
每个村子的名字都有其来历,且故事内涵丰富。领略到异地风情,欣赏!
13#
发表于 2010-10-15 17:14 | 只看该作者
问候丁丁!多日不见,可好?
欣赏这样的写作姿态。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5 20: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何也 于 2010-10-15 17:14 发表
问候丁丁!多日不见,可好?
欣赏这样的写作姿态。
感谢何老师,一切都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9 16:15 , Processed in 0.159193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