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9875|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漂泊灵魂里绽放的绚烂花朵——读吴安臣《草从对岸来》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0-18 11: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漂泊灵魂里绽放的绚烂花朵
——读吴安臣的《草从对岸来》

鸽子



    安臣是一个真性情的人,也是一位真性情的写作者。在等待中,安臣的散文集《草从对岸来》问世了,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不由得忆及很多年前读诺贝尔尔文学奖获得者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在《文学与人生》的演讲中的一句话:“文学作为个人的作品而诞生时,还是它存在的开始;文学真正的存在始于被他人接受变成为社会生活组成部分的时候,作品通过阅读变成人们分享经验的时候。”安臣的集子出来了,真正的存在就要开始了。


    “草从对岸来”,一个非常吸引人的充满了诗情画意的书名。但毫无疑义,书名不仅仅是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它藏着作者的许多心灵秘密和深刻寓意。书的名字引起了我的深思:在世间,草是多么平凡而普通的植物,它们渺小而谦卑地匍匐在大地上,不言不语地看着大自然里朝朝暮暮发生着的沧海桑田变化。但草又是那么的坚强和伟大,身影遍布海角天涯,一岁一枯荣,无声无息地用小小绿身躯庇护着大地。细细品味,这书名意味无穷:“草从对岸来”,为什么是“草”,而不是树,不是花,不是鸟,不是云,不是风,不是石头,或者是“她”与“我”……?“草从对岸来”,“对岸”是何方,是“伊人”所在的“在水一方”,或者就仅是与“此岸”相对的“彼岸”,是作者思想的“出发地”还是“途经地”……?“草从对岸来”,“来”做什么,追梦,游玩,寻找另一个她,或流浪……?“草从对岸来”,目的地在哪儿,在脚下,在途中,在远方的远方……?


    我是带着这样的疑问打开这本书的。厚实的一本集子,分为《静水清音》《笔走偏锋》《萍踪江湖》和《亲情依依》四辑,看辑子名,似乎本书的内容又一目了然,无非是静夜灯下流淌出心灵美文、美文之外的杂文杂感、人在江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和割舍不断的人间亲情等几类,并无新奇之处。但未读文本之前就下妄自尊大地下这样的定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读者,显然是不合时宜的。王剑冰先生曾说过:“散文不是一个发光体,它是要靠某种思想、境界、语言等照射与渗透,才会生出光泽与亮度。”静下心来,我全面地阅读了这本书里所有的文字,并由此进入安臣的散文世界和精神世界,通过一篇篇散文去捕捉作者的思想、境界、语言等特点,去寻找悬挂在心尖上的那些疑问的答案,去尽情领略安臣灵魂里绽放出的这些绚丽花朵的美丽和芬芳。


    书中收入了许多乡土散文,或者说是乡土类的散文,显然可见作者特别钟情于这些散文。作为一个乡土情节很浓的人,我也很喜欢乡土散文。但每每看到乡土散文集子,我都不会情不自禁为之手捏一把汗。要知道,时下的散文界,着力于乡土散文创作者实在是太多了,而且卓有成效者也不少。可见,乡土散文太好写了,啃一下回忆,嚼一下乡风乡情乡人乡人乡韵,拉拉杂杂随手就可刨制出一篇可以见诸报端时时过时却又永远时髦的“乡土散文”来。但乡土散文要出新,要有个性和特色,却实在是太难了。那么,安臣的乡土散文呈现给读者的将会是什么呢?是痴迷地恋歌,还是激情地颂歌?是揭露乡村愚昧落后的悲歌,还是感叹美好不再的挽歌?是在人云己云的复制和再造的种种“垃圾”上披上美丽的外衣,还是另辟蹊径进行探索与创新?开卷之后,我释然了,安臣显然属于后者,他的乡土散文这枝花开得新鲜,得得灿烂,实在是难能可贵。试看,他充满深情地写《村前的摇头河》,写了与河有关的传说,写了河四季的美景,写了河畔的童年趣事,表达的是“我不得不说,我热爱摇头河”。但他却没有就河写河,写写小风景抒发小感情就止而不前,而是进一步将主题提升到“岁月无痕,沧桑更迭,村子的文明因河而绵延。放眼望去,整个红土高原都养育在一条条的河里”,气魄与眼界自然就大了。他由“发现自己踏着的不是泥土,而是地毯”而《怀想泥土》,自然而然地写到小时候看到冬瓜时问母亲的幼稚问题:瓜为什么长得这么大,而母亲说是土地给了瓜力量,而后又引出种蓖麻的趣事和寄居小叔家时好奇地扒开棉花地却看到花生时被婶子撞见时被审骂的辛酸,最后写到在安宁泡温泉时赤脚走石径时的感受,结尾同样又对主题进行了升华“土地的神奇是我穷尽一生难以明白的。她迎接新鲜的我,也接纳将来腐朽的我,她的宽容与博大无人能企及。”《一道坡》的回忆写得很亲切,父母艰苦的劳作只是为了到秋天几收获几包玉米,而坡地里的鸡枞却让贫困生活多了许多喜悦与美好回忆。一路上寻乐子,看两只蚂蚁拾麦粒,捉鹌鹑带落了很多棉桃挨继父的臭骂,那是《那段日子我在守棉花》,笔调生动调皮童趣天真可爱,看继父追打他时的场景写得多迷人:“我就跑,我跑得飞快,所以很快我就把气急败坏的他甩在了身后。跑着跑着就进入了田野的深处,他追了一会也觉得没意思吧,只管在身后骂我。他仿佛已体会到了我的无聊,觉得实在应该牺牲点棉花来换点乐趣似的。”这小幽默,让看着也禁不住笑出声来。此外,听蟋蟀唱歌,站在蝉的角度思考,故乡的山村古镇古道,小镇,荒芜糖厂边的荒原,乡村味觉等一一被作者饱蘸着深情的笔墨一一描述,写得动情,动心,而感人。在乡土散文里,《雨落在平原上》组章五题写得别具特色,写了烹青蛙、飘着煎鱼香的村庄、吴姓和张姓人为一堵被雨淋倒而引起的祸起断墙,两个村的孩子气们为村庄而战,在揭不开锅而一心想回云南去的寻短见的母亲,各自成章,却又浑然一体,写得浑厚大气。安臣的乡情散文,所写题材多源于其亲身经历,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情真意切,写景生动、抒情自然,形散时洋洋洒洒,却又始终围绕“神”展开,谋篇布局颇为讲究,文笔优美而隽永清新,有一种质与文相融、文质彬彬的“君子”气,不以华丽的文采哗众取宠,也不以所谓的清淡平实装深沉,而是以朴实本真的真感情真文字感人动人,这是其乡情散文的特点,也是其散文能从从林林总总的乡情散文里突围而出、凸显自己个性的重要因素!草从对岸来,来处是故乡。在一个人成长历程里,人的身体可以在任何地方长大,而其心其魂的一部分却会长久地、甚至永远留在出发地、途中的某处永远也长不大、永远也不想长大,这些温馨的情感之地上发生的一切,是写作者写作的重要源泉之一。草从结岸来,开出一朵土色土香、芬芳迷人的乡情之花!


    我避不开的是,在安臣散文里,还有另外一大类散文,一直弥漫着一种苦苦寻觅家园的漂泊感、流浪感、沧桑情,这种感觉当然也相融于其他散文中。在《迁徙的树》里,作者写到出生之地青岛,写自己的人生经历,而作者本人就是一棵迁徙之树,出生在美丽的青岛,而青岛却仅仅只是这棵树出生的地方,“父亲的工作在那美丽地方找不到着落”,只得回到日照老家。而母亲这棵南方之树日里夜里却只想回老家云南,2岁时父母离异时母子逃回云南乡村,可“日子越过越艰难,贫瘠的红土地根本无法让我汲取到更多的营养,我枝条稀疏,面黄肌瘦。”8岁时继父走进生活,这棵树及母亲被继父夸大其词地说豫南平原美如仙境而到了河南,事实上“在那土地上,我简直无法生存,语言不通,让我倍受欺凌和误解,无数个冬天只以白菜大蒜为主菜,嚼着能把喉咙刮出血的窝窝头。”,而母亲再一次返回云南时丢下一句阳光普照时就来接人的诺言后把这棵树独自留在了要吃没吃要穿没穿的豫南,这一走这棵树一直等到灵魂都结厚痂了也无消息,到高中时回云南才知道母亲在一次做生意中离家远去了。作者是一棵迁徙之树,做梦都渴望着母爱却失去了母爱的树,他自己也分不清自己是耐涝的水柳还是耐旱的泡桐树。作者的人生经历让人辛酸,让人动情,让人泪下!在《迷失的布谷》里,作者心神不宁地徘徊在月光下,心中开始漫长的返乡之旅,“我也恍然觉得这只布谷就是我的知音,一只来过静夜的布谷把我的生命带向凄怆和悲凉。”作者自己本身就是一只多年来走在返乡之路上的布谷,作者再一次写到自己的人生经历,写到回到云南时没有人认识自己了,自己成了大高原上的孤家寡人,当我读到“沉默中我发现,大高原啊,我心灵的原乡拒我于迁里之外”时,心深深地被刺痛了!考上大学回生父家乡却只找到草儿在坟头疯长的一丘,作者只能追寻布谷鸟去寻找遥不可及、荆棘密布的返乡之路。《裹挟着秋风的记忆》里,期待母亲的信成了“我”每个秋天温暖的渴望,而母亲似乎忘却了那个走在秋风里的孩子。在《回不了故乡的石头》里,作者又成了一块在不断奔走中没法把故乡的泥土带在身上,连灵魂也回不到故乡的路的石头了。当然,这种感觉,用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则是集中体于诗意美文《草从对岸来》,作者以此篇作为书名,可见他对这篇文章的喜爱。此文把思维的触角深深扎根于草地的深处,借草这一具体的意象,用类似于呓语或谵言的意识流动,融入草,进入草,成为草,思考草,漫想草,在这里,作者感悟并明白“草最终把我们埋入到世界的深处,将我们与这个世界隔离开来”,在这里,作者自然又成一棵从对岸来的草。我发现这类文章,并不因为其展写自己的人生经历而显得枯燥乏味,相反,读之动人,味外有味。这是因为,安臣注重在让主观的自我情感自觉和客观事件的描述完美地融合,在写景绘物时自然而然地引入个人经历,使个人的经历和客观对象巧妙地合而为一,把那种寻“根”的苦楚和思“家”的痛苦借助于一件件具体的事、一个个具体的意象不动声色、却又真真切切地表现出来,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二者的关系处理不好,一些事件和情节展写不注重节制,都可能导致一篇文章头重脚轻,或者形神俱散杂乱无章,特别是痛苦经历的描写和叙述如果不恰到好处地给予节制,文章就成了控诉书荒唐言了!而安臣做到了,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显然这是要经过长期写作训练,才能形成文思缜密的好习惯。其行文之时,也是下过苦功的,总是谋篇布局在胸有成竹之后才开始落笔的。那么,从乡村来,到城市去,安臣的故乡究竟是哪儿?是山东,是河南,还是云南?安臣因为特殊的成长经历,也就使其笔下的美文与其他作家呈现出截然不同特色来:其他作者都有一个固定的家乡,而安臣的家乡一直在路上。刘亮程执着于写荒凉而干燥的故乡黄沙梁,谢宗玉这个田垅上的婴儿总是沉着地写着故乡瑶村,我的好朋友安徽作家余世磊执着于写“翡翠雕成”的故乡张家湾,而安臣这株从对岸来的草则可以反复地写漂泊路上无数个“家乡”,他的散文能开出新花,结出鲜果那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苦难的经历有时也是一种财富,草从对岸来,一直在行进的路上漂泊着苦苦地寻找精神栖息的家园灵魂安居的原乡,这一路的寻找里就开出了万紫千红的花朵,就是集中一篇篇的寻根美文!


    安臣的散文很擅于抒情,他的抒情不是那种直白式的老漫主义抒情方式动,则就是“啊!我爱你!”、“啊!多么多么的美啊!”等感叹词从篇首贯到文尾,他的抒情总是通过细腻的文字曲折而委婉的表现出来。这一点,在他的《乡情依依》一辑文字里得到了充分表现。单纯用空洞的文字抒情,情空而文假。所为写诗为文,情感最为重要,但仅仅追求于文字表面的功夫,既滥情且让人生厌,着力于提炼感情,情到真时情到深时,不流淌出好文字都难,不感动读者也难。像《那盏灯被风吹熄了》,写的是一生颠簸劳顿,迁徙南北,从云南到河南,又从河南进入云南,先后干过泥瓦匠,炸爆米花,补鞋子的继父去逝之事,或叙事或抒情,在游历的回忆文字之后,自然地写下了作者含泪为父亲写下的碑文对联,结尾时的抒情既自然又动人“枕着我的文字,希望一辈子没睡好觉的父亲能安然入眠。在那个世界要学会爱惜自己,因为那个世界的风雨无法预知,做儿女的再不能亲自为您端汤端药了。”透过母亲留下的一件毛衣从虫蛀一般的记忆里写母亲,而对离家出走的母亲他表达的是没有丝毫的怨言,只希望将来某一天,能真正亲切地再叫一声妈妈。有威望、爱写作写回忆录的四爷、疼爱自己而早逝的红云叔、爱醉酒的泥瓦匠舅舅、开三轮的大妹、远嫁它乡的小妹、远去的外婆……安臣用一颗感恩的心把这些亲情化成美文。这些美文,语言朴素,叙事与抒情交相辉映,推动着文章展开。在叙事的抒情达到极致时,又不动声色进行闪闪发光的升华,让人思想和情感上产生共鸣,让人印象深刻为之拍案叫绝,如《竹签穿起的母爱》里,回忆为了生计而在火盆边整夜削竹签卖烧烤的母亲,文章的结尾简洁有力“哲人说,母爱是最无私、最珍贵的爱!诗人说,母爱是最动人、最伟大的爱!而我说,竹签穿起的母爱最绵长!”这些从心底流淌出的真情,谁会不感动呢?“草从对岸来”,开出了一朵朵感人的亲情之花!


     诚然,从文章构驾到语言文字的经营,从行文布局到文中细节的处理,《草从对岸来》都可圈可点。安臣这本近三百页的散文集,内容极为丰富。另外的人生感悟美文,还有以《压迫》《淹没》《黑暗》等一批为题的文章,内蕴丰富,思想深刻,文采飞扬,发人深思,在此不再累述。于是又不由得想起贾宝泉先生给朋友蔡飞跃散文集的题词来“我以为,散文写作的高境界,就是向哲学要发现,向文学要表现;运笔自然,思想自由:凭借有限的笔墨,说些同无限相关的话。站在极高层次看,人的活法就是散文的做法。”我一直喜欢这句话,由此观之,诚然,安臣的散文并非尽善尽美,写法上总体少变化,一些叙事显得庞杂过长,行文细腻拘谨有余而大气不足,有些文字有为文而文、受流行文风影响的倾向……当然,安臣还非常年轻,在各种大刊物上发表了不少文章,现在又出版了精美的散文集,取得这样的成就已属不易。并且,我在和他交谈之中,他早已注意到这些问题,那么,一切的问题将都不是问题了。


    同样一本书,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我的看法仅只是我个人的读而感而已。这本书里的作品,是安臣用心、用情,竭尽心力写出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从作者的血脉里、心灵中流淌出来的,它定然能打动读者的眼睛,也能打动读者的心灵。安臣的《草从对岸来》,是其多年为文开出的美丽花朵和饱满果实。安臣这株精气神十足的草,从以前到现在,到将来,还将一直在人生的路上,在文学的路上漂泊着行走着追求着,锲而不舍地踽踽独行着奋发着,“草”的目的地依旧“路漫漫其修远兮”,“草”依然在“上下而求索”。我坚定地相信,安臣更多更好的作品是下篇,是在路上的下一篇,再下一篇!


2010/10/17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鸽子杨军 于 2010-10-18 11:14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8 11:17 | 只看该作者
很幸福地成为安臣散文集的最早读者之一,写小读后感一章,离题万里,让安臣和方家们笑话了!
3#
发表于 2010-10-18 11:19 | 只看该作者
被人读懂是件幸福的事,杨军兄从百忙中抽暇写下的这篇长达5600余字的评论,真正读懂了我,并且读出了我文章中表达出来的意境和思想,我很欣慰,找到了知音的感觉。每写作一篇文章,都是我一次回忆的战栗,我的人生的路上,太多的漂泊感和苦难历程,让我一次次跌倒再爬起。无疑,杨军兄读懂了我的散文里的痛切感。但是杨军兄打来电话时却谦虚地说,这是一篇粗糙的读后感,我觉得不然,这篇评论深深地打动了我,在此深表谢意。

[ 本帖最后由 吴安臣 于 2010-10-18 20:47 编辑 ]
4#
发表于 2010-10-18 11:21 | 只看该作者
欣赏了。在专深析方面都独到。
5#
发表于 2010-10-18 11:49 | 只看该作者
最欣赏安臣文字里的漂泊感,无奈,却刚毅。

问候!
6#
发表于 2010-10-18 11:54 | 只看该作者
这篇吴安臣散文赏析文章,在激赏优点的同时,也给作者指出了努力方向,可见阅读之细之精,是一篇力作!
7#
发表于 2010-10-18 13:30 | 只看该作者
读鸽子的读后感,让我感悟到散文的真谛.真情真意真情.厚实.
8#
发表于 2010-10-18 14:08 | 只看该作者
评论扎实,全面,可见是真正深入了作品的,文中有许多精辟的观点,直通文本意蕴。由于评述者结合作品、带着感情去读,就使得行文气韵贯通,评述更为透彻精准。不过行文稍长,可压缩方凝练。联系一下安臣,甘肃天水作者杨玉林买一本书。QQ824596099

[ 本帖最后由 雨林儿 于 2010-10-18 14:10 编辑 ]
9#
发表于 2010-10-18 16:22 | 只看该作者
带着深情走近安臣和他散发着乡土味的文章,那份朴实本真的性情,那份漂泊无依的疼痛,在杨军朋友细致的解读引领下,很少读过安臣文字的我,也被深深地打动了。此评紧抓特点,凸现亮点,夹叙夹议中情感真挚,读完受益颇多,精华支持,问好。
10#
发表于 2010-10-18 18:3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
11#
发表于 2010-10-18 20:16 | 只看该作者
用心解读才有了如此细致的体会。
安臣的集子没有看过,从鸽子杨军的书评里欣赏“漂泊灵魂里绽放的绚烂花朵”,说不清到底是鸽子杨军的文字还是安臣的文字在打动着读者。
段落再分开些会更适合阅读的。
12#
发表于 2010-10-18 20:33 | 只看该作者
“安臣的乡情散文,所写题材多源于其亲身经历,所以写起来得心应手、情真意切,写景生动、抒情自然,形散时洋洋洒洒,却又始终围绕“神”展开,谋篇布局颇为讲究,文笔优美而隽永清新,有一种质与文相融、文质彬彬的“君子”气,不以华丽的文采哗众取宠,也不以所谓的清淡平实装深沉,而是以朴实本真的真感情真文字感人动人,这是其乡情散文的特点,也是其散文能从从林林总总的乡情散文里突围而出、凸显自己个性的重要因素!”——喜欢。问好,学习
13#
发表于 2010-10-18 20:48 | 只看该作者
看到一些文友评论,说不知是我的文章好还是鸽子兄的评的好,我敢说肯定是评者的水平高过我,呵呵。
14#
发表于 2010-10-18 21:04 | 只看该作者
鸽子的评,写得细腻而深入。:)
15#
发表于 2010-10-18 21:45 | 只看该作者
一篇至真,至诚的文字,作者用细腻的文字淋漓尽致的解读了作者文集中的作品,这是一篇剖析作者灵魂深处的文字,安臣对文字的感情,漂泊的伤痛,都被作者一一呈现在文字里。安臣的文字我读过一些,虽然不多,但是在文字里我能够感觉到安臣的伤痛。那种生命中漂泊的伤痛燃烧了安臣的灵魂,让安臣的文字肆意飞扬,抵达文字的至高境界。文字的青草长满了安臣灵魂的河床,草让安臣坚强,草让安臣找到了生命的价值。
欣赏鸽子杨兄飞扬诗意的文字。问好

[ 本帖最后由 飞寻人生 于 2010-10-18 21:49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9 22:10 , Processed in 0.193959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