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599|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红尘深处的隐者------陶潜(修改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5 16: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

  “晋陶渊明独爱菊”,我一直奇怪,他为什么唯独爱菊呢?
  
  但是毫无疑问,菊花是一种有个性的花。也许,因为相似,所以喜爱吧?
  
  众所周知“梅兰竹菊”四君子,其中梅花总是率先开放,引领百花,堪为花魁;而兰花,以其“王者之香”,飘逸空谷,遗世而独立;竹子则有男儿风,虚怀其内,硬骨铮铮,有刚直之美;菊花位置最后,属雅俗共赏,带烟火气,有隐逸情。
  
  当九月在湛蓝如洗的天空下,向我们缓缓走来,东篱之外,那丛孕育了三季的沉默蓓蕾,于一夜寒霜侵袭之后,在清晨的风中,粲然绽放,一朵朵,一簇簇,开得宜人。“咿呀”一声,柴扉打开,走出一位清瘦的老者,俯身这一丛暗香,一抹灿烂的笑容,也如这秋日的暖阳,氤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一幅古朴的画面,不经意间深深镌刻进了晋朝,至今不曾逊色。一朵菊花是一个秋季,一朵菊花是陶渊明一个梦境,当初他“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远离官场,远离是非,不就是为了收获这一季的清幽吗?
  
  重阳佳节,黄昏时分,落日余晖涂满了竹篱笆,与金黄的菊花共舞,他站在菊花丛中,遥望南山,天上的飞鸟也知疲倦了,赶着回巢,老伴喊着他回家吃饭,炊烟袅袅,混着红薯与小米的饭香,他多想有一壶好酒啊,可以美美地喝上一壶,美美地醉了,可是家里已经没有钱可以打酒了,他采下几朵菊花,低头闻着,这时听到一阵马蹄声响,只见一位白衣人骑马而来,径直来到他的门前,翻身下马,捧出一坛子好酒,原来是好友遣使者送酒来的,“君子之交淡如水”,一坛好酒是多少年相知的情谊酝酿出来的啊!知我者,王弘也。
  

                          二

  试问世间的风往哪个方向吹?黑暗的封建时代,无论哪朝哪代,都是权贵们掌握着话语权,官官相护,呼风唤雨,颐指气使,那已经成为秘而不宣的规则,所以当一个小小的本性贪婪凶残的督邮,受了上司的唆使,来到他的官邸,不看他的实实在在的政绩,却呵斥他不拘小节,责怪他不束带相迎的时候,他知道,他该做出选择了,要么在官场混下去,与黑暗势力沆瀣一气,鱼肉百姓,迎合上级;要么就辞官归隐,彻底告别官场的束缚,做一介布衣,躬耕田园,承受生活的艰辛……
  
  他选择了后者。他要离开羁绊他13年的官场。在一个月明风清之夜,乘一叶扁舟,他,飘然离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一个“返”字,无意中道出他心中渴慕归隐之心,久矣!
  
  从此之后,官场上少了一个可有可无的清白正直的小官,却诞生了一位前无古人的田园派诗人。他的影响力之大,他自己未曾预料,他同时代的人也未曾预料。东篱之菊花,从晋朝,一直怒放,以清淡的芬芳,滋养了无数文人的隐逸之梦。
  
  晋朝是一个乱世,大量文人选择了逃避,那是一个崇尚清谈的朝代,“竹林七贤”隐居山野,脾气暴躁,性格乖戾,或许是服用“五石散”的缘故,或许是借了药物与酒的麻醉,以与众不同的乖张言行,表达对世俗的不满。最后“七贤”之中的人,有的到朝廷做官,有的轰轰烈烈地死去。
  
  相对于他们,陶渊明是平和的。他以内敛的态度,做出了独特的反抗,就如同一朵菊花,不显山不露水,但是执著,执著到可以承受一个季节的寒霜与朔风,执著到可以出去乞讨,接受朋友的送酒,却不肯接受朝廷的恩赐。
  
  晋朝灭亡之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当江州刺史檀道济来到他简陋的茅舍,劝他出仕为官,檀道济的言辞非常诚恳,他说:“贤者在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已经辞官归隐22年之久的陶渊明却婉言拒绝了,他回答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同时他拒绝了檀道济带来的粮食和肉食,要知道,对于一个没饭吃没酒喝的穷的响当当的人来说,那时候一个官职,那将预示着衣食无忧,那是多大的诱惑!那样的隐退,绝非惺惺作态。
  

                         三

  如果他去当官,没有人可以嘲笑他贪婪富贵,因为他已经处在穷困的边缘,做官充其量是一个职业行为,但是他想到了那位督邮,想到了官场的规则,官场不只有檀道济,还有更多督邮同僚,在精神的自由与物质的保障之间,他坚决选择了前者。
  
  是的,他不想回去。他只想在这里,终老。“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只有将名利彻底置之度外的人,才能发出这样的豁达之语!

    但是他选择归隐的路并非一帆风顺,毕竟他出身名门,曾祖父陶侃曾是晋朝开国元勋。少年的他也曾胸怀大志,“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但是后来家世衰微,在讲究门第的官场,他一直抑郁不得志,在做官与辞官之间他一直在徘徊挣扎。

   督邮那件事成为事情的导火索,因为陶渊明在彭泽做官的时候,积极着手整顿当地的腐败,当地有一位大地主,仗着上头有做大官的亲戚,隐瞒家丁数目,以前做县令的对此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陶渊明偏偏要摸摸老虎屁股,他出其不意地带着下属来到那位地主家里,让他的管家在现场点人数,结果真相大白,原来报上的20名家丁竟然是200名,这样他要缴纳的赋税就将是原来的10倍。那位后台很硬的地主吃了这样的亏,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一个黑状告到亲戚那里,那位亲戚非常生气,觉得小小的陶渊明不给他面子,竟然敢拿自己的亲戚开刀,那么他就要拿陶渊明开刀。

   于是专门掌管考察官吏政绩的督邮,在那位大官的授意之下,威风凛凛地来到了彭泽。于是有了后面可想而知的一幕。一切的挑剔,不过都是早已经布好的局。  
  
   我想陶渊明最大的智慧就是明智,对官场洞若观火的他没有委曲求全,他知道这样的事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只要在那个漩涡里,除了随波追流,他无法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官员。“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尊重自己的个性,选择自己钟情的生活方式,是一份大智慧,大境界。人生苦短,何必为了名利摧眉折腰,活得不像自己呢?

                        四


   不能拯救苍生,起码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官场边缘徘徊了13年之后,他铁了心做一个农民,哪怕吃苦,心也甘。他在乡村活得很有乐趣,“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他家门前种植柳树五棵,号称五柳先生,春风吹拂的季节,柳丝缭绕,他早上出去种地,晚上披着月光回来,真实的田园生活经历,给予了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他的诗清新明快,朴实无华,但是韵味悠长。那是一种繁华落尽,返璞归真的境界。

   后世很多著名文人对他非常推崇,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李白,杜甫,白居易等等,都深受其影响。苏东坡晚年更是将他当做楷模效仿。就连一向严谨苛刻凌厉的鲁迅先生,对他都是赞许的。而陶渊明之所以如此受人尊重,是因为他性格中的“真”,无论做官,还是不做,无论矛盾,还是决绝,他都是透明透彻的,是坦荡磊落的。只有这样的人品,才能支撑起那样流芳千古的诗句,才能赢得那么多人的真心钦佩。

   享年63岁的陶潜(晋朝亡国之后他改名“潜”,也许是别有深意吧)一生充满坎坷,不仅仅在仕途上不得志,而且在归隐田园之后,一场大火导致他极度贫困,他曾贫病交加,但是就在那样的处境下,他依然坚持了他的人生理想。历代文人多有归隐之意,有的大隐于朝堂,有的隐遁于庙宇,只有他回到了乡村。这样一份中庸,是他对人生乐观豁达的态度的体现。

   “夫耕于前,妻锄于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一天天平淡如水的日子里,他与妻子翟氏夫唱妇随,春种秋收,其乐融融。其实他感情生活也是不平坦的,第一位妻子难产而死,第二位妻子在中年早亡,幸好第三位妻子默默陪伴他到老。在那些日子里,酒是他的朋友,“白日掩柴扉,对酒绝尘想。时复墟里人,披草共往来。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这首诗显示出他浓厚的的草根情结,他与乡亲们相处融洽,与他们一起种地,聊天,喝酒。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样的悠闲宁静中,连阳光下的尘埃都是纯净的,而他,只愿守着这样一片田园,自给自足,闲暇写诗,秋来赏菊。一段处在红尘最深处的艰辛生活,他就是能过得如鱼得水。


    菊花年年开,菊花开的季节就是他盛大的节日,隔了那么遥远的年代,我们依然可以清晰看到南山脚下的草庐,看到竹篱笆下那丛灿烂的黄菊花,看到一位清瘦的老者,在每个秋日的黄昏,推开柴扉,采撷一朵菊花,在自家的石桌上,用老伴刚刚烧开的山泉水,泡上一壶菊花茶,金黄的颜色在紫砂壶里酝酿,如酒,醉人……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5 16:10 | 只看该作者
此为修改稿。干净地发上来。希望是这个秋天末尾,一抹温馨。
继柳永之后,写了这篇。在此感谢各位朋友,我来到这里之后,跟各位老师学到了很多。呵呵。
3#
发表于 2010-11-5 17:03 | 只看该作者
菊花年年开,菊花开的季节就是他盛大的节日,隔了那么遥远的年代,我们依然可以清晰看到南山脚下的草庐,看到竹篱笆下那丛灿烂的黄菊花,看到一位清瘦的老者,在每个秋日的黄昏,推开柴扉,采撷一朵菊花,在自家的石桌上,用老伴刚刚烧开的山泉水,泡上一壶菊花茶,金黄的颜色在紫砂壶里酝酿,如酒,醉人……

欣赏菊的好字。
4#
发表于 2010-11-5 18:17 | 只看该作者
南山菊的名字也与陶翁有关吧,
喜欢这种类型的历史文化散文,
学习并问好。。
5#
发表于 2010-11-5 22:12 | 只看该作者
众所周知“梅兰竹菊”四君子,其中梅花总是率先开放,引领百花,堪为花魁;而兰花,以其“王者之香”,飘逸空谷,遗世而独立;竹子则有男儿风,虚怀其内,硬骨铮铮,有刚直之美;菊花位置最后,属雅俗共赏,带烟火气,有隐逸情。
  
由菊到人,探寻那个品行高洁,淡泊名利的隐士之情趣,本文主题推崇人品,崇尚自然,行文衔接自然,联想丰富,引经据典也很恰当,不错,问好。
6#
发表于 2010-11-5 22:54 | 只看该作者
菊花年年开,菊花开的季节就是他盛大的节日,隔了那么遥远的年代,我们依然可以清晰看到南山脚下的草庐,看到竹篱笆下那丛灿烂的黄菊花,看到一位清瘦的老者,在每个秋日的黄昏,推开柴扉,采撷一朵菊花,在自家的石桌上,用老伴刚刚烧开的山泉水,泡上一壶菊花茶,金黄的颜色在紫砂壶里酝酿,如酒,醉人……


欣赏 ,山菊近来文思泉涌啊,佳作层出不穷。祝贺
7#
发表于 2010-11-6 11:59 | 只看该作者
孔子曰:君子固穷……
下面一句是什么,忘记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9: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李修玲 于 2010-11-6 11:59 发表
孔子曰:君子固穷……
下面一句是什么,忘记了。

举头三尺有神明。不多言。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19: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fx875206 于 2010-11-5 22:12 发表
众所周知“梅兰竹菊”四君子,其中梅花总是率先开放,引领百花,堪为花魁;而兰花,以其“王者之香”,飘逸空谷,遗世而独立;竹子则有男儿风,虚怀其内,硬骨铮铮,有刚直之美;菊花位置最后,属雅俗共赏,带烟火气 ...

感谢匣子斑竹来读,问好。感谢您的鼓励。


在这里贴上一首喜欢的凤凰传奇的歌,与支持关怀我的朋友们分享。

http://player.ku6.com/refer/MqbETvt51GMaVIyJ/v.swf

[ 本帖最后由 南山菊 于 2010-11-6 21:27 编辑 ]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20: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0-11-5 22:54 发表
菊花年年开,菊花开的季节就是他盛大的节日,隔了那么遥远的年代,我们依然可以清晰看到南山脚下的草庐,看到竹篱笆下那丛灿烂的黄菊花,看到一位清瘦的老者,在每个秋日的黄昏,推开柴扉,采撷一朵菊花,在自家的石 ...

问好张老师。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20: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阳神 于 2010-11-5 19:23 发表
古代隐而作文,才有文之大气。为人生价值,在于多元,这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华所在。

问好太阳斑竹,感谢您的跟帖。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20:5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凌云昕 于 2010-11-5 18:17 发表
南山菊的名字也与陶翁有关吧,
喜欢这种类型的历史文化散文,
学习并问好。。

问好凌云友。

确实名字来自陶诗。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1-6 20:5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夏日荷风 于 2010-11-5 17:03 发表
菊花年年开,菊花开的季节就是他盛大的节日,隔了那么遥远的年代,我们依然可以清晰看到南山脚下的草庐,看到竹篱笆下那丛灿烂的黄菊花,看到一位清瘦的老者,在每个秋日的黄昏,推开柴扉,采撷一朵菊花,在自家的石 ...

问好荷风评手老师。很感谢您的鼓励。
14#
发表于 2010-11-7 15:32 | 只看该作者
评介历史人物,难度在于既要熟读史实,还要有自己的评判尺度,本文史料引经据典,评介恰到好处,尤其题目定位,很有诗意!
15#
发表于 2010-11-7 19:2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边走边唱@ 于 2010-11-7 15:32 发表
评介历史人物,难度在于既要熟读史实,还要有自己的评判尺度,本文史料引经据典,评介恰到好处,尤其题目定位,很有诗意!


同感,一直不敢涉足这个体裁,欣赏菊姑娘好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9 07:18 , Processed in 0.144969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