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599|回复: 3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乡村老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3 0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乡村老井

                       若荷
  
  穿过南面一条蜿蜒的小路,一片低矮平阔的菜园展现眼前,大地冰融万物生发的早春时节,人们把它耘成块块田畦,然后撒下粒粒的种子,经过几场雨水的洗礼,棵棵幼苗就破土而出,不久就会长得郁郁葱葱,油绿可人。玲珑的辣椒,圆润的茄子,一嘟噜一嘟噜挂满青棵,就连娇嫩的白菜,也像经过了细致的雕刻,收拢翡翠般紧密的叶片,一行行齐整的排列,展现出它们的勃勃生机。
  
  北方的夏天雨水稀薄,每当天气干旱之时,总见有人挑对水桶走过,脚步径直地奔向这片菜园,背影在菜架中若隐若现的闪晃几闪,听见铁击桶响的声音,不一会儿,悠然挑出一担清冽的水来,扇动的扁担荡起破碎的水花,原来此处有口泉脉旺盛的水井。当你深情地张望,就能看到一个光滑的井栏,湿漉漉的井台,以及溅入草地的浅浅水洼,井水滴答地流回井壁,叮咚敲打出圈圈涟漪,像几朵零落盛开的花瓣,使老井更显深邃。
  
  “老井”——人们这样称它。老井很老,从圆圆井壁墨绿的苔藓上可以看到。据村里年迈的老奶奶讲,她记事起这井就存在了,年轻的她就从这口井里担水,那时的她脚步是多么地轻盈啊,汗水把留海粘在额上,油黑的辫子身后华丽地跃动。老井不仅灌溉干旱的菜园,还担负着村人的饮用浆洗。它水质甘甜清澈,从来都不曾枯竭,在旱情严重的情况下,乡村也能安然渡过。
  
  老井赶到我们这代,井水便不再怎么旺了,天旱时,水面离井台深及两丈,这时再用扁担打水就够不着了,得用一条长长的绳索,绳索一端系个铁做的钩子,铁桶悬挂在铁钩的上头,人在井台上站定,顺井沿将铁桶放进井里抵达水面,轻轻搅动水桶,趁它倾向一定的角度,顺势一沉,井水便从桶沿一下涌进桶里,双手再墩上几墩,水满,两手交替着提上井台。

  村子东头也有口大井,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掘的,人们打这口井,原本是想减少老井的负担,但好像最终没有。习惯了去老井担水的人们,像山羊走惯了那些偏僻的小路,扁担一旦落肩,悠悠然然,不觉就踱到这边来了。乡人都说,这水软,喝着洁净,从不生病。
  
  我还不会挑水的时候,老井就在梦里萦绕着了,那是一些明媚的春天和炎热的夏天,乡下的孩子只要脱去棉衣的羁绊,就会天天跑到田野里和风雨较真,和野花野草以及小昆虫们游戏,捉飞舞在菜园上空的蜻蜓,逮井边草丛里的蚂蚱,等跑得口干舌燥时,就找几片长而柔亮的玉米叶,编出一个三角形状的小碗,用狗尾巴草串结实后吊着,趴在井边汲水喝。井水丰沛的时候,水面离井台不及一米,水很容易汲到,只是等不及提出井口,一兜湛清的井水就漏光了。
  
  山里的水,说丰富也是丰富的,说涨满也就一夜之间。井水涨满的时候,妇女们纷纷用柳篮挎来衣物,在井台边一把把搓洗着,直到洗得干干静静,一只胳膊挎起柳篮,一个肩膀担起水桶,钩担吱呀地挑回家去,晒上衣裳,还不误喂猪做饭。
  
  我学挑水,是在十三岁的夏天,先学担水上肩,等长些力气,才学井里打水的功夫。由于胆小,晚上老是做梦,梦见井台上结冰,哧溜一下掉进井里。这样的梦做得多了,也就不再害怕,通过实践,胆子也就慢慢练出来了,几个月后已然是打水的行家,不论井有多深,只要绳子够得着的,都能打上水来,挑回家去。
  
  至今那口老井还在,尽管自来水已通进了乡村,但是人们还用它来浇灌周围的庄稼。井是一种蕴藏,是一种滋养,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乡下人的心里,它像乡村丰满的乳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它又像乡村不灭的灯火,乡村的眼睛,在漫长的光阴轮转中,固守着这片绿色的家园。每当我深情去望,迷蒙的视野中,总能看到它那柔情的眼神,脉脉流动着,见证历史的沧桑,见证着岁月的绵绵悠长。
  
  有时回故乡,我还踏上村南的那条小路,一路向南奔那片菜园,青脆的豆角、大白菜还在,只是重新站了下菜畦,重新把行列排了一排,或者横队变成了纵队,但我总能从井台上的石板上找到原来的方向,井台的石板上,有我当年挑水时暗自做下的记号。飞舞的红蜻蜓还在,自然草丛里的蚂蚱也还在。夏天闷热时驱车到乡下菜园里纳凉,总能看见它们在低空里飞翔,好像它们也喜欢随兴漫步地闲逛。
  
  仍能用几片玉米叶子,编出一只玲珑可爱的“小碗”,汲井水濯洗捏了草汁的指尖。不知道它们是第几代玉米的生长?每次见它都是扬起的手掌,用那些茁壮生长着的叶子向我打着招呼。乡下的庄稼与城里的庄稼不同,乡下的庄稼自由、潇洒,而城里的庄稼好像愁容不展,忧心仲仲。乡下的庄稼之所以坚守乡村,全是因为有这样一口口老井,井是生命的源泉啊,人可以背井离乡,可庄稼不能。

  



[ 本帖最后由 若荷 于 2010-12-15 08:59 编辑 ]
2#
发表于 2010-12-13 08:42 | 只看该作者
无论天气多么闷热,油亮的玉米总能够磨擦出响声,它们是这里的第几代玉米?玉米不像我们年轻时那样喜欢进城,它们敢意当这片菜园的守卫。它们往往只会满足它人,而从不知道怎样来满足自己。每次走近都看见它扬起的手掌——那些规规矩矩生长着的叶子,好像招手和我打着招呼,乡下庄稼的礼貌总与城里的不同,乡下的庄稼自由、萧洒,而城里的庄稼则好像自己都不能自拔,身陷严厉的管束之中。
  


欣赏若荷的文章,一口老井记叙了几代人的生活感悟,世事变迁,在老井的变化沧桑里打捞记忆怀旧的片段和遥望昔日光阴的斑驳。很喜欢你的语速节奏,舒缓,不温不火的叙述。
3#
发表于 2010-12-13 08:46 | 只看该作者
一口老井,牵动了绵绵的思绪,牵引出一段段充满暖意的故事。
4#
发表于 2010-12-13 08:56 | 只看该作者
温暖、真情美文
5#
发表于 2010-12-13 08:59 | 只看该作者
井,是乡村独特的风景,这风景渐渐成为历史的。
描写它,便可留住这风景,留住乡村的美。
6#
发表于 2010-12-13 11:12 | 只看该作者
拜读新作,问好朋友,很喜欢这些描写乡村风物的文字。
7#
发表于 2010-12-13 11:41 | 只看该作者
习惯了去老井担水的人们,像山羊走惯了那些偏僻的小路,扁担一旦落肩,悠悠然然,不觉就踱到这边来了。乡人都说,这水软,喝着洁净,从不生病。
井是生命的源泉,人可以背井离乡,可庄稼不能。

布局有层次,写景抒情于一体,对老井的感念,更是对故乡的回望,问好。
8#
发表于 2010-12-13 11:53 | 只看该作者
浓郁的乡村之情,值得学习
9#
发表于 2010-12-13 15:21 | 只看该作者
赏读大作.问好.
10#
发表于 2010-12-13 15:32 | 只看该作者
“‘老井’——人们这样称它。老井很老,从圆圆井壁墨绿的苔藓上可以看到。据村里年迈的老奶奶讲,她记事起这井就存在了,年轻的她就从这口井里担水,那时的她脚步是多么地轻盈啊,汗水把留海粘在额上,油黑的辫子身后华丽地跃动……”老井是村落的一幅风景,历史的一页记录,岁月的深情回望,精神的寄托皈依。试想,没有老井,生活将何等单调。拜读欣赏若荷老师美文,如同三伏天喝了一瓢老井水——凉爽痛快,甘甜回味。问好!
11#
发表于 2010-12-13 16:46 | 只看该作者
乡下的庄稼之所以坚守乡村,全是因为有这样一口口老井,井是生命的源泉啊,人可以背井离乡,可庄稼不能。

   井水滋润着的乡村,永远是我们难忘的记忆。 :victory: :victory:
12#
发表于 2010-12-13 16:47 | 只看该作者
那些温馨的旧物,与乡情连结在一起,值得回味!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3 19:1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郭玉琴 于 2010-12-13 08:42 发表
无论天气多么闷热,油亮的玉米总能够磨擦出响声,它们是这里的第几代玉米?玉米不像我们年轻时那样喜欢进城,它们敢意当这片菜园的守卫。它们往往只会满足它人,而从不知道怎样来满足自己。每次走近都看见它扬起的手 ...


看到玉琴评贴,看来身体好些了,注意休养。
14#
发表于 2010-12-13 19:49 | 只看该作者
一直也想写一篇关于老井的文字,只是懒得动笔,问好若何!!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4 10:0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最后一头战象 于 2010-12-13 08:46 发表
一口老井,牵动了绵绵的思绪,牵引出一段段充满暖意的故事。


问好战象,天冷了,多保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13:40 , Processed in 0.05253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