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87|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高山每周一评之二十四:豆皮是城郊柔软的皮肤,兼评黄旭升的《一张豆皮的诞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5 1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来只知道黄旭升是一位记者,一位编辑,现在才知道他还是位诗人,是一位有着近三十年诗龄的资深诗人。黄旭升自1984年发表诗歌以来,先后在《湖北日报》《长江文艺》《飞天》《诗歌报》《诗人》《当代诗歌》《星星诗刊》《美华文学》(美国)《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诗选刊》等报刊发表诗歌作品500余首,著有个人诗集《星座》《曾经,才会永远》《感动荆门》《问候四季》《方言——荆楚地域文化访谈录》,可谓成绩斐然,令人敬仰。他现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荆门市文联委员。供职于《荆门晚报》,记者、编辑。或许是因为记者和编辑的工作较忙,所以他最近写诗不多,但即使是他的旧作,依旧闪着眩目的光彩。

  从黄旭升的这首《一张豆皮的诞生》我们可以看到一颗成熟的诗心依旧在强烈地搏动,在搏动的节奏里我们似乎可以把握一点时代的脉搏,尽管不是时代的最强音,但他的气息是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在此,作者正是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来观察和体验一群普通人的生活,然后加以提炼,并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因此作者便成了这一群普通人的代言人,这时作者写出的诗歌也就成了一群普通人共同的心声了。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作者异常敏锐的目光,而这种目光是带有极强的穿透力的,如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不仅能看到事物的外表,还能够看到事物的本质,以及由此而衍生出的丰富的内涵,在这种目光的关注之下,仿佛这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晶莹透亮的,任何隐藏的秘密都会毫无遁形地暴露在朗朗乾坤之下。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因此这双敏锐的目光自然是来自一颗敏锐的诗心了,而诗心是一种感觉,有着一双看不见的触手,有人说这双触手有如一阵微风,当一些事物瞬间就会随风而去的时候,一些过眼云烟所形成的蛛丝马迹马上就会被这双触手抓到并牢牢把握住。这,或许就是一位诗人与一位普通人的区别吧,普通人也能感觉到微风的吹拂,也会看到云烟从眼前飘过,但在他们的心里顶多形成了点微澜,而对于一位诗人来说,把握住这一点微澜就可以通过诗歌的工厂加工成为波涛,将一朵朵浪花涌动在读者的心坎。

  作为与黄旭升同时代的人,我们小时候都见证过一张豆皮诞生的过程。那时候物质比较匮乏,咱们乡下人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打一个豆腐,杀一头年猪,然后再炸几个麻花之类的年贷。我们这些小孩子在大人打豆腐的时候都在旁边围着,只为豆腐煮好后喝一点豆腐脑,于是在我们的记忆中,对豆腐脑记得更为清晰。而一张豆皮正是从豆腐脑中诞生的,也就是说我们都是从童年长大成人的,如果把童年比作一碗豆腐脑的话,那么长大后我们就成了一张豆皮,或者说是岁月把一碗豆腐脑风干成了一张豆皮。而这个风干的过程或许就是我们成长的过程吧,它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的左右晃荡,并随时形成我们心灵和情感上的纠结。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可以视而不见,或者任其纠结成满头白发,但黄旭升作为一位诗人他必须从诗歌中找到突破,必须用诗句来反映这种生存状态,于是这首《一张豆皮的诞生》也就顺其自然的应运而生了。我之所以啰啰嗦嗦说上这么半天,我想表达的是这首诗歌的写作渊源以及构思的过程,也就是说诗歌必定是有感而发的,必须是从自己心底自然流露出来的声音才能够产生强烈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没有生活的基础就是空中楼阁,没有真情实感就不能打动人,黄旭升的这首诗歌做到了,所以就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在诗歌的构思方面,记得北岛先生曾经说过:“在诗里一定要有有价值的东西,在想象的天空里捉一把空气,把这把空气放到瓶里保存起来,如果对这把空气感情日深,再把这把空气用你用心情酿出来的词语表达出来,就可以是一首诗”。何况黄旭升先生捕捉到的不仅仅只是一把空气,而是存储了几十年的一些记忆的碎片,那感情可是与生俱来的,经过一颗纯净诗心的精心酿造,所以就产生了《一张豆皮的诞生》这样一首好诗。

  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看到了黄旭升的一颗透明的诗心、敏锐的观察力和清晰的思路,而从这首诗中,我们还看到了黄旭升丰富的想象力。大家都知道,有了丰富的想象力的诗歌,才能营造出更大的空间,才能容纳更多的内涵。大凡爱好诗歌者都知道,想象力乃是诗歌之根本,没有丰富的想象力是无法写出一首好诗来的,或者说是无法写出一首感人的作品的,无论哪种文体都是一样,想象力是创作之源,但诗歌对想象力的要求更甚。诗歌不仅要求想象力丰富,还要求想象力奇特,有了丰富的想象力会让人觉得你的博大,有了奇特的想象力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想象力丰富和奇特了,思路自然就开阔了,眼界也就宽广了,写出来的诗句就会文思泉涌,左右逢源。

  当然,从黄旭升的《一张豆皮的诞生》这首诗中,我们还看到了作者率真的诗风。率真不伪饰其实很重要,却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纵观当今诗坛,为赋新词强说愁者不仅有之,而且是大有人在,挖空心思造新诗者也不在少数,但从黄旭升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诗人在场,读者也很自然地融入了现场,我们一直在这个豆腐坊里跟着作者打转,一直监督着作者的每一句话的创作过程,一直见证着作者率真的诗风。记得诗人于坚曾经说过这么一段话:“诗的风格就像树木一样,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艰辛成长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都生活在一个被改造的环境里,从小学、中学、大学到走向社会,都是按照某种主流意识在塑造自己,却总是忽略了按照本真行事。”,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所谓风格就是回到你自己,回到你本来的声音,回到你这个人和世界的关系。”。黄旭升的这首诗正是用自己本来的声音传达了跟他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这么一群人共同的心声,所以我们说他摆正了他个人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让一切都显得自然贴切,纯净和率真。

  诗歌的第一节是铺垫,从许许多多这样平凡的早晨切入,自然而然地引出炊烟之下的那间豆腐坊,以及邻居的印刷工厂,并把两者相提并论。我不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将这两都相提并论,这应该就是作者设下的一个悬念吧。或许很多人会认为悬念只在小说中存在,其实在诗歌中不仅大量存在悬念,只是容易被人忽视罢了,而且诗歌中的悬念还是一种高级的悬念:现象与本质之间的悖离、字面意思与意义内蕴的背反、言内之意与言外之意的张力……这一切源出于作者的精心设置,也自然激发着读者的紧张与期待。而且我们可以这样说:小说中的悬念满足的是读者关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好奇心,而诗歌中的悬念满足的则是人与事物之间关系的好奇心,而获得一种紧张过后彻底放松的审美体验,则是其共同的追求。

  诗歌的第二节,作者用两个明晰的场景,几个生动的意象,寥寥数数就勾勒出了人生这样一个大的场景。一个场景是:“被抽去了豆筋的身体/匍訇于发霉的豆渣之上”,看起来多么可怜,又是多么无可奈何,而他们的手里还要捧着一沓沓带着布纹的名片,一直在那儿匍匐着。他们的筋是被谁抽走的,是被时光,还是被时代,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得认命,因为这就是他们的宿命,也是他们生存的状态。另一个场景是:“毛驴蒙着双眼,围着磨眼打转,它/蹩足的脚步,奔向/永远也达不到的目的地”,看起来多么悲哀,又是多么辛酸,如果明明知道那目的地是永远也达不到的,那么他为什么还会一直奔跑呢,只因为有人故意蒙住了他的双眼。这时我们不禁要问了,这个蒙着他双眼的人又会是谁呢,是虚无飘渺的烟云,还是红尘中的种种诱惑,或者更有其他一些因素,谁又能说得清道得明呢。而通过这两个场景的不断回放,我们不禁感觉后背凉飕飕的,仿佛那个被抽去了豆筋的身体就是我们自己,好像那个拉磨的毛驴就是我们的影子,抽去豆筋是我们的宿命,蒙着双眼围着磨眼打转又何尝不是我们的现状,我们一直都在轮回的跟上奔跑着,却永远也达不到目的地,甚至还会自欺欺人地安慰自己:“重要的是过程,目标并不重要”。

  诗歌的第三节落脚到了城郊上,通过对豆皮特征的对比描述,得出了豆皮中庸的性情,然后又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生动地展示出了城郊这种被边缘化的现状。你看,一百颗干脆的黄豆经不住脱胎换骨的诱惑,梦想着让自己的身份得到转换,而在这转换的过程中却诞生了一张软弱的豆皮,被搁置到了一个边缘化的尴尬境地。处在这样尴尬境地的一群人就像一页页无字的书,是整个城郊忙碌的合订本。如果要给这个合订本贴一张封面的话,那就只有城郊两个字,如果要加一个注解的话,那就可以用中庸之道了。而当这群人被加上注解后,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直面豆皮这个尴尬的形象了,也就可以拿着这张布纹的名片堂而皇之地慰藉一下自己艰辛的蜕变过程了。另外在这一节,那一页页无字的书就直接回应了第一节中设下的悬念,这就是为什么作者要把豆腐坊与印刷工厂相提并论的结果吧。

  本诗最后一节是对第一节的呼应,是作者情感的集中抒发。因为在前面两节作者只是完成了平静叙述的过程,尽管已经饱含了很深刻的内涵,但作者没有融进自己的情感进来,似乎还缺点什么,于是在这一节,作者又通过一个明晰的场景,将自己的一些情感巧妙地融了进来,让人感觉更加亲切和温馨。而作者为什么要“赶在太阳还未抵达之前。赶在城市/干燥的柏油路面还未皲裂之前”去“抚摸这湿润的页码?仿佛抚摸城郊柔软的皮肤”呢,这应该就是作者留给我们回味的空间和余韵吧。而这深长的意味,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是天机不可泄露的,正应了那句佛语:“不可说,一说就错”。

附原作:《一张豆皮的诞生》

/黄旭升

在许许多多这样平凡的清晨
我总是善于将城郊
雾霭和炊烟之下的豆腐坊
与我邻居的印刷工厂相提并论

这是一沓沓带布纹的名片
或者纸垛。被抽去了豆筋的身体
匍訇于发霉的豆渣之上
而在流水线的一端,简陋的磨坊里
毛驴蒙着双眼,围着磨眼打转,它
蹩足的脚步,奔向
永远也达不到的目的地

一张软弱的豆皮就这样诞生
它脱胎于一百粒干脆的黄豆
如今,它的脾气比豆干温和,比豆浆硬朗
中庸的豆皮,一页页无字的书
是整个城郊忙碌的合订本

同样是这样的清晨
赶在太阳还未抵达之前。赶在城市
干燥的柏油路面还未皲裂之前
在印刷厂门前的早点摊
我将一碗豆浆和一根油条囫囵吞下
然后走进菜市,抚摸这湿润的页码
仿佛抚摸城郊柔软的皮肤


2#
发表于 2010-12-15 18:19 | 只看该作者
读一首诗,欣赏一段评论,了解豆皮诞生过程。欣赏问好高版!
3#
发表于 2010-12-15 18:21 | 只看该作者
相当不错。分析的通彻,辛苦了。
4#
发表于 2010-12-15 18:26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受益匪浅
5#
发表于 2010-12-15 19:20 | 只看该作者
欣赏!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5 20:03 | 只看该作者
本周因事情太多,没有评析论坛上诗友的作品,深感抱歉,望大家谅解。
7#
发表于 2010-12-15 20:04 | 只看该作者
学习的好机会。
8#
发表于 2010-12-15 22:51 | 只看该作者
评语很地道:)
9#
发表于 2010-12-15 23:13 | 只看该作者
评论抓住了诗歌所要表达的内质,翔实的再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
10#
发表于 2010-12-16 08:16 | 只看该作者
形象贴切的诗歌作品,显示出对于豆皮的深度感受。围绕作品进行感受,则更能体味与感受出文字的美妙和内质。
11#
发表于 2010-12-16 16:23 | 只看该作者
朴素的诗歌,全面的解读,很细致地诠释了生活和人生.让人体味.问好两位.
12#
发表于 2010-12-16 20:00 | 只看该作者
丰富、生动、形象,深入肌理的解析文字,不仅叙述周详,而且贴合着诗歌文本的内在蕴涵,体会学习!
13#
发表于 2010-12-16 22:17 | 只看该作者
对于诗评,我一直是心存膜拜之心的。来问好高版,你是我学习的榜样。
14#
发表于 2010-12-16 22:45 | 只看该作者
网速慢得出奇,页面打不开,昨晚做梦都在想着这首诗是哪里的。学习来了。问好高版。
15#
发表于 2010-12-16 23:12 | 只看该作者
问好高版,欣赏你的诗评!
记得高版以前是不在意评论的诗人。祝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22:27 , Processed in 0.097858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