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楼主: 高迎春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分享] 散文结构布局谋篇技巧  (高迎春整理)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9 05:02 | 只看该作者
移步换形结构法:
青山秀水出云台  高迎春






  
  从云台山归来,已有多日。可是,云台山的云,云台山的瀑,云台山的泉,依然清晰在记忆里。见识了此山雄中见秀,秀中藏幽,幽中孕奇,奇中有绝,由此笃信青山秀水出云台。


  到达云台山之后,游览的第一个景点便是有“峡谷极品”之称的红石峡。在写有“红石峡”大字的巨石下留影,转身就是一线天桥。从桥边下望,山谷陡峭,令人目眩。有一挂瀑布,垂直泻入谷底,溅珠飞虹,虎啸龙吟。峡谷入口处,有一怪石凌空探首,似兽头把持谷口。两岸峭壁红岩,丽若涂丹,鬼斧神工般把峡谷雕凿成精致的大盆景。明代怀庆知府徐以贞曾叹此处:“何年鬼斧劈层崖,鸟翼飞来一线开”。大概他做此诗时,尚不知这地貌形成于14亿年前吧?沿着如天梯般的石阶小心下行,来至悬于峡谷半山腰的游览栈道,头上悬石嶙峋,有些地方须弯腰低首方可安全通过。仰望一线天桥,仿佛天工筑就;俯视谷底,溪瀑奔涌如练。景致之奇,令我感叹。导游告诉我:传说红石峡中,住着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九条龙,所以谷中有九个龙潭:首龙潭、黑龙潭、青龙潭、黄龙潭、卧龙潭、眠龙潭、醒龙潭、子龙潭、游龙潭,流在谷底的溪水,因此得名九龙溪。我想,九条龙放着东海龙宫不住,选在红石峡安家,莫非也是喜欢这儿雄险幽秀的景色?栈道崎岖,洞桥相连,行走间,见有悬石夹在陡崖峭壁间,仰望其石,仿佛随时坠落,不免让人心惊肉跳。因此悬石被人称做“试心石”。望倾泻如裂帛的黄龙瀑,潇洒而飘逸;观飞花溅玉的天女散花瀑,流光又溢彩,不由心旷神怡。如织的游人,阵若长龙,融入自然,不亦是这峡谷盆景中的一景么?红石峡,谷底无法容人行走,栈道只可修在半山腰。峡谷狭窄之处不到五米,仿佛伸手即可融摸到对面的石壁。古人云:山海争水,水必归海,非海求之,其势顺也,14亿年时光,是顺水将山谷切割成了人间奇观。面对古壁丹霞,锋出天云的红石峡,走完2000米幽曲山路,不由令我心中生出对大自然的敬畏。


  游览的第二个景点,是云台山的茱萸峰,濛濛秋雨,遮掩起峰峦面容,无疑让我在雨中登山有了几许期待,添了几分浪漫。乘车攀登十公里盘山道,须穿越十四个山洞,车在漂缈的云雾中绕行,车在昏暗的山洞中绕行,因为云雾而看不见悬崖峭壁,心中反而多了几分安全感,在穿越一个山洞时,导游告诉大家,当年开凿此洞时,出现了严重的塌方,有23位青年,把自己的生命永远的留在了这里。于是,心中不由敬佩这些开山劈石筑路的英雄们,正是他们前赴后继,用血汗筑成了通山路,才使得如今众多游人,可以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在停车场下车,登茱萸峰尚有垂直300米高度,就只能靠步行沿石阶上去了,细雨依然在下,云雾在身边缭绕。撑伞上行,远处的景色看不清,只得边走边欣赏路边的树木,有我认识的山楂、五角枫、野核桃、杜鹃、合欢、黄荆,但有更多树木叫不上名子,秋雨中它们展绿叠翠,都以自己独有的姿态,展示着生命的鲜活,品味着大自然赐予的阳光和雨露。途中经过药王洞,洞宽10米,洞深30米,相传此洞是唐代药王孙思邈采药练丹的地方。洞口有一株高20米的千年红豆杉,须多人才可以合抱,国内罕见。经问询,我终于认识了对生着卵形叶的山茱萸。不由想起了王维17岁居京华长安时写下的那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重阳节,王维远离家乡山西祁县,不由思亲怀乡,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感受。开元十八年,王维曾隐居淇上,即今日河南辉县附近,对于近在眼前的云台山茱萸峰,他一定是来攀登过的吧?重阳节登高望远,是我国的民间风俗,这一日,须畅饮菊花酒,须头插茱萸枝或佩带茱萸香囊。茱萸有小毒,有驱虫作用。所以古人借以辟除邪恶之气。因此,茱萸又有“辟邪翁”之雅号。在古人所写登高诗中,李煜、王昌龄、杨衡、储光曦、孟浩然、杜甫、白居易等人,都在诗中提到了茱萸。直至宋元之后,头插茱萸,身佩茱萸香囊的风俗,方逐渐稀见。


  因为雨雾迷蒙,茱萸峰害羞似的用云纱遮掩起秀丽的面容。导游告诉我,如果在睛天登茱萸峰,沿途可以看到“天狗守门”、“茅竹入云”、“军舰巡山”、“乌龟攀石”、“子房如镜”等景观,南望修武大地,林似棋格,庄如棋子,田连阡陌,壤接碧绿,登上茱萸峰,同样可以领略到一览众山小。攀过最后一段几乎垂直的天梯,终于登上了建在茱萸峰颠上的真武庙。庙宇朱壁飞檐。香炉如塔。身边缕缕白云似轻烟如飘絮,铺展摇曳,脚下的云海似波涛如巨澜,飞腾翻滚。置身琼岛庙宇间,仿佛自己也化做了云中神仙了呢。


  游览的第三处景点,散布在小寨沟、老潭沟和青龙峡。来云台山,许是赶上下雨的缘故,我感受最深的是这儿云多水也多,小寨沟,峭壁耸翠,参差竞秀,峪内潆洄流动的溪水叫小龙溪。沿溪水逆流而行,三步一泉、五步一瀑、十步一潭,茂林修竹间山泉如涌,层层石阶间飞瀑跳跃。泉水叮咚,潺潺而流,组成大自然最动听的音乐。这儿的水晶莹透亮,清澈见底,可与九寨沟的水相媲美。有一处高20多米的瀑布,上下相连形成“丫”字。瀑下潭水有一百多平方米,碧绿翡翠,波光闪闪。还有水帘洞、凤尾串珠,白蛇出洞、神龟吐珠、苍龙喷雾等水景,让人目不暇接。溪水尽头,有一处湖泊,传说唐代李世民在此安营扎寨之时,常来此处饮马。泊中有蝴蝶石、试剑石、点将台、石舟等胜景。而游老潭沟,最让人惊心动魄的莫过于看那高314米的云台天瀑了。十多米的瀑面,如玉柱攀天,如白练当空,下蹈石砰,吼声震天,溅玉堆雪,这样的垂直落差,别说国内数第一,在整个亚洲也可称雄。当年李白望庐山瀑布,曾写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千古名句,如果他看到云台山飞天瀑布的恢弘,不知又该如何来形容呢?青龙峡,号称中原第一峡,是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主要浏览地之一。峡内峰岭逶迤,巅削崖峭;瀑潭相连,涧台交汇,地貌奇绝。进得峡谷,但见水光蹙练,跳波喧石,山影回屏,古木拥崖,岸山如簇,溪流锁翠,云萦雾绕,烟波浩淼,众泉弄景,群潭竞色,不愧有百潭峡谷之美誉。峡谷间,林木蓊郁,有千年榔榆林,千年牛荆等原始森林,有堪称一绝的“石上春秋”,有独具特色的溶洞景观,构成了撼人心魂的山水画卷。正因为赶上了一场秋雨,才让我饱览了雨余观山色、谷深听瀑音的清新与美好。


  青山秀水出云台,此言不虚,此行不虚。红石峡、茱萸峰、小寨沟、老潭沟、青龙峡、诸多勾魂摄魄的美妙影像。已深深留在我心底的彩色胶片上,留在我思绪的山水册页里。禅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我庆幸自己,自从去了云台山,心中从此又多了一处人间胜景,又多了一处人间仙境。
32#
发表于 2010-12-19 07:17 | 只看该作者
来学习,值得收藏~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9 16: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凌云昕 于 2010-12-17 19:54 发表
珍贵的学习资料,
但个人认为天然最好,呵呵。。
感觉有必要再来回答你的“天然最好”。 :lol :lol

  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是有区别的。是艺术就需要取舍,只是取舍的比例不同而已。生活真实是客观生活中实有的存在,或称原生态也可。它包括个别的、偶然的现象,也包括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生活中的粗与精,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本质非本质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都是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它是未经加工的原料,既有无比生动丰富的一面,又有分散、零碎、粗糙的一面,是文学艺术真实的基础和源泉。文学创作须以生活真实为依据,生活真实有待艺术加工才能成其为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作家经对生活真实加以提炼,并渗透自己的思想感情,能够反映生活中本质方面的生活图画。过去把人字的一撇一捺理解成互相支撑,从生存角度理解是对的。我认为从创作角度上,把人的一撇一捺理解成人的兽性与人性这两面则更准确。剥离生活真实中人的原始的一面,兽性的一面,水落石出地彰显个性灵田中涌溢的原创性灵感,所以艺术真实里有更多人性的一面,真、善、美的一面。不否认艺术有其“夸张”性,但有更多则是“省略”性,它将生活中的凡庸、猥琐、短暂的东西从自己的明彻中删除,省略了芜杂且省略得恰到好处,一件精神的艺术品就得以诞生了。艺术拒绝摹写生活,服从生活,艺术必定善于创造新的意境,善于照亮生活、塑造生活。但无论多么深邃透彻,多么奇特怪异的艺术品,都只能根植于生活的原野。道德与艺术的比值、比例、力量对比,决定了心灵和人的模式,人的个性模式决定散文质量的高低。创作肯定也有“黄金分割”,谁的世界观、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知识积累、艺术素养和美学趣味比较成熟,谁就能更接近这个“黄金分割”,谁就能以广泛的暗示,去表现并宣泄最深刻的本能,以最新颖的形式,寄语给最奇特的心灵,以最传神的有质的词汇去激活最迟钝的神经,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妙笔去触发联想,激起共鸣,创作出蕴含丰富审美意义的、个性显明的艺术作品来。艺术的本能就在于善于将寻常之物表现得栩栩如生,把人人可见的浅显之事叙述的启人深思。艺术离不开思想,艺术在特例中展示普遍,思想则寓普遍于特例。艺术推崇天性,思想崇尚理性。艺术提供感觉中的世界,思想则抽绎对世界的感觉。艺术的世界与思想的世界可谓是棵“连理树”,思想失去艺术则僵滞,艺术失去思想则浮浅。最大的艺术,是转换生命力量的艺术。
34#
发表于 2010-12-19 22:27 | 只看该作者
很有价值,拜读学习!谢高版!
3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05:42 | 只看该作者
写此注彼结构:
拜访翠竹草堂主人手记     高迎春
  
自号翠竹草堂主人的省书协会员王金铎,近来获得“21世纪德艺双馨功勋艺术家”、“国学十年个人艺术成就奖”称号。在一个冬阳斜挂的下午,我与文友京杭慕名前去拜访。

揿响门铃,应声开门者,正是年过古稀、鹤发童颜的 王老先生。对门影壁处,植有冬青一株。长椭圆形树叶,青亮油绿。红色球状果实,星散在碧叶丛中。拐过影壁,让人眼前豁然一亮,与屋脊齐高的百十竿翠竹,直直的站满少半个院落。萧影袅姿,装点出院落的朴雅与生机。礼让进屋,映入眼帘的是两盆纤枝摇绿的盆景竹,与室外的竹杆挺拔相比,显然是另一品种。心想,这翠竹草堂主人的别号,真真起的是名副其实。

客厅落座,随之沏来碧螺春香茗。话题,就从这室内室外的翠竹谈起。早年从事教育,曾任县府办公室主任、县民政局长、县志主编、县书协主席的王金铎,说到翠竹,顿时眉飞色舞。

拂拂月下荫,挺挺霜中节的竹子,古来深受国人崇敬。提到“岁寒三友”,提到“四君子”,人们就知道,其中必有竹子。白居易,曾任杭州刺史,因为爱竹而植竹。山东兰陵人萧悦,由于善画竹子,白居易与其成为至交。《画竹歌并引》这首赋,就是写给萧悦的。在引文中白居易说:“协律朗萧悦善画竹,举时无论。萧也甚自秘重,有终岁求其一竿一枝而不得者。知予天与好事,忽写一十五竿,惠然见投。予厚其意,高其艺,无以答贶,作歌以报之,凡一百八十六字云。”协律朗,为唐代掌管音律的官职名称。正八品上,属太常寺。爱竹成癖的苏轼,常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以文章受知于苏轼的李格非,也在居处植竹砌傍,自号“有竹堂”,足见他的唯师话是从。乾隆元年进士郑板桥,擅画竹。有诗为证:“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见”,“七载春风在潍县,爱看修竹郭家园”。在赠给时任山东巡抚包括的竹画上,他题写了一首构思奇警,蕴意深刻的小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寥寥四句诗,对百姓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表达出重视民瘼、从政为民的道德情操。

竹子,古来与节庆就有渊源。宋代诗人王炎在《清平乐·嘉定壬申除夕》中,有“一杯椒醑,惜饮难成醉。爆竹声中人未睡,共道今宵守岁。”的诗句,可见古人过春节,是燃烧竹子,听竹节爆响以示吉庆的。笛、笙、筝、管、箫、簧等竹制乐器,吹弹起来,呼啸之声婉若鸾鸣,是节庆中营造欢乐氛围必不可少的乐器。汉代《古诗十九首》中,就有筝的影子:“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诗妙入神。”丝竹,为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节日里,听一曲江南丝竹乐,足以让人如痴如醉,飘飘欲仙。

竹子,古来对华夏文明贡献颇大。现代汉语词典里,仅带竹字傍的汉字,就有210个之多。有许多成语、典故,也缘竹而来。《旧唐书·李密传》中云:“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意指用尽终南山的竹子,也写不完他的罪行,这便是成语“罄竹难书”的来源。由此可知,在没有发明造纸术之前,古人是把字写在竹简上的,尔后结绳为书。晋咸宁五年,在魏墓中发现了写于竹简上的编年体史书,这就是“竹书记年”之称的缘故。《后汉书·费长房传》中记载:东汉时,汝南人费长房,跟随名叫壶公的药翁学道。辞归时,翁给他一个竹杖,言说骑此杖可到家矣。长房骑上竹杖,忽然如睡,睁开眼时已至家。弃杖,发现竹杖乃是一条青龙。后来,人们用“竹杖化龙”这个典故,比喻得道成仙。苏轼的表兄文同,字与可,是位画竹高手。晁补之,字无咎,工诗词,雅擅丹青,为苏门四学士之一。他在诗中论画竹说:“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成语“胸有成竹”、“成竹在胸”,就源于这里。用来比喻做事之前,已有了通盘考虑。

竹子,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大到竹屋、扁舟、案几、栏杆、屏帘、篓筐……小到毛笔、手杖、团扇、笛箫、弓箭……应用范围之广,令人惊叹。正如苏轼之言:“食者竹笋,应者竹瓦,载者竹筏,履者竹鞋,衣者竹皮,书者竹纸,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用竹石笼拦坝护堤,使滔滔江水听从了人的调遣。我国悠久的竹雕、竹编工艺品,至今享誉海内外。

品着香茗,听王老先生博古通今的论谈翠竹,这才叫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呢。墙壁上,遒劲的书法,牵引着我和京杭的视线:“竹叶青青不肯黄,枝叶楚楚耐严霜。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是笋尖出土忙。”此幅,是先生抄录董必武的《咏竹》。“虚心能自持,苍苍劲节奇。”条幅中的妙语,不知出之何处。听先生解说,是唐代才女薜涛《酬人雨后玩竹》中的诗句,我才清楚这样寓意竹子品格的阳刚诗句,竟然出之小女子之手。

说到书法,王老先生起身,领我和京杭到自己的书房参观。只见书案上,书厨上,或摆、或挂地满是他新创作的书法作品。当我了解到,他从七岁练书法,已是临池六十多年时,深为他不懈的艺术追求精神所折服。当我了解到,他不顾自己年事已高,为社会各项公益活动,捐出书法作品一百多幅,为农民修建门楼、免费书写治家格言二百多幅时,又深为他宽厚仁爱的人格魅力所感动。

不知不觉间,时间已过两个小时,辞别时,老先生拿出《王金铎书法作品集》,在扉页上签名盖章,尔后送给我和京杭。真诚地说:“集子出得仓促了,我的行书和草书还没练到家,隶书稍能将就,希望给予指正。”谦逊的风度,让我想到中国那句“天不言己高,地不言己厚”的谚语。

回到家,我打开《王金铎书法作品集》细看。见正页之前,有中国美协常务书记雷正民题写的贺词:“笔墨情韵”;有中国书协理事鄒德忠题写的贺词:“文化气质,陶冶性情”;有国际美协常务主席、中国美协荣誉理事张文祥的贺词:“笔底书人间烟火,纸上展四海风声”;有中国书协理事王祥之的贺词:“天道酬勤”;有中国书协理事,中央电视台书院顾问洪民生的贺词:“笔墨天涯”。一本书法作品集的出版,竟然有这么多中国美协、中国书协名流大家挥毫泼墨,题词祝贺。足见这本集子有何等的分量了。在艺术简历中,我了解到,老先生的楷书初学颜、柳,行书宗法“二王”,隶书取法秦汉,曾从师于书法大家任政先生。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展并获金、银、铜奖。简历入编《中国当代艺术界名人录》、《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博览大典》、《中国历代书画名家大辞典》等多部辞书。

浏览王金铎老先生一幅幅师古而不泥古,求新而不失法度的书法作品,我真正体验到了翰墨淋漓中的刚柔相济,古朴典雅。回味老先生翠竹草堂主人的自号,深感老先生不就是一株高节挺秀、至老虚心的翠竹吗?思绪中,老先生谦逊儒雅的形象,渐渐地和他院中那些杆直叶青的翠竹叠印在一起。
3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1 05: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绝版蔷薇 于 2010-12-18 18:31 发表
虽然知道高老师苦心,但我挺怕看这种教科书一样肢解一样的教导。任何东西要入门,要做好,肯定有技巧,而且技巧的掌握与使用也因人而异,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悟。多读多看全文是最简单有效的学习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我想如果是一个真正致力于写散文的人,就应该了解这些结构,如果连这些起码的结构都还不了解,就谈不上创新与突破。用一两种结构写十几篇二十几篇还可以,写几百篇就显太单调了,就有重复的嫌疑。
37#
发表于 2010-12-21 13: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 高迎春 的帖子

  高兄不愧是博学之士、散文高手,竟将散文结构之法归纳成三十五种之多,而且提纲挈领,画龙点睛。这将惠及很多初入门者,即使对文章老手也不无助益。好!
38#
发表于 2010-12-21 21:19 | 只看该作者
用心良苦,顶起来
3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05: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圆圆饼干 于 2010-12-17 20:30 发表

;P 嗯哪,就愿意听你俩说话
房子修完了,文章也写了,抽空你得单独请我和志生,我还有事求你办呢。;P ;P
40#
发表于 2010-12-22 06:35 | 只看该作者
收藏了,为了起步!
4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2 16:0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烟雨飘过 于 2010-12-17 12:55 发表
提起,一篇好贴子,值得借鉴。
这个与新写的算是姊妹篇,还是你自己拿去放在一起吧。 ;P 问好!抽空你得请请我。
4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5 10: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潇湘渔父 于 2010-12-21 13:09 发表
  高兄不愧是博学之士、散文高手,竟将散文结构之法归纳成三十五种之多,而且提纲挈领,画龙点睛。这将惠及很多初入门者,即使对文章老手也不无助益。好!
不是我归纳的,是前人归纳的,我只是整理了一下而已 。
43#
发表于 2010-12-25 11:31 | 只看该作者
收藏了,很受益!问好!高老师!
44#
发表于 2010-12-25 22:48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章,值得学习和借鉴。费心整理得来,谢谢分享、问好高老师:)
45#
发表于 2010-12-27 04:39 | 只看该作者
此帖对写散文很有帮助。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9 00:24 , Processed in 0.168281 second(s), 16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