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123|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贴] 不为贤者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18 1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4:06 编辑

               不为贤者讳
             ——读《史记?李将军列传》
  班固在《司马迁传》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的史学观念虽与司马迁不同,他在本传中还对司马迁有所批评,但他也称赞太史公“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认为《史记》一书堪称“实录”。
  的确,司马迁作为史官,他的难得之处是能秉笔直书,不虚美,不隐恶,高度忠实于历史,使他的《史记》成为“实录”。
  旧时的史书因受历史的局限,往往为贤者讳,为尊者隐,很难对历史上那些贤者、尊者秉笔直书,总是有所隐讳,有所避忌,因而在这些尊者、贤者的传记里几乎找不到传主的任何瑕疵,他们几乎成了十全十美的“完人”。这既有乖于历史,也违背了常情,让人读了难免产生疑似之感。
  《史记》中的七十列传,通常的称名方式是直呼其名,可史公对李广却情有独钟,不仅单独为其立传(列传中享有这一待遇的人并不多),而且不称其名,而是尊之曰“将军”,并在赞语中引《论语?子路篇》孔子的话语高度评价李广,称赞李广是“其身正,不令而行”的君子,认为李广的人品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广布人口。可见史公对李广其人不仅深为敬佩,而且对其结局深感不平,故前人认为史公为李广作传是要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抒发内心的不平与愤慨。
  既然李广是史公心目中的君子与英雄,按说《李将军列传》就应成为纯粹的赞歌,一方面叙述李广的英雄事迹,一方面描写李广的高尚人品,而对有损于李广形象的东西则略而不记,可史公既不愿意违背历史,也不愿意违背良知,他要留给后人的是一个真实的李广,是一个瑕瑜互现,高尚与世俗并存的李广,是一个望之可亲、思之可信的李广。
  本传一方面展示了李广“飞将军”的风采,诸如骑射精湛,本领高强,冲锋陷阵,英勇无畏,沉着冷静,从容对敌,受伤被俘,虎口脱险,威镇边关,匈奴畏服,老而弥坚,赤心报国;另一方面则充分地展示了李广高尚的人格力量,诸如治军宽缓,关心士卒,为官清廉,不蓄家产,勇于自任,敢于负责。传中既借公孙昆邪之口称赞“李广才气,天下无双”,又在李广自杀后用叙议结合的笔法揭示李广的深得人心:“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
  但史公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既不掩饰李广的过失,也不隐讳李广的性格弱点,凭着他的良知写出了李广的另一面。
  如李广身为朝廷的骁骑都尉,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时,竟然私下接受梁王的将印,致使自己有功而无赏。身为陇西太守,对于已经归降的羌族竟擅自杀戮,这是有违杀降的大忌。这两件事都是李广的重大过失,视为污点亦不为过。
  就李广的性格而言,也是有着明显缺陷的:一是恃才逞气,不计后果。由于李广自负英勇,用兵往往大胆有余,谨慎不足,造成自己常常身犯险境。如上郡之战,为敌所诱,竟然脱离大部队,只带着几十骑人马去追赶射雕者,结果被数千敌军包围,后来只是侥悻脱险。又如雁门之战,因他的轻敌犯险,导致自己的受伤被俘,虽然最后虎口脱险,但却使部队损失惨重。所以典属国公孙昆邪对李广的这一毛病甚为担心,曾对景帝哭着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二是心胸窄狭,呲牙必报。他因雁门之战的失利被贬为庶民,家居期间外出打猎,违反了宵禁令,霸陵尉按照宵禁令强迫他在亭子中呆了一晚。他对此怀恨在心,当朝廷起用他为右北平太守后,他竟然挟私报复,将霸陵尉斩了。这是典型的公报私仇,实在有损于自己的形象。
  这就是李广!也许有人会说,本传不写这些,李广的形象不是更高大、更完美吗?但别忘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古语,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一点瑕病,半点缺点都没有的人是找不到的。正因李广有过失、有缺点,他才真实,他才令人信服。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好恶,都有自己的主观倾向,史官也不例外,但你不能因为自己的情感好恶和主观倾向而影响到史书的客观、公正,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总不能黑白颠倒。司马迁是非常看重作史者的责任的,他写的《史记》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并让它“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如果失去了史官的良知,全凭个人的主观好恶作史,那史书也就成了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了。因此,在司马迁的笔下,李广既是英雄,又是凡人;既是君子,又是俗人。有优有劣,有长有短。既高大而又平凡,既杰出而又普通。李广就是李广,他并非完美无缺的圣人。
  司马迁不仅写李广做到了真实、客观,即使写他心目中的圣人——孔子,同样如此。依身份说,孔子主要是个平民,但司马迁却破例将他列入“世家”一体,与诸侯、诸王、丞相同列,可见他对孔子的推重,可谓是高山仰止。但他并未把孔子神圣化,而是力求还原历史,写出一个活生生的孔子。在本传中开篇即说孔子之父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从而给人以嘲笑孔子的口实。传中写孔子一生不遇,自幼即遭磨难,成名后又屡屡受挫,连他最忠实的弟子子路、子贡都曾嘲笑他;传中也记载了齐国贤相晏婴对孔子的批评;又写到孔子长得酷似鲁国的一个阴谋家阳虎,为此还遭人围攻;甚至还说孔子“累累若丧家之狗”,实在很不雅训。但这些记载与描写并未影响到孔子的形象,也未影响到史公对孔子的评价。
  这就是司马迁的可贵,也是他不同于正统史家班固的地方。正是他的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奠定了旧时史家的可贵传统,因而受到历代史家的推崇,故东汉王充在《论语?感虚》中说“太史公书 汉世实事之人”。
  太史公的这种“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应该成为当今历史学家和党史学家的座右铭,应该成为当今著史的准则。建国半个多世纪的通史、断代史、近代史、现代史乃至于党史,有着太多被扭曲的东西,往往是“风吹墙头草,那边风来那边倒”,完全被政治的需要所左右,著史者既不敢求真,也不敢求实,一味地跟风,毫无自己的立场与见解。至于为尊者讳、为贤者隐的现象,则比比皆是,好人一切皆好,坏人则一无是处,甚至睁着眼睛说瞎话,让人看了齿冷。但愿以后的史学界能学学司马迁,继承和发扬“实录”精神。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2#
发表于 2010-12-19 22: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4:06 编辑

但史公本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既不掩饰李广的过失,也不隐讳李广的性格弱点,凭着他的良知写出了李广的另一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好恶,都有自己的主观倾向,史官也不例外,但你不能因为自己的情感好恶和主观倾向而影响到史书的客观、公正,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总不能黑白颠倒。司马迁是非常看重作史者的责任的,他写的《史记》是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并让它“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的。
的确如此,一位令人景仰的史官,是对历史负责,有实录精神的人,问好老师。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1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zfx875206 的帖子

本帖最后由 lichezhiyuan 于 2015-8-25 04:06 编辑

  谢谢匣子姑娘的褒奖,顺致问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0 18:29 , Processed in 0.056534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