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639|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章)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5 0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贺新郎》 辛弃疾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年少时喜欢细雨落花的清凉,喜欢读温婉秀丽的诗词,所以一直不太喜爱读辛弃疾的词,总以为他的词,都是金戈铁马,漫漫黄沙,怕自己会不小心被刀光剑影刺伤,生出疼痛。却不知,风刀霜剑更加的柔软锐利,年少时的伤口,现在碰触,依旧会隐隐地疼。错过辛弃疾的词,就像这个夏季,错过了一朵绿荷的清新,直到秋天来临,才恍然,绿荷已落尽了最后的花朵,我连说声再见,都来不及。但依旧可以在残荷里,寻找一份诗韵,就如同我重读辛弃疾的词,发觉他的词,不仅是边塞的烽火硝烟,还有田园的恬淡朴素,亦有凡尘的人情况味。

  偶然翻读辛弃疾的这首《贺新郎》,被其中两句词,深深吸引。“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在冷落瘦瘠的山水间,独见那一枝清绝,装点了人间风月,令人心中有一种难以言说的雅致与端然。“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这一句,甚为奇妙,这里的错,就是一把错刀,一把费尽人间铁,铸就的错刀。这样的词句,巧妙到,只可意会,不能言传的境界。像是一坛封存在雪地里的陈年老窖,无论过了多少年,取出来品尝,入口沁凉,回味无穷。就算是醉了,也醉得清醒,醉得诗意。

  一直喜欢《贺新郎》这个词牌名。《贺新郎》,又名《金缕曲》、《乳燕飞》、《貂裘换酒》。辛弃疾所作的这首《贺新郎》,记述了他和好友的一段交往。《宋史•辛弃疾传》说“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陈亮就是与辛弃疾一样的爱国志士,“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他们一同主张抗金,交往甚密。辛弃疾在四十多岁的时候,一直赋闲在江西上饶,自号稼轩居士。那年冬日,陈亮来上饶拜访辛弃疾,两人言谈甚欢,并游鹅湖,这也是史上著名的词坛佳话“鹅湖之会”。

  辛弃疾在写下《贺新郎》前有这么一段记载。“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朱熹)于紫溪,不至,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乳燕飞》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他回忆在驿亭把酒话别时的情景,“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把陈亮比作有“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远大志向的陶渊明和“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立有丰功伟业的诸葛亮。山林间,不知何处飞来的鸟鹊,抖落松枝上的寒雪,雪落在帽檐上,更添了他鬓边的白发。他似在感叹,自己已是满头白发,到了知天命之龄,仍是报国无门,被闲置山野,做了耕田种地的老翁。“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冬日的山水,是这样的了无生机,惟有几枝疏梅,点缀了萧索的风景。“两三雁,也萧瑟”他用剩山残水,暗喻宋朝的江山,已经岌岌可危,只有寥落如疏梅和孤雁的爱国之士,努力地支撑破碎的河山,可还是被风雪欺压,被朝廷排挤。

  稼轩的心中,还在惜别,他既欢喜陈亮,重约来相会,又怨怪他匆匆地,急于回归。他感叹自己,没能留住他,虽然极力去追赶,却还是太迟。寥廓的清江,因天寒水深,结了冰,茫茫江岸,没有渡船。道路阻断,车轮似长了角,不能转动。这样的时候离去,真叫行人销魂伤神。“问谁使、君来愁绝?”孟郊诗:“富别愁在颜,贫别愁销骨”。这里所写的,不仅是离别愁绪,更在感叹国家的危亡,以及诸多有志之士不被重用。可见辛稼轩身在田园,终难忘,家国政事,剑胆英雄,又怎么舍得光阴虚度。

  “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这一句,最动人心肠。匆匆的相聚,又匆匆离别,像是费尽了人世间的铁,铸就了这么一个错误。而南宋偏安以来,若不是一味的屈膝求和,又岂会铸成国势衰危,如此的大错。据《资治通鉴》载:唐哀帝天祐三年,魏州节度使罗绍威借来朱全忠军队,为供应朱军,历年积蓄用之一空,悔而叹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在这里,“错”字语意双关,既指错刀,也指错误。“长夜笛,莫吹裂!”寂夜里,不知是谁,吹奏长笛,更惹得思念无限,悲伤不已。这首词,大量引用典故,可见辛稼轩胸存诗书万卷,熟读经史子集,别开天地,横绝古今。

  从古至今,多少怀才不遇的文人墨客和爱国英雄,在官场受挫,选择出世归隐,开始另一番人生。其实,做个平凡淡泊的人,更自在逍遥。可以在杏花烟雨里,吹笛到天明,可以邀三五知己,相聚一起煮酒论诗,也可以在田园乡间,植柳种菊,在大雪纷飞之时,独钓寒江。如此闲情雅逸,难道不远胜于在朝政上争名夺利,将自己陷入俗世的泥沼?闲隐固然自在,可以傲视王侯,作主自己的人生。可倘若人人选择出世,那万里河山,野草疯长,无尽蔓延,又靠谁人来打理。

  后来,陈亮收到辛弃疾的词,也步韵和了一首,辛弃疾看到,又和了一首《贺新郎》。而这首词,唱出了南宋时代最激荡的曲调:“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多少豪情壮志,就这样,消逝在历史茫茫的风烟里。岁月慢慢老去,所幸时光每一次与人告别,都会留下了光和影,我们也许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从前,但并非一无所有。

  日子就像是一书本,一页看完了,又翻过一页。在浩瀚的书卷里,我总是感到时光的错乱。就如此刻,我就是一个误入宋朝的女子,在散着墨香的词卷里,发出不知所以的感叹。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在这个物欲纷扰的红尘,似乎许多人,都想要放下一切世俗的负累,做一个简单的人,清淡的人。向往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和青山碧水为伴,和明月清风为邻。所以,他们都选择去旅游,去探访遥远的古村山寨,寻找人间最后的一方净土。只有这样,才可以缓解内心的压力,暂时忘记俗尘的琐事。可是要彻底地抛开一切,住进世外桃源,过一种清苦的生活,又难以有人可以做到。所谓人生无处不红尘,每个人,在自己的心里建一座桃源,疲累的时候,住进去。歇够了,再出来,好好享受凡尘的烟火。

  遁世闲隐,在古代文人中,似乎是一种时尚的追求。大凡退隐山林的隐者,多为避世,或仕途不顺,或朝廷纷乱,他们得不到君王的赏识,空有壮志雄心,满腹才学不得舒展。感叹世无知音,心灰意冷之后,便选择隐逸生活。所以,许多隐士,都有着不为人知的无奈,很多人心中并未完全放下,几度归隐,又几度出仕,在矛盾中度过一生。

  发誓不食周黍,最终饿死首阳山的伯夷叔齐。魏晋时期,著名的竹林七贤,因为对司马氏集团均持不合作态度,不能直抒胸臆,便隐居竹林,以清谈、饮酒、佯狂等形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还有淡泊名利、清净无为的庄子;功成身退、泛舟五湖的范蠡;不事王侯、耕钓富春山的严光;采菊东篱、悠然南山的陶潜;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的林和靖。

  初次读辛弃疾这篇《清平乐》,觉得眼前,浮现出一幅朴素生动的画,那画面依稀很熟悉,却又好遥远。这幅画,让我想起远去的童年,那段只有在乡村,才能拥有的质朴光阴。也读过不少辛弃疾的词,大多都是慷慨豪迈,气势浩荡的风格,有着卓尔不群的光彩,气冲斗牛的果敢。也因此,跟另一位豪迈的词人苏轼,并称为“苏辛。”但在他晚年闲居的时期,也写了不少田园风光的词,朴素耐读,就如这首《清平乐》,让读者恍如身临其境。

  这首词是辛弃疾晚年遭受排斥,被迫离开政治舞台,归隐江西上饶,闲居农村时所写。一个叱咤风云的热血男儿,脱下征袍,归居田园,起先心中一直有波澜,无法淡定。“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到后来,他的心,慢慢被山野农村的朴素恬静所感染。他之所以努力抗击金兵,想要收复中原,是因为他爱国,他内心深处向往平和与安定。这首词所描写的平静,是他当时在村庄真实生活的写照。那时候,边疆的战火虽然不曾停息,可是那些远离纷扰的田园,一如既往的安宁。辛弃疾笔下这首词,没有任何的雕饰,也没有粉饰太平之意,而是他让自己彻底地投入了生活,让自己真实地拥有了这段农村时光。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起句就让我看到,一间矮小的茅屋,被潺潺的溪水环绕,而溪边长满了青草。这样的茅屋里,居住了怎样平凡的人呢?“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就是这么一对白发的老翁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喝着乡间自酿的米酒,悠闲自得地闲聊家常。这样平淡无奇的笔墨,却描摹出一幅和谐、亲切、温暖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这里的“吴音”,所指吴地的话,江西上饶,在春秋时期属吴国。这样的画面,在普通的农家最平凡不过,可是对于历经宦海浮沉的辛弃疾,却是难能可贵。所以他珍惜这样的生活,将这幅生动的画面描绘在词卷里,当他为国事所累时,就取出来翻读,慰藉心灵的苦闷。

  下阕的四句白描,更衬托出这首词的美妙。“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这么通俗的几句话,将丰富的情景跃然于纸上,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千古一绝。大儿子在豆田里锄草,二儿子年纪尚小,坐在竹椅上,编织鸡笼,而小儿子还不懂世事,调皮地玩耍,卧在溪边剥莲蓬。一个“卧”字,将整个画面,都活跃起来,眼前的小儿,是那么无忧无虑,天真活泼。我们禁不住,被这样一幅宁静平和的画面,感动得泪眼朦胧。现实的纷繁,让我们觉得眼前的安适祥和,犹如在梦中。

  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白描画,无须水墨的泼洒,朴实简洁的几笔,便意趣盎然,清新夺目。让我想起,在成都修筑草堂的杜工部,他也是为了避乱,长安梦碎,才隐居蜀地,建了草堂,过上一段平实的生活。我曾经写过这么一首简洁的诗:花径、柴门、水槛、石桥,这么多朴素的风景,足以慰藉那一颗不合时宜的心。竹篱茅舍,打开宽阔的襟怀,庇护万千寒士。他可以教白云垂钓,可以邀梅花对饮,简洁的桌案上,搁浅了一杯老妻温的佳酿。古朴的栏杆边,垂放着他和稚子的钓竿,棋盘上,还有他当年,和好友没有下完的一局棋。杜工部的草堂,和辛弃疾居住的溪畔茅屋,多么的相似,又是多么的让人神往。

  也许这个时候的辛弃疾,才找到了最真实的自己。只有这个时候,他才会忘记“横绝六合,扫空万古”的风云霸气,搁下了“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这简单的农庄,就是他的世外桃源,在这里,可以不必知道朝代的更迭,不必在意官场的黑暗,他拥有的,就是和一家人平淡度日的幸福。简单的茅屋,一口水井,一道篱院,几畦菜地,还有几缕打身边,游走的白云。

  溪水潺潺,绿草青青,那间茅屋,盖在了宋朝一方宁静的田园。而那个叫辛弃疾的老人,将他的老妻和稚子,以及一生的心愿,平静地铺陈在纸上。让我们,在朴素的祥和的光阴里,忘记了转换的流年。







[ 本帖最后由 落梅 于 2011-1-5 01:01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1-5 08:32 | 只看该作者
别的字可以不读,落梅的文字是一定要读的,感知你的那一份情怀,品读文字的韵味与心境。
3#
发表于 2011-1-5 14:34 | 只看该作者
溪水潺潺,绿草青青,那间茅屋,盖在了宋朝一方宁静的田园。而那个叫辛弃疾的老人,将他的老妻和稚子,以及一生的心愿,平静地铺陈在纸上。让我们,在朴素的祥和的光阴里,忘记了转换的流年。
    的确,落梅朋友的两章对辛弃疾作品的解读很到位,非常适合中学生来阅读……学习,问好老朋友!
4#
发表于 2011-1-5 20:26 | 只看该作者
评价到位,语言清新不俗。
5#
发表于 2011-1-5 20:49 | 只看该作者
梅的字,清新得一如古娟上的月色。:)
6#
发表于 2011-1-5 22:08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首我教过在课堂上.可没落梅领会的那么好啊羡慕.
7#
发表于 2011-1-5 22:09 | 只看该作者
阅过此文,只觉得有一种清新与大气纠结在心,一时不知如何评,便去查阅了有关的资料,但总觉得不如细品落梅老师的字。也许一言不发,在心中慢慢回味,也是另一种评价吧,呵呵。欣赏之后,带着微笑入梦!
8#
发表于 2011-1-5 22:22 | 只看该作者
感受文中的独到意味,很惬意。
9#
发表于 2011-1-5 22:26 | 只看该作者
对两首词的解读,清新典雅,令人回味,问好。
10#
发表于 2011-1-6 11:28 | 只看该作者
真真的,有滋有味,也有品味的汉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23 13:23 , Processed in 0.04684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