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350|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闲话庄子系列之一——庄子的生死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1-15 1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闲话庄子之一
               庄子的生死观
  一个人一旦脱离母体来到世上,也就获得了生命;然而不管寿命长短,人最后总是要死的:所以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与死虽是一对矛盾,却如影随形,谁也离不开谁。可是,世上的人总是好生恶死,总希望自己远离死亡,能够与天地同寿,与日月同辉。也正因为这样,所以从秦始皇开始,统治者为了追求万寿无疆,往往宠信方士,服用金丹仙药,甚至派出徐福率领船队去海外遍访方壶、蓬莱、瀛州三座仙山,寻求长生不死之药,以致于聪明一世,却为方士所骗,到头来后悔莫及。

  这种求仙的风气还波及到诗歌领域,从汉魏到南北朝,求仙诗成为诗坛重要一脉,不绝如缕,就连曹操那样的大英雄还写过不少呢。

  记得鲁迅在一篇杂文中说过一个笑话:说一户人家生了儿子,全家欢喜无限,于是大摆宴席,做三朝酒,只可惜碰上一个扫巴星,硬要说出一句大实话,说:“你儿子总有一天要死的。”弄得主人满脸晦气。

  从古到今,中国人能看破生死的人可谓少之又少,但也有例外,这就是道家的庄子。

  庄子认为人是由气凝聚而成的,气聚则生,气散则死,因此人对于生死实在没有必要太过认真。他在《知北游》中借黄帝之口说:“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臭腐;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在庄子看来生是死之结束,死是生之开始,从道的眼光看,生与死是一回事。虽然在一般人看来人之生是美事,被视为“神奇”;人之死是恶事,被视为“臭腐”,然而两者是相互转化的:“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到头来并无区别。所以人们对于生与死实在不必过分计较。

  《刻意》篇则说:“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其生若浮,其死若休”。把生看成是天地运行,把死看成是变成另一种物质。认为活着不过是象物体浮于水面,死了就象是休息一样。所以生与死不过是人的不同状态而已,没有必要严加区分。

  庄子甚至认为人之生命本无所谓有,本无所谓无,纯粹是一种偶然,何必那样执着呢?《至乐》篇写到他妻子死了之后,他不仅不哭,反而鼓盆而歌,惠子不解,庄子解释说:“妻子刚死的时候,我也是很悲伤的。可后来一想,追源查始,人本来就无所谓生,原来连形体也没有,甚至连气也不是,不过是造化弄人,在浑浑茫茫之中忽然有一股气体积聚成形,这股有形之气体忽然变成人的形状从母体中坠落下来,这就形成了生命,过了一些时候这生命突然又死了。所以人的生死过程就象大自然中有春夏秋冬四时一样,一点也不值得惊讶。这就是我为什么不再为妻子哭泣,而要鼓盆而歌的原因。”

  基于生死无别的思想,所以庄子对任何人的死都抱以无所谓的态度,不管是老子之死、子来之死,都觉得死了就死了,不值得悲伤,用不着痛哭。老子死了之后,秦失前来吊祭,三次失声痛哭,老子的弟子觉得秦失不象是老子的学生,这样哭哭啼啼,是不懂老师对生死的看法。因为在老子看来,人之于生死,该生则生,该死则死,不过是“安时而处顺”,不值得为之哀与乐。人之死看似生命结束,但作为一种物质并没有完,就象是薪尽火传一样(《养生主》)。

  《大宗师》中讲到子来将死,他的妻子站在床边哭个不停,子犁作为子来的朋友见了这种情形,不由得斥骂子来之妻,然后倚着房门对子来说:“造化真是伟大啊。你将要干什么呢?要到哪里去呢?或者你会变成老鼠的肝藏,或者会变成虫子的臂膀?”子来则回答说:“天地给我以形体,让我生时很劳累,年老时很快乐,死了就象休息一样。所以喜欢我生的,也同样喜欢我死。天地就象一个大炉子,造化就象是冶炼,生也好,死也好,都是可以的。”

  孔子也认识到道家对于生死的看法大异于常人。子桑户死后,孔子派子贡前往吊丧,见有人临尸而歌,子贡不解,回来询问孔子,孔子回答说:“道家都是些方外之人。在他们看来,人生在世,不过是浮游于天地间的气体。认为人活着就象是长在事物身上的疥疮一样,人死了等于是把疮疤揭掉,又那里会去计较生与死呢。我基于世俗之礼,让你去吊丧,简直是多此一举。”(《大宗师》)

  庄子在《齐物论》讲了一个“庄周梦蝶”的故事。他说自己曾经梦为胡蝶,在梦中他就象胡蝶一样飞得很自在,他觉得很适合自己的志趣,竟至认为自己已经不是庄周了。可一觉醒来,庄周还是庄周。他一时也糊涂了,竟然弄不清是自己在梦中成了胡蝶呢,还是胡蝶在梦中成了庄周。他心想庄周与胡蝶应当是有分别的,可再一想,又觉得这是自己进入了一种物化的境界。显然,在庄子看来,人生在世,不过是一种物体而已。

  不过,庄子的认知在生与死的问题上似乎有些矛盾。他有时觉得生比死好,有时又觉得死比生好。

  《秋水》篇中讲到楚王派两位大夫专门来请他,要他去做楚相,可他却以神龟为喻,说他宁可如“曳尾于途中”的乌龟似的活着,也不愿意“死为留骨而贵”。这说明他认为活比死好,与世俗“好死不如赖活着”的看法一致。《列御寇》篇中记载了相似的一个故事,说是某一诸侯国派人来请他做国相,可庄子却严词拒绝,说:“我宁可做一头孤独的公牛,也不愿意去做人家祭祖时的牺牲。”   
  他在《让王》篇中也表达过同样的意思。尧要把天下让给子州支,可子州支却回答说:“天下固然重要,可也不能有害于一个人的生命啊。”舜要把天下让给子州支伯,但子州支伯也不干,他对舜说:“天下虽是大器,但也不能用它来换一个人的生命啊。”

  然而有的时候庄子又认为死了比活着好,甚至认为死了享有“南面为王之乐”。一次,他去楚国,路上碰到一具骷髅,两人展开一番对话。髑髅在庄子面前炫耀死后之乐,说:“一个人死了既没有君王在上面压着,也没有僚属在下面顶着,更没有一年四季烦人的事,快乐地以天地为春秋。即使是南面称王,其乐趣也比不上。”庄子不信,说:“我可以让主管生命的神让你重新活过来,还给你骨肉、肌肤,把父母、妻子、邻居以及你的知识统统还给你,你愿不愿意呢?”可髓髅却皱着眉头说:“我怎么能放弃南面为王之乐,再去饱受人间的劳苦啊!”(《至乐》)

  由此可见,庄子也并未悟透生死,只是在死亡问题上比一般人显得洒脱一些、开通一些罢了。

  自古到今,中国人可谓既重生,也重死,只是一般人的心理是好生恶死而已,真正能象贾谊《鵩鸟赋 》中所说的那样“其生兮若浮,其死兮若休;澹乎若深渊之静,泛乎若不系之舟”,这样的人实在太少了。当然中国人在对待死亡方面,也有极为洒脱的时候,如和尚把坐化视为成佛,道士把羽化视为成仙,所以在佛家看来坐化是修禅的最高境界,在道家看来羽化是修道的最高境界,和尚、道士们都唯恐不及。就是云云众生,也认为只要满了花甲即使死了也能“羽化而登仙”,所以在农村死了老人叫“白喜事”,就算在城里,追悼会的灵堂上也满挂着“驾鹤西游”、“驾鹤西归”等字样。

  现在的时代是“人权至上”的时代,当然活着是人生第一要义,即所谓生命权、生存权,即使在我国也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为了抢救一个人的生命,是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不过,在我看来,人活着是要有尊严的,如果因病、因伤而到了“活死人”的地步,仅仅是一堆肉、一堆干柴,对于自己来说是活受罪,活着等于死了;对于他人来说则是看着的比躺着的更难受。与其这样,早点死去倒是一种解脱。就因为这样,所以在西方有的国家已有了“安乐死”的法律条文。这既是让人活着有尊严,也是让人死时有尊严。我看这应当算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水如空 于 2011-1-17 16:34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1-15 13:10 | 只看该作者
不敢苟同安乐死也是社会的一大进步,生死乃自然规律,好生恶死是人人追求的,生伟大的诞生,死未必是渺小的离去,庄子能够坦率地谈生死,因为他真正悟出了生死的变化,从生到死只是一种形体的变化,而灵魂则是意象的表达。文章入情入,切入点很与时俱进。

[ 本帖最后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1-1-16 11:44 编辑 ]
3#
发表于 2011-1-15 17:08 | 只看该作者
这既是让人活着有尊严,也是让人死时有尊严。我看这应当算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支持这一观点!
4#
发表于 2011-1-15 18:32 | 只看该作者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圣人之言是对生死的一种辩证观点。

[ 本帖最后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1-1-16 11:46 编辑 ]
5#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0:4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太和五中张奇 的帖子

谢谢你能直率地表述意见。对一些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是正常的。问候朋友。
6#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0:4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辛文 于 2011-1-15 17:08 发表
这既是让人活着有尊严,也是让人死时有尊严。我看这应当算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支持这一观点!


谢谢朋友的支持,问候朋友。
7#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10: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和五中张奇 于 2011-1-15 18:32 发表
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怪哉!


不知朋友到底是何意?是批评孔子呢,还是批评我呢?
8#
发表于 2011-1-16 11: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潇湘渔父 的帖子

是一种褒扬,对生死一种豁达的表征。
9#
发表于 2011-1-16 17:14 | 只看该作者
悟透生死很难。面对死亡能够洒脱一些就很不容易了。我所喜欢的作家史铁生先生对生死的理解就让人敬佩。
10#
发表于 2011-1-16 19:51 | 只看该作者
构思精妙,引文丰富,结论明确,确是好文!
前两天即见到此文,却未敢轻读,今日稍闲,方敢一阅。最近也在读《庄子》,所以颇觉意外,江天是很少有论及庄子的文章的,渔父先生此文,当是江天一幸。还望多写一些,给大家一些启示。
有一点儿不同意见,个人认为,庄子在认知生死的问题上并没有矛盾,就如他评论鸡和树一样,或认为有才可以保全自己,或认为无才可以保全自己,他要取的是才与不才之间。这其实是不矛盾的,“道法自然”而已,“生者死之徒,死者生之徒”是老子语,后人一致认为庄子为老子注解,其精神实质是一脉相承的。既生则不能害生,既死则不能悲死,如此而已!——纯属个见,庄子完整的一遍尚未读完,不对请见谅!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9# 西夏楼兰 的帖子

谢谢点评,问候朋友.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1-17 11:0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0# 水如空 的帖子

  谢谢点评与直言相告。《庄子》之文是美文,也是汪洋恣肆之文,迷离朦胧之文,要准确地理解原意并非易事,因而各人读庄子都可能有自己的理解,在下能接受你的看法。
13#
发表于 2011-1-17 11:42 | 只看该作者
这既是让人活着有尊严,也是让人死时有尊严。我看这应当算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支持这一观点!
14#
发表于 2011-1-17 15:3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3# 徐睿成 的帖子

徐院长说的很对,欣赏
15#
发表于 2011-1-17 16:28 | 只看该作者
[quote]原帖由 潇湘渔父 于 2011-1-17 11:09 发表
  谢谢点评与直言相告。《庄子》之文是美文,也是汪洋恣肆之文,迷离朦胧之文,要准确地理解原意并非易事——赞同!早先买了两本,都不是全本,且注解实在差劲,后来,朋友送来一本陆西星的《南华副墨》,才算真正深入接触了庄子,但只是初读,远没有渔父先生读得深,读得透。还望多写几篇这样的文章,也给我们一些启示,一些引导。幸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7 07:52 , Processed in 0.090311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