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409|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轻灵精巧下尘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2 08: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几天前外出时,枝柯间、蓬草上、雪地中,偶见几只小小的麻雀在地上蹦来跳去,轻松悠闲,活泼可爱。清脆的鸣叫声,在冬日里的阳光中充满了金属的质感。多年未见这小巧的尤物,竟然情不自禁地有了与之亲热一番的冲动,不料它们警惕性实在很高。时隔多年,即使远观而不得亵玩,与这些可爱至极的小生灵能有一面之缘,心中已有阵阵温馨泛涌上来。

    麻雀,在我们乡下也称之为瓦雀、家雀、家巧儿的,但多数的称呼应是叫做“家晨子”的。想必这名字的由来,许是与它们每日定是晨起枝丫之间,清歌脆语,呼朋引伴有关的。童年记忆中的影像,总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历久弥新,脑海中挥之不去的,仍然是霞光遍布的风景中,它们在枝头间跳跃、在窗台上歌唱、在雪地上跳舞,在炊烟中翻飞的那些诗情画意。它们非常的灵捷轻便、聪慧勇敢、甚至说精诚团结毫不为过,诸多方面反而值得人类学习。乡下老家的房前屋后、枝头树梢、瓦舍茅檐、田间地头、河边沟畔,经常看到它们群聚在一起,尤其是晚霞似火的暮色里或者乌云翻滚的风景中,不难见到它们捉虫伺雏,舞姿轻盈,上下翻飞的身姿。今天想来,欣赏那一幕幕纯真而质朴的童话剧,确实有些再奢侈不过了。这些灰白夹杂、满身褐色斑点而尾巴呈小叉状的麻雀,虽然形不惊人,貌不压人,声不迷人,应是与我们和谐相处的一种极普通的动物了,我们的童年时光里,搀杂了许多于麻雀有些残忍的行为,毕竟那些残忍的行为是从美好的愿望出发而失败的,例如从以草茎、羽毛构成的窝里逮羽毛未丰的小麻雀喂养,从雪中扫出空地来饲以谷糠糠诱捉冬日的麻雀等。

    小时候,伙伴们对麻雀的印象不是很好,应该是缘与父母们的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吧?“筑巢遭夜袭,觅食坠天罗。翁媪齐参战,儿童亦舞戈。”在那个食不果腹,捉襟见肘的年代里,那么多的男女老少肚皮连自己的肚皮都填不饱,哪容得麻雀人口夺食?人们将麻雀列为“四害”之首,横加讨伐,全国上下,城市乡村,麻雀处于人民群众的天罗地网之中,运用掏窝、捕打、下药、敲锣、打鼓、放鞭炮等各种方式,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为了彻底消灭麻雀,真是无所不用其极,轰赶得大批麻雀走投无路,精疲力竭之下有的饥饿而死,有的伤病而亡,还有的直接从半空中坠落。据说,那场波及全国的全民战争,几乎让中国的麻雀陷入灭绝之灾。过度的残杀,让各种虫害卷土重来,也令人们懂得了,麻雀其实是一种有利于人类的益鸟,虽然它们也觅食粮食,但总归是利大于弊的。它们时常群聚在一起,聚集在即将成熟的庄稼地头,被稻草人吓得欲啄还怕,欲逃不甘。那一幕幕场景,多么像现实版的童话呀,它我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而我们还是“荼毒生灵”般的残忍,无数次用弹无虚发的弹弓让它们的子女失去了父母。“劝人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直到成年后,我才理解了这些嗷嗷待哺的生命,既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也有着生命的尊严,与我们人类的生命是平视的、对等的。

    似乎麻雀都生活在贫穷的乡下,因为田野附近以及村庄的柴草中可以觅食的地方毕竟很多。这些小小的麻雀多是在柴草中跳跃,它们不善远飞,但繁殖能力很强,以昆虫喂雏,食虫豸于灌木丛中,精诚为幼苗嫩草剪灭敌害,而它们的勇敢则是表现在育雏阶段。记得有个伙伴踩梯子,从屋檐下的麻雀窝里摸幼小的麻雀,雏鸟张着尖尖的喙发出刺耳的鸣叫后,便有成群的麻雀一起向他的头上啄来,慌得他连忙捂头,结果一脚踩空,从梯子上掉了下来。还有被人们称为“神弓手”的一个小学同学,他自言每年能消灭千数只麻雀,念到初一,就因为长了一场白血病死掉了。冥冥之中,我总觉得他的死,应该是与伤害到众多无辜的麻雀有着因果关系。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对这些可爱的小生命产生敬意,则是读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散文《麻雀》以后,该文写了一只麻雀,为了保护不慎落地的幼鸟,以其弱小的身体面对一只凶猛的大狗而不退缩的感人故事。所以,我对于麻雀已经渐渐有了一种别样的好感:黎明时分,当我还在晨曦中困着睡眼的时候,便隔窗听到了柳枝上麻雀的“叽啾”声。王维有句诗曾经这样写道:“拂曙能先百鸟啼”,其实哪里用得着百鸟呢?单是这小小麻雀的歌声就足以令人心驰神往了。拉开窗帘便见雀鸟儿在唱恋歌,和晨曲呢。我相信,鸟语终归是先于花香的。

    而促使我再次对麻雀产生更高层次好感的,则是有人将浑身泥花,满脸汗花的农民工兄弟比作“蓬雀”,说他们懦弱胆小,胸无大志,甚至我的学生时代所学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以及那些“不见篱间雀,见鹞子投罗”等,令我反思不已。貌似弱者的麻雀们,凌晨起舞,唤醒黎明,处蓬蒿之间,露原野之中,自食其力,清贫悠然,勤劳不辍,洁身自好,实在是值得令人尊敬和仰羡的,何来那些胸怀鸿鹄之志者的讥笑之声?“路边雏雀使人怜,奋翅难飞四尺间。知否兄弟何处在,家中父母可心安?”那一条条铁路,一架架桥梁,一座座高楼,一片片厂房,栉风沐雨,哪里没有他们穿梭忙碌的身影?日月轮回里,哪里没有他们日渐凸显的智慧?风雨飘摇,车马劳顿,四海为家,勤劳竭力。瞳瞳朝霞,他们用瓦刀切碎了往日的时光;落日余辉,他们用汗水浇铸着未来的岁月。光鲜的都市与耸立的大厦,留下了农民工永不满足的脚步;宽阔的马路与转动的机器,流动着农民工发自肺腑的祝福;黝黑的煤炭与闪烁的霓虹,农民工甜美的梦境会经常来这里驻足。高大建筑群上烙下了他们光彩照人的身影,悠悠白云间曾飘荡着他们豪迈而坚定的歌声。工程师如椽的巨笔描绘着宏伟的建设蓝图,农民工用五彩的笔触描摩着生命的多彩之处。他们虽然和雀鸟儿一样餐风露宿,却创造着共和国成长史上的奇迹。

    以前读过一首“不屑瑶台舞醉仙,轻灵精巧下尘寰。丛林叶下啄翎羽,草甸花间戏氲烟”的小诗,我觉得要感谢那位将农民工比作“蓬雀”的人,是他无意之中的“高深”,反衬出了我思想上的那种“妄薄”,让我对麻雀儿的认识,从此有了一个根本性的改变。我鄙视那些苟且偷生的鼠辈,投机钻营,损人利己;更鄙视那些吸血鬼似的蚊蝇,传播疾病,遭人嗤鼻。我想,这世间,大概只有这些可爱的小麻雀,恪尽职守,安分守己,唱着永远属于自己的歌了。(共2435字)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范廷伟 于 2011-2-2 13:02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2-2 09:32 | 只看该作者
构思巧妙,坐沙发?
3#
发表于 2011-2-2 10:41 | 只看该作者
构思精巧,融入农民工的命运,自然贴切,问好!
4#
发表于 2011-2-2 13:18 | 只看该作者
以小见大.联古想今.很有见地.
5#
发表于 2011-2-2 14:29 | 只看该作者
由麻雀说开去,既有描写,更有难忘的童年记忆,并能延伸至农民工,使文章拓展有余且笔调深情,不错,祝福春节愉快。

许是与它们每日定是(定时)晨起枝丫之间
6#
发表于 2011-2-2 14:35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巧妙的构思,诗意的文字!问候范老师春节愉快!
7#
发表于 2011-2-2 14:49 | 只看该作者
由此及彼,揭示主题。新年快乐。
8#
发表于 2011-2-2 15:52 | 只看该作者
问好,兔年大吉!
9#
发表于 2011-2-2 15:57 | 只看该作者
有个在海外的劳务工曾经在他的QQ日志中写到,让人惊喜的是那里的鸟儿不怕人,飞来屋里与他们和平相处,可过不了几天,鸟儿不敢进入中国劳工的屋子了。这鸟儿怎么偏偏怕中国人?看得咱怪惭愧的,我们以前和燕子不是同住一个屋檐下吗?
“劝人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古人早懂得尊重生命,按说社会是进步的怎么现代人只能在古人的腋窝里行走,要站在他们的肩膀上才有远见。
经常在《读者》上看到一些国外感人的故事,其实人家除了比我们有钱,真比我们有爱心?我们从什么时候开始只关心自己,从清朝,还是更早一点?
前几年“农民”一词被用作骂人语,好么,现在升级了,都长翅膀了,叫“蓬雀”了,我就奇了怪了,文明古国的后代怎么不晓得继承点老祖宗的好,不遗传的好也罢,变异也不能变得染色体的数目有差错,那还像人吗?

范老师好文章!拜读,弦歌借范老师的话筒给全国农民工拜年!
10#
发表于 2011-2-3 19:50 | 只看该作者
朴实的语言,精巧的构思,拜读,欣赏!
11#
发表于 2011-2-3 20:33 | 只看该作者
由此及彼,揭示主题。新年快乐。
12#
发表于 2011-2-4 16:56 | 只看该作者
那些可爱的麻雀。新年好范老师!
13#
发表于 2011-2-6 14:53 | 只看该作者
书写从容大气,写的传神而又有厚度!过年好。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2-9 12:1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季大相 于 2011-2-2 10:41 发表
构思精巧,融入农民工的命运,自然贴切,问好!

关注农民工,关注弱势群体。谢谢季老师阅读!:handshake
15#
发表于 2011-2-9 12:19 | 只看该作者
向范老师学习。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9 22:10 , Processed in 0.155201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