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4630|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草堂的温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3 21: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草堂的温度

                                                                    王克楠

                                                                   一

        天空多云,云下的我,来到了成都的杜甫草堂,来瞻仰先生的瘦。先生果然很瘦,他的塑像就座落在草堂的柴门里。精瘦的手,轻轻地抚在膝上,我砰然心热,用自己的手握住了先生的手,体会唐朝的温度。

        眼前的杜甫草堂虽然经过历代修葺,还基本保留了原来的简朴,一如杜甫先生的人品。我一直想见一见先生真实的样子,在草堂,如愿看见了清人张骏摹刻的“诗圣杜拾遗像”,用的是南熏殿版本,南熏殿是唐代长安皇宫兴庆宫别殿,收藏历代圣贤图谱,摹刻来自皇家的藏典,应该是可靠的。

        草堂就是草堂,不是别的什么。中国的中唐和皇帝李隆基的紧密联系,这个曾经有作为的皇帝是不会体会草堂滋味的。这个皇帝在早期是积极有作为的,在位期间,推行新政,整肃吏治,使得唐朝帝王进入了“开元之治”,对于“开元之治”时代的美好,杜甫在诗里称赞道“稻米流脂粟米面,公私仓稟俱丰实”。杜甫是一个虔诚的知识分子,他一定庆幸自己遇到了一个好皇帝,真诚地发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感叹

        必须再说说皇帝李隆基,这个曾经有作为的皇帝,难于逃离其他皇帝的宿命——因色误国。从史书看,美女杨玉环确实是一个姣好女子,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感情也确实是真挚的,但是,作为一个皇帝,感情的美好不能和政治的作为相矛盾,可是这个曾经生气勃勃的李隆基开始被爱情缠绵了,不再尽心朝政了,生理的欲望耽误了国家的前程。天宝后期,唐代社会虽维持着表面的繁盛,却已处处埋伏危机,就像熟透了柿子,快从树上掉下来了。

        唐朝,那是一个怎样令现代中国知识分子骄傲和伤心的年代啊,在中唐,仿佛一切的故事都发生了,从天堂到炼狱,百姓的生活是这样,像杜甫的这样的有良知的读书人更是这样。常言道,当局者迷,皇帝是局内人,杜甫是局外人,曾经火热的杜甫遇到了冰雪,他的眼睛很清澈,《兵车行》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

        伤心欲绝和缠绵飘摇,像是一个神秘的茧子,杜甫就被裹在这样的茧子里。

                                                                       二

        虽然是隆冬季节,草堂一带依然绿树成荫,这要感谢成都——这个锦官城,草堂显然是适合于修养身心的。我知道,草堂里有先生的惬意,也有先生的忧虑,草堂收藏了先生的魂,至于他的躯体,已经远投到遥远的湘江了,在那里,他和他的先辈屈原先生同化为鱼,自由地游在湘江。虽然杜甫的“忧国”之心,较之屈原有区别的。屈原的爱国之情的根基是“爱君”、“爱山河”,杜甫的忧国,扎根于“忧民”的丰沃土壤

        我千里迢迢越过许多山,涉过许多江河来探望杜甫草堂,眼前的草堂,有梅,有桂花,有竹,有楠木,这些都是先生的心爱植物。植物是通人性的,梅可寄志,竹可养气,桂花沁肺腑,楠木质硬,可以寄托了先生未曾实现的志量。读杜甫的读来有一点点的苦,苦的深处,站着这位不可逾越的诗圣。与草堂里的那些植物所象征的意义所比,杜甫本身就是一种植物,一棵长在民间的苦楝子树。树是苦的,但是根深叶茂,生命力顽强。

        我依偎在先生的塑像前,希望先生用他沉稳的声音再给后生说几句话,想从他的单薄的身体里寻找出来当代知识分子的一些无奈......年轻时的杜甫曾经充满了报国之情,漫游齐鲁、吴越,胸中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气;敬仰飞奔的骏马,也希望自己“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在长安滞留的十年,他偏偏考试不第,为了求官做,杜甫不得不奔走于权贵门下,作诗投赠,希望得到引荐。此外,他还多次向玄宗皇帝献赋,指望玄宗对他的文才投以青睐。但是玄宗似乎看不到杜甫的志向即使是有招纳“贤才”入仕的想法,也被奸相李林甫所误,杜甫费尽周折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这样一个卑微的官职,而这已是安史之乱的前夕。

        安史之乱,杜甫颠沛流离,尝过曾沦为胡虏的滋味亲眼目睹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疾苦。石壕村,在新安道,他目睹了官府抓丁的场面聆听了新婚少妇送丈夫出征时的哭诉。他路过石壕村,亲自见证了征兵给人民带来的家破人亡的痛;看到新婚夫妇成婚一日之后竟成永别的惨,看到花甲老人拜别老妻的无奈,看到士兵们战场上九死一生的遭遇,看到了,就进入了一个场——一个真实的心灵场,这和原来的人生理想和阅历产生了强大的反差。他从做官地赶回家中的路上,路过华清池,艺术的触觉可以感到玄宗和杨妃的温柔缱绻,回到家,开门迎接他的却是儿子饿死的噩耗!这样的反差对于一个人是残酷的,对于一个诗人是刻骨铭心的,使得他的内心产生了“长”和“消”,为民鼓与呼的心长了,为皇帝做官的心消了有了觉悟才有承担——主动的承担,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是杜甫一生的重要转折。公元759年这年七月秋天,杜甫放弃华州司功参军的官位,携眷西行,客居秦州,他果决地辞掉了华州司功参军的官职,这个态度很了不起,因为封建知识分子对于“功名”于心耿耿,已经化进骨质了,而杜甫是一个另类,他跳出了这个圈子,辞官作为那个年代的民族良心,他已经没有退路。

        不做官,总是要活命的。杜甫为了全家人活命,只好入蜀。然而,入蜀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他的好友李白曾经写过《蜀道难》,可见走蜀道是如何艰难。再难也得活命,杜甫和家人由秦州而发,至抵成都途中,所历山川奇险跋涉艰难,从秦川到成都府一路皆有诗作,是为纪行,这个时候的先生,已经不只是一个时代的观察者、记录者,他本身的遭遇是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的。我觉得自己是可以体会先生的心路历程的。杜甫是由被动的接受苦难,到主动地迎接苦难,并且主动地把为百姓鼓与呼作为自己的人生责任。也就是说,在先生的人格体系里,确实具有一种自我牺牲的人格精神。牺牲产生崇高,杜甫愿意以一己之身承担起所有的苦难,如果天降凤凰,他宁愿用自己的心与血作为的食物。

                                                                          三

        公元前709年的冬天,经过了一路的疲惫,杜甫带着家人终于来到成都府。经过了战乱的疲惫,眼前突然一亮,大片大片的田野即使在冬天也泛着绿意,到处可以看见竹树,苔藓,浮萍,真格是一个世外桃源。他决计住下来了,并且产生了心中的最高期望值——建造一座草堂。可以说在杜甫最危难的时候,成都接纳了他,包容了他,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他在锦官城的浣花溪建造了草堂。于是,这位把天下的事情看作家事的诗人,开始精心打造草堂了,“诛茅初一亩,广地方连延,经营上元始,断手宝应年。”他在草堂的庭院里开掘池塘,打水井,安装了引水用的连筒,搭藤架,开药圃,可谓是自得其乐。我在草堂里游走,确实看到了池塘,看到了水井,看到了藤架以及药圃,但是看到了先生的欢乐很少,因为先生是一位心事很重的人,他不会以自己的一己暂时的安乐而忘记了天下,不会忘记了正在水深火热里的百姓。

        我站在草堂,眼前的杜甫是用苦难打造出来的,他来到成都这个美丽的地方之前,已经受了许多的苦。先生一生飘零旅途上,凝视着流血流泪的大地,杜甫对国家和民族命运有了另样的责任感,开始忠实地面对大地,面对人生,描绘出时代的真实面貌和自己面对悲凉的内心的感受。可以说,经过多半生的历练,先生的已经彻底的百姓化了。百姓对他太重要了,他对百姓的感觉不是皇帝大臣的感觉,不是居高临下的感觉,他是平视百姓的,因为他苦难的生活造成了平视,他在站在逃难的百姓中间,本身就是一个百姓,只不过会思想,会写诗,是一个会写诗歌的百姓。

        2010年的成都,冬季无大风,我真的希望刮一次大风,看看大风怎样把眼前草堂的屋顶掀开,看看草们怎样到处飞扬,看看先生和自己的老妻和孩子怎样躲在没有房顶的房子里......在没有房顶的屋子里萎缩是什么样的感觉啊?我想,直接的生理感觉应该是盼着大风停驻,雨也停驻;盼着天色快亮,亲朋们快来帮助把房顶弄好。而先生在没有房顶的草房内,脑海里浮现出一首诗,正是著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其中有一段广为人知,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不是唱高调,是他真实思想写照。

        成都通常无雪,偶尔有雪,可是今年的成都一直无雪,但在我游杜甫草堂的时候,竟然飘起了雪花,一会儿就把草堂屋顶涂白了。雪是有诗意的,我却诗意不起来,因为雪带来了寒冷,我已经沉浸到一千多年前杜甫和家人的生活情境里,想,下雪了,草堂里的杜甫和家人又该挨冻了。先生在成都草堂仅仅四年,四年里还时而离开,因为成都节度使严武是先生的朋友,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后严武再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返;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泊在岳州,衡州、漳州等地,因此经常捱饿受寒,日子过得很悲苦。最后,竟然在贫病交加之中,冻死在一条破旧的木船上。

        破船,成了先生最后的归宿。一代诗圣就这样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四

        我在风雪天拾步进入杜甫草堂。草堂静悄悄的,先生不在,他的儿女们不在,他的相依为命的老妻也没有在,我想,他们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江面上去漂流了。

        想到了先生的骨气。对于人生来说,无非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唯美的逃避,一种正面相对,选择后者需要更多的勇气,杜甫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后者。正如鲁迅说的“真正的猛士,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杜甫就是真正的猛士。他不选择老庄的“出世”,他逃难乡下,并不用老庄思想麻痹自己,而是面对现实“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这是杜甫精神了不起的地方,于是,有学者先生定位“一个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下层知识分子却有着难得的悲天悯人

        先生本来希望走进仕途的门,但是现实却赠送给他另一个门——那就是受苦,在受苦中领会人生的真谛。可贵的是,杜甫没有在忧患里逃避,没有消遁,而是像战士一般站出来批判他的骨头是硬的,能够深深扎根于现实的土壤,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宁苦以利人。这完全是可以找出实例的,如他与郑虔的交往就是一例,在对待郑虔的态度上,他敢于和皇帝相争。在诗仙李白遭到贬谪的时候,他用诗发言道“世人皆欲望杀”“吾意独怜才”这对绝大多数的“明哲保身”的知识分子来说,鲜明的对比

         今天,整整一个上午,我徘徊在杜甫草堂,感受着先生的硬度,听着自己的心跳,平心而论,如果我是杜甫先生的话,我不会选择这样的生活道路,或许选择李白那样的狂荡,或者选择王维那样的中庸,或者选择其他的生活方式......而草堂的主人杜甫,却毅然决然地辞官,选择了漂泊,选择和人民在一起。他身在仕途而不政治异化,远离流俗而不遁迹山林,他是一个给自己留后路的

        与人民在一起,也影响了杜甫的诗歌风格。先生安史之乱以后的诗歌与前期诗歌迥然不同,平易近人的,贴近百姓的,读他的诗歌,像是与一位船老大和樵夫聊天,没有一点点的隔。先生从英气勃发到垂垂老矣,的一生虽然惨淡落寞,但是像水一般渗透在中华大地,静静地交流,无限

        先生是在湖南的江面上陨灭的。一颗滚烫的心化作温度,温暖着江。江是永恒的,当年曾经暂时收留了屈原的清白,今天又收留了他的热度。都是江的儿子,和江一起奔腾,和江一起永恒。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时光进展到现代,杜甫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杜甫草堂的温度始终温暖着百姓,温暖着每位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温暖着现在,也温暖着未来。



[ 本帖最后由 王克楠 于 2011-2-14 20:59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11-2-13 21:17 | 只看该作者

纪念杜甫先生

以此散文纪念和人民在一起的杜甫先生。
3#
发表于 2011-2-13 21:44 | 只看该作者
杜甫草堂的温度始终温暖着百姓,温暖着每位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温暖着现在,也温暖着未来。
杜甫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学习老师的好文!
问好!
4#
发表于 2011-2-13 21:47 | 只看该作者
王克楠的散文比较精当准确,干脆利落、干净朴素,少有拖沓感的平实语言,从纵向上和横向上层层深入地挖掘,加深文化底蕴,文化背景,国计民生,思想和文化深度和高度。写得内容丰富多彩,内涵扎实丰厚,比较大气厚重。作者是有一定的功底的。

[ 本帖最后由 张红华 于 2011-2-14 17:19 编辑 ]
5#
发表于 2011-2-13 22:24 | 只看该作者
厚重大气,欣赏学习,问好,祝元宵节快乐!
6#
发表于 2011-2-14 01:47 | 只看该作者
  游思史诗的结合。文章贯通得好。多维的思索和笔法。
7#
发表于 2011-2-14 08:26 | 只看该作者
欣赏美文.
8#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10:0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太阳神 于 2011-2-14 02:54 发表
题 目非常新颖,内涵十分丰富。

谢谢,多讨论,一起提高。
9#
发表于 2011-2-14 10:18 | 只看该作者
笔调沉静细致,文字深情厚实,欣赏!喜欢杜甫的诗,也想去草堂看看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10:4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雪夜听琴 于 2011-2-14 10:18 发表
笔调沉静细致,文字深情厚实,欣赏!喜欢杜甫的诗,也想去草堂看看


兄弟去吧,到了那里,你一定会有感受的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10:4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田一丁 于 2011-2-13 21:44 发表
杜甫草堂的温度始终温暖着百姓,温暖着每位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温暖着现在,也温暖着未来。
杜甫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
学习老师的好文!
问好!


一丁,杜甫的精神真的成为了中华民族的财富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10: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张红华 于 2011-2-13 21:47 发表
王克楠比较精当准确,干脆利落、干净朴素,少有拖沓感的平实语言,从纵向上和横向上层层深入地挖掘,加深文化底蕴,文化背景,国计民生,思想和文化深度和高度。写得内容丰富多彩,内涵扎实丰厚,比较大气厚重。作者 ...


谢谢红华的解读,多提不足。
13#
发表于 2011-2-14 15:08 | 只看该作者
兄长的文字总是耐读,问好!
14#
发表于 2011-2-14 15:37 | 只看该作者
一个立体的思维呈现在读者面前。
娴熟的散文技法。
细细品读受益匪浅!
王老师,久违了!
新年好! :handshake
15#
发表于 2011-2-14 15:42 | 只看该作者
漂亮,稳而健,不动声色,却又“我”在其间,前久看到老兄为史小溪先生写的评,喜欢!问好!有暇来看看小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9 22:17 , Processed in 0.186977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