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917|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拉练(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2-14 1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登鸡足山
  
  鸡足山是一座佛教名山,海拔三千多米,气候呈垂直分布,山高林密,溪流瀑布,随处可见,风光之秀美,中外闻名。最盛时期,山上有八十多个寺庙,暮鼓晨钟,连绵不绝。我到宾川插队之后,登鸡足山就成为重要目标,终于在1969年“五四”青年节,登上了峰顶。现在是第二次登山了。
  
  我带领打前站的学生,越过练洞坝子,翻过一座小山,来到花桥水库。当年路过此地时,我们在密林中穿行,伴着溪流行走。现在却是一片光突突的荒山。想不到短短几年,环境破坏得如此严重,心中很不是滋味。
  
  再翻过一座小山,来到鸡足山脚下的沙址(现鸡足山镇),沙址离县城牛井30公里,是上山的必经之路。当年我们从余家庄出发,到牛井7公里,再往返大小村约同伴老挺,6公里,来到沙址,已是晚上8点,共走了43公里。现在从练洞过来,不过走了十来公里,自然十分轻松,我们没有休息,直接向山上爬去。鸡足山景点密布,从山脚到山顶,比比皆是。上次是晚上,看不清楚,这次则一览无遗。沿途石刻、小桥、古亭、牌坊,一个连着一个,溪流、瀑布随时与我们相伴,令人目不暇接。可惜我们急于赶路,来不及细看。
  
  登上山腰,走进我们当天宿营的地点——祝圣寺。这是鸡足山最大的一座寺庙,是朝山者的必到之处。寺庙隐藏在一片密林之中,面积广大,布局严谨,建筑雄伟。可惜,在文革中遭到严重破坏,之后又被附近群众和上山人员盗抢,已变得残破不堪。与全盛时期根本不可同日而语。寺外不远处,有一片竹林,穿过竹林,是一个雄伟壮观的大峡谷,一股高高的飞瀑,从天而降,其“飞流直下三千尺”的气势,足与庐山瀑布相媲美。上次登山,因在夜间,错过了祝圣寺,同时也避免了一场麻烦。
  
  那天晚上,风清月朗,初上鸡足山的我们,边走边欣赏迷人的夜景,突然看到许多火把,从山脚向山上移动。当时大家谁也没有在意,一年以后,我在公社专案组,看到了一份敌情简报。说1969年5月3日晚上8点多钟,有四个形迹可疑的人,从沙址上了鸡足山,当即组织民兵上山搜捕,但搜查了包括祝圣寺在内的多个寺庙,都没有发现这四个人的踪迹……我看了不禁哑然失笑,但又感到有些后怕,如果那天晚上我们被抓住,在阶级斗争弦绷得很紧,民兵们辛苦奔波了一个晚上,满腹怒气无处发泄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实在难以预料。
  
  一切安顿妥当,吃完饭后,我带高一班学生游览了寺内外的风光,讲述了我第一次登鸡足山的所见所闻,大家对登山兴趣大增。返回寺内,天已尽黑,又没有电,只得点了几根蜡烛照亮,便早早入睡。
  
  第二天一早,队伍便出发了。这是鸡足山最艰险,最难爬的一段。上次登山,我们只带了一支电池即将耗尽的手电筒,浓密的树丛遮盖了皎洁的月光,道路只是依稀可见,许多地方漆黑一团。我们多次走上岔道,甚至摸到悬崖边上,险象环生。现在白天行军,不但危险尽除,还可欣赏沿途的风光,那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险峻怪异的奇石异草,一座座隐藏在花间树丛中的古刹寺庙,看得我应接不暇,如痴如醉。可惜所有寺庙,在文革中都饱受摧残,僧侣被遣散,宗教活动被禁止,因此,既没有暮鼓晨钟,更没有如云的香火,门窗破损,佛像倒塌,荒草丛生,一副凄凉破败的景象。就连峰顶的宝塔,也险些被炸毁。下午两点多钟,我轻松地登上了鸡足山的顶峰——天柱峰。
  
  站在顶峰,向四方眺望,万里河山,踩在脚下。不仅整个宾川,连丽江玉龙雪山,大理苍山洱海都尽收眼底。山顶上有一座寺庙金顶寺,寺中一座雄伟壮观的宝塔——楞严塔雄视四方,塔内有楼梯拾级而上。当年,我们在深夜两点多钟登顶,曾在塔内住了一夜。四人只有一块油布和一床薄薄的棉毯,冷冽的寒风以排山倒海之势灌入塔内,冷得我们根本无法入睡,只得起来烤火,坐在塔中,熬了一夜。真切地体会到了“高处不胜寒”。
  
  鉴于切身的经验,在峰顶和塔中游览观赏之后,我建议离开顶峰,到背风处住宿。大家沉醉于顶峰的无限风光,坚持在顶上住。我只得带高一班的学生下山,他们也不想下山,但事先对我有过“一切行动听指挥”的承诺,只得不太情愿地跟下来。我们往回走了5百多米,住在低凹背风的铜壶殿。
  
  这一夜,在大山的怀抱里,在铜壶殿的庇护下,我们睡得很好。但在山顶上的其他班学生就惨了,前半夜,凭着年轻人的朝气和初次登顶的新奇,还能围着火堆,谈天说笑,唱歌作乐。后半夜则困得不行,却冷得不能躺下入睡。只能坐在火边,苦苦挨到天亮。,
  
  在太阳即将升起的时候,我带着高一班登上了峰顶。这是我第二次在鸡足山看日出,因此能准确把握日出的时间。而此时,其他班学生,为了看日出,已经在寒风中冻了一个多小时了。这些萎靡不振,呵欠连天,瑟瑟发抖的学生,见到精神抖擞,整装待发,适时赶到的高一班同学,个个脸上露出了惊奇和羡慕的神色。
  
  太阳出来了!只见昏暗天空,慢慢变得清晰起来。从峰顶往下的层层云雾渐渐露出自身的颜色,像一片波涛汹涌的棉海。东边的山顶的薄云,依粉红、桃红、鲜红的颜色慢慢变幻,群山也跟着变幻。太阳升来了,她先是露了个弯弓,而后冉冉上升。当整个太阳由弯弓而圆满、快要离开山顶时,还粘在一起,跳动了几下,才脱离开来。就像母亲腹中就要分娩的胎儿,尽管向往未知的新世界,但对母亲仍然深深的依恋。
  
  阳光首先照到塔顶上,给宝塔镶了一个金顶。阳光逐渐下移,扫过塔身,照到欢乐的人群身上,虽然温度不高,但却使人热血沸腾。大家忘记了寒冷,忘记了疲劳和寒风,一齐欢呼雀跃起来。我伸出手掌,将太阳托在食指和拇指之间,照下了一张手托红日的照片,作为永久的纪念。
  
  观完日出,我带领打前站的学生,匆匆吃了点头天的剩饭,立即向山下奔去。
  
  下山走的是另一条道,从鸡足山直插洱海边的双廊。这是一条我从未走过的路,其他人更没有走过。来到山凹处,出现岔道,右边指向一座山峰,左边向下,我们要下山,自然选择了左边。我做好路标,向下走去。道路开始还宽阔清晰,渐渐越来越窄,许多地方被荒草掩盖,只是依稀可见。为了防止后面的同学找不到路,只得不顾辛苦,边走边做路标。在醒目的树上、石头上用粉笔画箭头,以指明前进的方向。
  
  与沙址上鸡足山的路上完全不同,一路荒芜人烟,见不到一个行人,没有一所寺庙,连人类活动的痕迹都很难见到,是一派原始的生态环境。参天的古树遮天蔽日,烂漫的山花满山遍野,清脆的鸟鸣时起时落,清泉飞瀑不时神秘现身。甚至还有松鼠、野鸡从身边闪过。我到过许多地方,却从未见过这样独特迷人的风景,想不到这样美妙绝伦的地方,居然无人路过,无人欣赏。
  
  我越走越心虚,怀疑路是否对,如果路带错了,几百人陷在荒山之中,后果不堪设想。我期盼尽快见到洱海,它与鸡足山只有一山之隔,可是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小山,就是见不到洱海。这条不知名的小路不知会把我们带向何方?
  
  走了十多公里,正在心焦气急之时,前面出现了一间牧羊人的小木房。像溺水者发现救命稻草一样,我们急忙奔上前去问路。一位饱经风霜,脸像树皮一样的老人开门见到我们,大吃一惊,也许他的门前一辈子都没有突然出现过这么多人。我急忙递上一支烟,很客气地与他交谈,他才逐渐镇定下来。从他口中我知道,这是鸡足山通往双廊的老路,自从另一条更短的直达双廊的路开通以后,这条路已经多年无人经过了。原来,岔路口右边那条上山的道路,才是正道,翻过那座山峰,就可以见到洱海。看来事情绝不可只看表面,“上非上,下非下”,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是要吃亏的。他还告诉我,这里离大队只有三公里多一点点。大家一听,精神振奋,区区三公里,小菜一碟,到大队可以好好休整一番了。
  
  谁知三公里好走,“多一点点”就难走了,走了三个三公里,也没有见到大队的影子。久居深山的老人,距离的概念实在模糊,我们“上当”了。
  
  正在垂头丧气之时,翻过一座小山,在山凹中出现了几间草房,这正是我们苦苦寻找的大队。此时我们已经辛苦跋涉了二十多公里,早上吃的一点点剩饭,已消耗殆尽。除高一班的学生和我外,其他几个同学,昨晚熬了一夜,早上又冻了一个多小时,早已筋疲力尽,动弹不得了。于是,我下达了休整的命令,高一班的学生和我做饭,其他同学睡觉。那些同学一听,喜出望外,放下背包,趴在上面,立刻鼾声四起。
  
  我和两个高一班学生,找到一家农户,向他买了点米、柴和蚕豆,又高价买了块腊肉,立即动手,烧火做饭。不到半个小时,一桌香喷喷、热腾腾的饭菜就做出来了。大家吃得那叫一个香,我当知青时,有段时间,顿顿吃蚕豆,倒了胃口,见到蚕豆就想吐,现在反觉得美味无比,是世间少有的珍品。以后几次做蚕豆时,我想尽办法,想做出当年的味道来,可“费尽移山心力”,就是无法实现。
  
  “酒足饭饱”,精神振奋,我们又出发了。临行前问了下路,说这里到双廊只有十多公里,而且是大路,比较好走。十公里我倒不怕,“多”就说不清楚了,谁知道又会多出多少来。
  
  幸而这次村民没有说错,走了十五公里左右,我们就见到期盼已久的洱海了。当险峻雄伟、白雪皑皑的苍山和碧波万顷、白帆点点的洱海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时候,大家不由得发出了一阵惊天动地的欢呼。
  
  走进双廊,时间不到下午四点。我联系好住处,各班同学准备好柴米油盐之后,我就让大家睡觉,两小时以后,再起来做饭。因为我很清楚,大队人马绝不会早早到来。
  
  果然,直到七点多钟,才有人陆续到来,而且一个个疲惫不堪。来到后,无一例外地,连准备好的饭菜都懒得看一眼,丢下行李,倒头便睡。八点多钟,高一斑同学全部到齐,精神也比别班好得多,这显然得益于头天晚上的好觉和看日出的效率。这时,高一班的同学才真正感受到,我下峰顶住宿的决定,是何等“英明正确”。
  
  安顿好高一班后,我又带了几个身体较好的学生,充当起收容队的角色,上山接人,直到十点多钟,在带队的老师焦急万分的等待和多次的接送中,最后一个同学终于平安到达。原来在下山途中,头天晚上没有休息好的学生,中途没有吃饭,又饿又困,许多人实在走不动了,便丢下行李,张开四肢,呼呼大睡,任人怎么叫,就是不起来。满山遍野上全是东倒西歪,蒙头大睡的学生。
  
  下鸡足山是整个拉练中,最艰苦最磨练人的一段。这次下山,无疑给所有人都上了刻骨铭心的一课。
  
                                           小镇揽胜
  
  按计划,第二天应继续行军,但多数师生均已疲惫不堪,无力行走,只得临时决定在双廊休整一天。
  
  其他班的学生还在酣睡的时候,我带着精神尚佳的高一班学生登上了双廊丽玲峰下的一个小山包,观赏双廊的景色和苍山洱海的绝美风光。双廊在洱海的东岸,背靠鸡足山,西望苍山。清澈的洱海水在双廊转一个弯,再转一个弯,形成了萝莳曲和莲花曲两条海湾。玉几岛、小金梭岛。犹如一对鸳鸯。浮在碧绿的洱海之中,将洱海隔出一个天然的港湾,一条条渔船停泊在海湾。一个头圆身细的半岛伸入海中,像一个巨大的娃娃鱼漂浮在海面上。绿荫掩盖的小镇沿山脚伸延,占据了整个半岛。
  
  我们第一次站在洱海的东岸,展望大理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百里洱海,奔来眼底。碧波荡漾,船只往来如梭。洱海形状如人耳,南北长40公里,东西平均宽6公里。水质清澈,水草丰美,渔业资源丰富,又有调节气候,运输灌溉之利,是大理的母亲湖。
  
  对面的苍山,十九峰一览无遗,山顶的冰雪在阳光的映照下晶莹透亮,反射出道道银光。融化的雪水,顺山谷奔流而下,形成了苍山十八溪,为洱海提供了丰沛洁净的水源。山脚下是平坦肥美的大理坝子,阡陌纵横,沃野连片,村庄星罗棋布。村中的大青树、本主庙既是独特的景致,又是白族文化的象征。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聪明勇敢勤劳好客的白族人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白族文化和悠久的历史。
  
  西南方向,大理城隐约可见,城西的山腰上,白墙红瓦的中和寺成为模糊的斑点,中和峰侧的峰顶,有位于苍山之巅,海拔四千多米,神奇秀美的洗马潭。城北,著名的三塔,像三把锋利的宝剑,直刺蓝天。城南,与三塔齐名的一塔、观音菩萨负石解救危难的观音塘、标志南诏与中原和好的南诏德化碑、南诏故都遗址太和村,段赤诚杀蟒救民蛇骨塔、祭奠唐朝大将李密的将军洞、收敛南征将士尸骨的万人冢,隐藏于密林中的感通寺、文庙、弥陀寺等一系列珍贵古迹,连成一串。不逊于杭州虎跑泉的清碧溪、七龙女池、西洱河峡谷入口处的天生桥、江风寺等风景名胜穿插其间。
  
  西北方向,一片寸草不生的石坡之下,一片绿荫宛若沙漠中的绿洲,格外引人注目,那是以电影《五朵金花》而闻名于世的蝴蝶泉。之北,洱海与苍山的交汇处,则是大理风花雪月四景之一的上关花所在地——上关。现在上关花已经消逝,只留下花前的溶洞。对面的山坡上,一条小路,通往山腰的一块平坝,《五朵金花》中牧场金花所在的花甸坝。
  
  东南的海面上,散布着游客必到的小普陀岛、望夫云传说中的石螺子、洱海中最大的岛屿——金梭岛、海东胜地天境阁。极目远望,、西洱河峡谷和家乡下关也在朦胧之中。
  
  大理是世界上少有的,最适宜于人生活的地方之一。它四季如春的气候,丰富的物产,秀丽的风光,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文化古迹,便利的交通,使世界上绝大多数地方难以企及。更奇特的是,在这方圆数百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几乎集中了地球上所有的地形地貌。有作为高山的苍山,作为平原的坝子,有海东和附近的低山丘陵、草原,有湖泊洱海,有河流西洱河,有西洱河峡谷,有金梭岛等岛屿,整个地形是盆地,而所有这些,都位于云贵高原之上。除了沙漠,甚至连温泉、溶洞、珊瑚礁、沙滩也应有尽有,毫不欠缺。
  
  站在山包上,我指点江山,侃侃而谈,向同学们逐一介绍苍洱的风光景物和名胜古迹,间或插上一两个传说故事,大家听得如痴如醉,感慨万分。同学们这才真正发现,自己的家乡是这样的美好,这样的可爱。不仅在中国,即使在世界,不说绝无仅有,也是极其罕见。这次拉练,虽然辛苦,但收获颇丰,十分值得。
  
  由于几次超计划休整,原准备绕洱海北端返回的计划被迫改变,第二天全体师生乘船横渡洱海,直达双廊对岸的喜洲。
  
  喜洲是云南著名的侨乡,大理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大理籍的商人,以喜洲为多,号称喜洲帮,主要经营药材、布匹、茶叶。喜洲是历史名城,又是白族典型的商业集镇,是白族民族资本主义的萌芽地之一,。喜洲和相邻的沙村是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
  
  食宿安排在喜洲董家大院,那是喜洲最好的民居之一,当时由政府接管,空无一人。三个气派宏大,装修典雅的四合院连成一串,院中由平整的青石板铺就,楼上楼下全是优质的实木地板,这是整个拉练中住宿条件最好的一处。
  
  中饭后,时间不过一点多钟,怎样安排这半天时间呢?根据喜洲的特点,我决定组织学生参观白族民居。我找到曾在下关二中工作过,现在喜洲二中的王老师,请他为导游,带领我和高一班的同学参观游览。
  
  王老师是本地人,为人热情,他很高兴地答应了。
  
  一行人来到杨品相宅,这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的白族庭院格局。即三面为两层楼房,一面为一道墙(照壁)。照壁上绘有精美的图案,下边的花台上开放着各种鲜花,院中的几棵茶树,栽种在由四块大石板围成的花盆中。
  
  再到严家大院,则是与董家大院相似的“四合五天井”,即四面由两层楼房围成一个大天井,四个角又分别围成四个小天井。三个大天井又通过小天井或中房连接起来。最有趣的是,楼上为走马转角楼的格局式样,不用下楼,就能走通楼上的每一个房间。建筑为土木砖石结构,门窗为雕刻精细木刻花鸟。房屋装饰为粉白灰墙,局部绘以水墨山水画,典雅大方。门楼门座以精雕青石砌出图案,加以结构繁缛的额阙。整体建筑艺术在白族民居建筑的特色上吸收了西方及江南民宅的优点,形成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
  
  我们来到已被部队占用的将军楼,将军楼是赵府建筑群的一部分,既保持了白族民居传统,又结合西式建筑手法,远看就像一幢西洋别墅。可惜哨兵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无法进入观赏,只得悻悻离去。
  
  最后来到久负盛名的海心亭。海心亭离喜洲约一公里,原置身于洱海中,由于洱海水面缩小,海心亭已被良田包围,而名不副实。
  
  穿过农田,跨过一道小桥,便进入海心亭。海心亭四周的围墙由大理石和花岗岩砌出很高的墙脚,是当年为防备海水浸蚀而专门建造的。院中,一座古香古色的双层中式亭子高高矗立。南方是一幢西式小洋楼,估计是当年主人生活的地方。西方是当时常见的,走道居中的两层楼房,可能是佣人的住房及储藏室等。东方和北方则是绿树成荫,鲜花遍地的花园。东北角和西南角分别是厕所和厨房。整个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充分显示出中西合璧的特点。
  
  在整个参观游览过程中,王老师不不辞辛苦地给我们带路,兴致勃勃地讲解,百问不倦地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使我们见到了许多平常见不到的东西,增长了不少见识,度过了愉快而有意义的一天。
  
  第二天,体力充沛,精神抖擞的师生,踏上了拉练最后的行程。喜洲到下关34公里,道路平坦,轻车熟路,全体师生顺利地返回学校,拉练胜利结束。
  
  1974年的拉练,距今已经37年了,当年走过的地方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年的学生,早已天各一方,不少已事业有成。但回顾往事,还历历在目。拉练磨练了师生们的意志,锻炼了身体,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通过与大自然和社会的亲密接触,了解了现实社会的复杂多样,感受了大自然的无限风光,获得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一些学生,特别是与我一起打前站的学生,表现出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团结互助的品格和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对比当今的高中生,在高考指挥棒所产生的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整日埋头于书斋之中,两耳不闻窗外事。考不完的试,做不完的题,不要说春游之类的活动,连校门都难得出。与社会隔绝,与自然分离,一个个成了只会啃书本的考试机器,其生活能力、思想品德、基本素质,社会阅历令人担忧。
  
  那次拉练对参加的师生来说,绝对是终身难忘,终身受益。可惜,这样的拉练以后再也见不到了!


       [附图]

鸡足山


         

双廊


         

                      洱海

         


苍山


         

喜洲民居

         
         


大理景点


         


  
  


[ 本帖最后由 袁光熙 于 2011-2-18 22:49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2-14 12:48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并茂,随着作者的文字,游览了风景宜人的鸡足山,美的享受,问好,祝情人节快乐
3#
发表于 2011-2-14 13:46 | 只看该作者
与兄同游,到了宾川无数次,惜都未上山。
4#
发表于 2011-2-14 15:15 | 只看该作者
自然流畅的行文,图片和文字相得益彰。
很好的游记,拜读!
送上支持! :handshake
5#
发表于 2011-2-14 16:26 | 只看该作者
  作品后还有彩照,图文并茂,极好!鸡足山,去过一次。记得临山一会照壁上有“退后一步想,能有几回来”,至今还挂牵着。袁老师,你的作品应该汇集出版呀。我等着拜读一册呢……
  今日首次点开“短消息”,才知你把我加为好友。我是个粗心人,不注意“短消息”栏。那里留了电话,今后加强联系。
6#
 楼主| 发表于 2011-2-14 22:0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乔举平 于 2011-2-14 12:48 发表
图文并茂,随着作者的文字,游览了风景宜人的鸡足山,美的享受,问好,祝情人节快乐


几乎我的每一篇文章都得到了乔老师的点评和鼓励。深为感谢!向乔老师问好,同祝情人节快乐。
7#
发表于 2011-2-15 09:47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游记有特色,既有一路的艰辛,更有景物的大段描写,图文并茂,令人神往,问好。
8#
 楼主| 发表于 2011-2-15 21:4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7# zfx875206 的帖子

感谢匣子版主,论坛元老鸽子杨军、董万军先生对文章的点评和鼓励,欢迎提出批评、建议。
9#
发表于 2011-2-16 00:09 | 只看该作者
图文并茂,喜欢。元宵节快乐哦!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2-16 1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蒙正和 的帖子

谢谢蒙老师的鼓励。我的文章数量太少,水平也不高,汇集出版还不敢奢望。你愿意看,可告之你的电子邮箱,我将文章发去。我也在“短消息”栏留了电话。

[ 本帖最后由 袁光熙 于 2011-2-17 14:16 编辑 ]
11#
发表于 2011-2-16 21:29 | 只看该作者
美的景点,美的文字。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2-17 21:1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赵国宝 的帖子

能得到赵版主的点评,甚感荣幸,谢谢!祝元宵节快乐。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11:41 | 只看该作者
烟雨飘过先生:
       按您的指点,照片上传到帖之中,请一阅。谢谢!


         讲习会部分教师合影

  
 
       前排中:张燮教授


前排左一:王俊民副教授

    后排中:赵国忠老师


后排左二:李昆桓老师   后排右二: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9 22:18 , Processed in 0.140528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