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827|回复: 4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很近很远的长城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6 14: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很近很远的长城

                                         乔举平

       长城离我很近,就在家乡临洮城北不远的地方。长城离我很远,早就横亘在先秦历史的峰巅。临洮以先秦战国长城西部起首之地而闻名于世,这里的长城是全国最古老的长城。

       如今,我来到了临洮新添三十墩南坪的望儿嘴,这就是长城西端的起首之地,一个史书上赫然耀目的地方。我站在这片洮河东岸隆起的高地上,初冬正午的阳光照耀着苍茫的山岗,照耀着山下辽阔平坦的沃野、还有我独立的身影和无尽的思绪。

       这里东临深谷,北临大碧河,地势高峻险要,残存的古长城遗迹就在身边,清晰可见,历经漫漫岁月风雨的洗礼,但黄土夯层还是十分明显。我随手捡起一片掩藏在泥土中灰暗的陶片,捧在手中,好似触摸到了长城的体温,感受到了那冰冷而又灼热的气息。

      相传,这里也是秦公子扶苏母亲面对西方,盼望儿子打仗胜利归来的地方。但望眼欲穿的母亲并未等到儿子归来,消息传来,儿子死在了洮河西边的营地,从此那地方被称为太子寺,也就是太子死的地方。每当晴空万里,人们站在望儿咀上西望,昔日的太子寺就会映入眼帘。

      历史的烟云已经远去,许多的文化古迹早已灰飞烟灭,有些遗迹赫然在目,古长城的遗迹也只剩下残恒断壁,它们是一部刻画着历史的书籍,从中我们可以读到前人所创造的光辉业绩;它们是一页刻录着岁月的唱片,从中我们可以听到历史的激越涛声。

      万里长城在这漫长的岁月中,真是看尽了前朝后代的兴亡,饱尝了千余年的雨雪风霜。到今天,它虽然已失去了国防上的重要作用,不能适于现代战争的防御要求,但它的雄姿,却依旧巍然屹立在祖国的北疆。

      长城显示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反映出我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坚强的毅力与巨大的智慧。同时也反映出我国从古以来就形成了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并实地展示了体现这种战争思想的防御工程中的各种战术思想。

      1991年,中央电视台热播大型纪录片《望长城》,临洮杀王坡作为秦长城的起首之地,赫然出现在篇首,一时引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及观众的广泛瞩目,临洮这个鲜为人知的地名顷刻间闻名全国。

      望儿嘴就是杀王坡上的一座高岗,秦长城起首的第一个烽火台遗址就在这里,如今高压输电线的铁塔周围,明显的夯土层,犹如一页页发黄的史书,记录着那段浩大的工程,记录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万里长城举世瞩目,被称为世界一大奇迹。纵观历史,中国的古代史其实就是一部长城史,无数民族的纷争都在围绕长城进行着。今天的临洮作为战国秦长城的起点,也因此成为研究中国古代史的一个热点。

      史料记载,临洮县境内的古长城是战国时期修筑的。公元前279年至公元前272年,秦灭义渠戎国,即今甘肃庆阳以后,设置陇西、北地、上郡三郡。秦国为了保护其西部重镇陇西郡治狄道和秦都通住陇西的通道而修筑了穿越陇西、北地两郡的长城。

      地处边陲重镇的临洮,不仅被历代王朝视为心腹之地,也是河西一带少数民族炙手可热的要地。它地处洮河沿岸,是中央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接壤的地带,千百年来临洮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所以秦国把临洮作为经营吸纳少数名族的地区,临洮显得至关重要,修筑长城以御匈奴。

      王昌龄的《塞下曲》写道:“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汪遵写有:“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无不说明着长城的尤其重要。

      战国秦长城从临洮县境的新添镇三十墩洮河边的南坪望儿咀抬起龙头,再蜿蜒经过渭源、陇西、通渭、静宁入宁夏西吉,达固原经彭阳再入甘肃境,经镇原、环县、华池进入陕北,经吴镇、靖边、榆林,达于内蒙古准葛尔旗东北的十二连城。

      临洮境内秦长城遗迹众多且十分明显,从长城昂首西起的望儿咀到蜿蜒出境的窑店长城坡关门湾,途经新添、峡口、八里铺、龙门、窑店等地,共五个乡镇约九十华里,城墙残壁若断若续,犹如起伏游动的长龙,其龙脊均居高临下,御扼关键。“望儿咀”、“长城巷”、“长城湾”、“长城岭”、“长城梁”、“长城坡”、“万长岭”、“城墙岭”、“墩圪塔”、“娃娃垛垴”这些镶嵌在龙脊上的烽燧关隘,至今在临洮残迹犹存。

      根专家考证,临挑境内的战国秦长城是战国后期秦昭王时所筑,比秦统一要早半个世纪。《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当时陇西郡治狄道,即今临洮,辖今西至洮河,东至陇山,陇南的大部分地区。

       为了证明临洮境内的长城是秦昭王时所筑,有关专家还对长城遗址上出土的板瓦、筒瓦进行鉴定,发现这些瓦的尺寸、纹饰都不同于秦汉时的瓦,是典型的战国瓦。长城坡曾出土一页瓦片,是目前遗址中所发现的瓦中最大的一块秦瓦。

       临洮秦长城的修筑,对于拱卫陇西郡及保护由秦都咸阳通向北重镇的通道起了重要作用。同时还有效地保护了洮河以东羌人所居地的农业生产。三国时代,它还是控扼陇蜀的战略要塞。

       公元239年,蜀将姜维伐魏,要进攻狄道。魏将陈泰先占要塞,姜维只好烧营而返。后来姜维又先后四次率兵围攻狄道,因魏军占领有利地势和要塞,不克而还。据临洮县志记载,唐王朝还在秦长城南,设置城长城堡。开元二年吐著将坌达延、乞力徐帅众十万侵犯临洮,唐将薛讷等人就是在长城堡大败吐蕃。

       由于历史的变迁,风化雨蚀,再加上人为的破坏,如今的临挑秦长城已成为一片废墟,有些地方还保留跟长城有关的地名,但城墙的遗址已不复存在,但这并不影响秦长城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它虽然伤痕累累,但不屈不挠、巍峨耸立的雄姿,依然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写照。

       “雄关存旧迹,形胜壮山河”。二十多个世纪过去了,从这里开始的那条雄伟的古长城,像一条腾跃的巨龙,以其非凡的姿态起伏于北方的大地上,烽燧、城障、关隘,共同构成了它宏大、壮阔的气势。

       站在故乡临洮沙王坡的望儿嘴,眼前一次次浮现出长城穿越华夏群山峻岭、巍然屹立的雄姿。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也感到了伟大,因为我就站在万里长城的龙首啊,许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就一齐涌上心头。

       我脚下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一方厚土,我感应着历史的脉搏,胸中充满了希望。伟大而古老的长城,作为防御工程早已失去了它的历史功用,但作为文化遗迹,在不断吸引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研究它的内涵,观瞻它的雄姿,欣赏它的艺术,讴歌它的不朽,并从中感受汲取着我们华夏民族奔腾不息的力量。




[ 本帖最后由 乔举平 于 2011-3-7 08:40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3-6 16:05 | 只看该作者
坐个沙发。问好。
一会细读。
3#
 楼主| 发表于 2011-3-6 17:0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刘川北 于 2011-3-6 16:05 发表
坐个沙发。问好。
一会细读。
谢谢,问好!
4#
发表于 2011-3-6 17:25 | 只看该作者
中华民族是个英勇不屈的民族,万里长城就是抵御来犯敌人的伟大工程。尽管古老的长城已经被岁月侵蚀,但它仍然屹立在人们心中,成为自强不息的象征!
5#
发表于 2011-3-6 17:47 | 只看该作者
秦长城,让人想起历史。不错的文笔,问好。
6#
 楼主| 发表于 2011-3-6 18: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高迎春 于 2011-3-6 17:25 发表
中华民族是个英勇不屈的民族,万里长城就是抵御来犯敌人的伟大工程。尽管古老的长城已经被岁月侵蚀,但它仍然屹立在人们心中,成为自强不息的象征!
谢谢,问好!
7#
 楼主| 发表于 2011-3-6 21:4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赵国宝 于 2011-3-6 17:47 发表
秦长城,让人想起历史。不错的文笔,问好。
谢谢,问好!
8#
发表于 2011-3-6 22:40 | 只看该作者
先提起,明天来读,问好。
9#
 楼主| 发表于 2011-3-7 07:38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fx875206 于 2011-3-6 22:40 发表
先提起,明天来读,问好。
问好,谢谢!
10#
发表于 2011-3-7 07:43 | 只看该作者
也来读,主要是学习,问好
11#
发表于 2011-3-7 08:33 | 只看该作者
美文,作者精通史书,旁证博引,使得文章颇有味道,欣赏并学习。
12#
发表于 2011-3-7 09:05 | 只看该作者
厚重的文字。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3-7 09:0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碣石清风 于 2011-3-7 07:43 发表
也来读,主要是学习,问好
谢谢,问好!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3-7 09: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雪里红 于 2011-3-7 08:33 发表
美文,作者精通史书,旁证博引,使得文章颇有味道,欣赏并学习。
谢谢,祝好!
15#
发表于 2011-3-7 09:28 | 只看该作者
我感到了自己的渺小,也感到了伟大,因为我就站在万里长城的龙首啊,许多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就一齐涌上心头。
对长城的深厚情感如波涛汹涌的大潮,一次次涌动,禁不住要歌颂它的伟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9 22:08 , Processed in 0.17720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