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015|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在一条巷子里浓缩民族文化——试解析敬一兵散文《罗锅巷》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7 23: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一条巷子里浓缩民族文化

                                                                                              ——试解析读敬一兵散文《罗锅巷》


    读敬一兵的《罗锅巷》是一种特殊的享受,他把人间的冷暖浓缩到了罗锅巷,使我从中我读到了特殊的叙述。我对城市的巷子一向敏感,写过河北邯郸市的一条巷子,这篇散文上过中学自选课本,所以,读敬一兵的罗锅巷就格外有感情。

    我写的巷子是平面的,一兵写的巷子是立体的,“能够在瞬间把不同的情感分配给不同的人,除了成都的罗锅巷,就连舞台上的演员也望尘莫及。”这是多么包容而博大的巷子,这条巷子可以把不同的温暖送给不同的人。敬一兵很有审美眼光,他眼睛里巷子是姑娘,因此“一条巷子一条线,脚是画笔眼睛是颜料,走着走着心里面就生出了一幅画。

    有的时候,我觉得散文就是探秘,探索心灵和世界的秘密,而敬一兵则是一个优秀探秘者,“我曾经在罗锅巷里生活了十多年,没有看见一个卖锅和修补锅的店铺,也没有遇到一个背驼得像罗锅一样的人,偶尔看见的也只是磨刀顺带补锅的小商贩。名不符实的情形,只能说明这条巷子有一段我看不见也听不到的历史,它们把身子藏在时间里,只是朝外面露出了它们的触须。”探秘不仅仅是好奇,是为了寻找存在的理由。人是需要知道自己为什么存在,知道自己的家族和民族为什么存在,透彻地知道了,才会产生坐标感和参照系,“人一走进这样的巷子,被触须一舔,简直就像是走进了一幅接满了地气的画卷里”敬一兵在这里表达得很到位,他是在寻找“地气”,寻找地方文化在大地上存在的理由。

    敬一兵丝毫不回避罗锅巷曾经的落后,环境的落后,同时揭示了“落后”的环境依然可以成为心灵寄存在的地方,“外面的动静再大,丝毫也不会影响巷子里的人清晨用竹刷刷尿桶,在门口生蜂窝煤火煮稀饭;上午洗衣服然后晾在屋檐下的竹竿上,提个竹篮子去买菜,经悠日杂、烟酒和给自行车加气补胎的小生意;中午吃熬锅肉,喝小酒,在凉席或者竹凳上打盹;下午喝盖碗茶,一边看小说一边卖东西,几个人围在一起争上游或者拱猪;晚上熏蚊烟,摇蒲扇,下象棋,听收音机,打着金钱板哼上一段川戏段子的生活习惯。”这样的温暖是柔性的,是心灵和肉体双重给力的,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之所以没有分裂,以完整的方式传承到现在,是由无数个巷子文化组合成的。“在大街上不能让人知足的东西,像收音机里唱的一段川剧段子,娃娃玩的铁环,偶尔飞在大街头顶上的鸽子,小贩推着自行车叫卖的冰糕,市面上已经落潮的衣服款式,还有灯影牛肉”,当然,这个痕迹是历史的,是有纵向的历史沉淀的。巷子里的文化是自给自足的,是符合中华文化发展进程的。

    叙事的散文,除了正面叙述,还有侧面叙述,也就是说用侧笔,一兵显然是善于用侧笔的,“水迹上可以看见瓦檐折射的青光。瓦片上有青苔,青苔上面没有断过炊烟带来的饭菜香味。”水迹和青苔是自然的现象,在一兵的语境里,有了巷子的生活的味道。散文可以发散,也可以凝聚,“自然也就在生活的繁忙景象里,渐渐变成了成都最柔软的一个地方。”由一条巷子看到了整个成都,这也许是一种意义。当然独特的茶文化也是诱人的,“茶盖谓天,茶船谓地,茶碗喻人,茶水冲上,盖子一盖,意思就是天地人和的茶馆文化;”用茶这个媒介可以闻到天堂的味道。

    优秀的散文往往不是就事而论事,敬一兵的散文显然也是意在沛公,从外表看写的是巷子,其实写的是中国文化柔性的一面(当然也有刚烈残酷的一面)。“柔软地方长大的人,生活习惯和行为是柔软的,身上的文化气息和脑袋里的灵感也是柔软的。如果这些柔软都看不见,至少他们身子已经居住在了他乡,但还是想回罗锅巷来走走看看的想法是柔软的。”人生是渴望幸福的,柔性就有了市场,“在罗锅巷里生活的人是幸福的人。他们的幸福来自柔软条件下才能滋生出来的阴柔和新鲜。”渐渐地,一兵的文本寻根寻到了成都文化的根,“地道的成都标志语言不是来自高楼大厦和车站广场,而是来自一条像罗锅巷这样的尿巷子里面。

    巷子的文化来自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来自于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爱抚,这样的爱抚在老成都很自然,到了现在的程度,但是这一切因为时光的进程而改变了,“今天再次走进罗锅巷,除了名字没有变,一切景象都变了。瓦檐和木板墙没有了,民居被店铺取代了,眼睛里看见的不是听收音机喝盖碗茶的人,而是铺天盖地的牛皮癣广告。所有的生长景象都显得懒怏怏的,和这座城市的其它部位一样,浅薄浮躁。”这样的变化是必然的,必然的东西也会有缺陷,也会有悖论,就像一兵眼前的这条和过去不一样的巷子。现代的进步是物质的进步,在这个进步的过程中,心灵来不及做准备,因此,现代人的是没有根的,是在水上的浮萍,一兵发现了这一点,“他们的身子跑了,但心还留在罗锅巷里,这点我完全相信。”他相信巷子的柔性会刻在曾经在这条巷子的里每个居民的心上,和他们一起生,也和他们一起死。



附作者的原文:
                                      罗锅巷

                        敬一兵


   能够在瞬间把不同的情感分配给不同的人,除了成都的罗锅巷,就连舞台上的演员也望尘莫及。陌生人的眼睛里,罗锅巷仅仅是地图上的一根有名字的线条。对于生活在里面的人来说,罗锅巷已经成了一本读烂了的书。到了我这里,罗锅巷完全变成了一个与人恋爱的妙龄姑娘,迎面给人的是萌动和招摇的印象,转过身子就变换成了蛊惑的吸引力。一条巷子一条线,脚是画笔眼睛是颜料,走着走着心里面就生出了一幅画。不要说走一百遍,就是走一万遍,还是这般一个情景。即便身子已经停止了走动,记忆依旧在心头上游走,不厌倦、不疲劳,反而越来越兴奋。

  我曾经在罗锅巷里生活了十多年,没有看见一个卖锅和修补锅的店铺,也没有遇到一个背驼得像罗锅一样的人,偶尔看见的也只是磨刀顺带补锅的小商贩。名不符实的情形,只能说明这条巷子有一段我看不见也听不到的历史,它们把身子藏在时间里,只是朝外面露出了它们的触须。巷子里的瓦檐,瓦檐下临街的木板门,正在一片一片从槽沟里取掉编了号码的木板准备营业的店铺,店铺前的老构树,鸡公车,手里捏着苍蝇拍躺在竹马架上打盹的老汉,放在小木桌上的盖碗茶,还有鼓楼栋的锅盔夹凉粉,就是历史从时间里伸出来的触须。人一走进这样的巷子,被触须一舔,简直就像是走进了一幅接满了地气的画卷里,感觉里多出来的不仅有捏不住的新鲜和潮湿,还有在广场、车站和公园里闻不到的生活气味。

  巷子里的生活气息十分浓酽,比醪糟味还酽,这是一条巷子区别一条街道的明显标志。罗锅巷的巷口是响当当、硬邦邦的西南局宿舍大院。巷子的腰杆处有一个文化馆。巷子的屁股紧紧挨着成都文化宫。伸出去的一只脚背上,是我在孩提时代第一次认真读书的红庙子小学。这所小学今天已经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但我对它的记忆,还是像构树的树根那样,深深扎进了我的脑海里,丝毫没有要跑的意思。它始终不愿意从我的记忆里跑掉,不是小学有多么了不起,恰恰这所小学在当时的成都应该算是很“撮”(成都话,差的意思)的一个,老师上课很敷衍,还动不动就临时停课。学生为此专门编了一段顺口溜来应证——红庙子小学撮又撮,半夜三更才上学,老师饿得啃桌桌,学生饿得啃脚脚。原来这所小学没有跑出我的脑袋,是因为它被这首顺口溜拴住了,想跑都跑不掉。独特的位置制造了政治靠山的安全感和文化色彩的笼罩氛围,成了罗锅巷区别于其它巷子的一个值得炫耀的资本。是说罗锅巷里的人,无论大人还是小孩,吃饭特别带劲,咳嗽的声音特别响,嗽咳完了但声音并不愿意停下来,还要起伏逶迤地在巷子里拖上好一阵子,以及走在大街上都少了尿巷子里养出来的小家子气和卑贱感觉,原来安全感和文化的熏陶,可以让一个人的腰杆像撑了一块钢板那样结实、笔挺,然后才是得意和自在。

  同时,安全感和文化氛围也是一道无形的门,人可以自由进出,但早先大街上游行、大字报、宣传车及公共汽车、此起彼伏的口号声和冷冰冰的表情,后来从超妹儿身上掉下来的香水味,耍猴戏的老江湖,抢别人头上军帽的阿飞,专门在拥挤地方摸包包的小偷,还有在脸上抹把煤灰端个土碗要钱的乞丐,肯定会被这道无形的门挡在巷子的外面。如果这道无形的门没有关严实,让他们剩机溜进了罗锅巷,他们也会被巷子里男女老少眼睛中射出来的锋利视线活活剥掉一层皮。外面的动静再大,丝毫也不会影响巷子里的人清晨用竹刷刷尿桶,在门口生蜂窝煤火煮稀饭;上午洗衣服然后晾在屋檐下的竹竿上,提个竹篮子去买菜,经悠日杂、烟酒和给自行车加气补胎的小生意;中午吃熬锅肉,喝小酒,在凉席或者竹凳上打盹;下午喝盖碗茶,一边看小说一边卖东西,几个人围在一起争上游或者拱猪;晚上熏蚊烟,摇蒲扇,下象棋,听收音机,打着金钱板哼上一段川戏段子的生活习惯。地上少不了水迹,既用来压地上飘起来的灰尘,也用来压巷子外面的动静。水迹上可以看见瓦檐折射的青光。瓦片上有青苔,青苔上面没有断过炊烟带来的饭菜香味。罗锅巷天天都陷落在青光制造的幽深中,不可能停在青苔和炊烟留出来的空白处,自然也就在生活的繁忙景象里,渐渐变成了成都最柔软的一个地方。柔软地方长大的人,生活习惯和行为是柔软的,身上的文化气息和脑袋里的灵感也是柔软的。如果这些柔软都看不见,至少他们身子已经居住在了他乡,但还是想回罗锅巷来走走看看的想法是柔软的。

  在罗锅巷里生活的人是幸福的人。他们的幸福来自柔软条件下才能滋生出来的阴柔和新鲜。这些元素是孕育灵性的坛子。难怪巷子里的女人口齿伶俐心思活络,巷子外面的男人稍不留意,就会马前失蹄,坠入温柔乡中,把自己胸中那片大好河山的宏图,遗落在女人的手指缝里。倘若她们再动动心思,或者显显本事,“一踩九头翘”,“肠子弯弯打绞绞”,“十个男人捆在一堆也想不明白”的情形,立刻就会萦绕而至。说白了,罗锅巷的巷子文化,就是舌头上的文化。地道的成都标志语言不是来自高楼大厦和车站广场,而是来自一条像罗锅巷这样的尿巷子里面。得出这个印象,是我总也忘不掉儿时一边做手指游戏,一边在嘴巴里念叨“王婆婆在卖茶,两个观音来喝茶。后花园三匹马,两个童儿打一打。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幺姑儿说闲话”这首流传在巷子里的童谣。巷子里的成年人只要喝到了一口好酒,听到了一段川戏的绝唱,闻到了老婆挂在屋檐下腊肉的诱人香气,好不容易看见别人放在墙角处的那盆昙花打开了花瓣,在街上买到了打折处理的好东西,都会眉飞色舞地拖长了声音,抑扬顿挫地说出“安得儿逸个板”。“扇”是小孩子最喜欢挂在嘴巴上的一个字,看见一个男娃儿和一个女娃儿走在一起就会被说成“扇盒盒儿”,住在西南局宿舍大院里的娃娃被外人欺负了,住在巷子里的娃娃就会主动跑来关心,然后说要不要老子去扇他几耳屎(耳刮子)?当然交换的条件是宿舍里的娃娃必须给巷子里的娃娃几张食堂的饭菜票。人在巷子里行走,巷子里的语言就在人的耳朵中行走。走久了,不是在耳朵里长出了茧疤,而是开成了一朵巷子文化的花朵。

  成都的脸面没有长在巷子里,而是长在了高楼、广场和宽阔的街道上。脸面生来就是专门接受光线的地方。罗锅巷是成都的脚板,被规定在低贱位置中的现实,让罗锅巷虽然不满但却无奈。再怎么努力往上拔升自己,最多也就只能抵达成都的膝盖处,这个部位依旧是光线不容易照得到的地方。光线到不了的地方,人视野里的景象和心里面的世界,自然也就阴黯多于光鲜,黑色带来的沉淀和踏实多于高亮带来的飘舞和虚空。在大街上不能让人知足的东西,像收音机里唱的一段川剧段子,娃娃玩的铁环,偶尔飞在大街头顶上的鸽子,小贩推着自行车叫卖的冰糕,市面上已经落潮的衣服款式,还有灯影牛肉,到了罗锅巷里,都成了让人知足踏实的精神象征。赖鸡子是小时候和我耍得最拢的一个伙伴,他在邮局工作的父亲总是喜欢在腊月二十九的下午邀请我们一家人到他位于罗锅巷中段的家里去玩上一阵子。每每这个时候,他父亲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把袖子挽得老高老高的,从腌缸里像表演魔术那样一件一件拧出卤鸭子,猪蹄,排骨什么的,最后才郑重地把卤牛肉拧出来,放进吊蓝里然后挂在高高的屋梁上。等我和赖鸡子头都仰酸了,才拿出事先就切成了薄片放在盘子里的牛肉,在我俩的鼻子面前晃来晃去的,直到诱人的香味把我们的口水逗出来后,才用筷子夹起一片牛肉给我们,要我们先把这片牛肉高高举起,对着电灯照照,看看深红色的中间,那些牛筋显露出来的透明花纹,是怎样在电灯下走成了弯弯拐拐的模样。我们看完了,大家才一起吃牛肉片。一边吃,他父亲还一边得意地问我父亲:我做的灯影牛肉巴不巴适(成都俗语好的意思)?小孩一杯淡茶,大人一杯烧酒,围在盘子周围细嚼慢咽,电灯的光线,人的口感,巷子里轻轻走过的风,便都在咀嚼中活色生香了。

  生活习俗的底蕴和人文风情的味道,很多时候都是依赖一条巷子而生长的。巷子有多长,味道就有多长。巷子有多深,底蕴就有多深。善于谈天也善于骂人的好口才,都是在巷子里街坊邻居摆龙门阵(谈天)摆出来的。古稀琴客的那一曲《伯牙碎琴》;外封闭、内开敞、冷摊瓦、高垒角、小天井这样的成都味道的四合院;茶盖谓天,茶船谓地,茶碗喻人,茶水冲上,盖子一盖,意思就是天地人和的茶馆文化;还有算命的、看相的、画像的、写对联的、说唱的和测风水的江湖人彼此交融在一起的杂七杂八的文化元素等等,没有哪一样离得开巷子的庇护。它们离开了巷子,结局就是鱼离开了水的那种生命终结的情形。一座城市的厚度全部来自巷子,巷子的厚度全部来自生活习俗和人文风情。

  今天再次走进罗锅巷,除了名字没有变,一切景象都变了。瓦檐和木板墙没有了,民居被店铺取代了,眼睛里看见的不是听收音机喝盖碗茶的人,而是铺天盖地的牛皮癣广告。所有的生长景象都显得懒怏怏的,和这座城市的其它部位一样,浅薄浮躁。看一眼,我的心里就像被刀割了一下,再看一眼,还是这般一个感觉。没有人能够知道这些变化有没有止境,就连可以对这些变化指手画脚的那些巷子里的居民,如今也不晓得跑到哪里去了。他们的身子跑了,但心还留在罗锅巷里,这点我完全相信。如果不是这样,为什么当我把具有柔软性质的这些叙述,彻底献给罗锅巷的时候,他们都会集体出现在我的记忆里,随了旧日的罗锅巷一道,继续走在生长的道路上呢?


      

[ 本帖最后由 王克楠 于 2011-3-10 10:53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3-7 23:56 | 只看该作者
好勤奋啊,我们都羡慕着!节日快乐,男同胞!
3#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07:2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三水 于 2011-3-7 23:56 发表
好勤奋啊,我们都羡慕着!节日快乐,男同胞!


谢谢三水,柯南笨,属于笨鸟先飞的那种:)
4#
发表于 2011-3-8 08:16 | 只看该作者
十分感谢克楠兄的个性而又专业的解读,这样的解读文章对我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学习机会。克楠在散文方面是大家,作品见于《散文》,《散文百家》,《天涯》等一流刊物,他的写作和语言表达方式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除了感动,就是感激,严重握手致意!
5#
发表于 2011-3-8 09:34 | 只看该作者
读完评论再读原文,感受就更深了一层。赏析与原作同时登台,读者从中获益匪浅。感谢二位散文大家!
6#
发表于 2011-3-8 11:06 | 只看该作者
拜读克楠先生的鉴赏文章,加深了对一兵先生文章的认知与整体把握。受益多多。问好两位老师。
7#
发表于 2011-3-8 13:15 | 只看该作者
一兵的散文内涵极为丰厚,因为他的感受和视角有着太多的人文沉淀。克楠兄的评剥离得透彻而明晰。
8#
发表于 2011-3-8 14:12 | 只看该作者
读完评论再读原文,感触更深!!
9#
发表于 2011-3-8 22:35 | 只看该作者
这篇读评,融入了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问好。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09: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zfx875206 于 2011-3-8 22:35 发表
这篇读评,融入了自己对散文的理解,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问好。


谢谢匣子朋友的理解
11#
发表于 2011-3-10 10:02 | 只看该作者
好文精评一并读过。问好两位老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23:55 , Processed in 0.103632 second(s), 19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