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6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温馨的小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3-21 1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温馨的小屋
  
  我现在的住房是1998年下关地震后,次年由学校集资建造的。面积140平方米,剪力墙结构,四室两厅一厨,双卫双阳台。房间位于二楼,呈南北向,三面开窗,阳光充足。经过简洁明快的装修,勤快的妻子又把房间收拾得井井有条,打扫得一尘不染,再点缀些鲜花绿草,搞得无论谁进了屋子,总要赞叹一声:“好清秀!”虽然比不上豪宅别墅,但在单元房中也算是中上等级的了。
  
  离开楼房,步行几步,就可进入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校园。这里有各种规范整洁的运动场,可供我踢足球,打篮球、排球、乒乓球,可奔跑、散步,练单双杆。还有阅览室、图书馆可以读报看书。综合馆中的食堂、报告厅、浴室、礼堂、小超市、室内篮球场更是给我的生活学习提供了许多方便。校门外,是下关市内繁华的主干道——人民南路,交通便利,紧邻菜场、医院和幼儿园。总之,对目前的生活环境,我无可挑剔,十分满意。
  
  但是在我的内心深处,最难以忘怀的,却是刚回城工作时,在下关二中那间环境不佳,极其狭小简陋的小屋。
  
  下关二中位于青光山的山坡上,距市中心约三公里,由于初建,生活环境和条件很差。除了几幢教学楼、宿舍,只有一个三合土的篮球场。树木稀少,花草难觅,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遍地,到山下最近的地方吃碗早点,也要花个把小时。学校的两幢宿舍,一幢平房,有两套间、三套间,供学校领导和老教师住。一幢两层楼房,以砖为柱,土基为墙,都是单间,每间长5米,宽3.2米,面积16平方米。楼上光线充足、铺有木地板,条件较好,供女教师住。楼下,水泥地面,紧靠的挡土墙,将后窗遮得严严实实,条件较差,男教师住。我是刚参加工作的男知青,理所当然地分到了楼下的单间。
  
  但这样一间住房,对多年与父母同住,当知青时与同伴挤在一起的我来说,已经是梦寐以求的“小窝”了,是我有生以来的第一个独立天地。领到学校借给的单人床、书架、办公桌、凳子,我兴高采烈地搬了进去。
  
  利用课余时间,我不断在房间里“折腾”,对房间进行“技术改造”。每月27块5的工资,迫使我一分钱掰成两半用,能不花钱就不花钱,能自己动手就自己动手。今天,在洗脸架上安个放置毛巾的木架,明天,安盏日光灯,过几天,改改电灯开关和电源插座的位置,再过几天,做个电炉、报夹。后来又安了台矿石收音机。这台自制的土收音机,要拉长长的天线,只能收一个台。这些改进虽然很小,但使我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小屋更为舒适方便。
  
  前窗的外面是走廊,透过玻璃,里面一览无遗,毫无隐私可言,必须安块窗帘。可那时,每年只供应一尺七寸布,穿衣服都显得紧张,哪有多余的布。我当知青候,衣服破了,找不到补的布,只得拿了两块鞋垫补在背上。弄得村民一见我就哈哈大笑,说我是被打翻在地,再踏上两只脚的“反动派”。东翻西找,好不容易找到一块又脏又破的塑料布。脏倒好办,洗洗就行,破就麻烦了。我拿着洗净的破塑料布左看右看,突然灵机一动,找来块医用胶布,一本地图,对照着把胶布剪成一块中国地图,刚好把破口粘好遮住。可上面还有一个小洞,又用剩余的胶布剪出个圆形,盖在上面,涂点颜色,成了一幅红日照耀下的中国。同事们见到,问我哪里搞来这么一幅别具风格的画。走近一看,不觉哑然失笑,原来是块补丁。
  
  1975年,28岁,工作稳定,已找到亲爱女友的我准备结婚了。结婚的新房,无可选择地确定为我这小小的单间。
  
  结婚是件大事,新房的装修布置更是大事中的大事。女友远在临沧,乘车来都需要两天,这样装修新房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我一个人身上。
  
  刚一动手,问题就来了,首先得把土基墙粉刷一下,可我却买不到刷墙用的石灰。正一筹莫展之时,问题却意外解决了。
  
  二中的旁边是州商业局所属的一个仓库。守库的老头,原来是州商业局的局长,我家的邻居。文革中不知犯了什么事,局长被撤了,派来守仓库。许多当年对他毕恭毕敬的人现在嘴脸都变了,而我从不“尊贵欺平”,对他仍和原来一样,“伯伯,伯伯”地叫着,有时还到他那里坐坐,他对我印象很好。那天讲起石灰的事,他一拍大腿,说:“你怎么不早说?我这里前几天粉刷仓库,还剩下点,你拿去用吧。”我如获至宝,马上端了一盆回去。当了几天粉刷工,在把自己也“粉刷”成一个“花猫”的同时,把房间刷得又白又亮。
  
  我楼上的同事结婚时,把屋子隔为两间,感觉不错,我决定也把房子隔一下。可材料在哪里呢?我的运气实在不错,就在这时,学校搞基建,拉来一些原木,解开后留下不少边皮废料。我找管基建的副校长要了点边皮板,还稍带要了几根学校嫌短不用的椽子。再给工人送了点烟酒,请他们利用休息时间帮我隔房子。
  
  材料毕竟是要来的,长短不一,宽窄各异,做起来很不凑手。我只得自己充当设计师,“指挥”工人施工。材料短,我“因材施教”,把不够的地方,开成个窗户,不但漂亮,还增加了里屋的光亮。边皮板窄,我把门的位置作了改动,既方便行走,又好摆放东西。结果将就材料,顺利完成施工,比楼上那家更方便实用,美观大方。那位心高气傲的同事,来看过之后,不得不啧啧称赞:“可以,可以。不错,不错!”
  
  隔墙做好了,但十分粗糙难看,还得给它穿件“衣服”。我到图书馆要了几张包书的牛皮纸,又忍痛花钱买了几张白纸,先用牛皮纸打底,包住边皮板,再把白纸裁成小张,整整齐齐地粘在牛皮纸上。贴纸那天,我本来约好一位同事帮忙,一人涂浆糊,一人贴,谁知他临时有事来不了。我又性急,不愿改时间,只得一个人一会下来涂浆糊,一会爬上去贴纸,“上窜下跳”,好不容易把隔墙裱好。隔墙穿上新装,屋子显得更漂亮了。
  
  房间装修好了,下面最重要的事就是制作家具。对当今的青年来说,这事再简单不过了,到家具店走一趟,要什么选什么,分分钟搞定。但对当年的青年,在那物资匮乏的年代,事情就复杂多了。从买木料、解板子、储存风干、制作、上漆,到买漆、买酒精、买胶、买钉子,几乎每一步都要自己动手。许多东西如木料、紫胶漆和酒精,花钱也难于买到,要拉关系走后门,使出浑身解数,才能获得一套勉强过得去的家具。
  
  早在一年之前,我就开始制作家具的准备工作。下关没有木材市场,买木料要到林区去。刚好父亲所在的下关饭店,要买木料,父亲到林区出差,顺带帮我买了一截松木。又用一瓶酒和一条烟,跟林区的工人换了一根夜蒿木,这样我幸运地靠父亲轻松买到了木料。我找了张手推车,请了几个朋友,把木料拉到离家三公里外的木材加工厂。在该厂一位同学的帮助下,把木料解成板和条,再运回家中。家中地方狭小,无处可放,幸好床下空空如也,于是只能堆放在床底下。湿木是不能做家具的,床下空气不流通,不知何年何月才能风干。这样我只得隔几天,就把木料抬到外面透风。每搬一次,都要弯腰鸵背地钻床底,弯来拐去地上下楼梯,进出院子,累出一身臭汗。
  
  木料终于风干了。许多知青回城以后,男的学木匠,女的做裁缝。可我实在太笨,学了几个月木匠,只做出一张摇叮晃荡,站都站不稳的桌子。没奈何,只得出钱请人制作。木工是业余的,只能利用休息时间来做,进度缓慢。我几乎每天都要抽时间去“监工”,查看进度,检查质量,还要帮忙买点钉子、胶水之类的东西。做沙发时,需要几根宽的条子,我急得四处奔走求救,跑了许多地方,幸运地在一位同学那里,用几根窄的条子换到了宽条,沙发才得以做成。由于木料的关系,高低柜的柜门上有几个黑色的大结巴,十分难看刺眼。这难不倒我,有了原先做窗帘的经验,我买来一张木纹纸,请美术老师,画了一幅画,下面是浩瀚的大海,上面是险峻的山峰,遮住了两个大结巴。再剪出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盖住右上方的结巴,难看的门面变成了一幅绝妙的山水画。几个月之后,家具完工了,有高低柜、沙发、写字桌,再加上碰巧买到的双人床,一套家具终于配齐,搬运到小屋中。
  
  最后一道工序是上漆。买紫胶漆和酒精,又让我颇费了一番周折,还好都买到了。请同学小王上完紫胶漆之后,再上几道青光漆,便可大功告成。我认为上青光漆比较简单,决定自己动手。谁知我性子太急,第一道未干,就刷上第二道,结果第二天一看,到处是白皮和气泡,急得我赶快用沙纸打磨,又搬到太阳下晒,都毫无用处。最后病急乱投医,先用紫胶漆刷一道,干后再上青光漆,居然瞎猫碰死老鼠,把问题解决了。
  
  为了使家具美观耐用,我还托人到工厂,买了一块塑料贴面,准备贴在桌面、高低柜、茶几的表面上。为了把贴面切开,我测量出需要贴塑料贴面的各个面的尺寸,精心设计了机器切割的方法步骤,然后抬着长2.4米,宽1.2米的塑料贴面,迎着四季不停的下关风,步行数公里,在一个朋友的帮助下,用他们厂的切割机,把贴面准确切开。粘塑料贴面时,我“发明”了一套特殊的工艺。先用酒精涂在面上,点火一烧,趁热涂上胶水,迅速将塑料贴面压上,粘得又平整又牢固。数十年了,至今尚未脱落。
  
  上了漆,又贴了塑料贴面,家具焕然一新,整个小屋熠熠生辉。经过这一番辛苦和折腾,我的新房就要落成了,我却累得好象脱了一层皮。远在临沧的未婚妻坤,深知婚前准备的艰辛,几次来信,要提前来和我一起布置新房,我不愿让她辛苦,婉言拒绝了。当一切基本就绪,她赶到下关,见到我的时候,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面黄肌瘦,头发老长,胡子拉碴,衣服脏兮兮的,完全变了个人。她心疼得几乎流泪,责怪自己为什么不早点过来,以减轻我的劳累。她顾不得休息,立即上二中,入新房,和我一起完成最后的布置。
  
  新房的里间,面积约十平方米,家具沿墙整齐地摆放。沙发与茶几放在窗台下,窗上挂着粉红色的窗帘和未婚妻自己编织的窗花。三抽两柜的桌子紧靠床,既是床头柜,又作写字台。桌上放着收音机和临时借来的台灯,书架和方桌分放在两个角上。高低柜的矮柜上装有镜子,兼做梳妆台。中央围成一个约四平方米的空间。面积虽小,但进出活动十分方便,是卧室、起居室兼客厅。外间面积不到六平方米,横放一张学校提供的办公桌,充作碗柜和做饭的台面。临窗一个煮饭的水泥灶台,对面是一个圆桌、两个小凳。角上放有洗脸架。是厨房、餐厅兼洗脸间。整个布局简洁实用,清秀美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参看附图)
  
  虽然打开衣柜,拉开抽屉,里面空无一物,我的全部家当,就只有这点家具和学校分配的房间,但坤见后仍十分满意。
  
  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我与坤结婚,没有送过她戒指,更没有送过首饰,甚至没有买过一件衣服,唯一给予她的就是这间狭小简陋,但倾注了我无数心血的小屋。
  
  婚礼的头一天,我和坤对新房作了精心的检查完善。我们还拿出铁熨斗,准备熨烫第二天的礼服,打开放在书架上电炉,准备加热铁熨斗,却毫无反应,原来刚好停电,我们只好先忙别的事。已经过了下山吃饭的时间了,挑剔的妻子还东忙忙西乱乱,磨蹭着不走。这时,忽然闻到一股焦糊的气味,一看原来早就来电了,我们却浑然不知,这时电炉已经快把遮盖书架的塑料布燃起来了!幸好我们没有离开,才免去了一场大祸。否则,大火将把我们精心布置的新房和千辛万苦制成的家具付之一炬。如果“殃及池鱼”,烧到临家,我将不入洞房,先进班房,“享受”牢狱之灾。许多年以后,想起这事,还心有余悸。
  
  我们的新婚蜜月就是在这温馨的小屋里度过的。我们有了自己的小窝,它给我们带来了温暖和幸福,我对小屋的感情,像与妻子的感情一样迅速升温。
  
  幸福的日子总是过得特别快的,一个月后,妻子返回了工作的临沧。我一个人,每天仍然像妻子在时一样,把屋子收拾得干净整洁。一位新来的教师无意中走进我家,惊异地说:“想不到在二中还有这样一间房子。”门开着,学生从门外经过,惊叹道:“袁老师,你们家怎么这么清秀?!”
  
  每天上完课,我就匆匆赶回屋中,烧上一壶水,泡上一杯茶,点上一只烟,坐在沙发上,看书读报。或坐到书桌前,备课、改本。看着整洁的房间,听着动听的音乐,使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温暖舒适的家令人感到无比温馨。
  
  放假了,我急切地前往临沧,与新婚的妻子相会。临走前,我深怕小偷光顾,像某些家庭一样,连家具一起被盗个精光。于是把心爱的家具全部拆开,寄存到同事家,为了保护这好不容易建起的小屋,我不怕任何辛劳。
  
  第一个孩子出世了,他在这里度过了自己的婴儿时期。孩子的出生,增添了许多乐趣,也带来了许多麻烦。不少有小孩的家庭,常常乱成一团,尿布、奶瓶、锅、碗、衣物、吃剩的饭菜,满地乱丢,房子再宽都不够摆。走进房中,连个坐处都找不到。可在我们的小屋里,妻子把一切都打理得井井有条,收拾得干干净净,和新婚时没有什么两样,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个有吃奶孩子的家。
  
  几年以后,妻子调到下关,她在临沧的全部家当并到了这里。照理说,房间必定拥挤不堪了,但在我们的精心设计下,淘汰了几件东西,房间仍和原来基本一样。一家人团聚了,在这温馨的小屋里,我们度过了更为欢乐幸福的时光。
  
  可是一个意外的变故,却使我几乎丧失了这间小屋。1978年,我考上大学,要离开二中了。离开单位,自然无权占有单位的住房,更何况还有新来的老师没有住处。因此,学校正式通知我腾出房间。我无处可去,更舍不得自己辛苦建立的小窝,于是找了教育局的领导反映情况。局领导是我读中学时的老师,文革中与我是对立的两派,但在他们最倒霉的时候,我对他们仍然以礼相待,给他们留下深刻的良好印象。于是,关键时刻,不但没有落井下石,还帮我说了几句好话。再加上二中很想要我毕业后回校工作,便网开一面,我心爱的小屋保住了。
  
  大学毕业,我被分配到大理师范学校工作,师范给我安排的住房,面积约四十平方米,是我早就期望的两套间,周围的环境条件比二中强多了。这样,我终于要和我可爱的小屋彻底“拜拜”了。
  
  搬家那天,我的心情特别复杂,既为到了条件更好的新单位,有了面积更大,环境更优越的新居而高兴,又对陪伴了我十来年的,我亲手改造的温馨小屋而恋恋不舍。
  
  在大理师范工作期间,正是我国改革开放,政治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人民的生活迅速改善。几年以后,我搬到了一套面积60多平方米,两室一厅,带厨房、阳台和卫生间的房间。1999年,集资购买了现在的住房。
  
  现在的生活、住房条件,与在下关二中时早已无法相比了。但不知为何,我就是忘不了二中的那间小屋。
  
  离开二中不久,我特意上山,去看看我心中的小屋,现在怎样?可惜新主人不在,房门紧锁,窗帘紧闭,什么也看不到。过了几年,我再上二中,那幢平房宿舍,还在惶惶不可终日地苟延残喘,下面的二层宿舍楼竟已尸骨无存,我可爱的小屋也随之永久地消失了!未能与它见到最后一面,心中十分感伤。2010年我与来自柳州的侄女霞夫妇同上二中,只见在小屋地基上新建的四层宿舍楼,居然又将面临拆迁的命运。这些年,拆迁建房如脱缰的野马,狂奔乱跳,可是在新建的同时,却毁灭了不少美好的东西。(参看《寻亲》)
  
  我常常问自己,凭心而论,那间小屋在当时也很普通,与我现在的住房更是远远无法相比,为什么我会对它一直恋恋不忘呢?渐渐地,我明白了,一个普通的东西,如果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改造了它,就会觉得格外美好,就会倍感珍惜。是我对它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是我用自己的双手,不辞辛劳,在友人的帮助下,一点一滴地把一间普通简陋的土基房,变成了一个温暖舒适的小窝。是我和妻子,用自己的爱心,呵护和完善了它。我所深切怀念的,不仅是小屋的温馨,更是为之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温情,是在艰难条件下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当今的许多青年,不可能经受我们当年的艰辛,也就难于享受到我们艰苦奋斗所得到的快乐和幸福!




  
  附图:
  
                                                   小屋图示



   

  
  


[ 本帖最后由 袁光熙 于 2012-8-3 10:11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3-21 13:35 | 只看该作者
艰苦的条件,辛勤的劳作,的确很不容易。作为下关二中的学生,我也曾经在那些旧平房里逗留过,住宿过,也曾经发现过旧房主的生活痕迹。现在的下关二中早已经面目全非,只是出门就能一览苍洱风光的门前风景依就,那个特殊年代留在校园的防空洞还有些许痕迹。
袁老师的文章,自然也让我牵挂起梦中的校园。
3#
发表于 2011-3-21 13:53 | 只看该作者
温馨的小屋,盛满了年轻的岁月,和幸福快乐的时光。叙述有条理,行文稳练,问好。
4#
发表于 2011-3-21 13:53 | 只看该作者
过去的小屋之所以令人难忘,因为它的岁月里注入了我的勤劳、我的朴实,且正是在那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日子!文章演绎得厚实,主旨鲜明!拜读!
渐渐地,我明白了,一个普通的东西,如果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改造了它,就会觉得格外美好,就会倍感珍惜。是我对它倾注了太多的心血和汗水,是我用自己的双手,不辞辛劳,在友人的帮助下,一点一滴地把一间普通简陋的土基房,变成了一个温暖舒适的小窝。是我和妻子,用自己的爱心,呵护和完善了它。我所深切怀念的,不仅是小屋的温馨,更是为之付出的心血和汗水,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帮助的温情,是在艰难条件下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5#
发表于 2011-3-21 14:44 | 只看该作者
质朴文字,温情回忆。附上彩图,乐在其间:陋室不陋啊!哈哈,
6#
发表于 2011-3-21 14:44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的生活、住房条件,与在下关二中时早已无法相比了。但不知为何,我就是忘不了二中的那间小屋。
------------到这里结束就很合适了。
7#
 楼主| 发表于 2011-3-21 21:3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周施梅 的帖子

周老师的意见很好。感谢老师的指教。对于我这样一个新手,这种意见、建议更显珍贵。
8#
 楼主| 发表于 2011-3-22 21:29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5# 鸽子杨军 的帖子

再次得到论坛元老鸽子杨军的关注和点评,十分感谢!问好。请多多指教。
9#
发表于 2011-3-23 09:58 | 只看该作者
房子,时刻牵动我们这些过五奔六年龄层次人的心!拜读作品,勾起了我对往昔蜗居的悲凉记忆。搬了七次家,经历了七次伤感。现如今,求三分地一小院而不可得,仍是钢筋混凝土笼子,囚住的不仅仅是生活,而是精神。问好袁师!
10#
发表于 2011-3-23 10:52 | 只看该作者
一间小屋承载了曾经的岁月,曾经充满幸福的小屋就这样留在了心底——
欣赏袁老师温馨的文字与精心绘制的小屋平面设计图!
11#
发表于 2011-3-23 11:59 | 只看该作者
大作洋洋洒洒.聚集在心中,抒写出来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3-23 23: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1# 百味人生 的帖子

再次得到蒙老师和百味先生的关注和指教,十分感谢。同时感谢论坛元老秘密的鼓励,恳请多提宝贵意见。向各位朋友问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5-1-19 22:14 , Processed in 0.135864 second(s), 22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