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7939|回复: 4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高山每周一评之四十:从周凌云的《美人》谈诗歌的厚重感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13 22: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周凌云是秭归县的文联主席,而秭归是屈原的故乡,也可以说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那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不充满着诗情画意,而置身其中的周主席自然是在楚文化厚重的人文历史中成长起来的一位诗人,他的大部分诗作中无不透着历史的厚重感和时代的沧桑感。于是有人说,解读周凌云的诗是需要丰富的历史知识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显然在这两个方面我都比较欠缺,于是心中不免惴惴,只好抱着学习的态度通过周凌云的这首《美人》来虔诚地触摸历史的脉络,感受一下楚文化独特的气息,不妥之处,还望周主席海涵。

  与周主席相识缘于两年前的第二届“屈原杯”全国诗歌大奖赛的颁奖活动,作为诗歌界的一名名不见经传的诗歌爱好者,我接到周主席打来的中奖电话时,首先是吃惊,然后认为这只是一个中奖的圈套,当周主席不厌其烦地向我慢慢解释清楚之后,才消除了我的怀疑。当我来到颁奖会的现场见到周主席时,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像见到了家人一样亲切,屈原的故里不以名气来决定奖项,周主席也不以头上的光环来区别对待每一位参会的代表,这在当下是难能可贵的。正因为此,我们把周主席时常挂在嘴上的微笑当成了打开通往诗歌之乡的一把钥匙,让我们在屈原的故乡瞬间找到了回归的感觉。

  环境的熏陶是可以成就一位诗人的,历史的底蕴也可以让一位诗人显得更加丰满,周主席正是利用了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再加上自己天生的那股灵气,所以他的诗往往具有很强的穿透力,让我们在他诗句的引导下能够走向历史的纵深,在时空的隧道中自由穿梭。有些人一提到诗歌,就认为那是一种高雅的文学,是阳春白雪,更是一种奢侈品,其实我们的生活中是不乏诗意的,关键在于缺乏一双发现和捕捉诗意的眼睛,周主席的眼睛虽然不是很大,却很能聚光,能够把一颗诗人的诗心全部倾注到生活的内核,能够把一位诗人的触觉深入到历史的纵深,让他的诗歌逐渐深刻起来。如果说真实是诗歌的生命,诗情是诗歌华丽的外衣的话,那么深刻,便是诗歌厚重的灵魂。

  所谓诗言志,歌咏言,我想这便是诗歌的终极目标吧。一首好的诗歌不仅能够让我们看到当下的生存状态,更能让我们通过具像的语言以及通感的艺术,让我们体会到一种深刻的生存哲理。而这些哲理不正是人性的闪光、生活的闪光和时代的闪光点吗,我们可以通过这些闪光来擦亮岁月的眼睛,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些闪光来照亮黑暗的行程。我们都是从厚重的历史中走出来的,而这些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诗歌却能让我们重新踏上回归之旅,让我们在喧嚣中找到宁静的感觉,宁静可以致远,我们便可以在回归与流放的反复纠结中让心灵走得更远。我们都是上帝流放出来的孤儿,回归之旅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途,是回归到乐平里,还是回归到三峡大坝,这对周凌云主席来说,的确是一个两难的选择,并一直纠结于心,于是周主席只好在诗歌中寻找突破,于是周主席的诗句便是一直引领着我们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穿行,让读者在读过之后,也会沾染上一些历史的厚重感。

  当然,当下是我们的立足之所,其实当下是最难把握的,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或许正是这个道理吧。所以要想认清当下的本来面目,只有从历史中找到突破,而周主席的诗歌,正是打开这个突破口的一把钥匙,找到这个突破口之后,或者打开这扇门之后,我们便可以将历史与当下连成一条直线,然后通过延伸让我们自然而然地去探索不可知的未来。未来是需要探索的,也是需要创造的,有了厚实的底蕴,基础才会更加牢固,未来的空间才会更加广阔,而作为诗人的周凌云是深喑其中之理的,于是他把自己沉下去,沉到生活的最底层,沉到历史的最深处,希望通过自己的全部身心来加固这个基础工程,他所做的全部工作便是用自己单薄的身体和一颗敏锐的诗心作为支撑,为广大的读者营造一片海阔天空的未来。

  周凌云的这首诗中引用了很多历史典故,但又不是纯粹对典故的运用和诠释,这首诗的亮点就是用独特的视觉来观察历史甚至是重新来认知历史,然后用新奇的手法来展示自己独到的见解。通过历史的闪光来折射当下的现状,虽说是诗人们经常用到的技巧,但周凌云在这首诗中却能在典故中创造出新意,达到出其不意的冲击效果。我们都知道,细腰是柔弱的象征,美人是柔美的代表,而诗人在诗中却给美人的腰上佩了一把宝剑,顿时便让诗句硬朗了起来,具有了很强的力度感,同时也给人带来别开生面的感觉,造成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大家都知道,楚文化虽说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而楚国的命运却是因为楚王的昏庸而日渐走向衰亡的,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正是用自己的生命来敲响楚国的警钟,在这首诗里,我们所看到的美人细腰上的宝剑,不正是时代的脊梁以及诗人屈原的精魂吗,诗人是要用这把宝剑来挑开那个时代的病灶,让我们感受和体会当下的现状。

  作者从“楚王好细腰”这个历史典故切入,直接而干脆,既点明了这首诗与楚文化的渊源,又展示了那个时代的显著特征。但作者在这样切入后,却并没有顺着这个思路来阐述楚王是如何好细腰的,以及好细腰所带来的悲惨结局,而是笔峰一转,就转到了作者的描绘的美人上,然后用美人佩剑这样看似不违常理的独特手法,把自己诗思中闪烁的一点灵气和盘托到了读者面前,让人在惊诧之后不禁感慨万端,在感叹之余又露出无可奈何的惆怅。一个王国用美人的细腰是支撑不住的,一部楚辞便成了一个时代的忧伤,而刀锋上粘满的疼痛,只是一瓣一瓣凋零的花瓣,堆积起来便是一座花坟,而这时的楚王,却成了这座花坟的陪葬品,美人的宝剑自然是随美人而去,就连忧伤的楚辞也未能幸免。古语有云,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楚王的悲剧自当可以作为前车之鉴了,我想,这也是诗言志所要达到的效果吧。楚文化的历史是厚重的,但厚重的历史却禁不住一把美人的宝剑轻轻一挑,这更彰显了作者举重若轻以及游刃有余的深厚功底,而带给读者的是震惊,是忧伤,是疼痛,更有反思和警醒的功效,这应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深刻的历史厚重感吧。

  接下来,作者沿着楚辞的脉络,更加深入地去探究美人的思想和精魂。到这时我们才明白,无论是前面一节身佩宝剑的美人也好,还是这一节中作者所描绘的撕裂的闪光也罢,这里的美人都只是一个象征,这样的象征应该与楚辞是一脉相承的。“楚国是沼泽,幽兰甚少”,这是那个时代的写真,是不容置疑的,当然这里的沼泽并不一定是地理上面的概念,而是一个昏庸的王国自己设下的陷阱,布下的泥沼,所谓“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说的应该就是这样一个道理吧。可想而知,在这样一个充满沼泽的王国里,又哪会有幽兰的生存空间呢,于是“人不能深刻地呼美吸香草的气息”,只能站在“弥天的淫雨里”徒唤奈何。这里的美人诞生了,如天边的一首闪电,在暗夜里,奔向古典的江边,“展开双翅,向另一个世界飞翔”。从这幅清晰的画面中,我们分明看到了屈原的精魂嘛,原来美人便是屈原的化身,是一位不屈的精灵。这一节也是与第一节一样,都是通过丰富的想象,通过诡异的意象,质感而生动地塑造了一位美人的形象,既丰满又厚实,饱含了楚文化丰富的内涵,让人在开阔的视野里看到了一个王国的衰亡,以及一个不屈的精魂涅槃的全过程,这样的诗句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礼堂的冲击,更多的是灵魂的碰撞,碰撞出的火花就是一道剑气,就是一道闪光,既能照亮历史,又能照亮未来。

  诗歌的第三节所展示的正是这样的效果,“一颗落日沉下去/汨罗江溅起了满天的大火”。短短的两句,既点明了屈原投江这一个历史事实,又隐含了凤凰涅槃这一颠扑不破的真理。一颗落日难道不是泱泱楚王朝的象征吗,汨罗江溅起的满天大火,难道不是凤凰涅槃后浴火重生吗,一个王国可以灭亡,但楚文化的精魂是不会就此消逝的,你看那溅起的满天大火,不正是可以在我们心里燎原的星星之火吗。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时代已经随着楚国的消亡而一去不返,而一颗爱国的诗心是不灭的灯盏,即使化作萤火虫,也要照亮我们暗夜的行程。这一节虽只有两句,却是在前面两节厚实的基础上,明显加强了诗歌的气势,让楚辞中的香草美人化成的利剑和闪光都在这一节爆发出来,用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的一记千古绝跳,点燃了我们积郁在心里的满腔激情,让我们站在厚重的楚文化下也会如坐针毡,怎么也抑制不住激奋的群情。可以说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这一节的亮点在于气势,既是厚实铺垫下的必然果,也是一首交响最眩目的篇章,能给人注入一股强心剂,让读者在痛定思痛之后能够重新振作起来,将自己投身于满天的大火,以达到浴火后的重生。

  如果说第三节是全诗的高潮的话,那么第四节便是在喧嚣之后回归宁静,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辨,也是可以致远的宁静。当细腰和美人都离我们渐行渐远,当忧伤和疼痛仍在历史的纵深处时常散发出幽兰的暗香,当闪光如流星般划过天际,当满天的大火也追随落日而去,这时,凤凰也该涅槃了吧。而美人,依旧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徘徊,历史不能容纳美人的宝剑,现实也不能容纳美人的闪光,当落日成为一种司空见惯的景观,我们还能企望那一场大火继续燃烧下去吗,那样烧毁的不仅仅是一个王国了,或许还有我们日渐麻木的思想和喧嚣后宁静的心态。之所以说这一节是喧嚣之后的宁静,主要是这一节作者又把我们从历史的纵深,从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拯救了出来,让我们回归现实,回归理性,因为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都是残酷的,都会有太多的无奈一直缠绕在我们身边,但生活还得继续下去,那就让这些个不能容纳美人的日子里的一切都变得顺理成章吧,“山不过来,我就过去嘛”。

  最后我要说的是,这首诗一直以象征手法贯穿始终,这里有美人,有细腰,有宝剑,有幽兰,有淫雨,有闪光,有落日,有大火,还有墨守成规和顺理成章,这些都是作者把自己的灵与肉完全置身于泱泱的楚文化的基础上发自灵魂的叩问。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都在读者的意料之外,而又尽在情理之中,而这种出其不意的奇效的产生,没有独特的视觉,没有灵巧的诗思,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没有捕捉现实的一双敏锐的目光是绝对办不到的。借古是为了喻今,在这首诗里,无论是楚王国,还是厚重的楚文化,作者都只是用来作为铺垫,无论是美人还是幽兰的具像,在这首诗里也只是一些道具,而澎湃的激情在这首诗里也仅仅是流星一现。这首诗深刻的是思想,丰富的是内涵,也可以说是架设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一座桥梁,让我们在颤颤惊惊走过以后,心中不免惴惴不安,在回味中也会有诚惶诚恐的感觉。由此,我们也看到了厚重的诗歌所带给我们的警醒的功效。

附原诗:《美人》

/周凌云

楚王好细腰
美人的腰不是细腰
不供人赏玩
美人的腰专佩宝剑
闪烁的灵光  在邪恶的面前
亮招
楚辞中伤忧的部分
像空气一朵一朵地开花
刀锋上粘满了疼痛

楚国是沼泽,幽兰甚少
人不能深刻地呼美吸香草的气息
弥天的淫雨里
美人是撕裂的闪光
美人在暗夜里  奔向
古典的江边
美人双臂展开
向另一个世界飞翔

一颗落日沉下去
汨罗江溅起了满天的大火

世界在夜晚中自转  墨守成规
不能容纳美人的年月
一切都顺理成章




2#
发表于 2011-4-13 22:57 | 只看该作者
读的多么精细!学习了!
3#
发表于 2011-4-14 09:03 | 只看该作者
细品佳评好诗。高山版的诗评是明月的一道亮丽风景……
4#
发表于 2011-4-14 10:29 | 只看该作者
对于楚文化的历史探索和咏叹,作者的诗歌文本在反复咏唱上凸显了文本和历史的厚重感。诗评能站在这样的角度予以解评,挖掘很精准。辛苦高山了。
5#
发表于 2011-4-14 11:29 | 只看该作者
好诗好评,作者都是楚人,“惟楚有材”,为我们楚人骄傲!赞!
6#
发表于 2011-4-14 12:22 | 只看该作者
问候高版。
7#
发表于 2011-4-14 13:05 | 只看该作者
历史的诗歌,有箭锋上的柔,也有刀锋上的痛.选这样的诗歌作评,是一种挑战,而高老师做成了.
8#
发表于 2011-4-14 13:10 | 只看该作者
浪漫的诗,智性的分析!!
9#
发表于 2011-4-14 16:26 | 只看该作者
高版第四十评封顶了。祝贺!
有人曾经说高版写评开篇长了些,我觉得很好。开篇往往是很生动很亲切的一部分。一个熟人圈子的娓娓道来,让我们也认识了好多朋友。
10#
发表于 2011-4-14 17:04 | 只看该作者
呵呵,那天,老王也发个诗评
11#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02: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三水 于 2011-4-13 22:57 发表
读的多么精细!学习了!


谢谢三水的鼓励。
12#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02:3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馨怡轻舞 于 2011-4-14 09:03 发表
细品佳评好诗。高山版的诗评是明月的一道亮丽风景……


过奖了,真诚的感谢哦。
13#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02: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美丽的水妖 于 2011-4-14 10:29 发表
对于楚文化的历史探索和咏叹,作者的诗歌文本在反复咏唱上凸显了文本和历史的厚重感。诗评能站在这样的角度予以解评,挖掘很精准。辛苦高山了。


水妖谬赞了,惭愧哦。
14#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02: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许玲琴 于 2011-4-14 11:29 发表
好诗好评,作者都是楚人,“惟楚有材”,为我们楚人骄傲!赞!


谢谢玲琴的鼓励。
15#
 楼主| 发表于 2011-4-15 02:3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湮雨朦朦 于 2011-4-14 12:22 发表
问候高版。


谢谢烟雨的问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2-28 23:56 , Processed in 0.131150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