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霜刃无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三味诗词】定风波 • 晚别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21: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半笺诗 于 2011-5-18 08:52 发表
好久不见无锋老师,问好!


半笺诗,也是好久不见你了,干嘛不来发作品呢
32#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21:12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野鹤 于 2011-5-18 09:23 发表
没入车流投远巷,凝望,街头满树坠流星。
好句,非常形象。拜读学习!

欢迎来访,欢迎砸砖:handshake
33#
发表于 2011-5-24 01:59 | 只看该作者
街头满树坠流星。令人回味的句子。流星总是载着一种美好的愿望.......
问好,无锋老师!
34#
发表于 2011-5-25 00:33 | 只看该作者
无缝兄看来是立志以口语入词了,这首算是兄口语作品中不错的,口语用的比较圆润,口语入词,干了枯味,湿了滑味,油了反胃,哈哈。
35#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12:3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桐花凤主 于 2011-5-25 00:33 发表
无缝兄看来是立志以口语入词了,这首算是兄口语作品中不错的,口语用的比较圆润,口语入词,干了枯味,湿了滑味,油了反胃,哈哈。


呵呵,蝶飞兄难得一见啊。看来无锋拙作在蝶飞兄眼里均是口语,却不知蝶飞兄的“口语”与“非口语”是如何定义的?无锋一是今人不喜作古人语,与蝶飞兄下字造镜一味趋古确是截然相反。二是不喜故作艰涩高深,力求自然灵动,虽力有不逮,却会坚持不懈。至于蝶飞兄的“干、湿、油”之说让无锋大开眼界,想必古来晓白流畅、自然灵动之作皆逃不出蝶飞兄所指“三个境界”。

[ 本帖最后由 霜刃无锋 于 2011-5-26 12:37 编辑 ]
36#
发表于 2011-5-26 16:22 | 只看该作者
无锋兄可以坚持自己的道路,读得多了,自会会意于心。文辞雅丽不见得就是趋古,口语入词也不见得就是流俗,我所谓“干、湿、油”只是针对我见过的时下喜做白话的一些作品的整体感觉。古来晓白流畅、自然生动之作何尝不雅丽?或则妙手偶得,或则斟酌多时,细心体味,自然明白我所言不虚。
37#
发表于 2011-5-26 18:34 | 只看该作者
一起探讨才有收获
38#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21:5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桐花凤主 于 2011-5-26 16:22 发表
无锋兄可以坚持自己的道路,读得多了,自会会意于心。文辞雅丽不见得就是趋古,口语入词也不见得就是流俗,我所谓“干、湿、油”只是针对我见过的时下喜做白话的一些作品的整体感觉。古来晓白流畅、自然生动之作何尝 ...


蝶飞兄所言甚有道理,待无锋细细揣摩提高
39#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21:56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_天涯_ 于 2011-5-26 18:34 发表
一起探讨才有收获


那是,蝶飞兄与你我都是桃花故友,探讨交流向来不言虚的,坦诚以见,才有收益。呵呵
40#
发表于 2011-5-27 11:38 | 只看该作者
自古好诗明如话------我个人认知这点。
41#
发表于 2011-5-27 11:4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雪香村客 于 2011-5-27 11:38 发表
自古好诗明如话------我个人认知这点。
此言偏颇,似还有下句:从来诗好动人心。不动人心者,明如话亦是空话、口水话,能做到明如话而又动人心者,上上乘,妙手亦不过是偶得,以此来要求作诗填词甚为严苛,试问古今几个能达到其境界?莫说论坛里了。
42#
 楼主| 发表于 2011-5-27 13: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桐花凤主 于 2011-5-27 11:47 发表
此言偏颇,似还有下句:从来诗好动人心。不动人心者,明如话亦是空话、口水话,能做到明如话而又动人心者,上上乘,妙手亦不过是偶得,以此来要求作诗填词甚为严苛,试问古今几个能达到其境界?莫说论坛里了。


雪香说“好诗明如话”但并没有说“明如话就是好诗”这话的本意应该没错。蝶飞兄说“好诗动人心”也没错。“明如话”而又“动人心”者古来多有,那些脍炙人口的传世名篇至少是“动我心”了。呵呵,同理,“不明如话”的高雅之作也要“动人心”才是好诗,达此境者也多有之。数百年后,经过时间的筛选,相信这么浩瀚无边的网络论坛,总会有几篇“达此境者”流传下去的。
43#
发表于 2011-5-27 13:51 | 只看该作者
敢请无锋兄试举一二例子,我来为您辨析一番,看看“明如话”是怎样练成的。说得轻巧“明如话”,我的要求没那么高,只要能动人心就好,不苛求还“明如话”。再者,若是深染诗词,熟悉修辞技法,又旁及历代文、史、集,能由此及彼生发联想,大多数诗词作品应该是等同于“明如话”的,若本来就未深于此道,只是借格律之名而写自由之体,另当别论,那是立场不同,不可与谋
44#
 楼主| 发表于 2011-5-27 14:10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无锋说“明如话”而又“动人心”者古来多有,蝶飞兄还要我举例,那就举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吧: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蝶飞兄试辨析一番。哈哈

现在出发去苏州东山参加一个研讨会,这两天不能上线了。回来再和蝶飞兄神侃啊 :lol
45#
发表于 2011-5-27 14:59 | 只看该作者
那我就试做一粗解,不对的地方可以探讨:重点点出几个字词“床”、“疑是”、“举”、“低”,何故不是“窗”而是“床”?曾偶读到一篇文章(渔隐《太白《静夜思》考辩》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04daf40100nm8y.html和《刍议“井栏”》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04daf40100nm92.html),其文考证说“床”应是井栏之意,因李白这首诗并未点明地点,所以也说不清他到底是在屋内还是庭中所感而吟,不过接下来我还是赞同“井栏”之说,再看“疑是”字,为何要用“疑是”,不用其他字,比如“犹似”、“看似”、“好似”等等,我的理解是作者看到月光生发了与其孤身一人的凄凉感触相通的通感,但又不愿去深味那种凄凉,是以用“疑”字暗示这是一种错觉;而“举”字,何以不用“抬”、“仰”等字?举者,一则与作者素来孤傲的性格形象相符,二来有极目之意;最后是“低”字,这个字就非下不可了,因为一则要呼应“举”字,二则表现一种低回沉吟的意味。综上所述,我来勾勒一下这首诗表现的意境:诗人在一个无眠的深夜,走出屋内,来到庭间,负手信步,绕了一圈不觉走到了一口井栏边(也许李白当时住的是五星级酒店,庭中的一口井雕栏玉砌,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哈哈),其时月已高挂,看到井栏上月色如白,恍若秋霜,心中不免生发丝丝凉意,月色尚如此,不知月又何如,于是抬头望月,越望越觉得月亮里反射着诗人朝思暮想的故乡,于是伸长了脖子想看得更清楚些,如此良久,月还是月,诗人还是孤身一人,诗人不免更加怅惘,缓缓低下头来,然而这一低却又让诗人看见了井里的月亮,相比空中之月,井里的月亮要亲近许多,如果月亮能如镜子般反射出故乡,而月亮又倒映在井里,那么从井里看或许要看得分明些,可看来看去,终究月还是月,只是照着诗人自己,所以思乡之情愈加浓郁,于是低回沉吟,才有这千古绝唱。写到这,我又联想起有首现代诗正可为注脚: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 本帖最后由 桐花凤主 于 2011-5-28 01:06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11-13 16:01 , Processed in 0.38096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