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的角落中的那些历史碎片不只是为了搞笑
李华新
清朝,是一个群雄并起、风云激荡的朝代。在近三百年的风雨岁月里,苍茫的山河之间缠绕着几许挥之不去的疑云和梦魇,泛黄的历史册页交织着血泪情仇的奋争和苦难,历史的波涛里更是飘荡着难以言说的激情梦想和家国离乱。那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历史的壮阔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壮怀激烈、荡气回肠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不尽的回味。本书通过一段段妙趣横生的故事,分门别类地堆积起那个封建王朝的逸闻秘史,以轻松的文笔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清朝庙堂与江湖之间角角落落的风景。局部文本貌似戏说,却有铁的史实为依据。一个逝去时代的缤纷史实,清晰逼真地呈现在读者的视野中。深刻而不失生活况味,轻松又携带着史料的真实面具。既讲述故事,也分析道理,于是,阅读在对冷漠森严的历史书卷想像中徐徐展开,跟随着文字进行一番畅快淋漓的极尽享受的故事体验!
清朝为何建有两处皇室陵寝?与乾隆争风雅而丢命的糊涂虫, 言官赵开心的宦海浮沉,年羹尧是如何残暴嚣张自取灭亡的?林则徐是如何“销烟”的?空前绝后的清帝国宣战书,谁是点燃鸦片战争的罪魁祸首?曾国藩家族长盛不衰的“宝典”,为大清亡国掘墓的人 ……翻开《大清的角落》一书,一幅幅风云使人画卷惊心动魄,一幕幕历史活剧令人浩叹深思。作家独辟蹊径,驻足于新世纪的制高点,回望清朝的数百年历史,通过那些掌控国运民生的风云人物,以及他们的人生走向与心路历程,透视朝代更替的深层玄机,剖析大国兴衰的关键节点,以历史的幽微烛光来照亮现实和未来的道路,为今天的中华复兴之路寻找宝贵的历史镜鉴。作者的笔触,拨开笼罩在历史之上的层层迷雾,通过对一个个人物、一桩桩事件的重新审视与条分缕析,带领我们在历史长河之上经历冰山激流,越过沉船暗礁,穿越滚滚烟尘,去体味那种清夜闻钟、游园惊梦的恍然顿悟之感。对于读者来讲,这无疑是一趟新奇有趣的、充满发现的历史旅程。
从细微处看大节,于无声处听惊雷,是本书的一个特色。作者在特定的历史时空情境里,将清代的帝王将相还原为一个个多维复杂的人物形像,以一双洞幽察微的眼睛,以一把精确的手术刀,抽丝剥茧层层深入的剖析,让我们看见了隐藏在大清角落里的风云对决与勾心斗角,一个王朝的兴旺衰落与载浮载沉。当前的史学界与文学界,对于历史的兴趣方兴未艾,而每一个朝代的历史资料都是浩如烟海,对每一个历史人物的研究也可谓汗牛充栋,无论哪一个作家选择这个领域写作都需要些必要的勇气以及充实的知识储备才能够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本书中的历史掌故和正史互为佐证,诗笔和史笔熔于一炉,这对于一个年轻作家来说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更为重要的是,无论是对中国几千年文化传统的深层探讨,还是对制度传统的把握梳理,我们都可以看到一位年轻的思想者对民族道路的冷静反思,和对国家历史与未来的真诚求索,在貌似轻松的娓娓叙说中深含着作家的思想深度和真挚情怀。
历史的空间广阔浩茫,本来就是个可以令思想肆意奔驰的宽广领域。但随着时光的流逝和社会的发展,随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识更加清醒深邃,我们对于历史文化的更高层次的认知把握也必将在社会进步的浩荡洪流中显示出更加深远的意义。只有如此,我们才不会妄自尊大,不会妄自菲薄,我们才能更加从容不迫,更加富有智慧,更加坚定有力。因此看来,对于历史的观照必将是一项长期的值得反复探索的事情。穿透岁月层层叠叠的烟云迷雾,历史还将源源不断地告诉我们更多的启迪与思悟。
如果从1911年辛亥革命说起,清王朝离我们不过刚刚走过了一个世纪。因此只要是我们愿意去寻找百年前的历史痕迹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只是在我们并不知道,当年当后金改成为清时,一个就要统治中国二百多年的大清帝国,就要在一个汉族为主体的帝国,开始上演一场有声有色的大剧。
只是我们在上个世纪开始的电视剧的这种文艺形式上,在满足了我们对一个时代的娱乐之后,尽管我们在寻找那个时代的痕迹时,也不是太困难的事情,只是历经了十年的浩劫之后,有经历了一次大开发的房地产拆迁之后,我们眼前的一切正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而对于那个年代的解读,似乎也成为历史学家的任务,只是,这些学者的肩头并不是那么坚强,也无力承担那么深重的历史责任。
笔者以通俗轻松的笔法切入历史截面,试图在那些鲜活的故事里,探寻一些历史的真实原貌,展示史海中一些精彩纷呈的细节,并进行多角度评读,品味一下那些不曾远去的影像,回味揣摩反思各有所得,体味那种洗尽铅华之后的平实。大家有大家的潇洒,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活法。宇宙之间品类之盛,各有道理。
在民间传说中,纪晓岚风流倜傥一表人材,他与乾隆这对君臣的关系是贤明的君主能干的臣子,相互间充满信任、调侃和幽默。纪晓岚正直、机智、英俊、洒脱,他与和珅针锋相对,时时伺机捉弄对手,出他洋相;自己又每每能够成功避开和珅的报复,整的假亦真时真亦假。其实,历史上并非如此,这些故事情节都是人们想当然善意美化的,全属子虚乌有。据有关资料记载,纪晓岚真实的形象和民间传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历史中真实的纪晓岚"貌寝短视"。"貌寝"指相貌丑陋;"短视"就是近视眼。这位大学士不光有这些缺点还要加上口吃的毛病,朱珪曾有诗描述纪晓岚,"河间宗伯姹,口吃善著书。沉浸四库间,提要万卷录。"但客观地说,纪晓岚既然能通过各层科举考试,长相也绝对不是"对不住观众",应该能"过得去",但纪晓岚长相不好看却是无疑的。在乾隆以貌取人的标准下,这些先天不足让纪晓岚吃了大亏。
纪晓岚在69岁那年自题一首挽联如下:"浮沉宦海如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把自己比作在官场中起落浮沉的鸥鸟;又说自己如生死书中的蠹鱼。这其中表达了他对自身命运的喟叹,也包含了对自己一生的认识,这也是他毕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从这一自挽联中也可以看出纪晓岚对官场的厌倦之情,久在官场浮沉的纪晓岚并没有体会到多少飞黄腾达的快感,他虽然修炼成了超然世外的态度,可称得上是看破红尘,但他的内心更多的时候是充满孤独、凄苦的感叹。
纪晓岚也并非一味地糟蹋自己的人格,他也有一个知识分子的气节。有史料记载,和珅发达专权数十年,内外诸臣无不投靠,纪晓岚作为一个文人,不依附和珅去谋求高位,这本身就很难得。据朝鲜使臣徐有闻所见,当时朝中只有刘墉、纪晓岚、朱珪等人始终不依附和珅。纪晓岚在官场上沉浮了半个世纪,夹缝中走钢丝,以老道的处世经验保全自己求生存,从这一点说纪晓岚是一个成功的世俗人物,是"大隐隐于朝"的典范。
嘉庆十年(1805年),82岁的纪晓岚死于京城,历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嘉庆皇帝御赐碑文有"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之句,故谥号"文达",这是对他文学才能的最高认可。另外还有"满清第一才子"、"风流才子"、"幽默大师"和"一代通儒"等称号,每个称号后面都为后世留下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故事。
胡雪岩是商业奇才,对于他在电视剧中的形象是正面的,他出身贫寒,经商才能、处世韬略为世人所称道,被誉为一代巨贾。慈禧太后赐他黄袍马褂,升迁至"布政使衔"从二品官阶,故又被称为"红顶商人"。纵观清朝两百多年的历史,经商获仕、戴红顶子又穿黄马褂的,仅胡雪岩一人而已,他是晚清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可是这个人的人品也也不是那没让人待见的。
这人,是否就如同电视剧中那般的儒雅人品也不错的吗?其实一个真实的胡雪岩并非如此。胡雪岩拥有资产近3000万两白银的家业,田地万亩。事业有成的胡某人显露出"暴发户"的浅薄和荒淫。他在生活方面极尽奢靡,处处显露出那种趾高气扬的神气。
胡雪岩酷爱女色,他经常在街市上寻觅美色,看见有姿色的美丽女子,就请人说和,身价再高也不计较,而且还会给女方的家人安排好差事。他仗着有财有势,把冒犯他的女子娶回后再休弃,肆意侮辱良家女子。他强买民女,通常只过三五天或一两个月,新鲜感一过不喜欢了就给银数百两,任其改嫁。据《见闻琐录》记载,遭到他喜新厌旧抛弃的"凡买而旋遣者,殆数百人。"
胡雪岩姬妾成行,号称"十二金钗",分住院内长弄中各楼,按序各占一室。到了晚上,侍女端上盛有各姬妾牙牌的银盘,胡雪岩随手翻一个,侍女就按牌上名字叫这个姬妾侍寝,宛如皇上翻牌子一样。胡雪岩每天早晨起床,由佣人端上用翡翠盘盛着的青黄赤白各色宝石若干枚,让他"养目"。每日合家大小还要鹭序般的去上房恭请晨安。至于唱戏祈福,摆酒张筵,无不穷极奢华。胡雪岩喜欢和众多的姬妾一起嬉戏、玩乐。他让诸妾穿上写着"车""马""炮"字样的红蓝马甲,登到在高台上画好的棋盘,红蓝对峙,胡雪岩和夫人在栏杆后用竹竿指挥她们,"下活棋"。胡雪岩和姬妾一起过着肉林酒池、欢歌盛宴的奢靡生活。享乐纵欲无度,挥金如汤沃雪。派头甚至超过了一些勤政节俭的皇帝。这样的一位人物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人物是有天壤之别的。而且是现在人们最不愿意看见的就是这事一位纵欲无度者。这一点在纪晓岚身上也是如此。这也就难怪这样的一些人物在给港台的电视剧的创作上提供了足够的色情的内容。
胡雪岩虽聪明一世,在生意场上八面玲珑如鱼得水,但在官场上却是个"低能儿",政治上的"不成熟",不谙官场规则,成为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祭品,做了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这个人是谁?他叫朱石君,顺天府大兴人,乾隆年间进士,当过山西代理巡抚。属于"百无一用是书生"的那种书呆子。
可就是这个书呆子,忧国忧民忧天下,他看到和珅贪赃枉法徇私舞弊祸国殃民,于是夜不能寐,殚精竭虑思考扳倒和珅的计谋。可是乾隆帝对和珅十分宠信,根本没有他人插针的地方。这时,乾隆皇帝已露风烛残年之势,再指望乾隆斩和珅是不可能的。朱石君将目光投向了乾隆的接班人--颙琰,也就是嘉庆皇帝身上,他决定接近这位储君,打算借其手除掉和珅。
朱石君谋划了一套周密的方案。他先是把乾隆皇帝的诗文分类编辑加注释和按语,戴高帽子,说那些诗堪比"李杜"。好大喜功的乾隆高兴了,说:"知我诗文博大精深者,朱爱卿也!"飘飘然中把朱石君评点的那些诗文钦定为皇子皇孙的学习内容。由此及彼,他老朱顺理成章就成了"上书房师傅",并受钦命专一授储君颙琰学业。这第一步,朱石君走的是十分缜密,大功告成,当上了颙琰的老师。这一年颙琰26岁。
第二步,朱石君给颙琰上课专讲历代帝王仁政爱民,以民为本的历史经验,他用自己义愤填膺的激情和火热奔腾的忠心,雕刻着未来帝王的灵魂,把颙琰培养成一个辨忠奸、明是非、忧国忧民的君王。就这样,朱石君在颙琰的心中埋植好一把利剑。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89岁的乾隆驾崩。正月初四,早有预谋的嘉庆出手了。停止和珅本兼各职,命其运送乾隆灵柩回清东陵。正月初五,再下旨将和珅逮捕下狱。而后就是炒家。入狱后定了20条罪状,而且这些罪状都是查有实据的,并非是莫须有,因此和珅最终的不归路,实际上早就是在定数之间的。
此外对于乾隆的什么武功这类的事情,以及发生在大清朝的许多已经被人们形成定论的事情,其实是在和历史的真实有很大的距离。
不过,对于历史的真实和历史人物的真实之间历来是有争论的,我们现在不是对这些人物进行道德审判,即使是进行审判也没有什么用处,也毫无价值。不过历史还是不能以先入为主来定论的。但是“先入”之后的先声夺人,似乎在清肃起来还历史本来的面目很难。
历史不是为了搞笑而存在的,自然历史的真实是必须的,问题是历史现在不是积淀和沉没的,它因为现在的娱乐方式进行了商业化的炒作,因为那些“真实”是在是为了票房和收视率的需要。因此历史在这里就是面团。
(济南 李华新)
[ 本帖最后由 李华新 于 2011-5-17 06:0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