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756|回复: 2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在水一方】芦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17 09: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芦苇

  芦苇,禾本科挺水植物,高大,具有横走的根状茎,芦叶、芦花、芦茎、芦根,均可入药。

  竹,禾本科多年生木质化植物,四季常青,地上茎竹杆修长挺拔,地下茎竹鞭横行节密,嫩竹叶、竹茹、竹沥,均可药用。

  芦苇岸长大的我,甚至想,很久很久以前芦苇和竹定是同门师兄弟,开头那两份简历足够证实我的猜测不无根据。满师后的竹喜静,见南方风和日丽、雨水充沛,冷暖谐调,便选择了在南部的山里开课授业。好奇的芦苇则选择了云游天下,既然流云的归宿是水泽,芦苇也选有水的地方歇脚,天南地北,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的身影。

  当上古时期的歌谣《弹歌》在唱:“断竹、续竹、飞土、逐”时,芦苇的疆域其实早盖过了南部的竹,选择水生或湿生的芦苇还是过着闲云野鹤的日子,冷眼日出日落,送迎冬去春来。直到两千五百多年前的那个芦花飘举的秋日,一首《蒹葭》响彻秦地。“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人在那里借你的名义好言说姜尚遇文王的愿望,且是听者共鸣有素:人闻弦歌,弦止余音在耳;人读《蒹葭》,诗止余情不散。芦苇,蒹葭,你,一个相思的意象,曾使多少古人的心渴慕到生痛,又使许多今人的心渴想到发疼。蒹葭、白露、伊人、秋水,人生遗憾处越是望之不可即,见之不可求,辛劳求之终不可得,人生越是不断上演“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芦花飘零,丝絮无限,让善感的人思绪无限,如炊烟无所依,却真实恒久,牵挂观者的心。《蒹葭》的声势强过《弹歌》好几头去,你只是静立水中,聪明的你知晓,舆论、宣传是别人为想得的东西而编写的程序,那些指令怎控制得了你?明白自己想要的,不亢不卑、不喜不悲。

  日复一日,人们在竹简上记事书写,有了竹书。

  人们还吹奏竹制的乐器,有了竹人。

  欧阳修写下母亲画荻教子的轶事了,连竹在风中摇摆的姿态都被苏东坡赞为竹笑了。

  你还是你,不改学满出师时的初衷,择水而生,不模仿竹,不模仿荻。安然接受人们给你起名芦柴,虽然你的归宿远远不只是备炊的薪柴。平静的水边,有鹡鸰来造访,有老翁来垂钓,如果再有几竿清秀丰俊的芦苇静立一旁,整个画面才会生动起来,诗人也才好吟这首垂纶小诗。不管别人问与不问,你都在那里。人们见惯了你,反而忘记了你的意义。
  
  竹可做竹床、竹簟、竹椅,还可做竹筐、竹篮、竹尺,以至竹筛、竹匾、蒸笼,甚至簸箕、扫帚。苏东坡的列举比我还详细,他爱竹已达到晓谕天下的效果:“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而你只能用来打芦篚,打囤条,编苇箔,苇叶苇梢被人们用来烧火。你却从不唉声叹气,一生只有一次花放,花后,等你去饮的是闪着寒光的刀锋。不管别人知不知道,承不承认,春绿有你执着的那一份,夏鸟可投你水上的林。秋日一到水岸,你毫不犹豫秀起芦花,连成悠闲的云。

  直到有一天芦苇也被送去造纸,像竹一样。你的字典里没录入过妄自菲薄和妒忌,也不录入自高自大,沾沾自喜。

  文人墨客直接将咏竹的诗编辑成册了。

  丹青手将墨竹搬上了宣纸了。

  竹清癯雅脱的气质被诗人画家一笔点破,读书人更爱竹了,很少提起你。

  你还是气定神闲,跟和你投缘的白鹭一个性情,不鸣不躁。明宫戏中,六品的文官着白鹭品服,锦鸡、白鹇仅凭借漂亮的羽毛而成为二品、五品品服的服饰。人世中一直流行一副好长相和拥有一大摞金钱等于优秀的价值观。芦苇的思维就是不会跟人的功利性接轨,其实和芦苇、竹、荷花、梅花类似的人物也不少,陶渊明、周敦颐、苏东坡、林和靖、郑板桥就是一个个前仆后继者

  林风眠也画过芦苇白鹭渔人的画,数量上终不及郑板桥画竹之多,且郑板桥已把自己立成宣纸上体貌疏朗、风格劲键的一竿竹了。林风眠只是神游水鸟渔人的苇岸,他自己还没成为芦苇。你神态自若,坚信自己的美术之路伸向远方,起源汉代的芦苇画经隋历唐,一度失传,现在不是有许多人在贴苇画,赏苇画了吗?

  中医用竹茹清热化痰,除烦止呕,用竹沥化痰止咳平喘。芦箬(芦叶)能清热辟秽,蓬(芦花)可止泻、止血、解毒。芦根煎汤清热泻火,除烦,止呕。毕竟师从同门,竹茹、芦根去病的手法一个样,连箬叶、苇叶包粽子都大同小异。山居者包粽子用箬竹叶,枕水人家包粽子用芦苇叶,都是禾本科平行叶脉的叶,长形,碧绿,清香,苇叶包的粽子比箬叶更香。你还是认得清自己,一株体格脆弱而心智强壮的芦苇。

  一根芦苇是脆弱的,千万根芦苇集群而生,聚众而长,便是风吹不断,浪打不倒的水上长城。苇荡招待苇莺、白鹭,收留黄苇、野鸭,一如竹林不仅收容竹雀、竹蛙,还收容它们的鸟啼蛙鸣,甚至还允许竹叶青之类的蛇虫容身。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南边的山是竹的扎根地,这方的湖是芦苇的居住乡。你欣赏竹是修炼到家的仁者,自己勤学苦修,一直向仁智靠近。

  看惯了渔人的竹篙箬帽,芦苇知道竹篙箬帽都是竹的归宿。竹有一种归宿是竹笛,替人发涤荡之声。笛声走浪淘沙的路子,悠扬似水,也似船行水面,所以竹笛在水旁吹奏尤佳。且看,且听,远方一叶扁舟飘然而来,船头白衣漂泊者,捏一管玉笛,应答苇风。多好的一阕。你知道自己像竹,生就了的有节、挺拔、中通外直,也能成为一支苇笛。同是适合独奏的苇笛非但不适合近水吹奏,反倒更适合在山野田头扬声展喉,苇笛流行于西北内陆,而非江南水乡就不足为奇了。苇笛声传播深远,悠悠如南山。忽然有一日,吹笛人闲来取出竹笛来,见笛膜已破,便拿芦苇里的葭莩来替竹膜,居然音色更清脆!原来竹与苇的合作,是一卷诗,一幅画。

  菊花开败了,大雁南飞了,芦苇的白发也飘零了,你清瘦枯黄的腰身仍然挺拔,只等人们提着砍刀来签约你心中对生命的执着。你倒在砍刀下能以另一种姿态挺立,让我想起那些遗体捐赠者,用尽了手里的时间,临了还不忘助人享用时间。倒下的芦苇被束成捆,被搬上车,被捋去叶,被削去细梢。有的被麻绳编成苇箔,有的经磙子碾轧打成了芦篚。看鸭的在埂上用芦篚竹篾搭起了鸭棚;湖湾里要搭建农家乐的象征性草屋,榆木梁上钉着细竹椽,再铺上苇箔,盖上稻草;还要盖几座砖瓦房,上了杉木梁,钉上竹篙椽子,椽上铺芦篚,芦篚上盖青瓦。竹与苇另一领域的合作,打下一片遮风挡雨冬暖夏凉的天下,引人温习农耕时光。

  你深深懂得,芦苇就是芦苇,不是竹,扎根该扎根的地方。我常思考,如果水边没有芦苇,那是多么不可思议的事。芦苇并不是为争一口气,而是自自然然活在那里,自己撑起自己来。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苇岸-弦歌 于 2011-5-18 23:01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5-17 10:29 | 只看该作者
芦苇并不是为争一口气,而是自自然然活在那里,撑起自己来。
平凡着,卑微着。芦苇不是竹,它知道该将根扎在什么地方。
3#
发表于 2011-5-17 11:02 | 只看该作者
引经据典,娓娓而来,语言优美,亲切柔和。
4#
发表于 2011-5-17 16:27 | 只看该作者
语言老辣,知识丰厚,布局合理,读来亲切。


5#
发表于 2011-5-17 16:31 | 只看该作者
苇子依依,芦絮飘飘!内容丰厚,耐读!拜读!问好!
6#
发表于 2011-5-17 17:03 | 只看该作者
这篇是我看弦歌老师文章以来最感性的一篇呵呵。

既生瑜何生亮?竹子与芦苇。在这篇中分量差不多。

可是他们最后又是能和谐合作的。我想这是大自然的和谐,也是人之间的和谐。
7#
发表于 2011-5-18 07:46 | 只看该作者
自然清新,感性而又稳健,提读。
8#
发表于 2011-5-18 07:52 | 只看该作者
人各有各的活法。其实不必在乎别人怎么看,也不必看别人怎么活。活出自己,便是一生的精彩!
9#
发表于 2011-5-18 09:26 | 只看该作者
好文字。不过看前面,好像是写竹子。
10#
 楼主| 发表于 2011-5-18 10:41 | 只看该作者
谢谢给位的阅读和指点!
修玲挑出了我表达的结语:平凡的芦苇自己撑起自己来。烟雨也支持咱的观点:“各有各的活法,活出自己就好。”
杨老师、高老师、李老师、太阳神版和敬老师的鼓励会让我尝试着把这个系列写下去。
芦苇绝没有“既生瑜何生亮”的心思,这篇写竹的笔墨很多,是为写芦苇而写竹。也许我表达能力不够,表达方式不当,布局不妥,如此更要谢谢南山菊和赵版的指点!
11#
发表于 2011-5-18 11:10 | 只看该作者
芦苇浑身是宝,富有诗意.
12#
发表于 2011-5-18 12:41 | 只看该作者
竹子与芦苇互衬。
13#
发表于 2011-5-18 14:10 | 只看该作者
收获了。谢谢!
14#
发表于 2011-5-18 21:08 | 只看该作者
用反衬的手法,来凸显芦苇平凡自然朴实执着的风格,布局有深意,问好。
15#
发表于 2011-5-18 22:27 | 只看该作者
蒹葭里的诗经,诗经里的蒹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9-30 15:34 , Processed in 0.051964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