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财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669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漫谈屈原系列之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5-21 1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漫谈屈原系列之七                     

                           屈原的湖湘之行

  屈原一生的活动中心是楚国的都城郢,除此之外,他还出使过齐国,到过安徽,然而屈原人生的最后岁月却是在湖南度过的。检读屈原作品,作于湖湘的篇目亦不在少数,计有:《湘君》、《湘夫人》、《涉江》、《哀郢》、《怀沙》、《思美人》、《惜往日》、《远游》,占到屈骚的三分之一。

  据本人的研究,屈原的湖湘之行并非是遭怀王放逐,而是战乱中的流亡,具体时间当是在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陷楚国的郢都,顷襄君臣逃亡陈地之后。因当时屈原已是平民之身,不能与顷襄随行,只能先沿着汉水而下,至汉口后进入长江,然后溯江而上进入洞庭湖,开始他的湖湘之行。

  湖南与湖北,今日称为两湖,一在洞庭之北,一在洞庭之南。就地域文化而言,先秦时均属楚文化,而且在三楚文化中郢都以南均属南楚文化,两者似乎有着天然的相通之处。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自楚平王迁都于郢,郢一直就是楚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为楚文化的代表。而处于洞庭以南的湖南,却带有更多的巴人文化、三苗文化的特点,有着浓厚的原始部落文化、巫术文化的色彩。因此,从文化特质上看,两者还是有相当明显的区别的:湖北是典型的楚文化,而湖南则是楚文化中的一个子系统。无庸讳言,就文明发展程度而言,湖南是赶不上湖北的。因此,在屈原的眼里,湖南还是一个荒蛮、偏僻之地,在文明程度上还不能与湖北等量齐观。基于这一认识,屈原在主观上并不想涉足湖南,只是因为战乱,在流亡的路线上屈原没有更多的选择,不得已而流亡湖湘。

  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所以总体上屈原对湖南的印象并不大好,甚至还带有某些偏见。譬如他在《涉江》中说:“哀南夷之莫吾知兮,旦余乎江湘。”诗人哀叹南夷(实指洞庭以南)之人并不了解他,他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溯江而上来到湖湘的。《思美人》也说:“吾且儃佪以娛兮,南人之变态。”诗人南行途中徘徊不前,不得不苦中作乐,聊以自慰,他要看一看南人是怎么一个样子。诗人本就对湖南没有一个好印象,加上自己不幸的政治遭遇,又是战乱中的流亡,因此可以说诗人是用一种近似于灰暗的眼光来看待湖南的。

  从《渔父》篇描写屈原流亡湖湘,行吟山泽的情况看,诗人行近生命终点时,样子是疲惫而憔悴的。篇中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诗人一路走来,先后到了洞庭湖及其湘、资、澧、沅四大水系,最远处一直到达沅水上游的辰阳、溆浦。越是往南、往西,诗人的心情就越是糟糕,人们不妨看看《涉江》是如何描写辰阳、溆浦一带的冬日景色的:“枉陼兮,夕宿辰。苟余心其端直兮,之何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猨狖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独处乎山中。”首先,在诗人眼里,辰阳一带是非常偏僻、遥远的,而到了溆浦后,诗人更是觉得这里的冬天一片阴森、寒冷、晦暗:举眼看去,到处是深山老林,看不到边,时而还能听到野猿凄厉的叫声。山峰高峻入云,连太阳也遮蔽了,整日阴雨绵绵,阴暗无光。一到下雪天气,极目所见,云雾朦朦,雪籽飞扬,让人觉得浑身冰冷、潮湿。诗人想再前行,却连方向也辨别不清,只好在原地徘徊不前。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不由得感叹:可怜啊,我这一辈子都无乐趣,只能孤身只影地在深山老林中徘徊。

  《怀沙》也写到“浩浩沅﹑湘,分流汨兮。路幽蔽,道忽兮”,沅水与湘水是那样的浩浩荡荡,奔流不息;道路是那样的悠远,而且多是一些人迹罕至的羊肠小道,曲曲折折,幽暗不明。一个弃逐之臣,又是在战乱中流亡,行走在这样偏僻、荒凉、曲折、幽暗的小道上,该是一种怎样的心情!

  《远游》虽不能确定为屈原所作,也不是写实之篇,但至少口气是屈原的。篇中所描绘的南中之行同样让人心生忌惮,诗中说:“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山萧条而无兽兮,野寂漠其无人。”虽然因为气温高,即使到了严冬这里的桂树仍是郁郁葱葱,欣欣向荣,可给人的感觉却是山川萧条,一片清冷、寂静,人迹罕至,连野兽都看不见。身处其中,那种孤独、寂寞之感让人难以承受。

  显然,在屈原眼里,湖南并非理想的行游之地,居住之所:这里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民风也封闭落后,如果不是战乱的话,他是决不会跑到湖湘来受罪的。

  不过,湖南也并非一无是处,至少在湘北的洞庭湖和澧水、沅水流域,也还有让人流连驻足的美景。那时的洞庭湖横跨长江,广布湘北、鄂南,宏伟浩瀚,茫茫无际,无疑是湖南、湖北的一道美景。屈原长期生活在郢都(今湖北荆州东北方向),对洞庭湖自是怀有深情的。他在《湘夫人》中写道:“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洞庭波兮木。”深秋时节,秋风吹拂,洞庭一湖,清波荡漾,千山万树,黄叶纷飞,面对这幅广阔的洞庭秋景,诗人设想多情的湘水男神举目远眺,希望能看到心中的恋人——湘水女神,可她却远在北边的水洲上,使他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乎他愁绪满怀,更增思念之情。其中“嫋嫋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虽只短短两句,却被视为描写洞庭秋景的千古名句。

  澧水、沅水流淌在湖南北部,最后流入洞庭湖,与湖北可谓一衣带水,与鄢、郢为代表的南楚文化可说是一脉相承。流亡途中,诗人行吟在江边湖畔,自有一种亲切之感。在他看来,这里的水、这里的花、这里的草都别有情韵,处处与他息息相通。于是诗人吟道:“君不行兮夷,蹇留兮中洲?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波,使江水兮安流!望夫君兮未來,吹差兮思!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你为什么犹豫着不肯前来,是谁把你留在了湖中的绿洲上?我想象着你那美好的身姿,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于是驾着桂木做的小船前去寻找你。我让沅水与湘水不要掀起波浪,让浩瀚的长江静静地流淌。我远望着你的身影,却迟迟不见你的到来,于是吹起洞箫以表我的思念。我要驾起飞龙向北疾驰,转道洞庭我一路追寻。诗人还设想着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兮下女”,要去长满香草、香花的沙洲上采摘杜若,用它来送给湘水女神,以表达自己的深情。在诗人的笔下,沅水、湘水流域是那样的水美、景美,人更美,让人禁不住心驰神往。

  令人遗憾的是,诗人的湖湘之行已近于他生命的尽头,而这时楚国的形势已是岌岌可危:白起大军在攻陷鄢、郢之后,正以秋风扫落叶之势追击楚军,一路南压;司马错在攻下巴、蜀之后,一路西进,直逼湖南西部。诗人看到楚国国力日衰,土地日削,清醒地意识到不仅强盛无望,而且已经到了生死存亡之秋,如果顷襄君臣再不思振作,只怕亡国灭种之祸就要迫在眉睫了,为了警醒国人,屈原决心以死殉道,以命殉国,于是在写下绝笔诗《怀沙》后,于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勇敢地跳入汩罗江,奏响了一曲爱国主义的壮歌。

  当地人民得知屈原赴水而死,悲不自禁,为了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让江鱼咬啮屈原,他们自发地组织起来,划上小船,装上粽子,划进江心,不断地抛下粽子,齐声呼喊着:“屈大夫,屈大夫,归来吧!楚国不能没有你啊!”然而,屈原再也没有回来,呼应人们的只有一阵阵轻轻的江风。

  正因屈原活得磊落,死得伟大,人们永远也忘怀不了他,为了纪念这位杰出的诗人、伟大的爱国者,后人不仅在屈原当年赴水的地方建起了屈子祠,还在每年的五月五日这一天裹起了粽子,赛起了龙舟。屈原离我们虽然已经将近二千三百年了,可他却在后人的心里树起了一座永远不倒的精神丰碑!

 --------我谨保证我是此作品的作者,同意将此作品发表于中财论坛。并保证,在此之前不存在任何限制发表之情形,否则本人愿承担一切法律责任。谨授权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权负责本作品的发表和转载等相关事宜,未经浙江中财招商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授权,其他媒体一律不得转载。






[ 本帖最后由 潇湘渔父 于 2011-5-21 10:34 编辑 ]
2#
发表于 2011-5-22 04:03 | 只看该作者
欣赏渔父的文章,学习了。
3#
 楼主| 发表于 2011-5-22 10:3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 太和五中张奇 的帖子

  谢谢点评,问候朋友。
4#
发表于 2011-5-23 12:48 | 只看该作者
文如其人,屈夫子忧国忧民的思想在他的文章中闪烁着光芒!
5#
 楼主| 发表于 2011-5-24 11:1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4# 曹国魂 的帖子

  谢谢版主,承蒙你的关注、评点,又加入精华,特致问候。
6#
发表于 2011-5-25 21:16 | 只看该作者
有厚重感!支持!
7#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10:46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一楠 的帖子

  谢谢过誉,问候朋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管理员|小黑屋|Archiver|中财网站 ( 浙ICP备11029880号-1     浙公网安备 33010802003832 )

GMT+8, 2024-4-23 21:06 , Processed in 0.070895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